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智慧大健康第3期:不要常挖耳垢

 刘燕燕 2012-03-02

小智慧大健康第3期:不要常挖耳垢

核心提示:无论你属于哪种耳垢,其实平常都不用自行清理。因为不用你请,耳垢自己会进行一场长途旅行。反而,如果我们经常性的去干扰,时不时的掏掏耳朵,会可能将耳垢推向耳道后部,令其堆积反而更不易排出。

(查看更多内容)

  就像几乎所有人都抠鼻孔一样,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时常掏耳朵。有人是纯属无聊,有人是在挠痒,也有人是为了解决遍布外耳道的小东西——耳垢,其实这样是否好呢?我们该如何对待耳垢?耳垢与健康又有怎样的联系?小智慧大健康第三期,一起来见证耳垢的“旅行”!

 

 

  无论你属于哪种耳垢,其实平常都不用自行清理。因为不用你请,耳垢自己会进行一场长途旅行。原理是这样:外耳道内壁的皮肤向外生长,黏附在皮肤上的耳垢也会随之被送到外耳道口。

  如果自己掏耳朵,尤其是挖耳勺,往往都是金属或塑料制成的,质地比较硬。如果你“掏”的角度不正确、不知深浅,往往很容易刺破薄薄的外耳道皮肤和毛囊,造成外耳炎;如果你的手臂不受控制,把小棒子用力推向里面,戳穿耳膜也太不划算。总之,别轻易“动”你的耳垢就对了。

  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些健康小智慧:

  1、 耳朵干痒,“吃”橄榄油。方法:向耳内滴橄榄油,每天4次,每次几小滴,能软化耳垢,并能有效缓解耳内干痒的症状。

  2、 耳朵进水,歪头蹦蹦跳。洗澡或游泳的时候,耳朵进水了咋办?你可以这样做:把头歪向一边,跳几下,让水自动流出来。甚至如果水太少,重力不够倒不出,你得再往耳朵里灌点水,重复上述动作,直到把水倒出。完成这个动作后,只要用拿点纸巾吸干外耳道口的水份就可以了。

  3、 如果你自行挖耳垢,一定要选用柔软的工具,比如棉签。轻轻的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则耳垢可自行出来;尽量不要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物掏耳朵。
小智慧大健康:保持正确行走姿势 嘘!耳垢在“旅行” 勿扰

  某会议上,你,正一手托着下巴,最方便的那根手指隐匿在头发下边动呀动……在干嘛哩,说你呢!某领导突然“叫嚣”道,其实不只是因为你掏耳朵不雅观,尽管是偷偷进行,主要目的是想强调此行为太不健康!比如以下这些行为,很常见,但很危险!

  常见的这些错误习惯,要小心哦!

 

  不少人都有挖耳朵的习惯,而清洁耳垢也常被视为讲卫生的举动,只是偶尔在公共场合这样的行为并不算雅观。然而医生们却说,“留着它别动。”因为耳朵有自我清洁的能力,耳垢会自己慢慢移动到外耳,变干,然后在你洗脸、洗头的时候随着水流和洗发水自行脱落。

  在耳垢的“旅程”中,如果我们经常性的去干扰,时不时的掏掏耳朵,会可能将耳垢推向耳道后部,令其堆积反而更不易排出。另外,你所用的工具,如棉签、掏耳勺等,“掏”的角度不正确,或用力过猛,很容易刺破薄薄的外耳道皮肤和毛囊,造成外耳炎。而掏耳朵时常会出现的外力干扰,严重的还可能划破耳管,甚至刺穿耳鼓。

  小知识:不当清除耳垢的健康危害

  造成霉菌感染:挖耳朵使用的棉花棒或器具若没有经过消毒,可能让隐藏的霉菌及细菌在温暖潮湿的耳道里面繁殖,一但耳霉菌多到塞住耳朵,听力就会受损,甚至突然听不见。

  牵住耳垢不能外掉:粗的棉花棒或挖耳器具会将耳垢愈推愈里面,耳垢愈塞愈多,也愈硬。造成外耳道皮肤失去外排耳垢的功能,堵塞外耳道。

  外耳道受伤、发炎不当的挖耳垢会造成外耳道,甚至耳膜的创伤。
 小智慧大健康:保持正确行走姿势 一滴墨水见证的耳垢“旅行”全过程

  耳垢,医学学名耵聍,是我们耳朵的外耳道皮肤分泌物。这种分泌物有两种形态:一种呈油状,有朱古力般的颜色;另一种呈糠状,是淡黄色的细屑。有些人的油状分泌物更多,耳朵内油溜溜的称为油耳。有些人淡黄色的糠状耳屎碎片多,称为干耳。国人的耳垢偏属干耳性居多。不过,无论干耳垢还是油耳垢,平常都不用自行清理,耳垢自己会进行一场长途旅行。

 
从耳朵眼到鼓膜的部分称为“外耳道”。那里分布着属于“皮脂腺”和“顶泌汗腺”的“耳道腺”。从这些腺体里排出的分泌物和皮肤的“残骸”混在一起,构成了耳垢。

  实验:

  有研究者做过实验,滴了一小滴墨水到外耳道,最终,那滴墨水大约花了6个月到达外耳道口。

  原理:

  外耳道内壁的皮肤向外生长,黏附在皮肤上的耳垢也会随之被送到外耳道口。

  小智慧大健康:保持正确行走姿势 耳垢 你认识多少?

