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铜匠街 渐行渐远的会泽斑铜史

 卓尔爸爸 2012-02-28

铜匠街 渐行渐远的会泽斑铜史 

2010-02-22 22:55:42|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铜匠街 渐行渐远的会泽斑铜史(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图文) - 蓝天(图文版权保护) - 蓝天的博客穿过时光倒流的隧道,漫步到明清时期会泽金钟古镇的铜匠街,随着叮叮当当敲打铜器的声音,弥漫着一种铜的芳香,数十家铜制品手工艺的小作坊中,手艺上佳的工匠们一锤一个节奏、一锤一个声音,正此起彼伏地忙着锻打老会泽的品牌——铜制器皿和各种铜制工艺品。随着到东川府运铜大马帮云集于会泽的客商们,看到琳琅满目的各种铜制品,一边爱不释手地掂量着自己喜爱的铜具,一边和经营铜制品的工匠们讨价还价,每一位喜爱铜制器具的客商们都认为:在铜的原产地所买到的铜器货真价实,且价格比其他地方低廉很多,谁要是带回一样东川府的铜器回家,或送给亲朋好友,或放在家中作摆设,那是何等的荣耀和骄傲。

今天的铜匠街,要不是有斑铜第十二代传人张克康传承了斑铜的制作,使会泽斑铜文化大放异彩,支撑起会泽斑铜文化的这块金字招牌,铜匠街也许就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普通街道名词。

铜匠街 渐行渐远的会泽斑铜史(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图文) - 蓝天(图文版权保护) - 蓝天的博客铜匠街 渐行渐远的会泽斑铜史(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图文) - 蓝天(图文版权保护) - 蓝天的博客真正近距离走近斑铜第十二代传人张克康,走近张克康的锻打斑铜的手工作坊,还是一次为了拍摄《会泽乡土教材》插图的工作,我们从会泽老街的东直街口下行100米左右,拐进一条横贯东西的巷道,整条巷道全长不超过200米,巷道的两旁竟被现代洋房取代了原来老会泽的民居建筑,偶尔夹杂几间低矮简陋的土木结构的瓦屋建筑,由于我们不知道张氏宅的具体位置,事先也没有电话联系,几经周折,才打听到确切的位置,原来在离铜匠街口不到30米的地方,一间极为普通的瓦屋结构房,陈旧的木制大门上方订着铜匠街24号的门牌,斑铜第十二代传人张克康就住在这里,我们长时间的敲门,无人回应,只得无功而返。幸好他的邻居就是我的熟人,过了两个时辰,他的邻居电话告知我张克康正在打制铜器,我欣喜若狂地直奔张克康家,此时开门迎接我们的是一位50多岁的中年男人,他就是张克康,领着我们从光线幽暗的屋子走进他的小院,他的作坊就在这个不足30平方小院的一个角落内,看上去极为简陋,在一个用石棉瓦搭建的工棚下,简易作坊倚在墙脚下,几块砖支起一个简易的火炉,炉火没有熄灭,墙被火烟熏得黑呼呼的,叫人难以置信享誉海内外斑铜工艺产品尽出自如此简陋的手工作坊。铜匠街 渐行渐远的会泽斑铜史(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图文) - 蓝天(图文版权保护) - 蓝天的博客

当笔者说明来意后,这个不多言不多语、为人实实在在的师傅热情配合我们布景、摆设,把他一件件精心打制,价格昂贵的斑铜作品小心翼翼的从柜子里取出让我们拍摄,又小心翼翼的把每一件斑铜作品放回原处。经过一阵忙碌,拍摄斑铜的工作已大功告成,剩下的时间我们就听张克康师傅侃斑铜:侃斑铜的过去;侃斑铜的现状;侃斑铜的未来。

