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弹No·1——美国“重型钻地炸弹”http://www./weapon/mop.htm2007年12月,美国空军宣布其“重型钻地炸弹”(MOP,Massive Ordnanc Penetrator)正在试验装备在B-2上。 这说明MOP不久就能进入实用状态,从而将成为世界现役中最大的常规炸弹,而且还将创下炸弹对地打击深度的新记录。 渐进的需求牵出MOP“重型钻地炸弹”(MOP)是一项由美国国防威胁削减局投资的技术演示项目,主要是发展一种专用于打击坚固地下深层目标的13.6吨(30000磅)的常规钻地炸弹。 该炸弹可以说是美国钻地武器技术的巅峰之作,虽然问世时间不长,但其技术发展却由来已久。 花开两枝打地下 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为抗击伊朗的轰炸,将其许多关键军事基础设施都转移到了地下。海湾战争初期,美军对巴格达北部奥塔基空军基地地下工事反复轰炸,但工事主体毫发未伤,这迫使美军紧急用火炮炮管改装成了以后闻名遐尔的GBU-28“堡垒摧毁者”钻地弹。战争中,美空军用GBU-28摧毁了伊拉克境内发现的大部分地下目标,但其毕竟是一个早产儿,存在着先天不足。例如,GBU-28在空中的可控性很差,瞄准要非常准确,而且钻地深度和爆炸威力还是无法达到战争实际需要。为此美军不得不考虑发展钻地技术。
越来越大的“大布卢” 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中,改进后的GBU-28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但是战争实践也让美国人感到了现有钻地炸弹威力的不足。当时有情报显示以拉登为首的塔利班领导层躲藏在托拉博拉山区的几个大型山洞中,但GBU-28的钻地深度和威力对此无能为力。为此美空军提出了开发重达13.6吨、钻地深度30.48米(100英尺)以上的大型常规炸弹,并将其称为“大布卢”或“深蓝”(BLU-82也有该外号)。2002年3月,美国空军与诺·格和洛·马公司签订了紧急采购3枚此类炸弹的合同,以满足战争急需。起初计划在战场上边实战边开发,但随着塔利班的迅速垮台,这种武器失去了需要。 2003年2月,伊朗前总统哈塔米宣布伊朗发现铀矿并将建设铀转换和铀浓缩设施。从2004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提交的伊朗核问题执行报告看,伊朗当时已拥有1140台离心机,均部署在新建的地下设施内。对此,美国国防部科学专家组再次提出发展轰炸机投放的大型钻地炸弹的建议,包括发展20000~30000磅钻地和空气燃料两种类型的大型炸弹。而此时恰逢美国国内高调提出“强力钻地核弹”(RNEP)计划,这使钻地武器技术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也使大型钻地炸弹计划变得越来越现实。 浮出水面的“重型钻地炸弹”2004年11月1日,美国国防部宣布驻英格林空军基地的空军研究实验室与波音公司签署了“重型钻地炸弹”(MOP)的开发合同。该合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二阶段主要是进行炸弹的钻地和爆炸威力技术的试验和开发。2005年5月,波音公司成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MOP技术论证工作。第二阶段从2005年6月开始,将进行MOP的地面静态测试、载荷的防破损效应测试及打击实际隧道目标的爆炸威力演示。2007年3月14日,在白沙导弹靶场的武器隧道设施MOP成功完成了静态隧道威力测试。美国防部在伊朗和朝鲜核危机最关键的时刻公布了此次试验的概况,这使MOP计划正式走到了前台,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这一阶段工作在2007年11月结束。至此,MOP炸弹本身的研制工作基本结束,技术轮廓基本确定。
特色鲜明的MOP从美国目前公布的MOP来看,该弹长6.2米,直径0.8米,重达13.6吨,采用GPS/INS制导,在炸弹中部“十”字形安装有4个短横翼,尾部有4个可折叠栅格尾翼。 钻地能力强,可攻击地下更深层设施 炸弹的钻地深度受到多种复杂因素制约。土壤或岩石对钻入的炸弹所产生的阻尼力会破坏经过加固的钢制炸弹外壳,使内装的爆炸装置破损。目前估计钻地深度最科学的“长钎钻地”理论认为,最大可能钻地深度与钻地弹长度和密度成正比,与打击目标密度成反比。计算结果表明,即使用目前强度最高的材料制造弹壳,其对地冲击速度也不能大于3000米/秒,而在所有条件都理想的情况下,其对应的钻地深度一般不超过炸弹长度的10倍,而炸弹长度又受到携载飞机的限制。如果在实际应用中,冲击速度和钻地深度超过上述值,炸弹和其内部引爆装置就可能受到严重损坏,使炸弹无法正常起爆。MOP正是依据这一理论开发的,其战斗部壳体采用镍钴钢合金制成,预计对一般加固混凝土的钻深为60米,对坚硬岩石为40米,对超强加固混凝土为8米,远远超过了BLU-113保持的6米混凝土层或30米厚土层的现有钻地深度记录。 爆炸威力大,可打击加固目标 过去的试验表明,既要保证威力,又要保证炸弹外壳钻地时不破损,像1000千克重的炸弹只能装载约227千克的高爆炸药,但这一数量级的炸药无法有效破坏较大面积的地下隧道网和其中的装备。而MOP因其超大的“体重”,内装炸药重量达到2700千克。虽然只占总重量的20%,但由于采用了高性能炸药,其威力比以往的钻地炸弹提高数十倍。美国空军曾进行了广泛的对比试验,以判断在同一个地点是投下多枚炸弹还是投下一枚大型炸弹的杀伤效果哪个更好?最终还是选择了MOP。 2007年3月,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白沙导弹试验场的一个堆满直升机和吉普车的坑道内进行了MOP的首次威力测试,军方对爆炸现场的温度和压强等数据的测量表明,其威力是美国空军现役最大威力弹药的3.5倍。
