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街道城市设计的新尝试 —— 南山区街道整治总体规划

 tonyabbs 2012-03-02
传统街道城市设计的新尝试 —— 南山区街道整治总体规划
发布人:张迪 杜雁 | 发布时间:2008-01-23 | 来源:2007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论文集 | 字体大小:
摘要  时至今日,“明星工程”越来越不为大众接纳,既有的街道综合整治的各自为政的操作方式,缺乏统一的协调,使城市面貌杂乱无章;而千篇一律的街道景观又会扼杀城市的个性。在始于2005年7月南山区街道整治总体规划中,我们尝试新的工作方式,试图通过寻找城市街道共性与个性的平衡点,实现街道整治工作的突破。
关键词  街道、景观、共性、通则、个性


    街道,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和特色,体现了市民鲜活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传统上把街道理解成“城市的一层皮”,继而将街道景观整治转化成了城市美化运动。实际上,街道作为城市的结构骨架和文化的传播媒体,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合理而务实的街道整治将有助于强化城市的特征意向,建立符合人性尺度的空间,改进都市景观和视觉品质,建立和谐发展的邻里社区环境,乃至维护和延承自然、历史、社会的特性,并加以创新。

1  规划背景
    深圳市南山区位于深圳市中西部,是一个融“山海城”为一体的现代化海滨城区。目前南山区多数街道存在着道路设施老化、景观特色不鲜明、交通组织不善、公共场所缺乏等问题。色彩各异、不协调的建筑外观,杂乱的标识、广告牌,交错混杂的步行与车行交通,年久失修、功能混乱、随意布置的街道设施等严重影响了市民生活的舒适与安全。南山区委、区政府和深圳市规划局联合开展了《深圳市南山区街道景观综合整治总体规划》,希望借助本次规划重塑街道品质、促进城市更新。深圳市南山区街道景观综合整治总体规划是全国首次大范围的街景整治,规划涵盖了全区178.6平方公里内45条主要道路。
    规划研究了日本、美国、台湾和新加坡5个与南山区具有相似地形地貌的城市在街景整治中的成功经验,包括在城市景观、街区景观、街道景观三个层面的总体把握,也包括天际线、广告、灯光、栽植、小品、色彩等一系列景观要素,以及在素材与设计上如何体现人性化设计的成功经验。

2  共性的提炼和个性的挖掘
    为了全面、系统、有效的指导下一阶段的街道详细设计,规划提出了共性与个性互动的规划构思。
2.1  共性的体现——通则
    街道本身的功能和特性决定了街道共有的特征和需要控制的要素,它并不会因为其所在的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则可以针对街道的共有特点为南山区的街道制定统一的街道景观改造标准,通则应当包括典型街道指引和街道元素指引两部分:
2.1.1  典型街道指引
    典型街道指引将南山区的街道依照其功能划分成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并根据不同等级道路两边用地功能的不同将其分成穿越滨海、公园、城市、住宅和科技园等若干类型的道路,分门别类地针对每一类型的道路提出了指引原则,根据道路功能的不同在空间结构上分类进行整治规划;
2.1.2  街道景观元素指引通则
将街景构成元素的设计导则分为街道环境设计导则和沿街建筑物导则。在街道环境方面,就街道的断面构成、平面布置、人行道的结构、铺装、植物栽种、灯光、街道小品、标识提出设计准则;沿街建筑物引导方面,就沿街建筑的位置、规模、形态创意、材料色彩、室外广告、建筑照明和绿化、建筑附属物的景观修饰制定相应的规范。
    例如对于户外广告的规范,分别就建筑中高层、底层部的刚搞设置原则、位置、数量、大小、形式等一一提出要求;在道路断面处理上,调整了道路断面,通过市政用地与商家用地之间的置换解决了南山区普遍存在的店面门前停车造成人车交通混乱的问题;在照明方面。从安全性和景观性的视角考虑了光源的选择、色温的控制、不同灯种的特点和能耗、不同等级道路照明方式的选择等。

