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骗了6亿元票房的电影是没法拿奥斯卡的

 细雨-飘零 2012-02-28

    北京时间2012227上午,第84届奥斯卡揭晓评选结果:

《艺术家》摘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等5项大奖;

《雨果的秘密》是最佳视觉效果奖和最佳音响效果奖等4项大奖;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伊朗影片]获得最佳外国语片奖;

《兰戈》《铁娘子》《午夜巴黎》等其他影片分别获得其他单项奖。

    从结果看,艺术题材终于在2003年《芝加哥》之后再次成为奥斯卡焦点。

从历史看,艺术题材往往在美国市场不景气和战后显现热度。例如,1930年代、1950年代、1960年代歌舞片、与艺术相关题材往往会受到奥斯卡青睐。

但,在电视、网络普及后,艺术题材电影让位于技术致胜或者家庭题材影片去治疗不景气市场中观众的伤痛。

每当市场不景气与美国参战裹在一起的时候,宣扬美国例外主义(美国标榜自己是这个世界上的例外)影片就会直接站在奥斯卡最佳影片领奖台上。

可是《拆弹部队》《国王的演讲》例外主义宣传片后,《艺术家》相对而言,将例外主义隐身了,这完全符合奥斯卡84年来的评选规律——

 

市场不景气(艺术题材、技术主义影片,例外主义隐身)

→战争前(例外主义直接出场,重温二战等以前战争题材出现)

→战争期间(例外主义直接出场,不直接面对战场)

→战争后(艺术题材、技术主义影片,例外主义隐身)

→过几年,战争遗留问题出现(直接面对以前战争,反思姿态,例外主义直接出场)

 

艺术题材要拍好,主创必须有足够艺术胸怀,包容极多的知识性、丰富的趣味性。《艺术家》《雨果的秘密》《兰戈》面对3D时代到来,分别采取相迎和相反姿态对待,具备艺术题材在黑白影片结束时才有的时代精神。三部影片票房虽然都没有超过两亿美元,但分别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视觉和音响效果奖,以及最佳动画长片奖,实至名归,直接向黄金时代致敬符合例外主义价值取向。 

最后,说一下伊朗影片《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该片30万美元成本将伊朗家庭伦理、宗教、社会问题等扎实记录下来,完全做到在全球视野中看到民族气派。伊朗目前是美国的眼中钉,奥斯卡在敏感时间选中该片,其背后一定有意图,但只从电影技术和艺术角度看,的确胜过其他候选者。

回想我国某位大导,明知自己拿不到奥斯卡,还说能拿;为附和奥斯卡规则,找个小地方放了一周只几十人看过;然后热炒和美国演员的床戏,说要拿10亿元票房;到了贺岁档又说首映,骗了6亿元票房后,没入围;出了本书,说是自己拍的就是作业,然后便不了了之,毫无动静了。

奥斯卡奖固然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有套路可言,但对于拿作品当作业拍,不及格愣说满分,偷骗观众票房的大骗子而言,是无法理解作为能入围奥斯卡或者戛纳等大电影节的最基本品质:时代精神/艺术胸怀/全球视野/民族气派。

与此同时,别忘记美国的奥斯卡还会加上一条:例外主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