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调研报告

 鲁西文苑 2012-03-01

关于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调研报告
作者:聊城市委…   文章来源:市发改委   点击数: 1755   更新时间:2006-10-27
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是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省积极参与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实现山东中部崛起、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市进一步接轨济南、加强与济南及其他各市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
一、聊城市的比较优势及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的定位
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其他六市相比较,聊城既有独特的发展优势,也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区位交通条件优越。聊城地处山东省的最西部,与河北、河南接壤。京九、邯济铁路在聊城交汇,聊城火车站是京九沿线四大编组站之一;济聊馆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从境内穿过,邯济铁路复线、聊泰铁路、德商高速公路正在筹建。独特的区位交通条件使聊城成为山东的“西大门”,山东与中西部地区、京九沿线地区联系的枢纽,同时也为聊城利用东部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和中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资源较为丰富。(1)土地资源。聊城地处黄河冲击平原,地势平坦,土层较厚,适于开发。全市人均耕地面积1.46亩,在七市中居第3位。经批准保留的开发区(园区)11个,总面积45平方公里,企业承载能力较强。(2)矿产资源。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矿泉水和地热资源。初步测量,全市潜在的矿产资源价值达3073.5亿元,占全省的6%,仅次于泰安、东营、济宁,居全省第四位。煤炭储量240亿吨,且煤质较好、煤层较厚、埋藏较浅,适宜开采。预测石油储量1.7—5.5亿吨,天然气储量1513—3027亿立方米,年产原油65万吨、天然气1亿立方米,分别占到中原油田的20.31%和6.17%。岩盐储量300多亿吨,开发前景广阔。(3)水资源。聊城除具有比较丰富的当地水资源外,客水资源较为充沛。黄河从我市南部流过,有位山、陶城铺、郭口和彭楼等四处引黄口门;徒骇河、马颊河、金堤河、卫河、卫运河从境内穿过,即将兴建的南水北调工程贯穿我市,水利条件极为优越。(4)劳动力资源。全市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潜力巨大。目前,全市外出务工人员达到97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仍在50万人左右。2005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134元,仅为济南的58.3%。
(三)农业优势明显。200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完成128.1亿元,在七市中仅低于济南的132.4亿元,居第2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0.9 亿元,居第1位。(1)粮食。聊城是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005年,粮食产量400.98万吨,在七市中仅次于德州,居第2位;优质专用小麦收获面积295万亩,优质玉米播种面积96.91万亩,分别占53.45%和23.55%。(2) 蔬菜。2005年播种面积243.12万亩,总产量921万吨,在七市中居第1位。其中,绿色食品有3个系列9个品种,生产基地15万亩;省级认定的无公害产品82个,基地面积125万亩,注册品牌68个。全市蔬菜市外销率达70%以上。(3)林果。冠县是全国鸭梨之乡,茌平县是全国圆铃大枣之乡。林果生产规模大,特色明显。2005年,全市果园面积61.2万亩,总产43.3万吨,果品市外销售率在55%左右。(4)畜禽。聊城是全国著名的小尾寒羊、鲁西黄牛生产基地,近年来在凤祥集团、蓝山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肉鸡、肉牛的生产迅速发展。 2005年,全市肉类总产62.2万吨,在七市中居第1位;禽蛋产量36.4万吨,居第3位,畜禽产品外销率在55%左右。同时,聊城在棉花、油料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2005年七市主要农产品产量比较   单位:万吨
 
 济南 淄博 泰安 莱芜 德州 聊城 滨州 聊城位次   
粮食 260.1 131.57 252.7 25.17 443.5 400.98 236.19 2   
蔬菜 701.3 337.82 695.7 145.67 544.7 921.12 248.79 1   
水果 42.6 22.2 82.01 9.81 102.8 43.32 67.94 4   
肉类 42.1 16.82 42.1 6.58 58.39 62.2 32.84 1   
禽蛋 49.4 15.11 21.9 3.69 45.13 30.4 20.46 3   
油料 5.7 1.43 17.3 1.73 4.1 20.29 0 1   
棉花 3.5 2 1.5 0.05 20.2 8.09 15.17 3 
(四)工业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全市初步形成了高载能、农林资源加工、机械制造、化工、医药五大优势产业群,培植了一批在全国或全省同行业处于重要地位的骨干企业。全市拥有全国工业1000强企业5户,山东省百强企业6户,山东省200户重点企业11户。2005年,实现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145户,其中过亿元的18户。(1)电力及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为主的高载能产业群。目前,全市电力装机容量350万千瓦, 2005年电力行业产值55亿元,在七市中仅低于淄博,列第2位。依托电力资源优势,以铝、铜生产及加工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快速膨胀。全市已形成56万吨电解铝及深加工、15万吨铜管加工能力。茌平信发集团为亚洲最大的电解铝生产基地。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40万吨阴极铜项目正在建设,一期工程20万吨将于今年下半年竣工投产。冷轧薄板、镀层板、电缆生产在七市也具有明显优势。2005年,全市共生产冷轧薄板14万吨,占七市总量的70%;镀层板26万吨,其他六市是空白;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械制造业产值25亿元,居第1位。(2)以食品、纺织、造纸、木材加工为主的农林资源深加工产业群。2005年,聊城市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产值106亿元,列第3位。全市已形成30万吨肉鸡、16万吨熟制品、25万吨味精生产能力。凤祥集团为全国最大的肉鸡生产加工出口基地,茌平县为全国最大的味精生产基地。纺织工业生产能力250万纱锭,2005年完成产值125亿元,居七市中游。冠星集团为全国纺织行业50强企业,连续几年被评为全省同行业管理效益第1名。