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宣言 ◎文/游乾桂2011-11-28 10:42誰快樂? 這話有些無厘頭,卻反映了現代人的真實情況,愈來愈不快樂;百分之二十的小孩想過自殺,百分之五十的老師好憂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媽媽覺得好苦,百分之七十的爸爸,苦不堪言……。 誰快樂? 答案令人氣餒:誰都不快樂! 如果不快樂,還有什麼?我覺得什麼也沒有了。 朋友問我,幹嘛年紀輕輕便賦閒在家,我的答案很簡單,為了快樂一點。快樂一事,在我看來是一個人存在的理由。 如果人生可以選舉?我投選快樂一票。 如果嫁的定義可以擴大?我想嫁給快樂。 從事臨床多年,當過精神病人的護持者,親子工作者,婚姻諮商者,發現快樂真難,嫁人的人不幸福,工作狂嫁給工作也不快樂,學生嫁給學業還是不愉悅,那麼嫁給快樂吧,就這樣突兀的想起快樂。 幹嘛嫁給快樂?理由無它,因為人生太苦了,我不想苦上加苦,我想離苦得一點樂。讀書很苦,這一點沒有人敢否認。至少我書讀得不算太差,至少我考上的是國立政治大學,大學的學業總平均有八十五分,但我卻常常做噩夢,夢見我的聯考,英文只考七分,數學十二分,……等到汗涔涔從夢中驚醒,才發覺全是夢,顯見讀書多麼折磨人,直到中年,噩夢仍難消。 出了社會還是苦,老闆要求加班,老母要我賺錢,自己想要房子……一連串的慾求,叫人忙昏了頭,終至忙得要死、忙得要命,有了銀子、沒了健康,得不償失。結了婚,有了孩子,人生又從頭開始,由被逼著讀書的人,搖身成了逼人者,這麼一來,自己又疲又累不開心,孩子也苦不堪言、煩不勝煩,簡直兩面不討好。算一算,年紀也四十好幾,甚或半百老翁,但連一點點、一絲絲、一毫毫的快樂時光也沒享受過,你說說看,這樣的人生是好或壞,或者不提也罷吧。 老何為?哎,老了很後悔吧。 只是這一天到來時,卻也代表人生即將鳴金收兵了,哪有什麼快樂的。 現代人演的人生都是這種格局,翻了翻、看了看,沒有一個喜歡的,或者根本很討厭。我想變變格局,至少讓它看起來更像人。 更像人?是的,但這話說起來很悲哀,明明是人,卻又只能很像人,表示我們全都醉生夢死,演成豬狗牛馬了。 忙,是元凶,但幹嘛這麼忙,因為有些人以為錢等於快樂,事實上有錢卻大大不樂。 中了樂透的人,幾乎很少有人是快樂的,多數活在恐懼中,怕左鄰右舍知道,慌張出門、害怕回家,簡直水深火熱。 有錢人的子女多數有著豪門恩怨,天天為了家產吵得不可開交,兄告弟、母告子,兄弟鬩牆,族人各領一把戈,砍了起來。
富有不樂,至窮也很悲哀,有一點錢、有一點閒的人才爽。 明朝《醉古堂劍掃》中有一句話,我一直銘記於心- 「少年人要忙,忙則攝浮氣;老年人要閒,閒來度餘年。」 但,真的必須等到老年嗎? 不!人生待足何是足,未老得閒始是閒,果真是妙解。 閒的意思,至少是閒裡窺月。清閒少事,用來美化人生,何樂而不為。閒的人,據說壓力少一點。 可是,當人有了閒之後,卻又不由自主地慌了起來,恐懼因閒帶來的自在,有了時間反而不會利用時間,沒有時間,卻又大剌剌地浪費。 消費最樂也是誤解,在心理學家眼中,那代表自卑、空虛或者寂寞,藉由消費打發心中的愁緒。消費主義很容易上癮,如果戒不掉便成了消費癖,接踵而來的會是一連串的付出償還,苦不堪言。 