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隆重推荐)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建议

 王生不易 2012-02-27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建议:读什么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建议:读什么:题目、作者、题材、体裁和注释
  1、题目:交代写作时间、背景、地点、缘由、情感等,是解题的关键。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标题往往能揭示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提示诗歌的类别。
  2、作者:作者的经历、艺术创作特点常是解题的关键,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
  3、题材:常见的诗歌题材主要有:山水田园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边塞诗,哲理诗、羁旅诗、闺怨诗、送别诗等。每一类诗歌都有常见的思想感情,或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享乐;或表达对官场的厌恶;或反映战乱造成的民生疾苦;或陈述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或抒写寄情山水的闲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流露青春易逝年华老去的伤感。分类复习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4、体裁:主要包括诗、词、曲,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主要是指唐代以前的诗,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都属于古体诗的范围,近体诗则是南北朝以后出现、唐代成熟的的讲究格律的诗歌,包括律诗和绝句。诗歌从字数上又分为七言、五言、四言、六言、杂言。特别要注意的是唐代以后诗歌也有模仿乐府的拟乐府,一般把它归为古体诗。词主要是宋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曲主要是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曲。
  5、注释:考题的注释会交代人物,时代,解释典故,从而暗示文章的主旨、表达的情感。
  评价古诗词要读懂作品。一定要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来理解诗歌。我们必须学会透过语言、形象去揭示作品的内容以及作者所持的观点态度。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建议:辨什么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建议:辨什么:辨别意象、诗眼、基调、风格流派
  1、意象: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数不胜数,学生要熟悉常见意象的一般象征意义,如折柳代表离别,落花伤春、望月怀远、秋风肃杀、松柏延年、归雁思乡、梅兰竹菊君子……这些内容要注意在平时积累。
  2、诗眼:全诗的主旨所在,如杜甫的《江村》一诗中,一个就领起了全诗。
  3、基调:即诗人在作品中借助意象表达的喜、怒、哀、乐感情。对此把握不准会影响对全诗的主旨的理解。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景象壮阔,但全诗表达的是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之情,其基调是悲凉的,此联恰为以乐景衬哀情。
  4、风格流派:诗歌风格是指诗人作品中呈现的艺术特点,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辛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杜牧的俊爽等。不同风格的诗人在创作中选取的意象不同,写作的内容也不同。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建议:析什么:主要指分析技巧。如抒情方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
  1、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就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就是直接抒发了参军杀敌报国的愿望。间接抒情则包括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寓情于事等。写景、抒情是古代诗歌中最普遍的表现内容,古人的送别诗、闺怨诗、羁旅诗、田园诗中都有大量的景物描写,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总是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所以首先要能够区别诗中的写景和抒情,在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比较复杂,而诗人处理情景关系是创造意境的关键。2005年高考全国卷中考到此知识点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建议:情与景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建议:情与景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情随景生(触景生情):2002年高考《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诗人由外界景物触发浓浓的思乡之情。
  移情入景:《春望》《蜀相》中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将自己的感情融注其中,借对景物的描写抒发出来。
  物我融情:《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景有情,人亦有情。山水草木也有性格、感情,情景交融。
  以景衬情:《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以乐景衬哀情或反之
  寓情于景:《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通篇写景,望断碧山,目送归帆,行人已去,长江自流,景物可画,离情难遣。通篇写景,情寓于景中。

  2、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互文,用典。诗文中运用修辞方法,大体和现代汉语中修辞的作用一样。要在辨析方法的同时落实修辞的表达作用的把握。例如比喻使形象更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是为了强调表达的情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夸张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危楼高百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3、写作手法:诗歌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简单说来有:渲染(《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一段从正面描写刘兰芝的沉着、美丽、冷静)、烘托(《琵琶行》东船西坊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侧面表现音乐的艺术魅力)、对比(《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虚实结合(《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就是想像中美好的仙境。)、动静结合(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托物言志(《题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象征(《咏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以小见大(《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欲扬先抑(《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答什么:整理好答题思路:首先逐字逐句读透文本,搜寻意象,再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诗句,最后依据题目要求从手法、作用、主旨、情感的角度来组织语言答题。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建议:语言表达(主观题)
  高考语言表达主要从四个方面检测: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运用修辞。这里重点谈一下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问题,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1、扩展语句
  准确理解语句、语段的含义是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的基础。准确理解包括把握语句、语段的全部意思,能准确提炼出语句、语段的全部要点,并能分清这些要点的主次。
  扩展语句和压缩语段的试题都用主观题形式测试。扩展语段的题目关键在把握好所给词语或语句表达的情景,扩展时,要设定合理的情境。首先要做到合理,然后再追求语言的表现力。