造纸工业已形成70万吨浆、120万吨机制纸生产能力,2005年造纸及纸制品完成产值80亿元,居第1位。山东泉林集团、临清银河集团均为全国造纸业10强企业、山东省重点培育的6大制浆、造纸集团之一。木材加工业点多面广,主导产品为人造板和复合地板,2005年完成总产值23亿元,列第1位。(3)以商用汽车、农用装备为重点的机械制造产业群。汽车工业已形成1万辆客车、1.5万辆商务车、1万辆改装车、5万辆轻卡生产能力。2005年,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完成总产值37亿元,列第3位。农用装备已形成农用车150万辆、发动机150万台、收割机8000台的生产能力。2005年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业总产值130亿元,占七市的 82.3%。中通客车集团是国家交通部定点生产客车骨干企业,在全国同行业综合实力排名中位居前列。时风集团为全国最大的农用三轮车、拖拉机、单缸发动机和轻卡车生产基地,最近又获得了商用车生产资格。(4)以化肥、橡胶轮胎为主的化工产业群。聊城是全国最大的化肥生产基地,化肥生产能力250万吨。鲁西化工集团为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综合效益70强企业、销售收入百强企业,化肥产销量居全国第1位。橡胶轮胎已形成650万套生产能力,2005年轮胎制造总产值5亿元,列第2位。核心企业为时风双星有限责任公司,已形成450万套生产能力。聊城在基础化工和涂料生产上也具有一定优势。2005年,全市生产硫酸96万吨、盐酸12万吨、涂料(油漆)5万吨,均居第1位。(5)以现代中药为主的医药工业。核心企业为东阿阿胶集团、茌平华鲁集团。东阿阿胶集团为全国最大的阿胶生产基地,已形成了3000吨阿胶、6000吨阿胶浆生产能力,年产量、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75%和90%以上。茌平华鲁集团大输液生产能力2亿瓶,包装输液生产能力8000万袋,是山东最大的输液生产基地。   
   
2005年七市部分行业产值比较      单位:亿元
 
  济南 淄博 泰安 莱芜 德州 聊城 滨州 聊城位次   
电力生产 21 72 45 28 46 55 34 2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0 77 7 1 3 74 46 2   
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 8 9 24 0 10 25 0 1   
农副食品加工业  53 38 43 7 171 106 179 3   
纺织业 43 133 67 28 162 125 427 4   
造纸及纸制品业  17 75 12 13 76 80 22 1   
木材加工业 6 7 6 0 16 23 4 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79 24 46 4 12 37 7 3   
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   1 3 9 1 14 130 0 1   
肥料制造 22 8 27 0 53 40 26 2   
中药饮片加工  3 0 0 0 0 9 0 1 
  (五)商贸流通业、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1)商贸流通业。近年来,聊城商贸流通业快速增长,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初步形成。2005年,全市流通业增加值70亿元,比上年增长17.8%。综合分析流通经济总量、物流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发展水平,聊城在七市中排在济南、淄博、德州之后,列第4位。全市成交额过亿元的专业批发市场27个,其中过10亿元的5个。香江光彩大市场占地1100亩,2005年实现销售额70亿元,商品辐射河南、河北、山西等周边地区,已进入全省30强。鲁西煤炭集散中心占地330亩,2005年共购销煤炭110万吨,除供应聊城几大电厂外,还销往河南、滨州、淄博、云南等地。烟店轴承市场是全国最大的轴承交易集散中心,产品销往全国及亚欧20 多个国家,年交易额30亿元。现代物流业迅速崛起。聊城交运集团建设了鲁西最大的货运中心,实现了由单一车辆运输向第三方物流的转变,货车拥有量列全省同行业前列,已进入全国运输物流企业百强。目前,全市正在积极建设聊城现代物流基地。城市商业设施的档次和水平快速提高,近年来先后引进了上海联华、上海华联、江苏五星电器、济南人民商场、肯德基等一批大型商业集团,特别是济南人民商场在聊城建成了全省单体面积最大的购物广场,与五星百货、金鼎商厦共同构成了聊城中心商业区,对外辐射力大大增强。(2)旅游业。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运河文化汇集于此,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全市以建设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为目标,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和宣传促销,旅游业迅速崛起。2005年,全市实现旅游收入22亿元,比2000年增长1倍多,“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5.3%。
(六)生态环境较好。聊城工业规模较小,环境污染相对较轻,加之近年来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全市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目前,全市160多万亩沙荒地得到治理,有林面积达到210多万亩,农田林网化面积800多万亩,绿化通道5500多公里,林木覆盖率达到23%以上;已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县(区)2个,省级生态示范区试点5个,市级自然保护区6个,县级森林公园3个,总面积达454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87%。东昌湖被命名为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面积达60平方公里。聊城城市环境优美,城区湖、河水域面积达13平方公里,占建成区的1/3,形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河湖一体”的独特水城风貌,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和省级园林城,创建国家卫生城和省级文明城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在2003、2004年度全省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综合评比中,聊城均居第3位,2005年居第2位。