成就是一種快樂,大約也是自欺欺人的行為。不必詭辯,人人都是心知肚明的,夜闌人靜時,這種人往往苦得不得了,哪有快樂可言,他們只是機器,一再輪轉,做出一種產品,再等明天上工,繼續製造生產而已,也許連享受成就的機會也無。 多數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又害怕沒成就帶來的寂寞感,難道這是藏存在心靈深處的基因,教人以忙碌、疏離、無依、飄泊為樂? 這些悲情是社會的實錄,真的需要破解重組,否則內化進入生活,便更不快樂了,英國詩人史蒂文生說:「未得快樂的人生即是一無所有。」 我完全同意這種想法,但多數人還是不懂得如何獲取快樂,這正是本書想談的。工作萬歲的謊言別再引為藉口了,它只是一種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東西,真正的快樂在每個當下。
嫁給工作,真的不如嫁給快樂吧。前不久,與一群老友攀登大屯山時,有人大喊,我們嫁給山水了。 嫁給山水?多美的詞彙,我心裡便盤算著:下一本書就以它當書名好了,我們的確在山水間,找回生命中活著的理由。 感謝生命,給我快樂這份好禮物,至少不必浪費一堆時間於悲悲悵悵中,於是多出幾分閒情。這本書在快樂中起草,歡喜中結語,揮揮灑灑幾個月,試圖替不快樂的朋友找出活水源頭,也替快樂的朋友找著另一扇更快樂的窗。但盼每個人都很快樂的走過人生的每一寸縷,天天有話聊,人人有回憶,快樂得不得了,在笑聲中寫盡風華。 人生以快樂為目的呀。快樂萬歲! 請大聲與我一起高喊:快樂…萬…萬…歲。 利慾薰心 不貪,其實不難,只要少一張卡;多一張信用卡,並不代表信用多一成;有了它,反而使人更缺少信用。佛家說,貪、瞋、痴、慢、疑、不正見是人生六煩,也是不快樂的理由,貪念排名第一。為何會貪? 我猜是以為人可以長命百歲,歲歲年年,永遠不死,所以才想積累財富吧。否則只有一輩子,何必要那麼多。或者相信,有錢就富貴,富貴就有福。 實際上,根本不是如此。太貪的人,最後只是以勞苦、憂鬱、乏力告終。 理智上,人只有三十年的精華時光,以目前的一般收入而言,年薪百萬算是高收入者,三十年也只能賺上三千萬吧,表示人不必擁有三千萬,超過三千萬的想法即是奢望,會使人一輩子充當錢奴,努力工作只能償債,沒有品質可言。 有個人已經很有錢了,又想更有錢,便集資做生意,金額三千萬,但一個月的房租便要十萬元,人事開銷五十萬元,一年大約需要一千萬,這種大生意,如果營業額沒有五千萬,實在不划算。他努力了三年,散盡家產,欠了一屁股債,如今正用力還錢,以他目前的小本經營,大約得用五十年才能還得完。 賠了夫人又折兵是他的寫照。但,人生有幾個五十年呢?如果不貪,他絕對可以活得好。有位不算熟識的朋友,喜歡玩六合彩,輸多贏少,還是迷得很,幸運中了一百多萬元,他竟全數押寶,結果輸得精光,問他還想再賭嗎?他說:不囉。為什麼?終於明白九賭十一輸是什麼意思了。如果不貪,他可以有一點點錢。不貪,其實不難,只要少一張卡;多一張信用卡,並不代表信用多一成;有了它,反而使人更缺少信用。 以前,信用卡必須經過嚴格的徵信手續,現在金卡、銀卡、白金、鑽石卡滿天飛,這也意謂著,沒有信用的年代來臨了。 信用卡缺乏信用,表示有賊會爛用我們的信用,這又代表欺騙的時候到了,人人是騙子。