张氏家族祖籍南京,先辈均为铜匠,可谓铜匠世家。历史上的南京,佛教由盛极一时到逐渐衰落,到了明代,南京先后作为首都和留都,政治地位提高,再次成为全国的重要佛教中心,佛寺大量修建,为南朝以后又一高峰。南京的信佛之风也如晚唐诗人杜牧的千古名篇《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描绘的的那样。明宣宗时,宫廷、寺庙、权势之家极为追求昂贵奢华的祭祀、烧香拜佛、祭奠祖神的香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大明宣德炉的制作工序,张氏先祖曾参与宫廷祀器大明宣德炉的制作。明末,朝廷从南京召蓦一支军队来滇开发云南,张氏先祖因熟知铜的属性被充军跟随大队人马来到东川府,其主要任务是采办军铜,制作铜器。在参与制作大明宣德炉的过程中,往往是一些手艺上好绝佳的工匠,常常用到鎏金,金银错,金、银、铜的合金制作工序,后者工序实际就是熟斑工艺的制作。张姓铜匠到会泽后,偶然得到天然铜料,凿开铜块,发现熠熠生辉的晶体,灵感突现,反复尝试,掌握火候,锻打成型后发现结晶的花斑,粗犷大方,呈现自然,从里到外透射着闪闪烁烁的晶斑,要比人工掺加金银后在宣德炉表面形成的晶斑更漂亮,由此开创了中华一绝的会泽锻打斑铜的生斑工艺。最早的《滇海虞衡志》记载:“锤造炉瓶成冰形,而斑斓者为斑铜”,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生斑斑铜之所以昂贵是因为选料特殊,制作工艺复杂。在选料上:必须是大自然中的天然铜块,因铜矿属于伴生矿,常与金矿、银矿等矿物伴生,在火山爆发的高温作用下,金、银等多种有色金属物质就和铜金属融合在一起,形成特殊的铜合金,以游离态存在于大自然中,天然铜自然就显得稀少。在制作工艺上:得到一块自然铜,无论体积多大,要凿去含有杂质的部分,必须选择含铜量高达90%以上,并含金、银等丰富的其它有色金属的整体铜块。斑铜师傅经剔渣、锻打塑形、烧斑、精工打磨等十余道复杂的锻打和工艺处理后,让金、银等有色金属以斑点形式自然分布呈现在铜器的表面上,所得铜器和工艺品典雅大方,晶斑闪烁其间。一件好的斑铜作品往往要花两三个月的时间,在斑铜锻打的整个过程中,铜匠师傅不仅要掌握极为精湛的美工造型技术,而且要掌握好火候,稍不注意,花费了铜匠师傅大量心血的作品就会功亏一篑,在张克康家我们只看到一个紫砂壶一样大小的壶盖,却没有看到壶,经主人介绍,原来就在壶体捶打即将成型的时候给打砸了。

铜匠街 渐行渐远的会泽斑铜史(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图文) - 蓝天(图文版权保护) - 蓝天的博客会泽斑铜合着历史的节拍,经历了一个兴衰曲折发展的过程,又由濒临失传到起死回生,张氏生斑工艺开创于明末,兴盛于清代,到了清末民初到达了巅峰时刻,张克康祖父辈第十代传人张宝荣、张宝华兄弟锻打的“斑铜鼎”,在1914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章,使会泽生斑的工艺誉满中华,张克康师傅在谈到解放后的斑铜时,时而忧伤,时而快乐忘情得象个孩子。解放后,在清理地下工厂,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那段特殊历史时期,其父张兴源老人锻打了几样极为漂亮的斑铜工艺品不敢见天日,只好把它收藏在柜子里,胆小怕事、为人谨慎的母亲怕因斑铜连累全家,悄悄背着家人低价出售了,张氏斑铜也从此沉寂下来。改革开放后,在地方政府的鼓励下,其父张兴源老人重新操起了搁置几十年的工具找回了失而得复的技艺,使会泽斑铜重新获得的了传承发展的春天。张氏斑铜工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在传授技艺的时候,要举行一个外人不得而知的秘密仪式,要让继承人进行发誓并接受洗礼之后,方能接收技艺的传授。由于张氏不肯带徒,3年前,张兴源老人年事已高,磕别人世,张克康现在成了唯一的会泽斑铜传人。09年2月,张克康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纪念证书。在京展出期间,其作品受到了外宾的青睐;受到了一些大学教授、专家、学者的好评,清华大学一教授告诉张克康,让其回到会泽找到生铜带到北京,愿意在大学校院内提供一切便捷的条件,发工资让他打制一年,把张氏斑铜永久收藏于清华大学博物馆。可惜原料难找,只好无奈的放弃。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只祝愿那些沉睡在会泽地下的天然铜块偶然遇到她的拾主,让她转到张克康的手中,让这项面临失传的工艺继续传承下去。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分享到:         
阅读(359)| 评论(4)| 引用 (0) |举报

相关文章

评论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
2011-03-04 17:12
这些文化遗产真`值得好好的记录下来。。。
2011-02-19 19:47


我们彼此礼貌的回访,

从此便成了无声的朋友,

或许是欣赏对方的空间,

或许是欣赏对方的文笔,   

或许什么都不是----

我们都有一颗真诚的心,

这比什么都开心!

美无边际,艺无止境,相互欣赏就是为了一个“美”的传播!
2010-04-03 23:45

欣赏佳作,您的作品已被 中国摄影家协会 管理员认真阅读并首页推荐,归类收藏,谢谢您的支持和奉献,望您常回圈子分享、交流摄影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