由于历史和基础等原因,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其他六市相比,聊城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差距。一是发展水平较低。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689.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2132元,仅为济南的38%;地方财政收入26.24亿元,居6位,为济南的24.7%。二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2005年,聊城三次产业比例为18.6∶57.4∶24.0,一产比重在七市中最高,而三产比重则最低,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三是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高投资、高消耗、低附加值的资源初加工产业。四是经济外向度较低。2005年,聊城实际利用外资1.09亿美元,在七市中虽然排在济南、淄博之后,列第3位,但不到济南、淄博的1/3,与其他4市也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进出口总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在七市中居第5位,分别比济南、淄博、滨州低8.7、10.2和19.5个百分点。五是城市化水平较低。2005年全市城市化水平为31.8%,在七市中仅高于滨州的31.4%,比济南的52.2%低20.4个百分点。中心城市规模偏小,综合服务功能不强。六是科技、教育落后,人才短缺。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7.65%,在七市中居第4位,比济南低12.47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807件,居第4位,不到济南的1/8。高等院校数量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人才总量少,高层次人才匮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聊城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的定位应当为: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能源基地、原材料基地、交通和农用装备制造基地、农用化工基地及现代中医药基地、区域性商贸中心和重要的旅游城市。同时,应成为济南发展的腹地,济南等市产业梯次转移的接收地。
二、聊城市接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分析经济圈内各市的情况,结合聊城的实际,我市接轨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要求,牢牢把握聊城特色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律,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多赢、错位发展”的方针,主动接轨济南,自觉承接辐射,全面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以推进规划、交通、信息、市场一体化为基础,以产业、招商引资、科教人才为重点,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开展交流与合作,努力形成联系便捷、交往密切、优势互补、经济和社会联动发展的格局,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工作中坚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坚持主动接轨。济南处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核心地位,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也是黄河中下游经济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辐射中心,济南的发展关系到圈内其他市的发展和全省的大局。淄博、泰安、莱芜、德州、滨州五市也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因此,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实事求是,把聊城定位为配角,主动学习、研究济南和其他五市的发展经验,树立“当配角一样重要、一样光荣、一样能更快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思想,增强主动接轨的意识,取人之长,为己所用,尽快转化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坚持市场主导。推动区域合作的主导力量是市场。在接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过程中,必须始终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合作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努力提高接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市场化程度。政府精心组织,因势利导,积极搭建平台,搞好引导、协调和服务,为接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坚持错位发展。经济一体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竞争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只有发挥优势,创造优势,扬长避短,打造特色,才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赢得主动。七市在发展中各有优势和特点。接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必须根据其他市的战略定位和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找准聊城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的位置,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与济南及其他五市进行合理分工、互补和联动,实现差别竞争。对聊城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千方百计做大做强;对济南及其他五市的优势产业,积极搞好承接,在服务中发展;对各方有共同优势的产业,加强协作,互惠多赢,共同发展。
  ――坚持互利双赢。在区域合作中,消除利益分配上的“自我”和“独赢”意识,确立“协同”和“共赢”思想,是加快一体化进程必须坚持的原则。因此,在接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工作中,要克服封闭排斥心理,摒弃患得患失思想,以大气开放的心态,算大帐,算长远帐,有所为,有所不为,甚至放弃暂时和局部的利益,以求加快区域内全方位的资源整合、联动发展,力争“乘数”效应和多赢效果。
        ――坚持有序推进。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前期打牢基础:通过努力,率先在基础设施上实现对接,初步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交通、信息一体化基本框架;积极参与圈内资源的整合和配置,基本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初步框架;跨区域产业对接取得实质性突破,三次产业比例得到优化调整;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凸显;文化、教育、劳动保障等社会事业取得明显成效。后期快速发展:围绕五大产业群建设,与圈内城市交往更加密切,联络更加快速和便捷,合作基础更加牢固,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其他市同步进入区域性快速发展轨道,初步形成生产要素聚集“凹地”,产业发展竞争高地,建成能源及有色金属、农林产品生产及加工、交通运输装备及农业机械制造等生产基地,五大产业群初步形成规模。
三、聊城市接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工作重点
