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变革着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其信息观念、信息方式和信息环境将对我们原先的生存方式进行重新定向,而这种定向是替变性、剧烈性和剧变性的,有可能使得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重大变化。就如同一枚硬币有两面一样,网络不断给人们带来正反面作用的潜在冲突。网络时代的种种新事物,使人们平添了几多惊喜、几许困惑。
网络时代,在“到网上找对象”逐渐成为“繁忙族”择友求偶的一大途径后,网络夫妻随之出现。“繁忙族”终日忙碌,下班后已筋疲力尽,提不起劲再到婚介所提供的舞场或公园等社交场所去“联谊”异性朋友,于是他们通过网络结识对方,了解对方的内在,大家可以坦诚地就许多问题交换意见,充分地沟通。由于网络的无国界而造成在网上相识直至相爱、结婚的夫妻很可能远在地球的两端,于是婚后他们仍只能利用网络来作为他们最主要的沟通方式。
网络让人们的感情是否变得更“快餐”化?恋人分手只需按"删除"。当30岁的她从网上结识了一位男友,在交往4个月之后,她发现对方并非她的梦中情人。于是在3分钟之内,她就把对方以前发给她的示爱电子邮件和数码照片统统删除。在数字化时代到来之前,恋人关系一旦结束,意味着要烧毁大量情书、撕碎合影照片等,但是在现代生活中却令这一切发生改变,众多恋人将他们的感情记录收藏在计算机里,一旦这种关系结束,网络可以利用自己的高速,让记录美好恋情的种种文件,转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依托于现代化的网络技术,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人们感到交往更方便,通过网络可以轻松自如与天南地北不认识的网友随时随地交谈,对人类来说一个开放的“地球村”正成为现实;但另一方面,网络交往剥夺了人们直接交往的机会,拉大了人们之间的心灵距离。人们可以在虚拟环境里与远方的网上朋友联系,却不善于与现实环境中的邻近伙伴沟通或适应不了周围的真实环境,造成个体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一种封闭的“部落化”倾向。
网络时代对当代生活的冲击可以说是方方面面的,“知识就是力量”便是最好的证明,现代网络技术本身就是知识的结晶,而且它还会向空前广泛的社会成员传播空前丰富的知识;信息技术产业化有助于把人们从重复性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更重要的是人的脑力劳动的解放,使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对普通劳动者也许是个福音;网络使个人头脑里的智慧瞬间与全人类相连,以至于产生智慧的乘积效应,从而使人聪明倍增。网络将使人们不必去学校,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远距离双向教学,从而使终身教育全民化,学习者不分性别、国别、种族、贫富等差异,均可获得天赋的不可剥夺的受教育之权利,几千年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有望真正实现;但另一方面,在网络社会里人们在获取知识方式上的“快餐模式”导致人们总体的“知识匮乏”。同时,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使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需要高智力、高知识水平的人才,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产业将遭到淘汰,普通劳动者的就业将面临严峻的选择。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一旦淹没在虚拟环境里,可能会导致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和想像力的退化,进而导致智力的退化。因为其汲取信息越来越依赖于间接的来源,在网络社会里可能“一无用处是网虫”。
是的,在人类逐步跨入网络时代的时候,我们似乎面临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二难选择:一方面现代网络技术能给我们的教育、商业、医务、娱乐、体育、经济、生活、科技等带来好处,而另一方面网络技术也能对我们社会、道德、伦理、文化、心理等产生负面影响。但现代网络技术的出现毕竟是人类进步的潮流。人类历史已经证明,人类自身有这种克服问题和推动历史前进的能力,那么在网络时代中,人类难道不能显示这种能力了吗?未来的网络社会到底会发展成什么样,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