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门坎效应

 雪峰读书 2012-02-28

登门坎效应

本文引用自海天一色《登门坎效应(转)》
 

一、什么是登门坎效应

  登门坎效应(也叫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登门坎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明代洪自成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他在《菜根谭》中说:“攻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

二、登门坎效应的实验

  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研究者认为,人们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意愿的请求是很自然的;但是他一旦对于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而当他卷入了这项活动的一小部分以后,便会产生自己是关心社会福利者的知觉、自我概念或态度。这时如果他拒绝后来的更大要求,就会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于是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就会支使他继续干下去或做出更多的帮助,并使态度拓改变成为持久的。

   不言而喻,前一组的家庭主妇同意率之所以超过半数,是因为在这之前对她们提出了一个较小的要求;而后一组的家庭主妇同意率之所以不足 20%,是因为在这之前对她们没有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换句话说,前一组的家庭主妇的同意率之所以高于后一组的家庭主妇,是因为人们的潜意识里总是希望自己给人留下首尾一致的印象。

三、登门坎效应的应用

  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要求某人做某件较大的事情又担心他不愿意做时,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类似的、较小的事情。

   "登门坎效应"对我们的启示很多,在教育工作上也有应用和借鉴。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一下子不宜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有进步的小要求,当学生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登门坎效应"蕴涵的是一种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经意处见匠心。

  根据"登门坎效应",教师所制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根据不同素质、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的基础与表现,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的目标,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即"跳起够得着"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结合起来,将较高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不同的小目标,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一旦实现了一个小目标,或者说迈过了一道"小小门坎",我们的教育前景就宽阔得多了。

  比如,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我们可以首先要求学生从找准自己的不足做起,根据自身问题制订一个时间段(一周、半月或一个月)养成一个好习惯的目标。如养成"不随意发脾气"、"抓紧时间做事"、"倾听别人说话"、"不随地扔垃圾"、"勤于思考"、"聚精会神听课"、"做题仔细认真"等等。长此以往,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便会功到自然成。还有,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切忌急于求成、"恨铁不成钢",而要富有爱心和欣赏心,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和发展潜力,对他们作出积极的、鼓励性评价,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满意的微笑,一次真诚的祝福,都可能换起他们的自信,使他们看到自身发展的希望,从而积极健康成长。再有,课堂提问时,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设计问题,一步步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登门槛效应在推销上的应用

   一个人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往往愿意接受一个更大的要求,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更容易更顺利地登到高处。用“登门槛”来形容这种心理现象简直是太形象了。推销员就常常使用这种技巧来说服顾客购买他的商品,通常成功的推销员都不会向顾客直接推销自己的商品,而是提出一个通常人们都能够或者乐意接受的小小要求,从而一步步地最终达成自己推销的目的。其实对于推销员来讲最困难的并非是推销商品本身,而是如何开始这第一步。当你把一名推销员让到你的屋里,可以说他的推销已经成功一半了,即使你开始并不想买他的账,仅仅是想看看他如何表演。有时我们会发现这种方法的确是个达成自己目标的好办法,尤其是用于和不太熟悉的人打交道的时候,偶尔使用一次成功率还是挺高的。

  --登门槛效应在员工管理方面的应用

  在要求别人或者下属做某件较难的事情而又担心他不愿意做时,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类似的较小的事情。同样,对于一个新人,上级不要一下子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建议你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稍有进步的小要求,当他们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员工容易接受,预期目标也容易实现。这里面的心理变化是多么微妙啊!不过记住,有的时候还是要看住自己的“门槛”的,该拒绝的时候一定要拒绝。

四、登门坎效应实例

有个小和尚跟师父学武艺,可师父却什么也不教他,只交给他一群小猪,让他放牧。庙前有一条小河,每天早上小和尚要抱着一头头小猪跳过河,傍晚再抱回来。后来小和尚在不知不觉中练就了卓越的臂力和轻功。原来小猪一天天在长大,因此小和尚的臂力也在不断地增长,他这才明白师傅的用意,原来这也是“登门坎效应”的应用。