(一)大力推进规划、交通、信息、市场一体化。接轨济南、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必须首先抓好规划、交通、信息、市场一体化,为全面开展交流与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规划一体化。积极配合省建委做好《济南都市圈规划》的编制工作,争取省委、省政府编制《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结合省相关规划的编制,加强与济南等市的协作,对全市“十一五”规划进行调整、完善。重点抓好各专项规划的编制,成熟一项,实施一项。一是编制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发展规划。重点抓好聊城与济南等市之间高等级公路、铁路、信息网络及交换平台等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编制重要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各产业的比较优势,按照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调整规划布局。围绕区域性优势产业的培植、关联产业的配套,以及济南等发达市传统产业的转移,抓好一批工业、物流园区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各产业发展提供良好载体。三是编制科技、教育、人才规划。包括搭建合作平台,突出合作重点,利用济南等市科教人才资源优势,更好地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等。四是编制可持续发展规划。在土地、水、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搞好对接。
2、交通一体化。重点抓好以下几条交通干线的建设。
(1)聊城至长清一级公路。目前,我市与济南连接的高等级公路只有济聊馆高速公路,一旦进行维修,极为不便,且该路向北绕行20多公里。为满足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需要,我们建议新建一条聊城至长清的一级公路。即:西起聊城东环与湖南路交点,经茌平县韩集,东阿县杨柳、牛角店、大李,至长清蒙山,与济菏高速公路相接,到济南的距离为101公里,新建约57公里,按双向6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路基全宽33.5米修建,需新建黄河大桥1座、中桥9座、小桥6座、涵洞148道,投资估算7亿元。
(2)德商高速公路和聊城至泰安的高速公路。这两条高速公路均是全省“五纵连四横、一环绕山东”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市加强与经济圈内德州、泰安、莱芜等市的交流与合作十分重要。我们要加强与德州、泰安的联系,积极争取省直有关部门支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德商高速公路2006年开工,聊城至泰安高速公路2007年开工建设。
(3)聊泰铁路。该路作为山东省第二条“晋煤东运”大通道,不仅可以密切聊城与平阴县、泰安市的联系,而且可以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目前,项目预可研报告已编制完成,并列入山东省铁路建设规划。据了解,山西和河南两省目前正在积极筹划建设长(治)泰(安)铁路。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要加快推进聊泰铁路的前期工作,同时建议将长泰铁路改为长(治)菏(泽)或者长(治)兖(州)铁路,这对形成完善的路网结构更为有利。
(4)邯济铁路复线。邯济铁路单线自1999年7月运营以来,运量大大超过设计能力,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沿线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一大批重点工程的陆续建成,该线路途经地区的运量需求将大幅度增长。邯济铁路复线建设对于沟通我省和中西部省份的物资交流,特别是满足我省的煤炭需求,促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项目已列入国家“十一五”铁路发展规划。应进一步与河北省联合,共同做好工作,力争2007年开工建设。
3、信息一体化。加强与济南等市的主动联系,抓好各类信息网络的对接工作,共同开发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一是加强政务网的对接。探索建设综合性或专门的公共信息交换平台,推进政府各部门信息网与济南等市的对接工作,实现与济南及经济圈主要经济社会数据、文件等资源的互通互联和社会管理信息的联网管理。二是加强商务网的对接。抓好农业、旅游、物流、人才、劳务等重点合作领域信息网的联网工作,启动公交一卡通等一批商务信息一体化示范工程。三是加强通信网的对接。积极争取采用济南区号,将固定电话及小灵通号码升到8位,对移动电话用户实行同城计费。四是加强广播电视网的对接,实现电视信号互换、电视节目共享。
4、市场一体化。围绕构筑统一开放的大市场体系,加强市场资源整合,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一是认真清理地区封锁的政策规定。与济南等市加强联系与沟通,对各市制定的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保护本地产品和服务的政策文件进行清理,为市场一体化的形成清除障碍。二是推进资本、技术、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对接。积极推进资本跨区域融通,依托济南的金融中心地位,争取济南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来聊城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产权市场建设,实现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一体化;加强与济南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最终实现同城结算。积极吸引济南市技术市场来聊设立分支机构。抓好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融合,逐步实现一体化发展。三是加强与济南会展业的合作。借助济南商贸中心的地位,积极参与济南等地的会展活动,扩大聊城产品的市场份额,提高聊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推进信用体系对接。加强与济南等市的协调,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实行信息共享,共同创建“诚信经济圈”。
(二)加强产业合作。接轨济南,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核心在产业。我市要按照“突出特色,配套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主动接受济南的辐射,积极推进与其他市的互利合作,加快产业对接与融合,努力实现协调、共同发展。