有位朋友,連一張信用卡也沒有,全用現金,但並未因而失去尊貴,反而使人覺得踏實。名牌代表身分尊貴的迷思,也可以打破了。智者注意腦袋裡的東西;愚者在乎腦袋外的,我的一位朋友說得好,名牌是叫得出名字的廢料,多毒的一語,卻很真實。名牌不止虛假,而且是負擔,你必須用盡力氣,才能支出開銷,最後弄得精疲力盡,哪有閒功夫快樂一下。 有些批評家便直稱這些戀名牌癖的雅痞是膚淺的享樂者。心理學家拉比爾就說,他們要求東西又高檔又好,哪管它實不實用,反正只是代表身分而已;這些人往往是勞碌地工作,但不見得懂得享受與品味,通常好以價代質。 有人說,投資,是最佳的迷幻術,常使人賠了夫人又折兵。 投資無疑是為了賺更多錢,但有了錢,又換不來美好,有時只惹家人嫌。 何況不投資,便不會賠錢;不賠錢,便可以留住剩下的錢,更重要的是,便去了野心,得了寬心。 減少投資,等於減少油盡燈枯的機會。 或者根本減少消費,該花得花、能省得省,就不貪了。 嗯!這樣就不至於那麼不快樂了。 快樂的人格 人生裡,多一個朋友不算多,少一個朋友便很少。 人生很不公平,因為氣質是天定的。有人生來就比較快樂,有些人比較不快樂;有些人看得開,有人看不開;有人善處順境,有人善處逆境。 我的一個朋友說,以他的童年經歷,按理說,是該得精神病,但他還是很快樂,少有憂傷。 我提醒他,該謝謝上帝。因為他擁有一份好氣質,可抵擋心病,但並非人人如此幸運,多數人是過不了關。 A 型性格的人,怎麼做都很憂傷、不悅,超級不爽,是一種令人心煩的怪人,龜毛到不行。 B 型性格則有點接近工作狂,具有如下的特質: *堅不度假。 *害怕退休。 *討厭無所事事。 *好鬥。 *體力充沛。 *再晚睡都早醒。 *邊吃邊工作。 C 型性格也很麻煩,常與癌症掛勾,它的特質有: *愛做白日夢。 *行為反常。 *不信任別人。 *幻想。 *菸酒不離手。 如果你具有這樣的性格特質,更需找著救援之道,比方說:窩心的伙伴。現代人該好好捫心自問,到底交過幾個好朋友,若是根本沒有、只有一個,或少得可憐,那就該好好檢討了。 我的好朋友屈指數不完,他們全樂意: *撥出時間。 *完全投入。 *溫柔、體貼、關懷。 *有長期抗戰的準備。 *不是廣播電台,隨處播送消息。 心理學家迪尼強力主張,一個人的一生之中至少該有一個知己、三個好朋友、無數友誼。 據說,英國有位知名的心理醫生,每次一早開門,便已大排長龍,熱鬧得不得了;反觀隔街的心理醫生便是門可羅雀了,記者問他,會有這麼大的差異,究竟是為什麼? 他答得可妙:「別人當他們是病人,我當他們是朋友。」 還有一個關鍵是:「我洗耳恭聽。」 傾聽是關鍵。在心理治療的學派中,具有四百六十八種方法,最為人熟知的還是宣洩療法。宣洩的意思是必須有你說我聽的人,而朋友正具備了這個條件。把心中的委屈說給一個最值得信賴的人聽,研究指出約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減壓效果。 紐約州溪流谷的生物反饋減壓中心主任琳達.薩帕丁博士表示,人是天生的社會性動物,需要伙伴的支持與親密關係。 我猜這正是朋友的好處之一吧。 友誼的好處當不止這些,至少可以: *降低焦慮。 *添加生活情趣。 *增長壽命。 *提升免疫功能。 *增廣視野。 *強化表達能力。 怪不得俄國作家布高斯基會說:「能與你共享經驗的,非朋友莫屬。」 施耐庵也說:「快意之快莫若友,友之快莫若談。」 