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景岳医易学养生

 天機子 2012-02-28

张景岳医易学养生

思想探析


  明代著名医家、学者张景岳易学修养十分深厚。他是一名典型的儒医,认为要做合格的医生“惟有穷理尽性,格物致如,以求圣人之心斯可也”(《类经图翼序》)。因此,张景岳研究儒家经典,尤精于《周易》,强调“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同上)。他熟悉理学各派观点,在著作中常征引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朱熹等人的原话。对于稍早于他的王阳明、王廷相等人的学说也不陌生。张氏著有《类经》及《景岳全书》、《类经图翼》、《质疑录》等。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渊博洽通的著名学者。其友叶秉敬在《类经》序中说:“世之能注易者,不出于程朱,能注内经者,不出于秦越人、王太仆。景岳一人,却并程朱秦王四人合为一人,而直接羲黄之脉于千古之上,恐非程朱秦王所能驾也。”指出景岳学识渊博,兼通医易,超过或医或儒之人。细观张氏《医易义》诸篇,可知其对宋易各家各派都有研究,并深有心得。其医易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太极为天地万物和人类生命的本原
  张景岳以太极为天地万物和人类生命的本原,他说:
  太极者,天地万物之始也。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邵子曰:若论先天一事无,后天方要着工夫。由是观之,则太虚之初,廓然无象,自无而有,生化肇焉。化生于一,是名太极。太极动静而阴阳分。故天地只此动静,动静便是阴阳,阴阳便是太极,此外更无余事。(《类经图翼·运气上》)
这里将太虚、道、先天、无极统统解释为太极,可谓熔医、易、道家、道教、儒学等的宇宙论为一炉。其中所引《太始天元册》中文,见《素问·天元纪大论》。而将《素问》所说“太虚”等同于《系辞》所说的太极,明显受张载的影响。在他看来,以“太虚”解释太极最为合适,因为“太虚之初,廓然无象,自无而有,生化肇焉。化生为一,是名太极”(《类经图翼·运气上》)。但是,这里所谓太虚,已非《内经》或张载所指的充塞着物质性气的宇宙,因其“自无而有”。他又说:“太虚者,太极也,太极本无极,故曰太虚。”太虚又可看作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的太极本无极。并明确指出太极即朱熹所说的“理”,“夫太极者,理而已矣。朱子曰象数未形理已具”(《类经图翼·运气上》)。由此看来,张景岳所谓太极是指精神性的本体。但是张景岳又说“阴阳便是太极,此外更无余事”,似乎又以太极为阴阳二气未分之统一体。在《类经图翼·运气上》还有类似的论述,如“先天者太极之一气,后天者两仪之阴阳”,“先儒曰:天下无理外之气,亦无气外之理。故理不可以离气,气不可以外理,理在气亦在,气行理亦行”。这种说法又将太极解释为物质性的气。由此可以看出,张景岳的太极理论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同样的矛盾也见于朱熹哲学思想中,朱熹说:“太极只是一个气,迤逦分做两个气,里面动底是阳,静底是阴,又分做五气,又散为万物。”(《朱子语类》卷三)当他讲到太极即气而化生万物时,显然受到包括《内经》、张载等在内的元气宇宙生成论的影响。而当其讲到世界本原时,理(太极)与气即为一种主从关系,如说:“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子语类》卷九十四)“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朱子文集》卷四十九《答王子合》)这种宇宙生成论与宇宙本体论的矛盾在朱熹哲学中始终存在,使理和气形成两个相互对立的范畴。张景岳太极理论中的矛盾状况与朱熹的十分相似。然而他将太虚说与太极说密切结合在一起,使医易学有了进一步提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贡献。
  二、阴阳气化与神化说
  张景岳认为,从宇宙生化过程来看,气为天地万物之本。他说:“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故气在天地之外,则包罗天地,气在天地之内,则运行天地,日月星辰得以明,雷雨风云得以施,四时万物得以生长收藏,何非气之所为?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类经》一卷,《摄生类》三)同时表明气不是静止不动的,它运行于天地万物以及人身,使之获得生机与嬗变。他认为气的变化存在着“阴阳之理”,即阴阳二气变化的规律,就是《天元纪大论》说的“物生谓之化,物极为之变”,就是《易》说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就是朱子说的“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总之,就是“阴可变为阳,阳可化为阴。然而变化虽多,无非阴阳之所生,故为之父母”(《类经》二卷,《阴阳类》一)。虽然变化形式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是由阴阳二气所产生。