1、农业。利用济南、泰安等市在科技、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农业开发合作,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把聊城建成济南乃至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一是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合作共建。聊城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结构与德州、滨州两市及济南、泰安的部分县区相近。要积极加强与相关各市的联系,争取上级支持,在规划、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推进粮食、蔬菜、棉花、禽畜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二是协同推进区域农业产业化。积极吸引济南等市的企业来聊城兴办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特别是东阿、茌平两县,要充分发挥紧邻济南的优势,依托济南市禽畜良种繁育中心和佳宝工业园,大力引进奶牛良种,加快发展奶牛养殖小区,成为佳宝的奶源基地。同时,聊城的凤祥、蓝山等龙头企业,要打破地区局限,积极向市外扩展,进一步做大做强。三是加强农业技术合作。积极开展与济南、泰安等市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济南市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快农业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目前,泰安市有机食品基地面积16.98万亩,其中有机蔬菜13.19万亩,是全省最大的有机蔬菜基地,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聊城要加强与泰安市在有机农业生产上的合作,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四是积极开拓济南市场。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蔬菜、花卉、林果等经济作物;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增加无公害蔬菜、净菜、套菜的比例,提高在济南市场的竞争力。加强与济南批发市场的合作,开辟聊城对济南蔬菜供应的“绿色通道”。面向济南等城市超市,建设蔬菜配送中心,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市场占有率。
2、工业。按照“培植主导产业,发展配套产业,承接转移产业,共建高新产业”的思路,以建设高载能、农林资源深加工、机械制造、化工、医药五大优势产业群为重点,面向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积极开展大协作、大配套,参与区域性产业链条的构建,努力把聊城建设成为区域性能源基地、原材料基地和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1)电力工业及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为主的高载能产业群。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产业基础优势,借助济南、淄博等市科技、资金、产业、市场等资源,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成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乃至全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一是电力工业。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加快山东中华热电有限公司聊城发电厂2×60万千瓦和聊城热电有限公司2×66万千瓦机组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到2010年全市装机容量达到700万千瓦以上。二是有色金属冶炼加工。推动茌平信发、临清奥博特、阳谷电缆、阳谷祥光铜业等与济南、淄博等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及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能力,推进深度加工,搞好市场开拓。三是钢铁加工。推动阳谷冷轧薄板公司、冠州集团等企业与济钢、莱钢等钢铁生产企业,以及与济南重汽等耗材大户开展联合与合作,保证原料供应,强化衔接配套。四是建材工业。推动电力生产、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与济南山水集团的合作,利用粉煤灰和有色金属冶炼废渣生产水泥及轻型墙体材料,实现废物综合利用。
(2)以食品、纺织、造纸、木材加工为主的农林资源深加工产业群。重点抓好产业联合和承接传统产业转移,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水平,成为主要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一是食品工业。利用聊城的农业优势,积极吸引济南等市的企业来聊城建立生产、加工基地。推进我市企业与济南佳宝、维尔康等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的合资合作,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发挥阳谷凤祥集团、高唐蓝山集团、茌平味精等企业在肉鸡、熟制品、味精生产上的优势,加强对市外企业的兼并联合。二是纺织工业。积极承接济南等发达市的产业转移。加强与济南等市服装生产企业的联合与合作,共同打造产业链条。三是造纸工业。加强与周边地区在上游原料上的合作,推进与济南等市在纸制品及包装印刷品的合作,共同打造相互连接配套的产业链。四是木材加工业。依托聊城林木资源、热电资源优势,积极吸引各市企业来聊城投资,努力形成高中密度板、复合木地板、家具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3)以商用汽车、农用装备为重点的机械制造产业群。重点做好企业战略合作、产业配套发展的文章,努力把聊城建成重要的交通装备、农用装备制造基地。一是交通装备。积极推动时风集团、中通客车、临清迅力等企业与济南重汽的战略合作,利用其技术、人才及综合实力优势,提升我市汽车工业水平。发挥聊城汽车配件、橡胶、机械工业优势,围绕济南及市内汽车工业发展,大力发展汽车配件,积极引导机械生产企业发展汽车配件产品,尽快形成产业优势。二是农用装备。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把聊城农用装备生产列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主导产业,以时风集团为核心,把聊城建成国家级农用装备基地。三是其他机械行业。积极推进钢球、轴承制造等产业与济南等市大型机械企业的对接,进入区域产业链条。
(4)以化肥、橡胶轮胎和精细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群。做大做强化肥、橡胶轮胎等优势产业,在基础化工、能源化工、精细化工等方面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努力建成以化肥、橡胶轮胎为特色的化学工业基地。一是化肥工业。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加大对我市化肥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鲁西化工集团向市外发展,通过兼并联合,提升综合实力,努力把我市建成经济圈乃至全省重要的化肥生产基地。二是橡胶轮胎工业。加强与济南等市汽车、农用车生产企业的合作,建成重要的橡胶轮胎生产基地。三是基础化工。围绕莘县盐矿资源开发,针对全市造纸、电解铝等行业需求,积极吸引济南、淄博等市的大型化工企业来聊城投资发展,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业优势。四是能源化工。利用丰富的油气资源优势,加强与中石化济南分公司、齐鲁石化等大企业的合作,努力提高炼油、甲醇生产能力,开发下游产品。五是精细化工。以希杰、昌裕等企业集团为依托,加快饲料添加剂和高档油漆涂料的生产,成为经济圈重要的生产基地。
