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座右铭”的几种说法

 小袤 2012-02-28

“座右铭”的几种说法

 

铭原指镂刻在器物上的文字,以记功颂德传扬于后世。《文选·崔瑗〈座右铭〉》吕延济题注: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 这东汉崔瑗引出“座右铭”故事。

后来,人们就叫做座右铭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每个人都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座右铭是恪守这一原则的较常见的形式。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历史上,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

 

“座右铭”还有一种说法:宋朝时有个叫吴介的人很喜欢史书。史书中记载的可以吸取经验教训的事,他都抄下来,放在座位的右边,称之为座右铭。铭就是刻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业或警示自己的文字。时间长了,他家连墙上、窗上都贴满了警句、格言。以后就慢慢地传开了。座右铭的内容也不仅仅是可以借鉴的往事,形式也不仅仅是限于放在座位的右边了。

 

“座右铭”的第三种说法:据古书记载,(qī是一种奇特的盛酒器,空着的时候往一边斜,装了大半则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装满了则一个跟头翻过去。这种欹器给人以不能自满,自满就要翻跟头的启迪。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生前非常喜欢这种欹器,座位右边总是放着一个欹器,用以警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齐桓公死后,国人为他建造庙堂时也没忘记将此器皿放人庙堂之中供人祭祖。

一次,孔子带着学生到庙里来朝拜,见到这种器皿,觉得很奇怪,于是就向庙里管香火的人打听。管香火的人告诉他,这是欹(qī)器。孔子于是想起了有关齐桓公的故事。孔子一边倒水演示,一边对学生说:读书也是一样,谦受益,满招损。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回到家里,孔子也请人做了个欹器放在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