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凤霞

 漏雨斋主人 2012-03-03
 
 

新凤霞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江苏苏州人。七岁学京剧,十三岁学评剧,十五、六岁任主演。建国后,历任北京成京凤鸣评剧团团长,首都实验评剧团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评剧团团长,中国评剧团和中国评剧院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北京市青联常委。1982年加入中国****.是第六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新凤霞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着称。擅演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祥林嫂》等,其中《刘巧儿》、《花为媒》已摄成影片。新凤霞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以《刘巧儿》一剧获演员一等奖。1997年获第十六届"亚洲最杰出艺人奖".令人痛心的是,新凤霞在十年动乱时因惨遭迫害而留下残疾以至无法再登上心仪的舞台,她便坚持写作,着有:《新凤霞回忆录》、《以苦为乐》、《我当小演员的时候》、《少年时》、《新凤霞说戏》等。她是齐白石的徒弟和义女,深得老人真传。她笔下的寿桃、牡丹、菊花、梅花、白菜、南瓜等古拙厚朴,内涵雅趣。1998年4月12日,因病在江苏省常州市逝世,终年71岁。新凤霞是笔者最为敬重和爱戴的艺术家之一,一方面缘于她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缘于她的顽强品质,还有就是她为人的淳朴和忠贞。着名的戏剧家胡沙在一篇文章里曾把新凤霞誉为评剧的"抒情女高音"(花淑兰为"花腔女高音"),这很准确。在笔者收藏的众多新凤霞的影音资料中,真的很难说喜欢哪个,不喜欢哪个,几乎每一出戏、每一段唱都是经典,都是余音绕梁的人间仙乐。

评剧《刘巧儿》是新凤霞的代表剧目,也是我最喜欢的剧目之一,她的俏丽俊美自然朴实,她演唱时的娇,俏,脆都是我的最爱,她吐字清晰,行腔流畅,予说于唱,予唱于说,说唱自然衔接,她独创了新派的新唱腔新特点,也独创了一个刘巧儿的时代,新凤霞就是刘巧儿,刘巧儿就是新凤霞,她上演了很多剧目,每个都是评剧的经典,可为戏迷们广为传唱的还是《刘巧儿》《花为媒》的唱段,虽然伴奏不是很全,有好多戏迷可以清唱出剧里的唱段甚至每句台词,但百听不厌的还是新大师的《刘巧儿》,她的每句唱每句台词都那么让人久久回味。

火红的太阳出东方,是刘巧儿开场第一段唱,她的天真,俏丽,喜悦,羞涩,勤劳,智慧,都隐于唱腔当中,行腔自然,吐字清新流畅,抒情细腻,要唱出这段的韵味真是难,网上有好多人传唱,配这段视频字幕对戏迷来说也许没什么必要,我更多的是为了自己能细细的欣赏,比对一下内中区别,这段伴奏不同于网上用的最多的刘秀荣版,也不同于新凤霞的电影版,细节地方只有靠演唱者自己掌握,新凤霞的声音优于她的配乐,听她的戏,仿佛伴奏在远远的幕后,轻轻如流水般随着她美丽的声音流淌,她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有自己的行腔吐气方式,最难得是她的入戏,看她在屏幕上我从没感觉到她在演戏,那就是她在诉说自己,演唱自己,所以她会把刘巧儿送到大江南北,田间地头并能几十年风采依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