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请你说出你积累的带有“湖”字的成语。
生:湖光山色。
生;五湖四海。
师:带有“湖”字的成语不是十分太多功能,就说一说带有湖字的诗句吧?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没带“湖“字是间接写湖的。
生:“八月湖水平,含蓄混太清”。
生:“若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沫总相宜。”
生:“最爱湖东行不足,绿阳阴里白沙堤。”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师: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带湖字的诗名,大家都很注意积累。你了还需要 解哪些湖泊?
生:洞庭湖
生:西湖
生:鄱阳湖
生:青海湖
生:太湖
生:镜泊湖
……
师:好,大家知道得真多,教材中有一篇写湖的报告文学,你能说出它的题目吗?
生:《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吴刚的报告文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同学们你能从文题中了解哪些内容?
生:罗布泊是美丽的仙湖。
师:这是罗布泊的过去。
生:罗布泊已经消逝了。
师:这是目前的状况。
生:罗布泊位于塔古拉马干沙漠的边缘。
师:你说出了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生:仙湖是怎么干涸的?
师:问得真好
生:仙湖是什么样的?
生:作者为什么写仙源的干涸?
师:同学的联想很丰富。我们从文题中了解了那么多,又有那么多的疑问,同学很想读课文吧?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师:,你们的疑难解开了吗?
生:斯文赫定记录了:罗布泊在四世纪时是一个绿洲仙湖,充满了生机活力。
师:他是怎么记载的?
生:斯文赫定在它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报》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象一座仙湖,水面象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师:找得准,读得好,作者用采用了什么修辞?从什么角度去写的?
生:比喻、视觉、听觉
师:读一读,感受一下。
生:罗布泊是绿色仙湖,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水面平静。
师:真好。你们还有与大家交流的吗?
生:今日的罗布泊变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师:它变成了什么样子?
生: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
师: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变成了这个样子呢?
请你概括回答?
生:塔里木河再次改道造成部分土地沙化。
生:“四盲”造成的。
师:具体点。
生: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抽水。
师: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
生:排比。 师:起什么作用?
生:遣责这种作法的不正确。
生:也表达了遗憾之情。
师:哪个词最能突出这一点.
生:盲目.
师:遣责、婉惜之情在文中还有具体的描写,你能找出来吗?
生:20段中“那奇形怪状的……”。
生:还有22段“站在罗布泊 ……”。
师:表情朗读,感受一下。
师:感受如何?
生:很痛心。
生:很遗憾。
师:好,请同学浏览课文,理清作者报道的思路。
生:作者概括了今日罗布泊的景象
生:接着写了过去罗布泊的美丽景象。
生:又写了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师:好,接着说。
生:详写今日罗布泊的荒凉景象。
师:最后写什么?
生: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报道呢?
生:为了倡导人们保护环境。
师:是的,作者采用了前后对比的写法突出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请同学们在教材中整理课文的思路。
师:再表情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师:罗布泊消失了,同学们你觉得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先自主后合作。
师:同学来回答刚才的探究题。
生;能重现,实行人工降雨,把河道改过来。
生:那怎么可能。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仅靠人工降雨怎么能恢复呢?
生:即使能恢复也不是短时间的事。
生:短时间是不能恢复的。
师:对呀!我们都希望罗布泊能重现往日的生机。近期内恐怕是很难
恢复了。我们从消逝的仙湖中吸取什么教训呢?
生:不应盲目修建水库截水。
生:不应盲目掘堤引水。
师:同学们从“四盲”中更深的认识了什么?
生:控制人口的增长。
师:好!再深入一点。
生:保护环境。
师:是呀!在人类谋求发展的同时,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报道的主要目的。好,请同学们阅读最后两段,感受其主旨。
师:如果说从罗布泊的消逝中能得到教训和启示是体现这篇报告文学的新闻性的一面,那么它的文学形象性在哪里?每小组可以从文章的写法上进行合作交流。
师:请小组代表发言。
小组代表:我们小组认为:文章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湖杨林拟人化:“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象是向往伸出求救之手。“这个句子令人感情激荡,使读者盲目破坏生态环境痛惜不己。
小组代表:我们小组认为:文章采用了排比的手法,例如“四盲”连用“四盲”遗憾之情、遣责之情大大强化。
师:好,还有吗?
小组代表:我们小组认为,文章采用直接抒情,比如:“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用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深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认真,能将课文写法上的特点归纳出来,并指出它们表达效果,使我们的认识得到了提升。课后你打算做些什么?
生:了解家乡环境破坏的程度。
师:我们所见到的破坏环境的现象有哪些?
生:湖水污染。
生:垃圾成堆
生:毁林开荒,导致沙尘天气。
生:随地吐痰。
师:当然随地吐痰,也是环境污染。
师:怎么办呢?
师:向社会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生:向家长宣传。
生:制止社会上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的行为。
师:这种现象严重吗?
生:严重。
师:举例说明。
生。我们村的东山都开成地了,一下雨就出现 水土流失。这种泥石流,使我们村村民很恐怖。
师: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呢?
生:栽树。重要是提高人民环保意识。
师:是的,社会的呼吁 ,有关部门的禁止,人们的觉悟一定会提高。相信人们一定能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而自觉保护环境。同学说用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是不是效果更好?那我们也尽一份力,就在课后写一封公开信,好不好?
生:好,怎么写?
师:以书信的形式,举出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而给人们带来灾害的例子,用事实证明,生态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不定期的恶果。呼吁人们为人类的生存保护环境。
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生: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吧!
师:对,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很大是不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我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点评:这节公开课,用谈话法引入新课,使课堂教学平和,学生无拘束,在交谈中先由课外知识引入课文内容,由面到点。在本课的学习中,从整体感知到具体教学目标的落实,都是从课文的具体段落、语句、词语入手,不架空分析,并且重视阅读和阅读的方法,使学生既学到了语文知识,增强了语文能力,又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最后一个环节——拓展迁移,由点到面,可以说水到渠成。整个教学过程,很好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激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使学生行动了起来。使学生在一篇文章的学习中自觉地向广阔的生活拓展。学生所举的一个个事例,一声声呼吁,使情感得到了升华,书写公开信,使学生增强了写作应用文的能力。可以说本节课教学使学生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