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篇 时间:2009年12月28日 - 31日 没有哪个人群,有如此强大的迁徙能力;没有哪个人群,有如此坚定的扩张欲望;没有哪个人群,目光永远盯着文明的边疆;没有哪个人群,不论身处世界的任何偏远角落,心总是向着最初出走的地方... 而一切的一切,都是无奈选择的结果... 客观的讲,此次赣粤闽之行不算成功,老天爷一直不给好脸,无一日不阴雨。9天的时间,一共见过两次太阳,而拍摄客家人的围屋和土楼的时候,更是一次好光线都不给。片子拍的不好,就要在文字上下功夫了,可偏偏因为片子不好,心情便低落,这文字方面,也就迟迟不愿动笔。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嘛... 这次行程大致如下: 2009年12月28日:沈阳-上海-赣州; 2009年12月29日:赣州-龙南县,关西新围(客家围屋); 2009年12月30日:龙南县,杨村,燕翼围(客家围屋); 2009年12月31日:赣州-梅州,当晚梅州真是一点新年气氛都没有哦; 2010年1月1日:南口镇,桥乡村,南华庐,南华又庐,德馨堂,兰馨堂,梅州-永定 2010年1月2日:永定-洪坑,洪坑土楼半日游,在雨中湿滑的台阶上滑了两跤,都拼死护住了相机,就连自己都被这种舍命不舍财的精神感动了。不过这话得说回来,我可是为了工作拼命护住相机的,如果相机摔坏了,此次行程不就白去了嘛,呵呵; 2010年1月3日:南靖土楼半日游,洪坑-厦门; 2010年1月4日:绕着鼓浪屿走了大半圈,从鼓浪屿渡口走路去南普陀寺,累个半死热个半死,回到鼓浪屿后,又走了大半圈; 2010年1月5日:厦门-沈阳。 此次赣粤闽之行的目的地,都是三省客家代表性建筑的所在地,赣州龙南县的客家围屋,梅州桥乡村的围龙屋,和永定的土楼群。而赣南、粤东和闽西也是客家人主要的聚居所在,客家人的迁徙,更是以赣南为基地,向闽西和粤东辐射。因为三地地理环境和当时的人文环境不同,所以各自的特点也都非常鲜明。具体的会结合图片说明。 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赣州的龙南县,龙南、定南和全南三县是客家的大本营,客家的围屋在这里也最为集中,据说只龙南一县的客家围屋就有600余座,而我这次去拜访的是其中最有名的三座,关西新围、杨村的乌石围和燕翼围。 01 关西新围,位于龙南县的关西镇,之所以叫新围,是因为原来在它的旁边还有一个老围。从赣州到陇南县城的大巴50分钟一趟,票价43元,还算舒适。从龙南县城再到关西新围有大巴,也可以打车,距离在10公里左右。 关西新围的占地面积很大,有7700多平方米,差不多一个足球场那么大,里面的格局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庭院式样,前后三进,各个房间之间一共有14个天井,祠堂居中。新围的建造者叫徐名钧,因在家行四,所以人称徐老四。至于他如何发财的故事和传说,网上一搜既得,这里就不赘述了。对那些传说,我从来都是不太相信的。 客家建筑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注重防御性。要解释这一点,就不得不简单说一下客家人的历史:自五胡乱华时代开始,中原人为避战祸而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后又有安史之乱,和金元入侵,南迁汉人中的一部分(请注意我说的是一部分)便一步步的进入江西,当时还处于蛮荒状态的莽莽群山中。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安全肯定是摆在第一位的,居所的安全性,当然更是重中之重。经过数百年的经验积累和完善,到了清朝的时候,围屋的防御性设计上已经相当成熟。观察过赣南、粤东和闽西的客家建筑后,你会发现,赣南的围屋在防御方面下的功夫最大。
在龙南县拍了两天,看阴雨的天气不见好转的样子,便决定回赣州,然后从那里乘车去梅州。
这么说吧,中国所有比较有名的什么楼啊,台啊,基本都被糟蹋成什么样子,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了。如果你有很强的怀古情结,就花15块钱上去看看,也唱一唱“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然后唏嘘一番。但是要闭上眼睛,因为睁开眼睛的话,就会发现周边没一样是古的了,全是新的,连油漆的味道都还没散呢。
To be continued. 下一集:关于客家人的非学术报告(2/4) 更多行走中国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