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史作者:明月灿寒
“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史 明月灿寒 (讲稿) 它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在他所著的《美学》中首次提出来。因此,他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这门学科就其“史”来讲很短,但对人类审美活动的思考而言,则比较漫长且范围广泛。 美学学科的形成 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注意到美的现象和诗意创造的世界,并对其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是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和中国开始的。 古希腊: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试图从数学和音乐上探讨美;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企图从概念和定义上给美确定一个恰当的内涵;亚里士多德则把“诗学”和美结伴从哲学上思考,直到提出“美学” 中国:中国很早就意识到了美的现象。孔子在其思想中就提供了中国文化中最早的对“美”的思考。他把美与善联系起来,他说的“尽善尽美”,为中国文化在此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在删编的《诗经》的同时,还提出了“诗可以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主张。但是中国的这些思想家们从来没有给“美”下定义和追寻“美本身”的历史。然而却到处留下了关于艺术的道德关怀和各种具体的审美体验的灵动描述。 “美”一直是人们的持续思考,不过不是被纳入哲学,就是把它与伦理、宗教等混在一起,直到18世纪的理性时代。 美学学科的成立 一个学科的成立,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必须有确定的研究领域,这个研究领域必须在整个人类的知识体系中居于不可缺少的、独立的地位;2、该学科在人类的整个知识体系中要有着自己的特殊的任务,并因此形成自己要解决的问题领域;3、必须形成与这项领域相适应的研究方法以解决其问题。美学也例外。 这些条件,在18世纪的欧洲就形成了。这时的欧洲进入了人类理性思维第二次崛起的时代。由宗教统治到启蒙运动、诗性活动的探讨、审美的快乐是否道德、审美的活动是理性还是非理性,从“诗性智慧”的研究发现中,意大利的维柯出版了《新科学》,提出应该建立一种相对于逻辑学、哲学的“新科学”,那就是后来所说的“美学”。 “美学”的设定 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从人的心智方面对“诗性活动”领域进行了逻辑分析,在1735年发表了论文《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首次提出了建立一门特殊的学科——“美学”的设想。1750年出版了以“美学”命名的书,从此开始了美学的学科史。 “美学”的界定 鲍姆嘉通确立了美学,但真正为美学奠定理论基础的是康德。 康德在“美的分析”中,提出了“美”与“不美”的判断,是一种情感活动,叫趣味判断,而非目的判断,并为美学学科确立了四个可靠的理论原则: 第一、“趣味判断”是一种不关利害的判断,无功利性或超功利性。 第二、“趣味判断”是一种无概念的判断。总是当下的、具体的判断。 第三、“趣味判断”是一种“无目的”的判断,但是又是“合目的”的判断。 第四、“趣味判断”是一个“无概念”,但具有“必然性”的判断。就是“无规律的合规律性” 中国的“美学” “美学”这个概念是中国学者于20世纪从日本引入的,从此“美学”进入了中国的学术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