  “登门坎心理效应”反映出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普遍地具有避重就轻、避难趋易的心理倾向。据报载,在一次万米长跑赛中,某国一位实力一般的女选手勇夺桂冠。记者纷纷问其奥秘,她说:“别人都把一万米看作一个整体目标,我却把它分成十段。在第一个千米时,我要求自己争取领先,这比较容易做到,因此我做到了;在第二个千米时,我也要求自己争取领先,这并不难,所以我也做到了……这样,我在每一个千米时都保持了领先,并超出一段距离,所以夺取了最后胜利,尽管我的水平不是最高。”事后,她的教练说,她正是成功地运用了“登门坎效应”的结果。

    运用“得寸进尺效应”进行转化差生——转化差生案例分析

一、背景分析

 1966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他们的窗户上,她们答应了。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提过任何要求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结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3倍。后人把这种心理现象叫做“得寸进尺效应”。

体育差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身心素质和与伙伴的协作等方面都低于一般水平。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对体育差生进行教学目标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帮助差生制定计划,提出目标时,也像弗里得曼一样善于引导,善于“搭梯子”,使之逐渐转化。

二、案例分析

 1、“梯子”依靠的地方要正确。

根据调查,有70%的体育差生学习动机不明确。普遍认为体育课就是好玩,又不是语文或数学,考不好,爸爸妈妈也不会骂,上课时想跑就跑,不想学就不学,随便找个借口应付老师,这完全是极端错误的思想。案例一,小学三年(5)班 黄XX同学,平时上体育都不跑步,接力赛游戏也不愿意参加,新接过他们这班的我,课后耐心地问其情况,学生说,一二年的时候我也是这样,跑步没什么意思,老师期末也让我及格,一个三年级的学生道出这话让我大吃一惊。我引用理论与实践生活的实例给予讲述,让他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将他从不良动机的阴影中走出来。我觉得只有使他认识到体育的需要,才能调动他们上好体育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否则,教师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

2、“梯级”间距不宜太大。

 对体育差生不能提出过高过急的要求。案例二,小学五年(3)班 张XX同学,上山羊分腿腾越课时,不敢做。山羊分腿腾越教材,对体育差生来说是较难接受的,在教学中,由于完不成动作,就容易失去学习信心,或是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我重点要关心他是否努力了?是否进步了?而不是是否完成了动作,何时完成动作?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他克服心理恐惧的障碍,先让一个个子较小学生做山羊,建立学习的信心,在教学评价中,多采用纵向比较;在教学方法上,则贯彻“小步子,低台阶,勤帮助,多照应”的原则,为他创造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条件,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决不能用“你看某某同学的动作多好,你何时才能达到他的水平”等不切实际与打击情绪的语言和要求。

3、“梯级”距离不能太小。

我国南宋理学家朱熹说得好:“教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转化工作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不让体育差生感到上体育课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以“搭梯子”为例,如果梯级距离太小,差生轻而易举达到目标,就会对下一个目标失去兴趣。案例三,校运动队运动员王XX,在进行800米测验时,每次都跑3分左右,原先只要求他每次提高1至2秒,显然梯级距离太小,在成绩很差的情况下,制定每次提高5秒左右,让他不断提高完成目标的积极性和坚持性。

 4、“梯子”不能太陡。

体育差生大多存在自卑和胆怯的心理,在梯级设计时,要根据不同教材,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梯子不能太陡。例如,跳高教学中,不能以一个高度来决定每位学生的能力,对于差生来说,任何一次技术练习的失败或成绩太差,都有可能击碎他们刚刚建立起来的学习信心,要善于使集体的目标具有包容性、选择性和自由度,让差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个体目标,从而使集体目标得以实现。

5、扶一扶“梯子”,托一托人。

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要及时进行评价和表扬,使差生真正体验到体育锻炼获得成功的乐趣,逐步使他们达到体育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案例四,小学女生蔡某某,每次仰卧起坐都不及格,总是差那么两下达不到标准分,到了六年级毕业考,我跟她说:“你的各方面都很好,文化成绩也不错,但不能欠着那“两下”毕业噢!老师先借你“两下”。下学期你“还”我。没想到短短的谈话和鼓舞,这同学每次仰卧起坐都很认真,很努力,终于在毕业前“还”了我“两下”,我认为“借”实质上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更是一种期待,对学生心理的积极暗示作用相当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