(5)以现代中药为主的医药产业群。重点抓好优势产业的整合和传统产业的转移。一是中药生产。推进东胶集团与平阴阿胶生产企业的合作,避免恶性竞争。二是化学药品制造。以茌平华鲁制药为依托,发挥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加强与济南、淄博等市大型制药企业的合作,积极承接其产业转移。
3、服务业。突出抓好商贸物流业、旅游业的联手发展,积极引进规模大、实力强、拥有知名品牌的现代服务企业,全面提升我市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
(1)商贸物流业。充分发挥聊城区位交通优势,以打造山东对外开放的“西大门”,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为目标,全面推进与济南等市在批发市场、现代物流、商业、会展等方面的联合与协作,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对外辐射能力。一是现代物流和批发市场。推进大型批发市场、物流园区与济南等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聊城在现代物流基地的规划建设上,要加强与济南等市的衔接,突出聊城煤炭、原材料、农副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并与济南等市的主要物流园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强化与济南物流企业的合作,大力吸引济南物流企业入驻聊城,或将聊城作为济南物流的节点,带动我市物流业发展。二是商业。在扶持济南人民商场聊城五星百货购物广场发展的同时,积极吸引济南、淄博等市的大型现代流通企业集团来聊城发展,引进先进流通业态、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提升我市流通业水平。三是会展业。学习济南会展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引进先进理念和管理思路,积极吸引济南等市的会展公司落户聊城,加快聊城会展业的发展。
(2)旅游业。以延伸济南、泰安的旅游线路,吸引到济南、泰安的游客来聊城为目标,搞好旅游线路的对接、延伸,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一是建立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山泉水圣”四城同盟合作,建立旅游资源、网络、信息、市场等共享机制,联合开展宣传促销,协作开发旅游产品,联手举办大型节庆活动,共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旅游企业的合作,积极吸引济南、泰安等市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来聊城投资,提升我市旅游业水平。二是整合旅游资源。与济南、泰安、曲阜四市共同抓好已确定的“山泉水圣”线、泉水旅游线、山水仁智线、圣水文化线等旅游线路的规划建设,使之成为山东的热点旅游线路。三是加强对济南等市的宣传促销。以济南为重点,搞好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宣传促销,积极吸引经济圈内的游客来聊城观光旅游,使聊城成为济南乃至整个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西花园”。
(3)中介服务业。积极接轨济南,引进知名中介服务企业来聊城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推动我市中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推进市场中介组织的市场化和专业化进程。
(4)劳务经济。发挥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的优势,面向济南、淄博等发达市,有针对性地搞好劳务输出培训,积极与加工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家政、维修、环卫、绿化等社区服务业搞好对接,加快我市劳动力转移。充分发挥我市劳务输出渠道畅通的优势,加强与其它六市联合,联手组织劳动力资源,加强培训,共同打造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劳务输出品牌。
(三)加强招商引资及对外经贸合作。充分利用济南作为全省经济中心地位和对外开放优势,以济南为依托,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一是把济南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加快驻济招商机构建设,积极了解学习济南招商引资的理念、政策和措施,加强与驻济大公司、大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联系,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特别是世界500强到聊城投资兴业。在济南人流、物流最为集中的地方搭建宣传平台,进一步宣传推介聊城。二是加强对外开放合作。探索相关行业和配套产业捆绑招商,走招商一体化的路子。对两地产权交易、旅游开发、交通设施、科技成果等领域的招商资源进行整合,依托我市在能源、土地、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和济南在技术、人才、金融等方面的优势,创新方式,联手出击,努力形成主导产业在济南、配套产业在聊城,或者前店(济南)——后厂(聊城)的联动发展模式。推进外资客户资源共享、出口市场资源共享。搞好利用外资项目转移,对不适宜落户本市的项目,相互进行推荐。借力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推动市内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融入省电建集团、山水集团、济钢集团、铁十四局等大企业集团,参与对外承包工程建设。三是抓好以“会”、以“节”招商。利用济南市举办的各种会展、节庆活动,加强与外商的接触,争取外商来聊投资。四是开展对济南的招商。依托济南的大集团、大企业,利用济南举办全运会对市区企业外迁的机会,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我市落户。可在市经济开发区或茌平、东阿两县建设“济南工业园”,积极吸引济南外迁企业以及济南骨干企业、主导产业的关联配套产品企业入驻。
(四)加强科教人才及社会事业合作。以济南、淄博、泰安三市为重点,加强科教合作,扩大人才交流,广泛吸纳和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更好地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1、科技。全面加强与济南、泰安、淄博等市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一是推进科研机构共建。鼓励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大型企业研发机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交流和联合攻关,推进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共同组建联合实验室。强化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联合开发,共同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和研究生实习基地。二是推进科技平台共用。积极推动济南现有的软件测试开发平台、新药临床实验平台,正在建设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等科技共用平台向聊城开放,促进资源共享,降低科技创新成本。三是推进科技服务体系融合。推动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机构的融合发展,借助济南等市的优势,提高我市科技服务水平。四是推进高新技术园区的对接。与济南高新区、济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引进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共同发展。五是推进与济南信息产业的合作。由市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组织企业与浪潮集团、齐鲁软件园、中创等信息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快我市企业信息化进程。
