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親自我訓練手冊 The Parent's Handbook

 andyhclai 2012-02-28
書本封面:父母親自我訓練手冊 The Parent's Handbook
書名: 父母親自我訓練手冊 The Parent's Handbook
空白間隔圖
作者: Don Dinkmeyer & Gary D. McKay
空白間隔圖
譯者: 紀李美瑛、紀文祥
空白間隔圖
出版社: 遠流出版公司
空白間隔圖
讀書會帶領人: 許啟耀 校長
空白間隔圖
閱讀團體: 雲林故事人讀書會
臺北市家庭教育中心讀書會
線上讀書會討論區
內容摘要 書籍簡介 深入導讀 討論題綱  

內容摘要
  傳統權威教育方式已經逐漸失去效力,現代父母必須聰明的轉向。《父母親自我訓練手冊》闡述民主為原則的教養方式,訓練父母親熟悉基本的觀念及技巧。

  成文有效能的父母系統化訓練法(Systematic Training For Effective Pareting,簡稱STEP)是一部以民主為原則的教養方法系列,在美國是一套非常暢銷的叢書,廣受父母親及輔導專業人員之愛戴,數百萬父母受益於這套教養子女的方法。「父母親自我訓練手冊」是這套叢書的第一冊,以系統化的訓練法來幫助父母親學習教養子女的技巧。

  本書從心理及發展的觀點,探討兒童行為背後真正的目的,教導父母如何有效的糾正孩子的過錯──以鼓勵代替讚許,以自然而合理的後果代替懲罰,以反映式傾聽和「我」的訊息,增進父母與子女間的溝通與瞭解,是一本傳授如何為人父母最基本觀念與技巧的入門書。

書籍簡介

紀李美瑛
,政治大學東語系畢業,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育碩士、哲學博士。先後任教於台北市立女師專、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美國愛達荷州立大學、加州聖荷西州立大學教育系;目前除任教外,並從事語言╱語文學習及雙語教育之研究,致力推展中文雙語教育師資培育計劃。

紀文祥
,師大教育系畢業,政大教育研究所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輔導與諮商碩士、哲學博士。歷任政大學生輔導及心理衛生中心祕書、政大實小校長、政大心理系所教授,自教職退休後定居美國從事讀書與寫作。

主編簡介 王敬仁 台灣彰化人,一九七五年政治大學教育系畢業,一九七七年獲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後,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進修,並於一九八三年得到教育心理學博士學位。自一九八三年迄今,任職於美國輔導服務公司(American Guidance Service),歷任心理計量及測驗統計研究專員,一九八九年起擔任該公司研究部主任,在AGS任職期間,參與許多教育心理測驗的研究計劃。除了測驗統計專長之外,他在兒童發展及教育方法也有深入的研究。

深入導讀

  
民主的教養方式有兩個基本原則:第一是平等,第二是互相尊重。

  所謂平等,並非指父母和子女之間無論在任何事上都是平等的,例如,在體能、經驗及責任上,父母和子女之間有相當大的差別。平等的原則在此是指:在做為一個人的價值及尊嚴上,父母和子女是平等的。在此原則下,父母不以權威來制服孩子,而以鼓勵及尊重的方式來教導子女,培養子女健全的自尊。

  民主的另一個原則是互相尊重,在此原則下,每個人都該得到應有的尊重,在社會允許的範圍內,個人有所選擇,自作決定;依此原則,父母不以傳統的獎懲方式來教養子女。民主式的父母會在限度內給予子女選擇的機會,讓孩子對自己的決擇負責任,以培養還子自律負責的態度。

  本書根據民主的原則,以深入淺出、循序漸進的方式,來闡述一些教養子女的基本原則及技巧:

* 從心理及發展的觀點還探討兒童行為背後的真正面目,教導父母親如何有效地來糾正孩子的過錯 
* 以鼓勵代替傳統的責備方式,建立孩子健全的自尊心及信心 
* 以反映式傾聽法及「我」的訊息來增進父母親及子女之間的溝通及互相瞭解 
* 以腦力激盪法來幫助兒童尋求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 
* 以自然而合理的後果代替傳統的懲罰做為訓練方法,培養孩子自律負責的態度 
* 以家庭會議的方式,鼓勵孩子共同參與解決家庭中大大小小的問題,促進家庭成員間的合作行為

討論題綱

1.想想看,我們或孩子是否有利用自己的情緒反應,以達到影響別人的情況發生過?這樣的情緒控制,背後引發情緒的根本是什麼?有沒有具體的生活經驗可以分享?

2. 你是否想過對自己或對別人的信念有可能是錯的?是經由什麼樣的發現,讓你有這種感受與體會?

3. 「好」的父母,總會做一些所謂「對孩子好的事」,可是孩子並不見得就有「好」的感受?為什麼會這樣呢?

4. 讓孩子學會接受「合理後果」,這和「懲罰」之間的分別是什麼?有沒有實際的例子可以分享?

5. 書中對於父母應該避免的態度及行為中提到「消極的期望」要如何,也提到「過度的野心」、「不合力的高標準」,它們之間有沒有互相抵觸呢?父母親要以怎樣的「期望」、「標準」、「野心」來對待孩子,才會產生正面的支持與鼓勵,而不致成為負面的壓力與暗示性的放棄呢?

6. 通常不良的行為背後多半有一個目的存在,稱為「有目的的行為」。書中針對不良行為的目的,分成四類:引起注意、追求權威、報復、表現能力不足。對於這四類有目的的行為,你有沒有親身的經驗,或在教養上的實際經驗,來跟大家說說吧!

7. 你們家有沒有「家庭會議」的時間呢?通常是怎樣進行的?有沒有哪些約定要遵守?通常都討論哪些議題?

8. 一個有效率的家庭會議,有哪些領導技巧是需要注意的呢?

9. 如果你是為人父母,要你放棄家庭中的權威地位有什麼困難?想想看,如果放棄的權威的地位,你會是一個怎樣的父母?你和孩子的關係會有怎樣的改變?那樣的改變對於你或是孩子的意義是什麼?

10. 如果在家庭角色中,你目前的身份是孩子(現在不是的也都曾經是吧),你擁有哪些權威呢?有多少是按照你的意志進行?如果都按照你的意志進行,你覺得會怎樣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