的確如此,人生裡,多一個朋友不算多,少一個朋友便很少。 好友難找,也不難找,只要- *加入俱樂部: 俱樂部的形式多得很,不必固定樣貌。獅子會、青商會、登山協會、野溪協會、淨山、慈濟、佛光山……等民間社團,都像俱樂部,依你的興趣決定,其中一定有幾位是你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結成人生盟友。 愛玩的人,有志向的人,慈悲的人,積極參與的人……多半比較樂觀,與這些人在一起,比較不會愈弄愈糟。 已經不太樂觀的人,千萬別加入悲觀俱樂部或生離死別協會。並非所有好事,人人都能做得了,有些做得了、有些做不了,可得量力而為哩。 *參與假日活動: 翻開星期五的報紙,很容易在休閒版中找著假日的活動,荒野保護協會、自然步道協會、野鳥協會、登山協會……人人搶著帶你去遊山玩水,只要撥出時間、點個頭,就有機會結識好朋友。我常在週日早上七點,等著健行隊、登山隊開拔,我只是跟班,卻也跟出快意。 只要看得懂字,願意走到戶外,不怕累,便可以參加了。 *經常聚會: 將朋友組織在一塊,定期聊聊天,也有紓解壓力的功用。 最近借著演講之便,返鄉時特地抽空見見老朋友、老同學,除了一點懷舊的味道之外,還想找回些許的童年時光。年輕不再,有時也是壓力的來源之一,透過類似的聚會,可以找回一點童年光景,何樂不為。 將聚會的組織擴大,愛山的人參加登山社,可以結交許多山友;愛海的人,可以參與浮潛,結交海友;愛溫泉的人,常常上山泡溫泉,理論上也可以結交許多同好;打球的人上球場,可以交上許多球友。 喜歡藝文的呢?常常聽演講、音樂會、逛展覽,也有機會認識很多藝文界的朋友。或者加入讀書會,趁空讀點書也不錯。 *尋找宗教依歸: 研究顯示,信仰的確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可以寬心、解憂、去愁,但不可能得財,它將幫助一個人創造對抗壓力的緩衝系統。 美國馬里蘭州克洛克山國家健康照顧研究協會的拉森醫生說:「信仰是一個錨、一塊岩石、一處堡壘、一座風雨中的庇護所。」 宗教是個好醫生,它強化人的心靈韌度,讓紛擾的心靈更平靜,聽說平靜的人比較長命。 研究指出,常去佛寺、清真寺、教堂、猶太教徒聚會場所的人,的確減少許多精神壓力,但著了迷則反而不好。 信仰是好事,但能從中學習更好。不要只是一味的膜拜,想從中得些翻本的私利,而是真心地學習慈悲喜捨。 別問我信什麼教?我是個學習者,做晨禱,打晚禪,行功德,很慈悲,有愛心,懂喜捨,但不信怪力亂神。 *暢絡社會關係: 調查顯示,暢行的社會關係,也是很好的心理醫生,比方說,參與自己喜歡的社會團體就是其中一項。 有個朋友便很開心,他天天早起,跟著一群早覺會的老人登山健行,再一路撿拾垃圾下山。或是常相約泡湯、喝午茶、看星,活得很有意思。 你想怎麼擴展你的社會關係呢? 佛教徒參加慈濟、法鼓山、佛光山的義行善舉;天主教徒參與送炭到泰北的活動;一般人參加飢餓三十,都會有些心境上的體會。 或者愛山的人多參與山的約會。 愛水的水加入水的誓盟;愛海的參與海泳隊。 愛鳥的人賞鳥;愛濕地的人保護濕地。 愛樹的人參與檜木救援行動。 這些有意思的社會關係,將使人無暇有壓,常常不煩。 快樂的準備:健康至上 人與大地一樣,都該回歸最自然的本質,享受過程,不該只在乎結果。 