2、教育。充分利用济南等市的教育资源优势,开展远程网络教学。鼓励和吸引高等院校来我市建立分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利用济南、淄博等市职教资源优势,以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和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搞好与济南市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开展异地代培、师资交流等活动,实现我市劳动力资源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
3、人才。积极与济南等市建立人才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一是建立人才交流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积极与济南等市联手开展人才交流服务工作,搭建区域人才交流联动平台,调剂人才余缺。推动建立人才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联合发布机制,统一人才信息标准,在各市之间互动发布。二是建立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资格证书互认机制。三是建立异地人才服务共享机制。通过互设分支机构、互为代理的方式,推进人才服务贯通。四是建立促进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采取调动、聘用、兼职、停薪留职等多种形式,鼓励高层次人才来我市短期或长期工作。在加深与省农科院全面合作的同时,聘请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及有关科研人员参与我市的“科技特派员”活动。积极争取从高校和科研院所聘请教授和专业技术人员到我市挂职科技副市长、副县长,同时选派一批优秀党政干部到济南等市挂职锻炼。
4、社会事业。一是文化合作。抓住济南市举办山东省文化博览会以及建设山东省文化产业基地的机遇,发挥我市独特、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江北水城文化品牌的打造、宣传和推介,让聊城的特色文化产品进入济南市场。开展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吸引文化名人来我市进行文化创作,引进先进文化产业项目,提升文化档次,壮大文化产业。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在文艺团体交流、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等方面的合作。二是体育合作。抓住济南举办第十一届全运会等大型体育活动的机遇,加快筹建聊城市体育中心和第十一届全运会分赛场场馆,加快体育产业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步伐。发挥聊城6.3平方公里的湖面优势,积极申办国家水上运动训练基地,承办具有水城特色的国内、国际赛事,鼓励发展以皮划艇、赛艇等水上项目为主的竞技体育,大力开展以龙舟、钓鱼为主的群众体育,成为经济圈重要的水上运动基地。
(五)加强可持续发展合作。坚持“环境共保”,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强在资源利用和环保方面合作,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一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进一步搞好引黄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引黄优势,抓住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机遇,加强平原水库建设,提高供水保证率,同时涵养地下水资源,促进聊城及经济圈水资源综合平衡。二是大力控制水资源污染。徒骇河、马颊河、卫运河经我市流入德州、滨州,黄河经我市进入济南。聊城要进一步加强流域水污染治理,下大力控制污染源,加大对水污染治理的投资力度,努力降低水污染的危害。积极推动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和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定期通报河流水质状况,防治污染事故的发生。三是建设鲁西平原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与济南、德州、滨州等市的协作,争取在黄河故道地区建设鲁西平原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保护区,构建以农田林网为主体,网、带、片相结合的高标准平原绿化体系,形成经济圈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接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这项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将其作为全市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列入议事日程,经常进行研究,及时解决有关问题。同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一位领导同志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接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个接轨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总体规划、政策措施的制定等。下设办公室,着重抓好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关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动向、政策取向及对聊城的影响,制定聊城接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工作的年度计划,协调督促市直有关部门、企业和各县(市区)加强与经济圈内其他市的交流与合作,增强接轨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市直各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将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明确一名负责同志具体抓这项工作。在这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全市接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全市接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工作动员会议,专门安排部署。要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加强考核,确保接轨工作扎实推进。