  耳垢本为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内腺体的分泌物。约95%的人,外耳道皮肤表面均会附有一层极薄的耳垢,暴露空气中后结成淡黄色或褐色薄片,在咀嚼、张口等下颚关节运动中自行脱落并排出。另外5%的人,外耳道内常有黄色粘稠状耳垢,此亦属正常的现象。

  至于为什么会有耳垢?其实是让耳朵多加了一层保护膜,使其不会受到外界直接的伤害,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无论哪种耳垢,都是保护鼓膜,起屏障作用。鼓膜比蝉翼还要薄,非常娇嫩,猛烈声波,直冲耳道,会损害到鼓膜,甚至造成破裂。

  其二,耳垢味苦,油质,能驱逐飞入耳内的小虫,捕获入侵的灰尘、细菌。耳垢因富含油脂,它可以滋润耳道皮肤上的细毛,这些细毛能阻挡由外界吹进来的尘埃颗粒。耳垢和细毛还能防止昆虫等微生物对耳朵的侵害。偶然闯进来的小虫等碰上密茸茸的细毛,被挡住去路;耳垢味苦,当小虫尝到耳垢的苦味后,便会“知难而退”。

  其三,富含油脂的耳垢能使耳道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尤其对耳道深处的鼓膜可使其不致干涸,从而使鼓膜经常处于最佳运动状态。

  一般情况下,耳垢多了,通常会自然排出,可是,有时候耳垢太大,外耳道因此被栓塞,则会引致耳痛、听力减弱、咳嗽等不适,耳朵亦可能有肿胀的感觉,尤其是在游泳时,更加明显。
小智慧大健康:保持正确行走姿势 正确对待耳垢还你耳根清净

  一般人的耳垢分为干性耳垢及湿性耳垢。其实,干性耳垢是可以自行排出的,所以基本上没有必要大费周章的清理。而湿性耳垢比较黏,不能自动脱落,建议你半年去一次医院做次检查,如果出现堵塞现象,并影响了正常听力,请专业医生帮忙取出耳垢。当然,有的干性耳垢也会形成硬块,不能脱落,也需要就医。除此之外,对孩子而言,应该每3~6个月定期到医院清理耳垢。

  什么情况下耳垢一定要清除?

  下列两种情况会造成耳垢阻塞,需清除耳垢。

  1、 怀疑耳垢造成听力障碍

  2、 耳垢遮住耳膜,妨碍诊断中耳炎时。

  由于耳垢阻塞多半因为时间久远,耳垢已相当硬,所以应当由耳鼻喉科医师清理,医师会使用耳垢溶剂,让之软化后,再予以清除。

  如果偶尔自己清理耳垢,哪些方法是可取的呢?

  一般干耳通常用耳扒子清理,但要小心不要挖得太深、太用力,以免挖破耳膜或皮肤,而且要避免与别人共用。湿耳者通常习惯用棉花棒,普遍认为这是最安全,干净的方法之一。

  根据医学研究,开封后的棉花棒盒很容易长霉菌,所以最好购买小包使用,打开后应尽快用完。大部份的求诊病患中,因使用棉花棒而导致外身发炎的机率在80%以上,所以用棉花棒清洁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若是运用得当,你的手指可能是最便宜也是最安全的挖耳垢工具,但可不包括留得长又尖的脏指甲呢!

  正确的清耳垢方式

  事实上,正确的清耳垢方式是用手指包住毛巾后再往耳朵洞口方向擦拭,可避免手指指甲伤及周围皮肤,如果是自己动手的话,也不一定非得把耳朵最里面清得一干二净不可,以免危险;至于清洁的时间最好是在浴后,因为此时耳垢在软时则容易自动掉出,不必特别处理。湿黏状的耳垢则须定期(约一至二月)请医师清理,最为安全。

  其他清耳垢方法

  用矿物油、甘油或滴耳液软化耳垢,再进行清除,另外,过氧化氢或尿素过氧化物也有助于清理耳垢。

  另一种方法大家都熟悉,那就是冲洗:侧头,控制住耳朵的外部,轻轻地将耳道拽直,用注射筒慢慢将水直接沿着耳壁注入耳朵里,然后转头让水自然流出。不过这个过程要重复数次,且水温应该与体温一致,过冷或过热的水都可能使你产生头昏眼花的感觉。耳膜破损的人千万不要冲洗耳朵,它可能引起感染或其它问题。当耳垢被冲洗出来后,轻轻弄干耳朵。但如果冲洗不出来的话,最好到健康机构寻找专家的帮助。
小智慧大健康:保持正确行走姿势 健康问答:耳垢与健康的“私密”关系

  Q:通过耳垢,我们能发现哪些健康秘密?