《聯合晚報》曾刊登著名的紙業鉅子,永豐餘的老闆何壽川先生的故事,他原本是個標準的工作狂,經歷一場肝疾之後,使得他對「自然」兩字體會更深,並且滋生出「有機」的概念,他認為人與大地一樣,都該回歸最自然的本質,享受過程,不該只在乎結果。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蘭根的研究證明這一點。他發現身體健康的人比較快樂;身體微恙,心情就變得陰晴不定,很火爆。 如何更健康? 順應自然吧! 白天工作是對的;晚上工作則不自然。 早上喝杯咖啡,不妥;下午喝杯下午茶,頂自然的。 這又談何容易,多數人都是背道而馳的,白天像黑夜、黑夜似白天,於是不健康。明明知道吃過飯後一小時內不該打球,但我們多半是等到打完球、腸胃出毛病之後,才懂得悔恨。 我便是這種人,現在不得不提醒自己,不差這一小時。 我們對於健康一事,往往少了預防、多了治病的概念,於是得不償失。 天天做運動
我在很多書中都提過運動,這項叮囑源於發現現代人的運動習慣確實很差,只有百分之十的會這麼做,怪不得百病叢生。有個醫生朋友告訴我,有運動的人,都不一定健康,不運動保證更是不健康,這話給我很大的啟示。有動總比沒動好,運動是好事,我一向不喜歡病入膏肓時,才想到良醫。 中醫的養生觀與西醫的對抗醫療明顯有差異,我一向喜歡中醫的道理,預防勝於治療,教人凡事別等到來不及,再做復健。 日本醫學家研究長壽村的老人家,找著一個有趣的結論,他們發現,長壽村的長者都喜歡: *簡單的飲食。 *愛勞動。 *自在恬雅慾求少。 *不常吃藥。 *水質佳。 *森林多。 *氧氣足。 向來四肢不勤、五體不動的人,活不長久哩。 勞動不僅是長命的處方,更是安心的法寶。 調查報告指出,喜歡拈花惹草、種菜栽果的人,心情比較愉悅。 身忙心閒果真是個妙學問。 *一週動兩次:據研究指出,一週運動兩次的人,每次二十分鐘,至少可以保有體力,意思是說,體力不會隨著老化,急速下降。 四十歲像四十歲本來就是實情,不可能像十五歲的年輕人,體力充沛;但千萬別讓四十歲時,體能非常六十。 *一週動三次:一週運動三天,每次二十至三十分鐘的人,有機會使沈睡的免疫系統復甦,自癒力增強,身體壯壯。 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一個戰場,經常發生免疫系統與入侵病菌對抗的戰役,我們個個都是統帥或將軍,帶領大軍應付敵人,自癒力不佳的人,則就是常敗將軍了。 如何復活自癒力,最佳的方式之一便是一週三次來運動。 *天天動一動:最好的運動法則是,天天動一動,身體活一活。要活要動,不僅是研究,也是實情。調查指出,天天有運動的人,多活十五年不難。 *有動就好:運動不該分等級,重點在於堅持或有恆。 找一個你喜歡的運動,努力實踐之,千萬別一曝十寒。 散步是個好運動,散步十年則是健康運動。 慢跑也是好運動,慢跑十年則好健康。 騎腳踏車不錯,騎上十年則有益健康。 運動不該是一門功課、或者工作,而是習慣。 每天給自己三十分鐘的人,也只花了一天的四十八分之一,但所獲得的效用,卻遠遠大於此。醫學家說,你給我一年運動,我讓你四十八年健康,大約就是這個意思吧。 我們天天浪費掉的時間,遠超過好多次半小時哩。 運動只有兩個堅持,一是持之以恆;二是汗流浹背。 好好睡個覺