(二)统一思想认识。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破除四种旧思想,树立四种新观念。一是破除封闭保守的旧思想,树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观念。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淡化行政区划观念,冲破行政壁垒、贸易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全方位对外开放,在协作中壮大,在竞争中崛起。二是破除妄自菲薄的旧思想,树立勇于接轨、敢有作为的新观念。既要认识聊城欠发达的现实,承认差距,又要看到聊城的优势及七市间的互补、依存关系,克服畏难情绪,主动搞好接轨,积极承接辐射,实现共同发展。三是破除盲目自满的旧思想,树立甘当配角、借力发展的新观念。既要看到聊城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增强接轨的自信心,又要认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增强危机感,提高主动接轨的自觉性。四是破除“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旧思想,树立大气开放、互利共赢的新观念,舍得在优势项目、优势产业上与人合作,在协作中共赢,在融合中发展。大力加强舆论宣传,在全市形成重视、关心、支持接轨工作的浓厚氛围。
    (三)加强调查研究。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知己知彼,找准制约发展的瓶颈,选准搞好合作的突破口。及时关注接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理清思路,研究对策,明确重点,掌握工作主动权。
(四)建立交流机制。充分发挥市直各部门在接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与经济圈内各城市部门的对口交流,尽快构建起交流沟通、协调联动的机制。各县(市区)积极搭建与其他各市有关县(市区)的交流合作平台,建立长期稳固的联络与协作机制。群众团体、行业协会、商会突出抓好组织间的交流,通过建立发展论坛、企业家论坛等,每年确定一个合作主题,开展调研活动,寻求合作途径,共谋发展大计。鼓励各类企业主动走出去,大胆接触其他市的大企业、大集团,开展有关项目和产业的洽谈与合作。    
(五)优化发展环境。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软环境建设,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大力推进“诚信聊城”、“平安聊城”、“文明聊城”、“和谐聊城”建设,营造市场公平竞争、业者守法经营、客商乐于投资的社会信用环境和平安稳定的经济社会秩序,促进接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工作健康发展。
六、对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议省委、省政府成立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领导小组,由1名省级领导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和七市有关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的协调和督促工作。在适当的时候,省委、省政府召开发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工作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专门安排部署,出台有关文件。
(二)制定发展规划。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规划为保障。建议省委、省政府尽快制定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明确经济圈的战略定位、发展重点和方向、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特别应对经济圈内各市进行合理定位和分工,避免重复建设、无序发展,使经济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增强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影响力。
(三)抓好基础环节。发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必须首先要抓好交通、信息、市场的一体化,为各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良好的条件。在这方面,应坚持边制定发展规划,边进行研究,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在交通一体化方面,应重点抓好济南与周边六市之间,以及六市相互之间的高等级公路和铁路建设。在信息一体化方面,应重点抓好以济南为互联网中心出口、7市统一的互联网交换平台,农业、旅游、物流配送、空间地理、公用信息等统一的信息平台建设,以及统一采用济南区号、固话及小灵通号码升8位等工作。在市场一体化方面,应重点抓好对各市地区封锁政策规定的统一清理,形成共同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等工作。
(四)制定扶持政策。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全省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省里应在政策措施方面加强扶持和引导。建议省委、省政府参照鼓励半岛城市群发展的有关政策,结合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实际,在项目、资金、金融、人才、土地、经济管理权限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扶持和鼓励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聊城,与经济圈内的济南、淄博等发达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建议省委、省政府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大局考虑,给予聊城更大的支持。
(五)建立七市合作交流机制。发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必须在七市间建立长期的合作交流机制。济南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居于核心地位,建议由济南牵头,建立七市市长联席会议制度,每年举行一至两次会议,由七市轮流主持,主要就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重大战略部署,区域合作的重大事项等进行研究。同时,在七市建立组织协调机构和合作协商制度,落实市长联席会议确定的任务,开展经常性的合作交流。积极推进七市市直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干部挂职交流制度,相互学习,加深了解,促进合作。加强行业协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区域性行业自律组织,促进区域性主导产业的形成,减少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建立企业间相互考察制度及经贸技术交流制度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