  A:我们都知道耳垢——从我们的耳朵里渗出来的那种烦人的、粘乎乎的有时带臭味的东西。耳垢在医学上称为耵聍,主要由耵聍(一种蜡状物)和皮脂(一种油脂)组成的,当然,还有40多种其它物质,其中包括死去的皮肤细胞。耳垢实际上分为两种——干燥的和潮湿的——每个人的耳垢类型是由个人的基因决定的。

  如果你偶尔发现枕头上有耳垢,最可能的情况就是这是一种健康的信号,说明你的耳朵自我清洁功能很好。不过,如果你的耳朵里排出来的是一团团的蜡状物,那么这可能是一种奇异的警告信号,说明你的饮食中油脂含量太少了。

  不同人种的耳垢也不一样。欧洲和非洲血统的人的耳垢往往潮湿、粘稠、呈棕色;美洲土著人和亚洲人的耳垢往往干燥、松脆、呈灰色或者米黄色。耳垢潮湿的女性似乎患乳腺癌的风险更大一些。实际上,那些耳垢象欧洲人的一样潮湿的日本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比亚洲型干燥耳垢的日本女性要高一些。

  另外,耳垢过多可能是提醒你有点过于热心地清洁自己的耳朵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过度清洁耳朵反而可能会导致耳垢堵塞耳朵。把坚硬的不能弯曲的物体放入耳朵中,比如,棉签或者小手指,会导致鼓膜穿孔,也会把危险的细菌、真菌和病毒带入耳朵内。

  Q:有些人在掏耳朵时,嗓子会感到发痒,甚至会引起一阵咳嗽,这是怎么回事呢?

  A:人的耳道皮肤和咽喉粘膜在神经分布上有一段“亲缘”关系。人体内的第10对脑神经(共有2对脑神经),也就是迷走神经,它包含运动和感觉两种神经纤维,与其他脑神经相比,迷走神经行程最长,分布也广,从运动器官到感觉器官,从颈部到胸腔直至腹腔,因其“远走他乡”“容易迷路”,所以叫迷走神经。它不仅分支管理喉头粘膜传来的感觉,而且还分出小支延伸到外耳道,特别是外耳道后壁的皮肤上有不少它的小分支。当刺激神经“总电缆”里的任何一根分支时,同时就有可能牵动其他部分。有些人掏耳朵时,由于刺激了耳道皮肤内的迷走神经的细小分支,大脑一时错误地认为,迷走神经的其他分支也受到了刺激。这样,使人感觉到似乎喉头也有东西在刺激发痒,于是“假情报”传至大脑便会引起咳嗽,以清除可能闯进来的“异物”或“黏痰”。

  相反,当咽喉粘膜有了毛病的时候,也会影响到耳朵,这就是有些嗓子痛的病人(像患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炎、气管炎等)为什么同时会引起耳朵痒或痛的道理。遇到这种情况,只有等嗓子的毛病痊愈后,耳朵痒痛的感觉自然也就消失了。

  Q:耳垢湿重易生狐臭,是吗?

  A:日本长崎大学医学院一帮学者在研究耳垢发现耳垢和腋臭有很大的关系,发现耳垢湿厚易生狐臭的形象。虽然它们发生在不同部位,却同属一种疾病,都是由其所在部位分泌的液体被细菌分解后导致,因此它们常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难道耳垢湿厚真的易生狐臭是吗?据医学专家们发现,耳垢较湿、厚的人体味也比较浓,这是因为人的腋窝也是有分泌腺,分泌出散发臭味的化学物质。原来耳垢可以告诉我们许多身体的信息。

  Q:耳垢还与哪些疾病有联系呢?

  A:耳垢与你的癌症几率有关: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流行病学家尼古拉发现,妇女耳垢的形态特征和她们患乳癌的几率颇有关系。这听起来似乎很神奇。事实上,乳房和耳朵的一个共同点是两者都有分泌腺。如果一个妇女的耳垢多而湿,那么她患乳癌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大。耳垢因此能当作评估患乳腺癌几率大小的指标,检验方法非常简易。

  从耳垢可查糖尿病:俄罗斯医学家发现,糖尿病患者耳部耵聍腺及皮脂腺分泌旺盛,形成耳垢较多,且与糖尿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他们对1200名可疑糖尿病患者的耳垢进行葡萄糖含量检测,结果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耳垢中葡萄糖含量多在0.1微克以上。而健康人的耳垢中不含葡萄糖或含量甚微。我国医务人员对健康人及糖尿病患者的耳垢亦做过葡萄糖的含量测定,结果与上述报告类似。因此,凡感耳痒且耳垢异常增多者,应考虑是否患有糖尿病,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以便早期诊断与治疗。

  看耳垢判断心脏健康:哈佛健康医学出版社托马斯·李博士研究发现:耳垢和心脏病之间存在着部分关联。湿度较大的耳垢是褐色的,黏性大,含有大约50%的脂肪和20%的蛋白质;干燥的耳垢是灰色的,薄而易剥落,含有18%的脂肪和43%的蛋白质。湿度较大的耳垢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着关联,表明人体内含更多的β型载脂蛋白,会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从而引发心血管病;而耳垢较干燥的人寿命相对较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