此外,该炸弹还应用了为BLU-109和BLU-113钻地弹开发的新型敏感引信,能够精确测量出弹头穿过地下的层数和穿透距离,根据预编好的最佳引爆点来引爆穿透弹头,以达到最大的毁伤效果。 高空投放,适于隐身突防 MOP与美国以往大型炸弹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由B-2和B-52这样的真正轰炸机携载。BLU-82和“炸弹之母”都由C-130运输机投放,俄罗斯的“炸弹之父”虽然使用图-160轰炸机投放,但从公布情况来看,图-160只能携带一枚“炸弹之父”,而MOP的B-2挂载方案为同时装载两枚炸弹B-2最大载弹量接近23吨,按照常理无法携带两枚13.6吨的MOP但该机的机内载油高达80~90吨,估计美军会采用减少燃料的方法解决炸弹载荷问题,虽然会缩短B-2的航程,但可在前沿机场部署,或增加空中加油的次数。
MOP的后效美国不遗余力地发展MOP,并不简单的是为了夺取世界第一炸弹的席位,还有更深更多的考虑。 验证大型钻地弹药的可行性 近年来,美军航空弹药向着小型和超大型两个极端发展。在为降低附带损伤发展小弹径炸弹(SDB)的同时,美国积极发展大威力的超大型炸弹,以弥补禁止使用核武器后常规弹药威力的不足。但是在钻地炸弹发展中,炸弹钻地深度与威力之间的矛盾始终无法解决。为保证炸弹有足够的钻地强度,炸弹结构重量的比重就非常大,相应减少了装药量,使爆炸威力不足。提高炸药比重后,炸弹强度难以保证钻地深度。从MOP的发展过程来看,其前期主要论证解决的就是这一问题。2006年3月,美国防威胁削减局主任詹姆斯·泰戈尼利称,MOP实际是一个测试项目,主要用于了解大型钻地武器的设计原理,采集打击硬目标武器所需的相应参数。 为钻地核武器奠定了技术基础 美国早在2003年就开始了强力钻地核弹(RNEP)的论证开发但该计划的预算申请在2005~2007财年连续三年被国会否决,美国核安全管理局被迫在2006年2月宣布停止RNEP项目。RNEP计划实际可以分为低当量核武器开发、先进概念技术、钻地弹和试验准备四个方面。在经费难以保证的情况下,美国采取了先易后难的方式,首先争取常规钻地技术资金的通过。在2005年9月美国参议院国防拨款小组委员会的核钻地弹计划拨款中虽然没有对核钻地弹拨款,但对传统钻地弹的研究拨款400万美元。这实际使相同技术的钻地弹场地试验仍然可能进行,从而为以后的钻地核弹开发提供相关技术。众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2005年报告称,这种试验的结果对各种钻地弹都适用。也就是说,虽然此次钻地核弹的直接经费没有通过,但是其所需要的钻地概念技术研究仍可进行,这为日后钻地核弹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使空中对地下深层目标的打击更灵活 在MOP服役前,美军对地下目标的打击要么使用“鱼贯攻击”战术,要么采用“炸弹之母”等燃料空气炸弹打击洞口。“鱼贯攻击”就是对坚固目标采用多枚激光制导炸弹瞄准同一点“鱼贯攻击”的战术,也就是说后一枚炸弹利用前一枚炸弹的破坏效果逐步向内“掘进”,但这种方式弹药消耗大,且要求只能使用激光制导这种精度高的制导方式。后一种打击方式要求炸弹要准确打击敌隧道洞口,并破坏防爆门才能对洞内目标构成威胁。而MOP无需寻找洞口,可以直接钻入地下隧道内,或者在目标附近的地下土壤或岩石中爆炸,土壤或岩石会最大限度地将爆炸威力转为地震波而增强杀伤效果,这大大缓解了对目标精确位置情报的需求。而爆炸力向地下四周的扩散,挤压和扭曲附近的地下隧道和设备,所产生的巨大地下冲击波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能够破坏设备并杀伤人员。这在实际作战使用中有重要意义。例如,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断言利比亚已建成一座地下神经性毒剂生产厂。该设施建在第黎波里东南60千米处至少18米的地下,制订打击方案的最大困难是其所处精确位置无法确定。但该位置在60米到140米间隔上明显有两个隧道入口,以目测估算,两条隧道环绕入口附近的一块大型岩石是为了抗巡航导弹攻击,但不清楚的是隧道是向同一方向延伸,还是在岩石附近作了急转弯。如果隧道绕岩石作600转弯,主厂房大概在一个240米长、80米宽的矩形区内,最佳方案是将攻击点设在这个矩形区的中心,但当时美国没有能达到这一深度并具备破坏这么大区域的常规钻地武器。而MOP就可以完成这一过去要考虑核弹才能打击的不太明确的地下目标。 |
|
来自: 昵称4735378 > 《2012世界军事新趋势》
钻地弹地一般是没有动力的
打到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