分享

寻道终南山

 ironpan 2012-02-26
到山上,找自己
文/肖锋
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亦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皆然。
寻道终南山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终南山自古是修道胜地,既是佛教也是道教的策源地。
“天之中,都之南,故名中南,亦称终南。”终南山,依净业寺住持本如法师的概括:北抵黄河,南依长江,西遥昆仑,东指大海。祖师大德,多聚于此。站在终南山上,望长安红尘滚滚,繁华如梦,看秦岭层峦叠嶂,听古刹钟声。背后是山,眼前是佛,本如如本,修道养佛。
自西安驱车一小时从大峪口入终南山,至引镇大石桥,我们一行弃车上山至终南草堂。我和摄影师就借住在海拔1500米的终南草堂。草堂位于峪中西翠花村上端,三五处茅舍,一条清溪,煞是清静。相传唐时此地曾有翠华宫,李世民妹妹在此修行,遭火焚后再无修复。
三日采访,我们且爬山且采访,山民四五十分钟的山路我们要耗费两个小时。到采访点,每每气喘吁吁,汗浸衣衫。修道难,寻道也难啊……
   
传说
终南山向有隐逸传统。从西周的姜子牙至秦末汉初东园公等“四皓”,再至汉初开国功臣张良……其后如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及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一干人等,均丰富了终南山的隐居谱系。
历史上的隐士粗分三种人,一种是官场不得志的士大夫,一种是躲避战乱的逸民,再有一种就是看开放下的人。士大夫好学姜子牙欲进故隐,用直钩垂钓君王,终南山只是功名的跳板,谓之“终南捷径”。
隐逸文化与山水文化一向是孪生姐妹。中国山水多以隐居为题材。隐居是文人墨客挥之不去的情结。比如王维,几进几出,官做得拧拧巴巴,诗却留下不少。王维诗 画皆佳,有不少山居诗传世,其中有《终南山》一篇。他想做官又被官场所伤,聊以山居诗疗伤吧。写终南山,还数《千家诗》的一则《答人》自在:偶来松树下, 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隐居文化在中国历史上蔚然成风,今日亦不乏步其后尘者。终南草堂堂主张剑峰说,越往高处深处,高人越多。他指着对面的山峰说,前些年刚刚走了两位97岁的修行者。其中一位临走时给徒弟留下话:18年以后我再来找你们,好生看住啊。虽是传说,我宁信其有。
历来,道家讲自我修行,不似佛家普度众生香火兴盛。不少道观都改成了佛寺。佛道经“五四”、“文革”及近年商业化,脉相积弱。表面上的香火鼎盛只是虚假繁荣罢了。
佛道乃至中华传统文化,均处于一个大轮回走向复兴的开端。每次大轮回就会出一两个大师级人物,推动复兴。一位隐修者对张剑峰言:“这个时代还不需要我,我是多余的人。等什么时候医生不会救人,连自己也救不了的时候,我再出山。”
终南山坊间还是流传不少趣闻。搞怪的“粘面”和尚,见同道遭当地泼皮欺辱,便拿柴刀追砍,被关派出所。和尚哈哈笑道:这个地方好关房咧,定时送食,还有人站岗护关。他被关期间还收了几个徒弟,好不快哉。
中外不少慕名而来者,大多冲着终南山的传承或隐世高人而来。高人不见,更多的是周末携亲朋好友来登山吃农家乐的俗人。隐士嘛,成了终南山看不见的招牌。         
 