睡覺真的有學問。這話我信得很,太多現代人連睡覺一事都懂得甚少,所以睡不好、活不長,即使活很長,也活不好,活得有氣無力,極不悠閒。 失眠的症候像洪流一樣,開始襲捲二十一世紀的忙碌人類。 為何不睡? 除非你相信人可以活三千歲,擁有的一切可以悠悠長長享用,否則幹嘛這麼累?別忘了,再不睡,搞不好,一次睡個千百萬年囉。 休的觀念,我一提再提,並非為了騙騙稿費,而是它真的很重要,非講不可;該休一定得休,別老找一堆藉口,別忘了,命是自己的,誰都幫不上忙。 休,近似戲曲中的龍套者,串串場,讓人生大戲更活絡。 午休,串連了早上與下午之間;夜眠,串連了今天與明天之間;有了休做為一天的中場,可以得到復原與復活。 因為,休養可以生息咧。 少了休的觀念,天天疲倦、常常無力、月月無神、人生不長。 休,更像媒介,教人如何通往美好。 十一點了? 該睡了呀。 真的別當夜貓子。 慢慢吃頓飯
吃的學問更大,它絕不是開口與閉口之間的活動,或者像是儀式,反正時間到了便吃了。 吃,其實是活力的來源,生命接續的功課,明天會更好的保證。 吃,該好好想一想。 *吃多快?:合宜的飲食時間,一天至少應該有一小時又五十三分鐘,接近二小時,這對忙人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 我的朋友們大約都是二十分鐘快速扒飯一族,三餐合起來,根本少於一小時。 飯吃得太快,壞處不少- 容易嗆到。 可能消化不良。 造成腸胃負擔。 慢的好處也不少- 食之有味。 氣氛佳。 腸胃零負擔。 *怎麼吃?:八成蔬果是必要的,肉儘量少吃,因為菜果消化快,肉食消化慢,會囤積的較多。 吃飯這件事,我堅信,過程比結果重要,不是用它來飽食而已。想想看,你吃飯像吃飯嗎? 或者只是勉強把它塞進腹中的一種動作? 以上多種訣竅全做了,健康便到了。 快樂的行動 :加一點幽默 不幽默的人通常在順境中也會見著逆境; 但幽默者則在逆境中也見著順境。 幽默可以紓解壓力、帶來快活,關於幽默的研究也指出,愈是幽默的人愈快樂。研究主持人葛德曼博士解釋:「它是一種人對事件的解讀能力,你怎麼看待現實、做出反應,勢必影響壓力是否會造成的損害。」 幽默者具有那種輕描淡寫的能力,不過分認真去解釋某一件事,也不刻意閃躲,它是回應生活問題最健康的方式之一。他指出,中國人所謂的「一笑解千愁」的觀念是正確的。 幽默與健康的實驗的確指出,幽默是生活中必備的快樂處方,因為它至少可以帶給人心情的好處: *遇上壓力來襲時,有幽默感的人比較能化險為夷,少出現負面情緒,降低焦慮的威脅。 *幽默用以因應氣憤、沮喪、悲傷等情緒,特別有用。不幽默的人通常在順境中也會見著逆境;但幽默者則在逆境中也見著順境。 *調查發現,幽默與免疫也有關,愈幽默免疫力愈強。 *幽默可以讓其他人更接近我們,進而伸出援手。 *溫和、戲謔的方式,會使問題變得更迎刃而解。 我在門診時看過幾次因青春痘引來的自信不足症,他們把很多時間花在臉上的幾顆痘子,忘了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以致於工作也做不好,差點被老闆炒魷魚。但有個高中生就讓我印象深刻了,他是朋友的兒子,正值青春,滿臉有痘,他卻能幽默以對地說:「這樣就不必出門買紅豆餅了。」說完,自己笑得比誰都開心。