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源中心

 草长莺飞二月天 2012-02-28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发展思维的,思维的活动是借助于语言材料进行并且用语言材料来巩固其活动成果的。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同样是“说”,有的学生说得准确、简练、条理清楚;有的学生却显得语无伦次,无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都知道,“想得清的人才会说得清,说得清的人必定想得清”。所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口头表达,引导学生熟练的用富含数学语言特点的话进行提问和交流,将非常有效的提升数学课的课堂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 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培养倾听的习惯,帮助学生积累表达的素材

要使学生敢说,而且会说,有话可说,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言基础。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是学生语言表达的重要基础。对学生进行说的培养不但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要考虑到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根据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理解能力弱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数学语言生活化,生活情景数学化,密切联系生活材料,实现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的转化,让学生充分的感知语言素材。学生的数学语言储备主要来源于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因此我要求学生上课时要认真倾听。通过倾听,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知道数学规律的描述方式,掌握算法的叙述过程……,对于数学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不断的积累数学语言,熟悉数学语言的使用环境,使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同步进行。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意义了如指掌,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说起来才会畅所欲言,滔滔不绝。例如在低年级的“求和”问题中,类似于“为什么要用加法算”的问题,学生通常会用生活语言简单的回答“因为是求一共有多少”。这种说法在具体情景下是正确的,但如果不加引导,就会使学生养成望文生义的思维习惯,见“一共”就加,见“还剩”就减,不利于概念的正确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结合具体生活实例,使学生在具体表象中正确理解加的含义,在数学化—生活化—数学化的过程中逐步抽象出数学语言,最终能够准确的表达出“因为它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二、         运用模仿、复述的方式, 引导学生学会规范地表达。 

如果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小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发言的积极性都很高,但多数学生虽有说的热情,却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教学“8+5=?”时,我要求学生交流算法,一名学生说“我是先算5,再算8的。”从他的发言中,可以知道他用的是点数法,但是他没能将自己的算法表达明白。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说:“你先数了5个,接着又数出8个,合起来一共数了13个,是这样吗?”学生点点头。“你能像老师这样重说一遍吗?”。然后变换内容,请学生再说算法“怎样计算7+6?”学生按照规范好的语言进行理解性的叙述,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将想法说清楚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知道了该怎样思维、怎样表达更准确。模仿是小学生学习的显著特征之一。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同时还可以培养一些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使他们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对其他学生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他说得真好,大家能像他一样重说一遍吗?”“他说得很有条理,你能用他的说法解释一下其他问题吗?”。在复述、模仿的基础上,让学生再加上自己的想法,使表达更趋完善。“模仿是创新的基础”。通过模仿,使学生学会表达的基本套路,再逐步让学生自己表述,这样学生不但积极性高,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采取合适的组织形式,保护学生表达的热情。 

教学中我发现对于一些直观性强、生活化程度高的问题,易于用生活语言素材表达,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上会出现小手如林的热闹场面,这时就要让学生痛快地说一说。例如在教学“10的组成”时,教师提出问题“你能说一说10可以分成几和几吗?”学生争先恐后的要求表达自己的分法。如果采用个别汇报的形式会使多数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受挫,这时就可以借助自言自语说一说、同桌悄悄话等形式让每一名学生畅所欲言,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学生交流的欲望,保护了学生表达的兴趣。而对于一些抽象性强、数学化程度高的问题,学生很难用确切的生活语言进行表达。在没有把握正确表达的情况下,任凭教师如何激励、引导,积极主动发言的同学也是寥寥无几。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可以着力于实现从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对接,其次,在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先采取小范围(同桌或四人小组)内自由交流的形式,使学生在小组成员中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增加语言素材,完善自身表达,然后再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从而增强了学生口语表达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口语表达的欲望。 

四、因“材”训练,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数学语言口头表达的准确性靠理解,熟练性靠使用。课堂上,可供表达的因素很多,教师可以把“你是怎样理解的”、“你为什么这样做”、“你还有什么建议” 等问题贯穿教学始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具体练习,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比如概念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说出本质,让学生不但能说出定义、公式、法则的具体内容,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说出定义、法则的具体内容,还要说出概念的本质及关键词语、近似概念的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及混淆之处;计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说算理、说运算顺序和计算过程;应用题教学重视引导学生说思路、说列式依据等等。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表达句式如“因为……所以……”“先算……再算……最后算……”等,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叙述思维过程,简明扼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创设情景,激发口语表达的灵活性

小学生的思维没有条框,想象力丰富,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正确诱导。例如,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图编故事,创设形象有趣的情景,避免数学学科的枯燥无味,让学生在浮想联翩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述同一个问题,训练学生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例如在一年级的数学活动课中我带领学生做打沙包的游戏。当两名学生分别投掷后,我要求学生编一道应用题,一名学生说“小红和小丽比赛打沙包,小红打了9下,小丽打了7下,两人一共打了多少下?”另一名学生说“小红和小丽比赛打沙包,小红打了9下,小丽打了7下。小红比小丽多打了几下?”第三名学生说“小红和小丽比赛打沙包,小红打了9下,小丽打了7下。小丽比小红少打了几下?”还有学生说“小红和小丽比赛打沙包,小红打了9下,小丽打了7下。小丽再打几下就和小红打的同样多?”。在 游戏中 ,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书本知识直观化,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训练,学生在轻松的说话氛围中学会了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个问题,体现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同时通过“说”的练习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知不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果说数学是装载知识的船,那么数学表达能力就是水,水积的越深,托起的船就越大。良好的数学表达能力可以使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听说能力。因此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尽量多地重视学生口头表达的质量,使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辅相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