  2、压缩语段
  压缩语段的题目关键在准确概括出所给语段的全部要点,并能分清这些要点的主次。考查的要点比较全面,要求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注意所给语段的文体特点,抓住不同文体的特点来进行概括。例如不同类型的语段概括的要求就不同。
  例如:压缩成新闻标题:什么人+什么事
  压缩成一句话新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
  概括新闻要点,就要把主要内容表现出来(或概括主要事件)。
  概括信息:所有的以往出现的事物和知道的情况都不要,提取刚刚出现的,或者即将出现的。
  概括主要内容:按照层次抓住要点,概括意思。
  平时在这些方面要加强训练。做题时要认真审题,看清要求(尤其是字数的限制),组织出的答案一定要语句通顺。

3.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复习,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实用内容的积累。要在平时多读一些精炼优美的小诗以丰富自己的语言,为考试时准备好语言材料。(例如冰心的《春水》《繁星》席慕蓉、汪国真的小诗)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建议:理清考试内容
  首先要把2005年的高考试题认真做一遍,对其中规律性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整个试卷的结构要了然于胸。高考语文含五大块内容: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在第一学期全面复习的前提下,按照《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要做好思路整理,建立高考的整体框架的工作。认真归纳整理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复习做到有的放矢。

  一、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的内容包括有语音认读、汉字识记、词语选用(近义词、关联词)、成语或熟语运用、病句辨析、语句衔接几个主要知识点。下面逐一提出复习步骤及策略。
  语音认读、汉字识记两题要注意训练的数量,只要量的积累到位,解决此问题不难。词语选用(近义词、关联词)题就需要一些答题技巧(语境的提示作用,辨析语素以及词语的语义轻重,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搭配)。成语一般来说更依赖学生自身平时的积累,但不要生背成语的意思,而是在运用中明确它的用法,当然,大量做题也可以取得一定效果。病句一项,要熟记六种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每年高考都不会超出这六种类型。如果不能记熟的话,可以采用背诵例句的方式。语句衔接一项,在注意保持话题一致,层次清楚,句序合理,音节和谐,语气协调的同时,也要注意所涉及材料的语体特点(描写性语段、记叙性语段、说明性语段、议论性语段),依据语段的特点来答题。总之,要继续积累,重在落实。

  二、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的材料大都是人物传记,有人物、有情节,也会有议论,这种趋势在今年的高考中不会变,同学们应多注意。文言文的复习首先要做好课本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固定格式包括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的一些归纳梳理。重点掌握一些在传记文章中使用频率高的文言实词。做好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整理工作。要以近两年的高考题为本,除了弄懂词义、会翻译句子外,还要能分析文言文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就需要把握文章脉络。此能力的培养需要多做题,培养语感,总结其规律。

  三、诗歌鉴赏
  理解古典诗歌的特点
  首先把握古代诗歌的特点,了解古人写诗的语言习惯。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隐含意义多,想像空间大。和文言文一样,诗歌语言也会出现词类活动,倒装语序的现象,而且会涉及到古代人名、地名、官职名,专有名词等。诗歌尚简,主语变换是诗歌的特点之一,主语变换不作交代,全凭意会,不知此,便会误读。例如2004年浙江高考卷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词主语变化,表达的意思就有不同。此外古诗省略成分较多,需要适当补充才能理解。这些现象常常会对学生的理解造成困难。例如有些古诗意在言外,诗人常常不直说自己的想法,而是用委婉曲折的话,把要表达的意思藏在文字背后。这就要求我们要设法读出其言外之意,听出其弦外之音。如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上谴责歌女,其实是把批判矛头直指国难当头还在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另外运用象征手法,通过言物而及人、及情。如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就是此类的代表,这就要求我们读出其隐含意义。还有就是时空跳跃,在诗歌创作中也是常用的。如杜甫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一句,不理解时空跳跃的特点,就不能深切理解诗句所表现的控诉力量。也有些诗歌打乱语序,因为追求平仄和谐。鉴赏时必须理顺语言顺序。如苏轼词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就属此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