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摄影报

 zzm1008图书馆 2012-03-03
中国的相机和收藏
来源: 作者:陈建中 发布时间:2008-12-01

    上海有一个私人的相机博物馆,收藏的绝大部分都是中国产的照相机,馆主姓赵名振新。每次回上海,我除了那几条老街要逛,那几个老友要访,老赵的那个老相机博物馆也一定要去的。大凡对摄影情有独钟之人,多少对照相机也会有那么点痴迷,因为摄影就是依据了科学才生龙活虎的。
    今次回去,又约了老赵在他市中心弄堂里那个不起眼的收藏室见了面。老赵没什么变化,但毕竟比上次见到他要长了几岁,想的事也多了一些。收藏的东西和挂心的事情一样,一天一天还在增加。眼看着其他私人收藏馆都搅和得风生水起,就是相机收藏这一块还是温吞水一样老是开不了。找了几个对相机收藏有兴趣的企业,但没有一家真把相机收藏当成一件严肃的事来好好考虑的。
    老赵结合了市场的论点不无伤感地点出了相机收藏萎靡不振的原由。他认为,筷子收藏和茶壶收藏都与市场的消费有关,饭店开张,茶馆揭幕,那些店家和餐茶具制造商就可以藉着这些餐具和茶具的来龙去脉,既推销饮食餐饮,也推销新的用具,而相机收藏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摄影的人是多,但摄影人消费的都是外来品,镜头是拿日本的和德国的比,相机则清一色的日本货。我们的海鸥在哪里?他说,连制造它的工厂都不存在了,哪里还会有人因为市场的考量而去怀它的旧,有的话也就是那些游兵散勇们的念旧行为了。
    回程时在东京转机,买了本《日本照相机》。在回程的飞机上,一页一页地翻阅着那些关于老的和新的相机的介绍,以及用那些相机拍摄的照片。翻着翻着,一篇短文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是一篇由田中长德写的《单镜反光的王国》之58篇“回到海鸥的故乡”。文中提及日本摄影师岛尾绅三1982年在香港买了一架海鸥DF相机从香港坐九广火车到广州,一路上在火车里拍了很多沿途的景象。今年,杂志摄影部的福田和也又做了同样一次旅行,不过是从广州去到香港,沿途所见,昔日岛尾镜头里的农田村舍都已变成了工业厂房。田中由此感叹道,世事变迁真的很快,当年那架刻着汉字“海鸥”的相机就像九广铁路沿线的农田村舍一样,虽然粗陋但却回味无穷。他在文中所配的一幅“海鸥”相机那两个汉字机顶的特写照旁发出感想,这手写体的汉字配在相机上是多么的美,为什么今天日本的数码相机就没想到用汉字来做商标呢?
    的确,在我的收藏经历中还真没看到过除了中国以外还有其他国家用汉字作为相机商标的。中国的相机品种或许也是除了日本之外最多的。中国从1950年代自己研制相机开始到1990年代相机制造业的衰落,多少相机从工厂进入社会?每台相机又生成过多少照片?这些照片至今留存了多少?留存的照片观照了多少个中国社会发展的细枝末节?这是一个从相机工业到社会历史的有机链,一个摄影科学和艺术的交互史。
    对中国相机的收藏和研究,其实也是对中国摄影艺术和文化的科学基础论证。希望老赵的中国相机博物馆能成为中国摄影历史的科学见证所,中国摄影科技和艺术再生的策源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