2.2  划分特色片区突现街道的个性
    南山区由于历史上采取诸侯割据的城市管理体制,其内部片区之间的差异显著,无论是自然的地形地貌,用地的功能,街道的尺寸、社区性格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个性。为了避免生硬的统一或分类概念抹煞已具备的片区生动特征,规划通过各片区的分区指引,在街道景观复杂的组合中赋予其空间方面的沿承和重构,使得街道特性与空间特色相互提升。在尊重南山区自身的地理人文特色的基础上,将南山区划分成五个拥有强烈区域认同感的特色片区:华侨城片区、西丽片区、南油—城中片区、蛇口片区、高科技园片区五大片区。规划就各片区的特点制定了地方特色维护策略,重新修订街区的活动体系,确定活动路径的性质与品质,重塑了片区内街道的门户、广场、界面以此强化片区的领域圈意向,增强片区认同感。
    影响街道景观的构成因素有很多,在共性与个性互动的规划构思的指导下,规划将南山区内45条主要街道进行细化分析,分别对每条街道的交通、活动、联系方向、意义、轴点、环境品质、沿线活动圈7大元素综合判定街道的整治价值,并制订下一步详细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3  规划实施的推进策略
    整体规划首先应该是一个有说服力、看得远的蓝图,其次是如何策略性的推动与实施。规划如果是以人为出发点,通过有效的策略由政府来推动城市的更新,体现城市生活的价值,将会是一种很好的尝试。美国巴尔蒂摩在50年代因为港口的破败几乎荒废,但是港口城市的成功更新很快便成了城市发展的推动力。南山区的蛇口也有相似的经历,蛇口海上世界的更新让这一地区重新焕发了活力,这揭示了城市已建成地区的环境会因为境内的某种机遇(可能是港口、街道更新等)慢慢改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不需要面面俱到,抓对了重点的启动地区,在管理层面与规划层面将之做得精致、可行,自然会有带动作用,吸引开发商与民众的参与。
    南山区街景规划在整治策略上以重点街道景观的优先整治创造示范街,推动全区街道景观的综合整治,调动各方整治街道景观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升整个南山区的街道空间品质。选择能体现片区特色并有推动作用的重点街道例如蛇口老街等,并对重点街道提出详细的设计要求:首先对街道的平面、立面和公共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并有针对性地根据街道存在的问题,对亟待整治的街道景观提出整治建议和改造要求,包括街道范围内的具体到每一栋需要整治或更新的建筑与广告牌、需要翻新的电话亭和候车亭、需要增设的街灯与标识、需要保护的行道树、需要移位的书报亭、需要取缔的停车带、需要保持连续的步行带等都一一标明,力图将规划落实到每一处细节。

4  政府社会的参与
    规划在编制完成之后,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公众咨询,增加与民众交流的机会,分别在政府大厅和规划展厅巡回展览,并利用报纸媒体宣传,增进市民对规划的了解,推进规划的实施。市民参与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让沿街物业的使用者参与到街道标识和广告的设计中;让市民通过与社区规划师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参与到某居住街区的街景整治规划中。
    2007年,重点街道的整治开始正式实施,而在实施改造初期遇到了困难,拆老虎窗,整修路面等施工防碍了街区市民的正常生活,甚至有市民组建成团体到街道办抗议。但在道路整治完之后,由于实施效果好,街道为整治区域的市民又组建团体与街道办沟通希望能够对这些地区也进行改造。从这样一个小插曲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街道整治工作不为市民所接受大多数是刷墙、种树、铺马路,是让领导去看的“明星工程”,甚至是坐在车上去“走马观花”而已,某种程度上成为政府的政绩工程。而实际上街道与市民的出行安全、便捷、生活乃至文化息息相关,是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规划只有以人为出发点,考虑和尊重使用街道的民众需求,使民众参与到决策程序中,才能真正提升市民参与规划与整治工作的热情,传承并创新街区的特性,共建美好家园。

(本文原载于《2007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论文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