上山
终南山兼具北方山的峻拔和南方山的妖娆。山不在高,关键在水。按玉瑶子道姑的开示,泉眼如人的玄关一窍,聚气化精,山便有了精气神儿。得窍者得精神,人、山均同此理。
终南山最高海拔2600米,太白峰、太乙峰双峰对峙。我借住的终南草堂半俗半仙,白天采访,晚间就在这里听虫鸣、看星星。
据说真正的世外高人在无路可寻的高处,距草堂还有6小时山路。我脚力不逮,只好作罢。
山中每遇修行人,通常你双手合十或作个揖与之聊几句尚可,但一听是杂志社就拒避采访,尤其拒绝拍照。原因如下:一是怕报出去误导苍生,断人慧根者要下十九层地狱;二是自觉修行不够,不足以论道;三是修行人不求闻达于红尘,怕惹众生上门,搅了一盘清静。
消费终南山有三重境界:一重是农家乐,吃野生鱼,吃新鲜瓜果蔬菜,以普通游客为主;二重是国学班、禅修班、静修班等各类养生班,以白领和老板阶层为主;三重是探访仙家的云游之士,希翼拜师求道。
开农家乐的王师傅笑称:“你们城里人在这儿住两三天就待不住了。为啥?寂寞嘛。”
城里人向往山居生活,首先要解决三个实际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哪儿上厕所,下面万千生物蠕动,你得蹲得下去。第二个问题:在哪儿洗澡,你不像道人数年甚至 数十年不洗,也无异味,俗人不成,一天一身臭汗。第三个问题:没信号咋办,上不了网、接不成电话。过得了这三个问题,再谈享受这青山绿水。
从全球范围来看,道家的生活方式是最环保的。曾见一位道长将面吃完,和面汤饮,饮毕碗光洁如洗。修行之人将生活要求降到最低,简衣,简食,简行。
人活着,不过是为了三个“一点”:活得好一点(健康),活得长一点(长寿),活得明白一点(喜乐)。但对这三个“一点”,众生各有理解。
游客渐多的山谷,已随处可见零星垃圾。驴友们正以伤害自然的方式“爱”自然。诸位,请把垃圾带下山吧。
告诉你一个上山的秘诀:不要去想还有多远,不知不觉就到了,绝无疲劳。登山时把心空掉,不是神仙也得道。攀登之道,同人生之道,刻意求成,则身心疲惫。

寻道 
终南山七十二峪,号称有三千隐士。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终南山过往以山水风光和军事要塞出名,近年寻仙问道者多了起来。在云中,在松下,在尘嚣外,半亩菜地,几株果树,有僧道,亦有凡人——比如物学院公社的几位同好。
终南山的山民有护持修行者的良好风气。在终南山搭建一处茅蓬,往往会得到当地山民的支持,林业部门也不会过度干涉,宗教协会还会协调道人与政府的关系。
终南山近年大热,其中一位推手就是美国人比尔?波特。1989年,波特探访了“隐士天堂”终南山,将沿途见闻记录整理成书《空谷幽兰》。五年之后,中译本《空谷幽兰》在中国出版,奇迹般成为一本长销的畅销书。我想,波特是无意间踏中了时代隐居潜流的穴脉吧。
路遇谭道长,九年前从湖南来此地,在山上高处修有茅洞。修洞时道长每日负百斤重物上下两三趟,徒弟叫苦不迭。按谭道长开示,宇宙是大周天,身体是小周天,只要心空,可不计寒暑,无谓劳顿。道长一年四季一身道袍,下雪天亦如此。他指着下边说,你看这溪水,因无私而成其私嘛。
在山间巨石下我见一小院,柴门上书:“止语,闭关中,请勿打扰……”终南修行人有句挂在嘴边的口诀:“不破本参不住山,不破牢关不出关。”
想象那些茅洞里的高人,一年见的人不如你一天见的多,一年受的诱惑不如你一天受到的多。如按频次算,仙家一年被俗人一天消费掉了。当然,你也可说仙家一辈子没你一年过得丰富快活。
万物皆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人是在静中积蓄能量,保住本心。这大概就是仙家活得长久的原因吧。

反观
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亦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皆然。
《辞海》释“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我们坐山观尘,议论的还是当下热点。朝与野,在野只是观朝的一种方式。
近几代人对传统文化和自然山水的破坏,已是触目惊心。当下食品造假,医疗造假,教育造假。恰恰不能出问题的领域,均已市场化了。
通常,人的机体有病,免疫力会补上来。当社会免疫力遭破坏了呢?时代误入歧途,在进入下一个大轮回。问题是,我们还回得去吗?
终南草堂曾来过两个老外,他们手捧着粥,眼泪就落在粥里。这是现代化到了成熟阶段的感怀,反思现代文明。而我们落泪一定是生意亏本了。中国在忙着赶超,我 们忙着兑现,兑现祖上遗产和孙子未来钱,将好山好水、人文历史一次性兑现。国家被赶英超美绑架了,地方政府被GDP绑架了,个人被成功主义绑架了。
我们处在最自私自利的时代。我们将被后人诅咒吗?如此,我们将无一幸免。
西方人提倡乐活。其实道教就乐活得很。道教不是教,如硬说就是环保教。
汤姆·福特称:“肥胖的美国是文化懒惰的结果。什么都没有节制。我们的物质消耗太大。浴缸放满水会让我有罪恶感。这是一个缺水的世界!我们的贪婪表现为一种文化。”汤姆·福特本人坐私人飞机却又来谴责挥霍行为,本身就不彻底。环保不是时髦,是践行。
白云深处反观社会,也反观自己。为何到山上听山野村夫讲道?我以为,所有的道人都是一个师承:大自然。道人只是大自然的代言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复归以重新获取能量。终南草堂那天来了个心理咨询师,说病人的病全作用到他自己身上,无以排解。好吧,到大自然中排解吧。
到山上,不过是为找回自己,找回本心。
对都市儿童来说,“自然”丢了。我建议张剑峰开办山居亲子体验班。现代都市儿童普遍患“自然缺失症”,自闭、社交障碍、沉迷游戏,与自然割裂愈来愈深。民国时丰子恺画的意境,已然无多。不只儿童,被断绝与自然的脐带,是多数都市病的根源。
当雾霭四合,万虫齐鸣,万物生长,只需让这噪音洗脑洗心,真正面对自己,倾听内心。
到山里才懂什么叫“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太阳初升如金灿灿的火球,月亮如水中捞出的宝石。而繁星满天的夜晚,你被倒扣在百宝箱之下,明亮而眩晕。

