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线索 【线索一】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环流→季风环流 进行复习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它们之间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其中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仅仅需要考虑气压的高低;而大气的水平运动需要从力的角度去分析风的形成,就全球范围来看,赤道地区和极地地区因受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在此基础上,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热力环流(单圈环流)就演变成了三圈环流,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这些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各不相同,再加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就形成了各地区不同的气候特征;大气环流则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在大气环流的基础上再考虑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就产生了季风环流。 【线索二】天气与天气系统 天气→天气系统→气旋、反气旋和锋面→对天气的影响 从天气的概念入手,研究天气系统的类型及成因。天气系统分为气旋、反气旋以及锋面,其中气旋和反气旋运动的方式、控制的天气状况都有明显的差异;锋面又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三种类型,每种锋面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各有不同,在复习时尤其要注意。 【线索三】气候 气候→气候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复习时,尤其要注意与天气及天气系统进行比较,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也要掌握其共同点,天气和气候的研究对象均为大气的物理状况,但是气候是研究较长时间内的大气物理状况,而天气是研究较短时间的大气物理状况,二者的影响因子有很大的区别,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 查漏补缺 1.理解逆温时的误区分析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往往对于逆温的学习有误区,在对流层中,如果随着海拔升高气温反而在上升或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速度低于气温垂直递减率,即为逆温。逆温抑制了大气的对流运动,会使该地区污染物扩散速度减慢,从而加重该地区的大气污染。如下图:
在复习时,很多学生由于片面理解逆温的概念,导致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如下图:图中a线非常明显地反映了逆温现象,学生很容易明白;图中b线高度每上升
2.几种特殊的气候类型辨析 高考试题对于大气部分的考查,一方面考查最基本的地理原理,另一方面考查某些地区的特殊气候类型及其成因。因此把一些形成特殊气候类型的地区总结如下(如图):
图中①为高山气候:受地形的影响。 ②为非洲东部赤道附近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处赤道附近应当是雨林气候,草原气候应当分布在雨林气候南北两侧,但东非高原却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因为这里地势较高,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状况,形成了气候凉爽、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 ③为特殊的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后两处虽远离赤道,但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海域有暖流流经,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形雨,从而发育了热带雨林气候。 ⑤为巴塔哥尼亚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这里东西距海均较近,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但却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这是因为该地处于山脉东侧的背风坡地带,受山地的阻挡,雨水稀少。 ④⑥⑦均为受沿岸地区洋流的影响导致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扩大。④受日本暖流的影响使日本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扩大;⑥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导致热带沙漠气候一直延伸到赤道附近;⑦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导致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北延伸到北极圈附近。 3.冷锋和暖锋的比较
(1)主导气团及其移动方向 冷锋:主导气团为冷气团,由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运动。 暖锋:主导气团为暖气团,由暖气团向冷气团一侧运动。 (2)雨区位置:冷锋的雨区集中在冷锋的锋后即冷气团一侧;暖锋的雨区集中在暖锋的锋前即冷气团一侧。 (3)降水的强度和时间 冷锋降水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短;暖锋降水强度较小,持续时间较长。 (4)图例标志:冷锋是齿状,暖锋为半圆。 (5)锋面坡度:冷锋锋面坡度较大,暖锋锋面坡度较小。 (6)过境前后的天气区别 冷锋:过境前被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过境后被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过境前被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过境后被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