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翻一翻她的老底

 cjbsh 2012-03-01

翻一翻她的老底

(2011-07-19 16:25:05)

翡翠地张 <wbr><wbr>终朝采绿莫忘底

 

在传统的翡翠界里,“”又称“地张”或“”。在颜色(色)、质地(种)、透明度(水)、地张(底)、工艺水平(工)和重量大小等评定翡翠质量的诸多指标中,最让人感到模糊但又回避不了的概念就是“底”了,因为论玉必论“底”,谈翡翠也常常谈到“底”。

 

本来颜色的载体即为“底”,这很好理解,但对于翡翠“底”的认识,我们不能忽视两点:其一,对翡翠价值的评价是以对翠(绿色)的评价为重点;其二,对翡翠“底”的认识,必须充分考虑由来已久的商业习惯和民间谷语。对于翡翠而言,绿色的载体即为“底”除绿色以外的所有物质构成的总和就是“底”。“底”是除绿色外的浅绿色基底部分的特征,是翡翠质地(种)、透明度(水)、光泽、净度和浅色基调的综合体现。

 

现列举部分常见地子如下:玻璃底、冰底、鼻涕底、清水地、浑水地、藕粉地、苘地、豆苘底、花青底、芋头底、瓷地、香灰地、石灰地、豆渣地、猫尿底、狗屎地等等(地与底同意,用时以顺口为宜)。对这些以物取意的名称,不必刻意死记。有些名称具有“种”的概念,如冰底、豆底;有的只表示地子的颜色,与“种”没有关联,如芙蓉底是粉色、肉色、粉紫色或芙蓉色的地子。猫尿底则形容地子呈现深浅不匀的灰色,像似猫尿在布上的污渍;也有的名称一并反映了地子的颜色和水头,如紫水地、灰水地分别表示地子是紫色的或灰色的,而且水头很足。

 
    地子对翡翠品质有重要影响,选择时要仔细判别。种老、细腻、水头足、匀净无瑕疵、无杂质的地子为好;反之种嫩、肉粗、水短、杂质多且脏的地子为差。在实践中如何鉴别地子也有讲究。因为在6700万年漫长的变质生长期内各种地质因素的干涉,理想中的纯净翡翠十分少见,因此,不宜苛求绝对完美。以手镯为例,纯净玻璃底为最佳上品,即便是无色没花的,其价格也当不菲。若其中含有少量的“棉”则价格就会大幅下降。从实惠出发,建议你选择后者。因为一点“棉”正是天然的印记,既不影响视觉美,也不影响坚韧耐久性,而价格却会偏低很多,何乐而不为呢。


   判别地子常用“冰味”、“苘份”两个术语。“冰味足”是指种老,“欠冰味”、“冰味不够”是指种不太好。有人将“冰味”称为“坑味”、“夯味”,其实不妥,“坑”、“夯”含义模糊,不如“冰”意直观、真实,选择时冰味越足越好。

 
   业内把苘底
翡翠称为有“苘份”。有“苘份”者为好,反之则差。“苘”(音同顷)是草本麻类植物“苘麻”的简称,其色呈灰绿色、青灰色。因此,将色似“苘麻”的翡翠地子称为“苘地”,并衍生出豆苘地、灰苘地、蓝苘地、冰苘地、油苘地等。“苘地”的产生是由于翡翠地子中的矿物晶隙被次生矿物充填、致色元素扩散的结果,使其原来的“白地”变成了各种色调的“苘地”。正是这个原因,不仅使翡翠增添了许多丰富的色彩,也使翡翠的密度和坚硬度增大了。因此,一般说来有“苘份”的翡翠比“白底”翡翠好,选择商品时应该注意。


  翡翠中常见一些絮状物、斑状物,如:棉、石花、石脑、石线、棕眼、黑斑等,人称杂质或瑕疵。这些东西不同程度地影响翡翠地子的种质和洁净度。判别时也应该注意,这些东西是在翡翠形成过程中,局部矿物结构相对疏松且晶隙较大,射入的光线z穿不透而生成的白色絮状、斑状物,小则叫“棉”,大则称“石花”;若聚合成团就叫“石脑”;形成小空洞并有深色次生矿物充填则叫“棕眼”;石线是早期裂隙被充填形成的。这些天然印记在“冰地”中特别显眼,在嫩种翡翠中就分不出来了。在选择商品时需注意,但也不宜过多挑剔。如果有微至少量的棉,只要不影响美感和坚固耐久性,也应是不错的东西。如果有大片石脑、石花显现,就不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