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是教育评价的有力工具,是人们普遍认为操作起来最简单直接、也最公平的评价手段,也是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对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而考试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命题中,它能引导教师日常教学行为,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能否命制出一份好的试卷是教师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能很好的反映一名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命制好一份试卷在教学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一、命题指导思想
学业水平检测包括: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理解和思维、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命题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积累,关注学生的运用与实践,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所学知识量的测试,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命题中不能只注重重点而忽略非重点,应最大可能地把学生所学知识尽可能多地进行考查。
2、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测试学生的理解、方法和能力三个方面。(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对读图、析图方法的掌握;对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考查)
3、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试。(除了知识、技能、方法之外,还有对情感和价值观的测试,例如2010年学业水平测试题中的44题就属于考查学生价值观的题)
二、命题原则
教师总是要以教学测量为手段,经过分析、综合,进行判断,以了解自己或他人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的状态,进而与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相对照,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状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要通过考试评判自己的学习结果与进展,进而以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为标尺来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
因此,命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保证试卷质量
指导性—— 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与课程标准吻合、与课改理念吻合)
适当性——试题的难易比例适当 (一般较难、中、易比例为1:4:5)
明确性--- 题目语意清楚,文句简明扼要,答案明确合理,无异议(题目语言包括所给文字材料的叙述都要简明扼要,忌长篇大论;图表要突出重要信息,尽可能减少干扰信息。)
全面性---覆盖面既要大,又要突出重点,保证试题在所测内容上具有代表性,力求做到各个章节的比例适当。(重点章节和非重点章节有鲜明的比例层次)
层次性---试题本身的层次性;整张试卷难易分布的层次性(一般情况试题难易分布顺序是由易到难)
以生为本---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激励性、人文性、生活化、形式的创新性
三、命题程序
命制试卷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命制试题阶段、检查与校正阶段。
(一)准备阶段
1、明确考试目的
学校的各种考试都有一定的目的。由于各种性质的考试,其目的不同,那么命题的难易程度、各类知识的比例、试题形式就会有所不同。因此,命题前必须明确考试目的和要求,还要研究学生的实际,准确掌握命题标准。例如,期中考试一般要求时间短、题量小、试题偏易,更多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期末考试一般要求时间长、题量大、试题较期中试题稍难,加大对能力方面的考查。
2、研读相关内容
出题前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内容包括知识点的层次类型(记忆、理解、应用)、知识点的重要程度(了解、熟悉、掌握、熟练掌握、拓展延伸)。确定基础题、中档题、提高题的比例;试题要充分体现教学目的和大纲要求,尽量的突出重点,覆盖面广。同时,考试必须要考一些实质性的东西, 杜绝偏题、怪题和超纲题。
3、设计命题计划和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
命题计划是编制试题的依据,是科学设计试题、周密安排考试内容、便于命题。命题计划应包括两项内容:
⑴编制试题的原则和要求,说明考试的内容范围、方法目标、试题类型、编制试题和组配试卷的要求。
⑵规定试卷中试题的分布,即具体考试内容中各部分试题的数量分布和所占比例。
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
双向细目表是一种考查目标(能力)和考查内容之间的列联表。一般地,表的纵向列出的各项是要考查的内容即知识点,横向列出的各项是要考查的能力,或说是在认知行为上要达到的水平,在知识与能力共同确定的方格内是考题分数所占的比例。
命题双向细目表具有三个要素:
考查目标、考查内容以及考查目标与考查内容的比例。
双向细目表的价值:
1、确保试卷有较宽的覆盖面
2、确保试卷的质量,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双向细目表的设计步骤:
(1)确立知识要点
①列要点。先要认真分析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找出来。可将各单项的细小的知识点合并归类,组成大的知识块。通常把新授的、经过一定训练的内容,作为检测重点。
②定比例。即确定每一章要点应占的分数比例。
(2)确立能力水平层次
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综合应用
(3)排列各部分所占比例
排出分值、题型、难易度
(4)汇总与调整
依据汇总情况,分析整个测试在能力水平方面的要求,是否符合测试目的、纲要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命制试题阶段
编制试题要依据命题原则,紧扣命题内容,围绕命题目的,严格选择试题材料及各种地理图表或图幅,进行排列组合。在编制试题过程中,所编试题的数量应超过试卷实际需要量,以供精选。网络材料或旧题最好不好全抄,改造一下或只用其中一部分。同时要在编制试题过程中同步写出每一试题的答案,以便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三)检查与校正阶段
1、审查修改筛选
试题拟好后要逐题进行审查、修改,并进行筛选,使其达到答案科学、准确、合理。
2、试答全部试题
命题结束后,命题人必须对试题进行试答,并记录答题时间。一般情况下,用于实际考试的时间,为命题教师试答试卷时间的2倍。并估计年段学生考试的平均分,误差控制在3分以内。最好请同一备课组成员进行试答并审核。
3、调整完善
①根据答题实际时间的需要,对试题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②根据答题估计试卷难度,对试题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4、制定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要包括三项内容,参考答案、给分尺度、评分标准。
四、命题应注意的问题
1、试卷布局应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逐步进入考试状态;容易的、简单的基础知识放在前面。
2、为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严格按照明确规定的考试内容重点范围进行命题,记忆性的试题要少而精,而且要改变考试的形式来考查记忆性的问题,这往往需要通过图表提供一些信息,让学生学会通过图表来判读来答题。 例如:
读右图,有关地球数据的正确叙述是:
A.赤道半径是6357千米 B.极半径是6378千米
C.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D.赤道直径约4万千米
读右图,关于印度德干高原地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高北低
B.西北高东南低
C.东北高,西南低
D.中间高、四周低
在一份试卷中,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的试题要占较大的比例,非选择题要把考生引向独立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来回答问题。例如:2010年学业水平测试题中的44题。
3、考试内容要与《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内容相一致,不能脱离课程标准要求而出偏题、怪题,应该按提出的层次性要求,既注重考查重点知识,又要适当考查知识的覆盖面;既考查地理双基,又要考查地理各种能力,尤其地理填图、读图、析图能力。注重试题题目易、中、较难三个层次的比例
4、试卷中各种题型的采用和搭配要合理得当(地理题型一般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两类,综合题中有读图、读材料填空题,也有开放性的表述题)。
5、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融合,知识块间的联系,概念、原理、规律的合理搭配,知识与能力整合,以及各种类型题目的合理配置,同时也要注意结合与其他学科知识、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热点问题的联系与运用。
6、试题所涉及的文字应力求简明, 寓意明确, 每一道题目的要求要表述清楚、正确,切不可模棱两可, 或拖沓冗长。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博采众长。
7、整张试卷要体现课改精神,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注意试题的开放性,答案有一部分应是多元的。
8、要注意考试的题量, 注意学生考试的时间。
总之,出好一份试卷是件十分严肃且要投入大量精力的脑力活,一份高质量试卷的“出炉”更需要“打磨”。这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明命制试卷、考试、分析试卷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