  张景岳详细论述了阴阳精气升降的运动形式,认为借此可见天人一理。他说:“天地者,阴阳之形体也。云雨者,天地之精气也。阴在下者为精,精者水也,精升则化为气,云因雨而出也;阳在上者为气,气者云也,气降则化为精,雨由云而升也。自下而上者,地交于天地,故地气上为云,又曰云出天气;自上而下者,天交于地也,故天气下为雨,又曰雨出地气。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生,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可见天地之升降者,谓之云雨;人身之升降者,谓之精气。天人一理,此其为最也。”(《类经》二卷,《阴阳类》一)即是说云为天地之气,为阳,处上;雨为天地之精,为阴,处下。通过升降运动二者交感互动,方能够天地交泰,阴阳和谐。揆之于人体亦是如此,“精者,坎水也,天一生水,为五行之最先。故物之初生,其形皆水,由精以化气,是水为万化之原,故精归于化”(《类经》二卷,《阴阳类》一)。然而张景岳的认识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而是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在气化升降这一对矛盾中,他认为升为主,降为次,说:“天地之气,阳主乎升,升则向生;阴主乎降,降则向死。”(《类经》三卷,《藏象类》十四)这是指在整个自然界。至于有生命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他说:“凡阴阳合而万物成,无不先从精始,故曰常先身生是为精。”(《类经》三卷,《藏象类》二十五)精为水为阴,因此必须不断升举,“故幼年之气在下者,亦自下而升也”(《类经》三卷,《藏象类》十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体的发育与功能的旺盛。所以他强调:“惟动惟升,所以阳得生气,惟静惟降,所以阴得气死。”(《景岳全书·传忠录下》)他说:“死生之机,升降而已。”(《类经附翼·医易》)归结为阳主升,为生;阴主降,为死,从人到整个自然界都是如此。并且他还探讨了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类经图翼·大宝论》)所以天地万物都以阳升为主,阴降为次。无庸讳言,张景岳的这一观点也是建立在直观猜测基础之上的,但却包含了要把握矛盾中主导方面的朴素辩证法因素。而且和张载类似,张景岳也在事实上获得一些正确的结论。他在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时说;“余之立方处治,宜抑者则直从乎降,宜举者则直从乎升,所以见效速而绝无耽延之患,亦不过见之真而取之捷耳。”(《景岳全书·传忠录下》)这种较好的临床效果正是来自于其独特的气化升降理论的指导。
  张景岳对神化范畴也作了阐述。他说:“神者,灵明之化也,无非理气而已。理依气行,气从形见,凡理气所至,即阴阳之所居,阴阳所居,即神明之所在,故曰阴阳者,神明之府也。”(《类经》三卷,《藏象类》九)其以理气关系论神化,似乎受程朱影响,但不同的是他认为“理依气行”,即理存在于气中,阴阳二气为神明存在的基础。因此他反复强调“神”的物质性意义,说:“阴阳精气者神也”(《类经》三卷,《藏象类》十四),“神者,阴阳合德之灵也”(《类经》三卷,《藏象类》九)。这里以气为实体,以神为作用的观点是明确的。但张景岳又以形神关系来论述“神”的性质,如说:“凡万物生成之道,莫不阴阳交而后神明见。故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构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所谓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也。”(《类经》三卷,《藏象类》九)认为天地万物与人同样是阴阳二气交合之后而产生精神。这里就出现了一种错误认识,即把神作为物质的属性同人的精神现象相混淆,进而完全模糊了两者的界限,如说:“然万物之神,随象而应,人身之神,惟心所主。”(《类经》三卷,《藏象类》九)万物之“神”即人身之“神”,反之亦是如此,“又其精神性识渐有知觉,此则气之神也”(《类经》三卷,《藏象类》十四)。这样,就把物质性的东西与精神性的东西完全等同起来了,而导致了“灵魂不灭”的结论。张景岳说:“邵子曰:气形盛则魂魄盛,气形衰则魂魄亦从而衰。魂随气而变,魄随形而化,故形存而魄存,形化则魄散。朱子曰:魂神而魄灵,魂阳而魄阴,魂动而魄静。生则魂载于魄,而魄检其魂;死则而魄阴,魂动而魄静。生则魂载于魄,而魄检其魂,不运用动作底是魄。”(《类经》三卷,《藏象类》十四)依照邵雍、朱熹魂魄即精神可以离开形体而归于天地的观点,使之与气又合而为一。表明了张景岳对某些精神现象不能解释时,陷入了理论上的困惑。
  三、阳非有余论
  在宋明医学的派别中曾出现过“阳有余阴不足”与“阳非有余”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并进行了十分激烈的争论。前者以元末医家朱震享为代表,后者以张景岳为代表。
  朱震享阳有余阴不足的论据,亦还是通过其医易学的基本理论提出来的,他说:
  天地为万物之父,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于天之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之。日实也,亦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
