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晋剧《傅山进京》(图)

 青羊庵 2012-02-29

时间:2007-08-10 09:58 来源: 

 

  

  今年8月11日是傅山先生诞辰400周年纪念日,太原市实验晋剧院新创晋剧《傅山进京》,将这位历史文化名人第一次搬上了舞台。

  隔着历史的烟云,回望明末清初那个风生水起的年代,一位操着满口太原方言、身着粗布长衫的老者正向我们蹒跚走来----

     傅山(字青主),太原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荡荡乾坤病,戋戋肺腑收”。两句自言诗“形象而概括地描述了一个矛盾交织、激烈动荡、天崩地裂的时代和一个清醒的知识分子因此而撕心裂肺的痛苦的灵魂”。傅山以他不屈的秉性和锐利的民主思想锋芒行走在历史的烽烟中,傲立于明清两代的潮头。他深厚的学术修养、精湛的医道医术、卓越的艺术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并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极大地丰富了三晋文化的意蕴和内涵。傅山不愧是“明末清初我国思想文化界一座拔地凌空的奇峰”。

  晋剧《傅山进京》把傅山放在一个封建王朝更迭的历史大背景下,在表现他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的同时,着力展现了他学究天人朴素的亲民思想。该剧从傅山进京开始,到重返故里结束。在有限的舞台时空里,以艺术的手法浓缩和再现了傅山最具光彩的生命乐章。既彰显了傅山刚直不阿开一代文风之先河的传统学者风范,又刻画出康熙皇帝尊儒惜才、海纳百川的天子气度。“明亡于奴,非亡于满”是对民族劣根性的尖锐批判,也是对明清以及后人的警世名言。傅青主与玄烨这两位戏中的主人公,虽然隔着一道谁都不肯逾越的朝代天河,但他们都不愧是遥遥先行于时代的奇才伟人。

  《傅山进京》创作阵容强大,编剧、导演、音乐唱腔、配乐指挥、舞美设计等均为国内一流大家。傅山先生的饰演者为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副院长谢涛,国家一级演员,曾荣获“梅花奖”、“文华奖”及上海“白玉兰戏剧主角奖”。

  傅山上京现风骨

  本剧的编剧郑怀兴说:“这剧可以说是“戏说”。但我所谓的戏说,并不是随心所欲地胡编,而是仔细研究所要写的历史人物,从他们身上发现、挖掘戏剧因素……我紧紧围绕康熙的征举与傅山的抗拒这一中心事件,由实生虚,以假混真,如梦如幻,亦庄亦谐,写出了晋剧《傅山进京》。”

  故事梗概为:康熙十七年,即公元1678年,发轫于白山黑水间的满族,建立政权已经62年,入主中原也已经40年,各地的反清起义渐渐平息,新兴的大清王朝正在走向被后人称之为“康乾盛世”的时代,但潜伏在民间的民族志士并没有打消恢复汉人江山的念头。于是,当时25岁的康熙皇帝为笼络汉族人心,泯除士人的反清意识,命令各地官员推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上京应博学宏词科。

  傅山当时已经年过古稀,作为享誉学林的一代宗师,自然也在被推荐之列,但傅山坚辞不就。地方官只得强迫将傅山以篮舆架窝抬往北京。到京后,清王朝满汉大员、达官显贵多次劝诱,但傅山不为所动,怀着必死的信念大闹午门,更不向康熙皇帝叩头,康熙无奈,给了一个“内阁中书”的头衔后放傅山回乡。

  第一次立体呈现傅山

  傅山先生虽然名重学林,声闻乡里,但是因为明遗老的身份,更因为不与异族政权合作的气节以及非君亲民,反对专制的激进思想,所以有清一代,他并不是一个可以宣扬的典型,史书记载寥寥,渐渐不为人所知。直到今天,就以太原市民来说,除了清和元的头脑之外,我们对傅山先生还知道什么?

  这次太原市实验晋剧院排演《傅山进京》,可以说是400年后傅山先生第一次立体地呈现在人们视野之中。为了将这位思想深刻、经历复杂的文化大师恰当地搬演上舞台,令人信服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不仅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全体动员,市委市政府、文化局也非常重视,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获得者,著名晋剧须生谢涛担纲主演,经多方努力,成立了堪称超豪华的幕后制作班底———编剧是国家一级编剧,福建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郑怀兴,1981年以《新亭泪》成名于剧坛,被认为是开了戏曲历史剧创作之先河,素来以历史剧创作为人称道;导演是江苏京剧院院长石玉昆,曾两获文华奖,擅长将传统的舞台审美艺术嫁接现代文明的人文情怀;唱腔设计是刘和仁,是现在晋剧音乐首屈一指的绝对权威,还有,舞美是来自上海歌舞剧院的赵国良,灯光是来自中国话剧院的邢辛,服装设计是来自浙江小百花的蓝玲……

  天南地北,人才济济,萃聚一堂,只为着让傅山先生四百年后在艺术舞台上“复活”。

  现代眼光重读傅山

  傅山先生在各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非但是学者文人,也是侠客志士,他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如何能更多地表现这位“文化昆仑”,剧作者煞费苦心,最后选取了傅山晚年被清朝强迫入京应博学宏词科的这一段经历。在剧本里,既通过与康熙论字、给太皇太后治病表现了傅山先生文章学术、医道书法高绝迈古,也通过与康熙皇帝的交锋表现了他崇高的气节,更通过被康熙皇帝放归后的反思,表现了远超时人的思想水准。

  剧中描述,傅山大闹午门,坚决不肯叩头谢恩,但康熙没有十分怪罪,仍然送他回家。这一方面表现了傅山的民族气节宁折不弯,但另一方面,傅山也诧异于康熙的度量,脱去了极富政治符号意义的朱衣(明朝皇帝姓朱),换上白衣,也没有让孙子去继续反清事业,只是教导他“不论是退是进,都要有实学问、真本领,能益于世、利于民,莫当奴物当正人”。这也许与真实的历史并不一致,但从这里,却看到了本剧对傅山的解读。

  主演谢涛说:“虽然历史上并没有相关记载,但我们认为,傅山经过这次上京的经历后,自己肯定会把明朝和清朝的皇帝作一番比较,认识到明朝一点希望也没有了,而康熙虽然是异族皇帝,反而会有些作为。这对于国家、人民也未尝不是件好事。这样理解也许会有偏差,但这是现代人的一种审视和理解。”导演石玉昆也说:“历史剧的任务,是在不违背基本历史事实的前提下,讲艺术真实。我们再现历史的事件,可以加入当代人的解释和点评。我们让傅山先生唱‘明亡于奴非于满’,在满朝文武下跪的时候,只有他站立着,通过对种王权和人权的矛盾,想表达人应该去掉奴性,提倡一种人格和骨气,就是在现在,这也是应该大力弘扬的。”

  此外,8月11日将在傅山的出生地,今太原市尖草坪区举办纪念大会。据透露,为了让该剧能“走出去、走下去”,剧组专门准备了A、B两个版本,前者适合在艺术剧场演出,后者则适合露天公演。

(编辑:武志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