图片说明
张剑峰(终南草堂堂主)  等待高师坐堂
道家最代表中华传统,日历是看节气,穿衣是汉服,建筑是天人合一。
学无常师。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人也是在大自然中获取能量。大自然是最好的疗伤处。
他办有一本《问道》杂志,圈中颇有影响。草堂办过几次修行班,可多数人调整不过来,嚷着没信号、上不了网等等。道家是一种生活观,看书本是看不来的。
草堂入门处写着:如无预约,谢绝参观。内有一方天地。偶有梅花鹿、野猪等野物飘过。张称,草堂在静候高人。我问来自河南的翟师父练何种功法,答砍柴、种 菜,然后就是吃茶。无为法就是大功法。不刻意,山上谭道长和山下的刘世天道长也表达了这个意思。道家功法的基础是调心和调息,这两样调好了,不必刻意求某 种功法,行住坐卧都是修行。
水是茶之母。好水的五项标准是轻、清、甘、活 、冽。这五条终南山的水均符合。喝茶是喝心情。入口味甘,除山水好外,气场和心情很重要。给老板讲授禅学的吴言生老师建议在草堂开设茶道。
在草堂正堂,我瞥见墙上字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
按张剑峰的修行心得,至静的时候其实很吵,如电视机无信号,哗哗作响。那么反之,修行者即使身处繁华,亦能心守清静。然否?

苏非舒(物学院公社主人)  幸福就是一间院、几架书、三五知己
苏非舒混迹京城图书策划十余年后来此,与三五同好设“物学院”,公社制。他离开京城时开始中年发福,两年山居生活瘦下二十斤,常素,偶吃荤,但面色红润,精神状态极佳。
物学院与平常农宅无异,唯门口铭牌和室内两架书,从诸子百家到现代诗歌。院子一年租金三千,一家三口生活费也三千,购米面之用,菜是自己种。日常生活是读书与晒太阳,然后聊天。
苏的女儿已3岁。他决定以后让女儿就近上学。平日下山,别人聊社会热点,他淡然听之。
这一年来背包客明显增多。当地人的房租也变成一年一签。估计不出三五年,此地大热,物学院只好再寻他处。这个过程就像京城宋庄,收获者必定是商家,而非文化人或艺术家。
物学院守得住吗?山下,可是红尘滚滚呢!

