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天大墓——湖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书楼寻踪馆 2012-03-01


(2011-12-03 22:13:07)作者:一介布衣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马王堆位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西岸、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属长沙市马王堆乡。(原为河湾平地中隆起的一个大土堆,据地方志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20余米。两冢顶部平圆,底部相连,形似马鞍,故也有人称其为马鞍堆,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的家族墓地,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三座汉墓。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襌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二十五弦瑟   西汉

长116、宽39.5、高10.8厘米
一号墓出土
  原裹有瑟衣。部件齐全,柱位清楚。25根丝弦系于木枘,每根弦下有可移动的调音柱,底部两端有共鸣窗。瑟有两种弹奏方法,一是横瑟于膝前,双手并弹。二是将瑟一端置于膝上,另一端斜置于地,右手弹膝上一端的弦,左手按瑟面中部的弦。瑟的声音富有感染力,能够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故有舜帝南巡不返,帝妃湘灵垂泪鼓瑟的故事。此为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瑟,为研究古代音乐史及汉代乐器的演奏方法提供了非常可贵的实物资料,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于汉代音乐文化发展水平的了解。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木编磬   西汉

3号墓出土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长柄大竹扇(局部)   西汉

1号墓出土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竹黑罩    西汉

1号墓出土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纪年木牍   西汉
马王堆3号墓出土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黄杨木梳    西汉
1号墓出土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彩绘立俑   西汉前期(约公元前206—公元前141年)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俑高45.6厘米 头长8.2厘米 肩宽8.3厘米

  马王堆一号汉墓共出土了101件彩绘立俑。其神态、服饰、发式基本相同,大小也差不多。系以一木料雕刻出人形和衣着轮廓,然后敷白粉为地,墨绘眉目,朱绘两唇。以红黑二色彩绘除衣着纹饰。衣着为长袍,全部为交领右衽,广袖曲裾,有少数领口稍向外翻。袍缘绘出黑底红花织锦,袍上花纹除有七件为菱形纹外,其余全部为云纹。曲裾向右后方包裹转至左前方,然后以朱带拦腰系住,即所谓“右衽”。两手垂拱于袖中。头顶作发髻。头顶均插一竹签,竹签长5—7厘米。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长方形粉彩漆奁   西汉
3号墓出土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兵器架    西汉
3号墓出土 明器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具杯盒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长19.2厘米,宽16.2厘米,通高13厘米

  漆盒呈椭圆形,斫木胎,即用刨、剜、凿等手法将一木块或木板斫削出器形。具杯盒由上盖和器身两部分以子母口扣合而成。器内及盖内髹红漆无纹饰。器身及器盖均髹黑褐色漆,再以红漆和黑漆绘云纹、漩涡纹和几何图案。底部光素无纹饰。上、下口沿均以红漆书“轪侯家”三字。

  盒内装小耳杯七件,其中六件顺叠,最后一件反扣。反扣杯为重沿,两耳断面呈三角形,恰好与六件顺叠杯严密相扣。七件小耳杯与马王堆出土的其它耳杯形制相同,均为斫木胎,椭圆形,两侧耳呈月牙形,圆唇、小平底。杯内髹红漆无纹饰,中以黑漆书“君幸酒”三字,两耳及外壁髹黑漆,两耳及口沿外部朱绘菱纹和绳纹组成的几何图案。