我不信這個孩子完全不在意自己的「面子」,但他的應對卻讓自己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快樂多一些。 有一位胖姐也很有趣,人家說她,為什麼愈長愈胖,她一點也不以為忤,還說想回家問問爸爸,小時候是不是下錯藥,添加歐羅肥餵她。 她一臉無辜的說:「我家不是養豬戶啊。」 不用分說,她是個快樂的人,至少不至於常被這些突如其來的蠢問題干擾著,受困其中。 誰有幽默感?人人都可以擁有,但必須培養。 先檢測一下你的幽默指數,請用力配合回答這些問題: *經常可以在周邊環境中發現令自己暢笑的事,或者懂得開開玩笑,即使情況很煩人的時候。 *遇上痛苦的事時,還不忘幽默一下。 *處於緊張之下,還能鎮定。 *處在哭笑不得的情形下,選擇笑。 *認為幽默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 *相信幽默使生活更有意義。 如果答案全是肯定的,那麼你的幽默感十足;如果肯定的答案低於三個,你就不太幽默了,應該再加強。 為何要幽默?我的答案很簡單:不想讓生活變得如此愁苦不堪。你不覺得現代人,麻煩已經夠多了,不必再加一項啊。 幽幽怨怨與妙語如珠,我寧可選擇後者。我是個演講者,我有理由相信,聽眾喜歡幽默、風趣、有深度的講師,他們不是來聽訓的。 天生會搞笑的人太少了,多數人得自練習,重新建構一組人生觀,比方說: *專看好事:人生不免有些憾事,不必斤斤計較。如果麻煩同時會發生在別人身上,我便不在意,表示那是常事,或者普遍的問題,這些共通點都要煩的話,那就無所不煩了。 好與壞鐵定同時出現,我愛看好的一面;壞的,就讓它擦身而過吧。 車子發生一些小擦撞,我通常一笑置之:「這年頭連車子都這麼色,當街親吻起來,對不起呀。」錯如果在我,我認錯,賠錢了事。錯在對方,他認錯,他賠;他不認錯,那就算了,各付各的呀。 *裝瘋賣傻:幽默大師說,學學孩子,就很幽默了。孩子有很多斷章取義、無厘頭、跳躍式的思考,都會令人捧腹大笑,用他們的方式講話,便有笑果。 兒子做了一件錯事,媽媽很生氣的說:「早知道不把你生出來。」 兒子說:「那妳把我放回去呀。」說完,做勢往媽媽的肚皮衝,兩個人笑成一團,原本的爭執付之一笑。 有個爸爸罵女兒,簡直是豬頭。 女兒拿鏡子讓爸爸照一照。 「幹嘛?」 「看看你自己是不是豬頭呀,要不,怎麼會生一個豬頭女兒?」 爸爸被逗笑了。 出門演講時,媽媽總會再三叮嚀,衣服穿好一點,出門要小心,問得人好煩,又不忍頂撞她的愛心。只好委婉地把一粒未剝皮的蛋放在她跟前,輕輕地說:「吃蛋要剝皮哦。」 她懂我的意思,笑得好開心。 *幽默加料:幽默最怕沒料,你必須時時提醒自己加點佐料了。 讀一點幽默的書;看看笑話集。 閱讀報章雜誌的有趣點子;竊取周圍朋友的笑話。 或者動動腦子想一想,鼻子長在頭上,耳朵生在嘴上,腳是手,手是筷子……這樣的人好不好笑? *博君一笑:我算是家中的跳樑小丑,常常不修邊幅地演些滑稽的動作,博君一笑,讓他們笑撲倒地最好。 開門入內,我先來一小段芭蕾,作勢請大家鼓鼓掌。 「誰要安可?」 弟弟率先發難:「我們都鼓掌了,請別再跳了,可以了,可以了,我給你上茶好嗎?」 人該放鬆,讓幽默在你的生活中傳達出來,給人歡笑,也可以讓自己快活一些,何樂不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