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丰图义仓”——天下绝无仅有

 李老四 2012-02-29
 

 
 
 
 
 
 
 

 

大荔县地处关中东部的三河平原上,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是全省主要的粮食安全生产基地县之一。位于县城东行17km的黄河西岸朝坂塬头上的“丰图义仓”,是一座黄土大塬上,完全以黄土为基本材料的复式城廓式贮藏备荒粮仓。清朝光绪十一年(即,公元1885年)竣工后,慈禧太后朱批这个特别的备荒粮仓为:“天下第一仓”。它,格外醒目、雄伟壮观,至今仍在发挥贮粮作用。距今已有128年的辉煌历史了!

“丰图义仓”雄踞朝坂塬头,东临黄河西岸滩涂,垂直落差有20米,南、北为建仓时用土挖成的壑沟。天然屏障,三面凌空,踞高临下,城中有城,巍峨雄壮,易守极为难攻,固若金汤。外城,用黄土夯土筑成,城墙高7.7米,顶宽2米左右,东开一小门,进仓仅有西城门一座通道,是进仓的唯一入口。城门高大厚实坚固,城门匾额上书“以资捍卫”4个大字(光绪壬辰)。显示了此门在守护粮仓安全上的地位和作用。

进得外城,向东走,迎面一照碑上书有:“天下第一仓”5个大字。面北看,巍峨的粮仓内城呈现眼前。内城,四方见线,内外全由烧结方砖构筑,坐北面南,富丽壮美。进仓的正大门面南洞开,又分“东仓门”和“西仓门”2个,两门中间墙壁正中高嵌朝邑县令题写的“丰图义仓”石刻大字,周围砖碉图案龙飞凤舞,错落有致,大方美观。城墙高14.59米,东西宽133米,南北长83米,实有面积11039米。绕城一周建有60孔窑洞式粮仓,中间为大晒场和中心活动场所。每孔洞仓体积为193.5253.8立方米。60孔贮仓,每仓可贮粮75000公斤(二千石)。仓窑门外筑有廊房一周,以避风雨。背靠东、西仓门,坐南面北建有一小院和两侧的耳房等古建筑,小巧玲珑,是仓吏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如今,这里已被开劈为:大荔历史文化展室、闫敬铭先生纪念馆和解放战争中朝邑起义指挥部展览馆。这里不仅成为大荔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是今日重要的贮粮仓库。游览中,不断有小麦从粮仓中用大卡车运出。

绕仓内广场一周,可从西南角的楼梯可以登到粮仓顶上去,站在仓顶目览朝邑圣景,风光无限。贮粮窑顶全由烧结砖铺就,排水设施完备流畅无阻。绕顶一周,腑视内城大门高高在上,防备森严;东望黄河茫茫一片;北仓顶正中又筑“朱文公祠”。据介绍,朱文公是我国贮粮史上的开山鼻祖。所以,在此建祠纪念,也具有特别意义。在此北望,可隔壑沟清晰平视到北边黄土崖上的“岱字楼”和“古塔”倩影。西瞧,墙下是解放后,县政府在内、外夹城空地新建的现代粮仓。远望,西夕的余辉,把“丰图义仓”装扮得格外美壮观秀丽。环视一周,站在“丰图义仓”的窑顶,雄壮宽敞,尤如站在了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上一般,那个心情格外地激动和感慨!

“丰图义仓”,始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3年),至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建成。该仓由朝官闫敬铭(公元18711892年)老先生倡导修建。闫老先生在清朝时官至山东巡抚,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和东阁大学之位,被世人誉为“救时宰相”之称。闫老先生祖籍系原朝邑县赵渡镇人。在此建粮仓之念,起于清光绪三年的持续四年大旱饥荒年所致。为的是丰年储粮,逢灾救民之所急。一百多年来,“丰图义仓”充分发挥了它的备荒救民作用。也算是闫老先生为家乡人民办了一件大好实事。人民世代敬仰闫敬铭老先生!

“丰图义仓”命名的含义为:丰收的年分,就要多储余粮,有谋划的末雨绸缪,居安思危,要想到欠收年和灾年,做好防灾救灾减灾的粮食储备。义仓,就贮存义务发放救灾粮的地方。“深挖洞,广积粮”;“无粮不稳,人心惶惶”;“一日三餐,顿顿难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等名言警句,在这里得以最有效的诠释。只有完整地理解,才能体会先哲们命名的真谛。196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丰图义仓”列入第三批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此,我们也曾多次谋划骑行去“丰图义仓”景点游览,2012年之春于以成行,也算是了却一个凤愿。

 

 

 

                      华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李吉超

                    2012年2月21草成,22日修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