  在马王堆出土的木简中,称这种小耳杯为“小具杯”,因此专为存放小耳杯的漆盒就被称为“具杯盒”。这种设计奇特、制作精巧的具杯盒在马王堆三号汉墓中也出土两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内装九件小耳杯,其中八件顺叠,一件反扣。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云纹漆圆壶    西汉
3号墓出土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博具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4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博具盒边长45.5厘米,通高17厘米。1974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是迄今出土最为完整的一套博具。博是古代一种争胜负、赌输赢的游戏。先秦时期已经流行,汉时尤盛。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这套博具,较为完整。可贵的是,能够与同墓出土的一份“遣策”(登记随葬品的简册)记录相对照,使我们了解到博戏用具的一些情况。主要有:博局(棋盘)、其(棋子)、筭(suàn)(筹码)、采或焭(qióng)(骰子)、刀、削和小铲等,并且用博具盒盛放。魏晋以后,博戏开始走向衰落,唐代以后便由今天的象棋取代。到了两宋时期,终于失传,以致如今发现汉代博具,却不知这类博戏的具体玩法。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云纹漆案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通高5厘米,长78厘米,宽48厘米
 漆案的胎骨是利用刨、削、剜、凿的方法制成,这种制作方法称为斫(zhuó)木胎。马王堆一号汉墓共出二件形制、花纹相似的漆案,案内髹(xiū )红、黑漆为地,黑漆地上绘红、灰绿色组成的流畅的云纹,底部红漆书“軑(dài )侯家”三字,表示这件器物属谁所有。其中一件出土于椁室的北边箱,出土时,案上完好地放有五件小漆盘,盘内盛有炭化或腐烂后的牛排等食物及一套竹串,另外,还放了二件饮酒的漆卮和一件漆耳杯,耳杯上放有一双箸。有趣的是,与案在同一个边箱的文物,西为漆屏风、漆几、绣枕及一些美容用品,东部则是侍俑、歌舞俑等照顾主人生活或为其排解寂寞的“奴婢”,而该箱室的四壁,还张挂了丝织帷幔。无疑,该箱室是轪(dài )侯夫人生前日常生活场景的模拟,这件漆案则是摆在她座前的盛放食物的家具。同时,这种摆设反映了二千多年前贵族宴饮进餐时分餐制的情景。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君幸酒”云纹漆耳杯   西汉
长16.9厘米,高4.4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饮食器。斫木胎。椭圆形,圆唇,小平底,月牙状的双耳稍微上翘。杯内髹红漆,以黑漆绘卷云纹,底黑漆书“君幸酒”三字,即“请君饮酒”之意。外壁和杯底髹黑漆,光素无纹。口沿外部及两耳上以朱、赭二色绘几何云纹,耳背面朱书“一升”二字表示容积。遣策称为“小具杯”。耳杯或称羽觞,其名之由来,一说是因其形状似爵(雀),两耳像雀之双翼;一说是杯上可插羽毛,有催人速饮之意。古时用于盛酒或盛羹。据汉代文献《盐铁论》记载,一杯用百人之力方可制成,故价格十分昂贵,一个漆杯的价格甚至相当于十个铜杯。作为饮食器皿,漆器比青铜器更具优越性,故为宫廷及贵族官僚所爱好。漆器因此也成了特权和财富的象征。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彩绘漆奁   西汉
直径23.5厘米,高9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盛食器。夹纻胎,盖微成圜形,内髹红漆,外髹黑褐色漆,用黄、灰、红三色油彩绘云气纹。器身内髹红漆,外髹黑褐色漆。出土时内盛饼状物。遣策所记“食检(奁)一合盛稻食”即指此。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饼类食品有稻食、麦食、小米等,反映了汉初江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作物的栽培情况,也可据此推测当时上层社会的食谱。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双层九子漆奁   西汉 (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高19.2厘米,直径33.2厘米

  梳妆奁。专门放置梳妆用具的器物。器身分上下两层,连同器盖共三部分。盖和器身为夹纻胎,双层底为斫木胎,器表涂黑褐色漆,再在漆上贴金箔。金箔上施油彩绘。盖顶、周边和上下层的外壁、口沿内以及盖内和上层中间隔板上下两面的中心部分均以金、白、红三色油彩绘云气纹。其余部分涂红漆。上层放置手套三双,丝绵絮巾、组带、绢地“长寿绣”镜衣各一件。下层底板厚5厘米,凿凹槽9个,槽内放置9个小奁,内放化妆品、胭脂、丝绵粉扑、梳、篦、针衣等。

  中国古代男女均蓄发,并各备妆具。双层九子漆奁随葬在马王堆一号墓北边箱,以绢地“信期绣”夹袱包裹。贵为丞相夫人的辛追,生前应该是用此类梳妆奁存放自己的梳妆用具和贴身物品的。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关闭窗口]
黄褐色对鸟菱纹绮地“乘云绣”  西汉(前202年—9年)
39×34厘米
1972年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服饰用料。该绣品以绮作绣地,图案为纵向的连续菱纹,再在菱纹内填以横向的花纹,每组三层,分别为对鸟和两种不同的菱花。图案中几何纹、植物纹和动物纹相互交替分布。对鸟飞翔在朵朵云气之中,瑞草花卉枝叶蔓生,菱形耳杯纹连续紧扣。线条配置匀称,画面生动活泼。刺绣花纹主要为朱红、浅棕红、橄榄绿三色丝线绣出带有眼状的桃形花纹和云纹,遣策称之为“乘云绣”,寓意“凤鸟乘云”。

  绮是平纹地起斜纹或浮长花的素色提花丝织品。以绮为绣地,织纹和绣纹交相辉映,更显华贵。专家研究推测,当时应有提花束综装置的织机才能达到织造要求。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黄纱地印花敷彩丝绵袍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袖通长250厘米 身长129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印花与绘彩相结合制成的衣服,属于汉代贵族妇女一种华丽的时装。直裾,交领,右衽。印花敷彩纱袍面,素纱里,丝绵絮。面料采用多色印绘工艺,色彩有朱红、粉白、墨黑、银灰、冷灰和暖灰等,花纹印制得线条流畅,层次分明,技艺特佳,为迄今所见最早的印花、敷彩相结合的丝织物。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绢裙   西汉
长87厘米,腰宽143厘米。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此件为西汉时期的衬裙,一般穿在直裾、曲裾衣服之内。用4幅上窄下宽的绛紫色绢缝成,上部加缝裙腰,裙腰两端加长作裙带。

  裙在古代叫做“裳”,亦作“常”。因着在下体,又称“下裳”。与上衣组成套装。裙的起源较早,《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因其宽大,可以缠绕在身,作为贵族服饰有类似于裤子的功能。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绢地“长寿绣”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残长12厘米 宽31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其以绢为底,用浅棕红、橄榄绿、紫灰、深绿等色丝线,在绢地上绣出变形云纹、花蕾、枝叶及似鸟的头部图案。“遣策”称之为“长寿绣”。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转载]惊天大墓鈥斺敽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出土文物展之一
《五星占》  西汉
马王堆3号墓出土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