吴言生(终南山著名禅宗教授)  其心无住,其行则进
老板们最痛苦的是什么?
吴老师在清华北大等学校开国学班。面对老板们,讲如何心定。一千万有一千万的痛苦,一亿有一亿的痛苦。平常人为衣食忙,吃饱穿暖不痛苦。老板为企业痛苦,为资产缩水痛苦。尽管有车有房甚至有情人,可还是痛苦,高层次的痛苦。
吴老师在终南山脚下的汤峪温泉镇有一处精舍,禅堂设置,气场极足,背景音乐设成蝉鸣,与外面判若两个世界。
按老师讲,传统文化中就有了脱人生痛苦的解决方案。禅宗即其一。戒定之法,定能生慧。他的老板班共三天,要求全素,双腿盘坐,每次必40分钟。他解释说,重在种慧根,回去慢慢悟。当然,也有回去就打回原形的。
50后60后生长时传统遭破坏,70后80后又被西方思潮洗脑。学传统的东西叫归根,人到一定阶段就要归根。万物皆归其根嘛。
吴老师的禅道,用一句广告语,就是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老板影响一个企业,他少发火能让几百成千上万人都幸福。所以功德无量。
老板班结束,吴老师都会留下八字真言:其心无住,其行则进。要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老王(农家乐庄主) 你们城里人在这里待不住的
西翠花村原有23户人家,现剩下十几户,多数村民下山了。我们上山,他们下山。
老王,1972年生人,五口之家,小孩在山下住校。三年前开了这家农家乐,尚未起名。之前在广东、浙江打过工。曾一度想把房子以一万块卖掉,“现在十万也不卖喽”。
“你们在这住两三天就待不住了。为啥?寂寞嘛。”这是老王对我的调侃。
老王是归去来的代表,有机会还是要出去,但外面再好,也留不住人。但小孩如能上大学,他一定供。
城里人到农家乐尝鲜,同样的萝卜白菜,味道就是甜,且无农药和污染。老王家的洋芋饭,是我这辈子吃到的最香甜的饭了。
其实开农家乐的收入与外出打工差不多,图个自在。生意肯定会火的,放心吧,老王。
第二天再访,王母郭大妈开唱《十劝》:一劝世人莫行凶,行事光明心要公;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唤门声……十劝十段,大妈一字不落地唱下来。我想这就是民心民德,这个社会赖以运转的根基吧。

诚道法师(某寺院修建派住)  网上有许多怪力乱神的东西
如何安抚那些焦躁的灵魂?这是我带上山的一个问题。
“现代人的根器较差,受现代科技的诱惑太多,易生分别心和执着心。”
诚道27岁出家,从广东惠州到此协助修建寺庙,已三年有余。他少年时曾是电脑迷,按他的说法,功力不够的,易受网络怪力乱神的影响,建议少接触。但僧家并不拒绝现代科技,关键在一个度。
度是个微妙的东西。好比少林寺,如何评价少林寺商业化,如何评价释永信这个人。诚道的回答是,宗教界可以包容少林寺,但少林寺不代表佛教。你可以发展寺 庙,但这是“用”,不能忘记“了脱道”这个体。至于释永信,可能有他的苦衷吧。你不去发展,政府去发展情况更糟。他例举法门寺的过度商业化。法门寺的商业 化近年引起了宗教界包括全社会的批评,曾一度引发僧人与当局的冲突。
采访中诚道一再强调,他的一番话只代表个人观点,就怕被人误读后引入歧途。摄影师也只取他一个背影。

玉瑶子(玉庭洞洞主)  做好人,修行就到了一半
对玉瑶子的采访是我此次收获最大的,也算是机缘。
我先问的是普通人如何辟谷。她开示,辟谷要先学调息,深、缓、匀、长。气要向上,向下会死人的。所以初学者一要有人护关,二是要吃些东西。
她回忆起第一次49天辟谷的经历。一个人在深山老林里,只有野物作伴,到第十天极度难熬,心不要吃,可体内的三尸虫(即佛家所谓贪念)要吃,好容易熬过 49天。等出山吃了一口野蘑菇,顿感恶心,大吐不止。幸遇山里一个哑巴把她背到医院。“所以没有大德不要轻易练功。修好德,祖师自然会来找你的。”
修命不修性,此为修行第一病。做好人,修行就到了一半。这是她的忠告。
玉瑶子自1989年大学毕业入道,也曾在红尘中滚打,曾担任几个庙观的主持,最后还是分文不取离去。
她现在已辟谷一年有余。平日每天只吃一小把松毛、饮一些蜂蜜水。松毛即嫩松针,味清甜。俗话管不吃饭者叫“你要当神仙呢”。
住行坐卧都是练功,说话也是练功。她特别开示心得,要逆呼吸,收住命门,阳气才不会泄。“你看我说话,柔声细气,就是逆呼吸。徒弟从山下提两桶水要歇几次,可我能一口气上来。”在我们再三要求下,她示范了几个外功动作,均是一气呵成。
泉水是如何形成的?这是她抛给我的话头。她开示:泉眼如人的玄关一窍,聚气化精,山便有了精气神儿。得窍者得精神,人山均同此理。修炼就要找到你的玄关一窍。当然,脑是性,玄关只是术。要寓道于术。道要通过术显现,术要靠道指引。
大自然就是道,它是所有修道者共同的老师。
学道易,修道难。学功易,练功难。不信你就试试。
(本报道特别鸣谢张剑峰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