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 羽:当读书成了问题

 风虎神韵114 2012-02-28
杜 羽:当读书成了问题
时间:2012-02-24 
        19世纪的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曾说:“欲知其人,盖可观其所读之书,恰如观其所交之友。”(《与书为友》)的确,人类传播知识、记录历史、承载思想多有赖于书籍。一个人在浩瀚书海中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往往反映了他的学识、修养和兴趣,暗含着他的人生态度。
  19世纪的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曾说:“欲知其人,盖可观其所读之书,恰如观其所交之友。”(《与书为友》)的确,人类传播知识、记录历史、承载思想多有赖于书籍。一个人在浩瀚书海中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往往反映了他的学识、修养和兴趣,暗含着他的人生态度。
  然而在当下重提斯迈尔斯这句话,好像有些不合时宜。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以至“自媒体”,正在以更加便捷的方式满足着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Google(百度)之”,略带夸张地宣示了在信息膨胀、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新媒介的力量。相形之下,书籍的更新总是有点慢吞吞,读书这种行为也难免显得有些老派。如果一个人不读书,自然也就无从通过“其所读之书”去了解他的为人了。
  当然,不能把“不读书”完全归咎于现代传媒的发达。慢不下来的生活节奏,降不下去的工作压力,以及花样翻新的娱乐方式,都可能压缩读书的时间、破坏读书的氛围。其实很多人都明白,单纯的信息获取与深度阅读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我们常常不愿舍弃种种诱惑,给自己争取读书的时间、读书的环境。
  2011年,实体书店遭遇的生存难题,触动的不仅是爱书人的神经。很多不怎么读书的人,也为读书空间的萎缩而忧心忡忡。如果有书店,他至少还可以有这么一个念想:“如果有时间,我就去书店逛逛。”如果没了书店,就连这个念想都断了。人们对书店消失的担忧,其实是对读书生活的忧虑。我们应该花多少时间读书?读什么?在哪读?怎么读?一连串的问题之后,读书那种与生俱来的神圣与崇高没有被击碎,反倒因其稀缺而日益被人所珍视。在如此情境下,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想读书”还是“不想读书”而粗知其人了呢?
  如果一个“想读书”的人做了媒体的书评版编辑,真称得上是选择了一个幸福的职业。他所编辑的文章都会涉及一本书或一些书,少不了翻翻看看,可谓“以编辑为业,以读书为职”了。
  既以读书为职,所读之书就未必皆是自己所喜欢的,斯迈尔斯“欲知其人,盖可观其所读之书”的话可能就不完全管用了。但书评版编辑不管自觉还是不自觉,都担当着推动大众阅读的使命,充当着荐书人的角色,不妨把斯氏的话稍作改编:“欲知编辑其人,盖可观其所刊之文,察其所选之书。”如果是一个爱面子的书评版编辑,常有此句在胸中翻滚,恐怕就不敢马虎大意了。
  杜羽  光明日报书评版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2年2月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