天为阳,天体比地球大,是阳有余;地为阴,地球比天体小,是阴不足。日为阳,恒圆而不缺,是阳有余;月为阴,虽圆而常缺,是阴不足。因此,从自然现象看是阳有余阴不足的。将自然现象类比于人体生理状况后,仍然处处可见阳有余阴不足的状况。但是,“阳”却变成了必须抑制甚至必须禁绝的东西。在他看来,火属阳主动,肝肾“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这里的“阳有余”是指肝肾之中所存在的相火容易妄动,相火妄动就会使肾精流泄,又导致“阴不足”。并且天人相应,由于天大于地,“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又因为日明于月,“人身之阴气,其消长视月之盈缺”(《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也可见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再加上“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最是难以长期持守,进一步使得阳有余而阴不足的状况更甚更烈。因此,朱氏认为要想不使此种状况发生,必须保持肾精的充足,这就是抑制相火,使之不得妄动。也就是说,如果要避免“阴不足”,关键在于不能够出现“阳有余”。具体方法就是节饮食,戒色欲,“主静”“正心”,不使相火妄动,而保持“阳平阴秘”。可见所谓“阳常有余”,尤在着重指出情欲容易妄动,导致相火妄动,而发生种种疾病。
  张景岳对朱震享“阳有余阴不足”论持激烈的反对意见。他说:“尝见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谓人生之气常有余血常不足,而专以抑火为言。且妄引《内经》阳道实阴道虚及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等文,强以为证,此诚大倍经旨、大伐生机之谬谈也。”(《景岳全书·辨丹溪》)以为丹溪之说歪曲了《内经》原意,因此他提出了“阳非有余”论,与之针锋相对。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其着重阐述了阳气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从水火辨阴阳,他说:“水为阴,火为阳也;造化之权,全在水火。”说明水必须赖有阳气才能生物化气,所谓“天一生水”,就是说水赖天一之阳而生:水性就下,火性炎上,水得火则升,火得水则降,水火相济则能生物。第二,从形气辨阴阳,曰:“阳化气,阴成形,是形本属阴,而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阳气也;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阴气也。”说明“阳气”是人体的根本,没有阳气人就无法生存。第三,从寒热辨阴阳,他说:“热为阳,寒为阴,春夏之暖为阳,秋冬之冷为阴。”说明自然界的万物,都是依靠阳光的热能,方可生长发育:因此,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显示出“热”能生万物,而“寒”则无生意。据此,张氏认为在阴阳之中,阳气是主要的。他说:
  天之大宝,只此一九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故阳惟畏其衰,阴惟畏其盛,非阴能自盛也,阳衰则阴盛矣。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类经附翼·大宝论》)。
由于所持的理论立场截然不同,因此在治则上也不相同。朱震亨一派主张应以补阴精而抑相火为主,张景岳却主张应以温养阳气而填补真阴为主。所以朱氏一派被称为“滋阴派”,而张景岳等人则被称为“温补派”。从治疗方法上来看,朱氏针对人体无形之功能过度发挥,致使阴精过分损耗的状况,创制并使用了滋阴降火之剂,如越鞠丸、大补阴丸、琼玉膏等,在临床上确具显著疗效。但是仅用滋阴法尚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在他看来,人的欲望过度恰是造成阳有余的重要原因,而这却只能靠“主静”、“正心”和“寡欲”等理学修养来解决,这实际上已在表明其治疗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张景岳由于认为阳非有余,阴亦常不足,因此在临床上主张慎用寒凉和攻伐之剂,他创左归饮治命门阴衰阳盛,右归饮治命门阳衰阴盛。前者意在峻补真阴,后者意在温壮元阳,所用主药均为熟地,结果被后人称为“张熟地”。张氏这种治疗方法有其独到之外,但是在阳非有余理论的指导下,却导致后世滥用补药之流弊,无论何病都温补肾气,反而适得其反,造成一些不应有的后果。
  尽管朱震亨与张景岳的理论看上去水火不容,事实上却不尽然。朱氏认为君、相二火均属阳,因情欲所煽而易动,所以以养心寡欲为要,因为心静则不会为物欲所感,而不致使相火妄动。所以朱氏所谓“相火妄动”,则为邪火,而不是真正的火;其言“阳有余”则为阳之邪,并非是真正的“阳”。但朱氏本人并没有说清楚,故造成这一聚讼百年的公案。张景岳所以说凡贼人之火不是君相的真火,邪火与相火了不相涉,邪火方可言贼,而相火不可言贼。张氏之说实际上只是朱震亨说法的一种补充,但由于其也囿于一偏,致使竟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种学派。
  如果作进一步的考察,可以认识到上述问题的复杂化,和儒家政治伦理思想介入有着直接关系。在《内经》中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的说法,朱震亨也说“气为阳宜降,血为阴宜升,一升一降无有偏胜是谓平人”(《局方发挥》),张景岳则说:“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景岳全书·补略》)说明医家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人体中阴阳应该是平衡的。但是他们受到从《周易》到理学的影响,强调了在阴阳矛盾中,阳是主导方面,阴处于从属地位,并将此关系固定下来,造成了自己理论的局限性。
  由以上所论可以得知,张景岳的医易学思想特点鲜明,承上启下,影响深远,值得认真探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