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优雅a 2012-03-03

19世纪浪漫主文文学概述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是其繁荣时期。

    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一阶段,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过渡,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进行了激烈的、反复的斗争。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不仅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的根基,而且震撼了几百年来由封建贵族盘踞的整个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的上升发展,英、法等国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日益严重。19世纪40年代,各国无产阶级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民族争取自由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终于发展成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运动。自此以后,欧洲其他各国先后向资本主义过渡。

    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首先,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法国大革命不仅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带来了激烈的思想文化震荡。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和陈旧的封建意识在文化、思想领域产生猛烈碰撞,这种碰撞在作家头脑中敏感地表现出来,有各种各样的反映。其一,法国大革命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对个人独立和极端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浪漫主义文学描写以个人的失望和忧郁为内容的“世纪病”,以个人与社会的徒劳对立为表现形式的“个人反抗”。其二,《人权宣言》所宣布的自由竞争的法则,使人们对飞来好运的期望变得更加炽热,耽于好梦和幻想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状态。其三,对贵族来说,大革命使他们失去了天堂,于是,悲观颓唐、消沉阴郁的情绪,人生虚幻、命运多舛的感慨以及对神秘彼岸的热烈向往,便纷然杂呈;对资产者、小资产者来说,启蒙思想家们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图景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实面前的破灭,不免使他们失望、苦闷和彷徨。这种社会现象和个人心理为浪漫主义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其四,法国大革命对一些作家直接产生了影响。在德国,歌德、谢林和荷尔德林在城郊植下了自由树。大革命对英国“湖畔派”诗人产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华兹华斯认为大革命是“按照自然的一般进程产生的,只不过它的好处推迟到来”;柯勒律治曾经反对过敌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骚塞则自称是共和派。法国大革命对这些作家的浪漫主义倾向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康德(1724—1804)认为人是自然法则的制订者,世界本身不像反映在人的头脑里那样。人在建造世界时也形成了认识,由此证明了世界的理想性质和神秘性质。浪漫主义的非理性在康德那里找到了合理的解释。费希特(1762—1814)认为现实只是人的一种创造,反对自在之物则限制人的悟性。他把人看做征服者,人能对自然起作用。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强调天才、灵感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的心灵提高到客观世界创造者的地位。谢林(1775—1854)认为必须从自然出发,达到自我,因为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之中,而知识、信仰和愿望的统一,构成人的最高目标。黑格尔(1770—1831)认为人是自在的和自为的,在自在自为这个意义上,人才是绝对的,自由的,无限的”。总之,德国古典哲学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性提供了理论根据。至于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则从另一个角度给浪漫主义输送了思想营养。圣西门(1760—1825)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他否定了现行的社会。傅立叶(1772—1837)揭露了资本主义的贫困现象、民主自由的虚伪、婚姻制度的腐朽、殖民掠夺的残酷,他也预设了未来社会的图景。英国的欧文(1771—1858)是合作社运动的创始人。空想社会主义强调阶级调和、阶级互爱,并希望以此解决社会矛盾。

    再次,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经历了历史的发展过程。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同现实主义一样,古已有之。浪漫主。义手法着重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想象,抒写作者的理想,往往不同于现实的本来面目。亚里士多德总结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就是对古代文学中浪漫手法的概括。无论是荷马的史诗《伊利昂纪》还是古希腊神话,无论是古希腊的悲剧还是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都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至于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则与浪漫主义有着直接的渊源。诚然,直到17世纪,浪漫主义一词还没有出现。哥尔斯密在1776年的《瓦克郡的牧人》中运用了“浪漫的”一词。18世纪下半叶,这个词开始在英、德、法等国流行开来。18世纪末,歌德首先注意到古典诗和浪漫诗的概念,席勒也区分了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应该指出,18世纪的作家有不少作品已经具备了浪漫主义的因素,如英国的詹姆斯·汤姆逊(1700—1784)、威廉。柯林斯(1721—1759)、托马斯.格雷(1716—1771)等一批诗人的诗作。浪漫主义一词的发展反映了这种创作手法和文学形式逐渐形成和成熟起来的过程。换言之,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文学是以往浪漫主义手法的集大成。

    18世纪末以前,浪漫主义只存在于浪漫手法和部分相关概念中,远远没有形成一个文学潮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最早发端于英国和德国。彭斯和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他们的创作成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先声。1798年,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发表的《抒情歌谣集》“摆脱了18世纪的陈规陋习,预示了一种“新的诗歌语言,一种自然而然的表现方法”,找到了“心灵之路”。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施莱格尔兄弟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重要理论家。随后轮到法国,1813年斯塔尔夫人发表了《论德国》,介绍和论述了浪漫主义文学。夏多布里昂的《基督教真谛》(1802)提供了散文和小说方面的典范作品。大约1805年左右,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形成第一次浪潮。第二次浪潮从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1825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在法国则有拉马丁和维尼作响应。意大利的白尔谢、剧作家曼佐尼和佩利柯,德国的霍夫曼和艾肯多尔夫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浪漫派作家。第三次浪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雨果为首的一大批作家纷纷涌现。在俄国和东欧,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蓬勃兴起。这股思潮在19世纪初也传到美国,推动了美国文学的发展。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算是结束了,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并没有销声匿迹。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雨果指出,“浪漫主义……只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其目的“只求带给国家一种自由,即艺术的自由或思想的自由”。浪漫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与古典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古典主义主张只能描绘贵族和上层人物,排斥民间文学,戏剧创作规定要遵循“三一律”,推崇典雅和崇高的风格等等,已成为束缚文学发展的桎梏。浪漫主义终于冲破了这道顽固的藩篱,在创作自由的口号下开辟了文学的新天地。个性解放是他们高举的旗帜,以反对社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和压迫,这是他们宣扬的时代新精神。第二,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浪漫派可分为带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和带有贵族倾向的两类作家。前者具有高昂的革命热情,揭露现实的黑暗和不合理现象,对未来社会充满美好的理想;后者以怀旧的态度去抨击资本主义。但是,这两类作家批判现实的思想武器都是人道主义,他们一般都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并以此去构筑理想的社会图景。第三,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从司各特开始,至雨果、大仲马等浪漫派小说家,大都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古典主义贬斥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学,把它看成漆黑一团,浪漫派反其道而行之,在重新挖掘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同时,也把这段历史作为描写的内容。但浪漫派并不重视是否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他们往往只撷取历史的一个小插曲,这个小插曲在史书上语焉不详,可以任凭作者自由驰骋,因而有时不顾主人公在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大仲马的小说就是如此。第四,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他们把自然看做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华兹华斯认为,自然的珍宝探不到底,它既可怡情,又可益智。他们寄忧思于自然,用自然之美来对照社会的丑。他们不仅歌咏本国自然之美,而且乐于描绘异国风光,如美洲的丛林和大草原,地中海沿岸各国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哥特式的建筑,古代的废墟等。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表现在:第一,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浪漫派作家认为古典主义宣扬的理性束缚了文艺,于是把抒发情感置于首要地位,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挖掘。由此浪漫派发现了“自我”,它成为对人和世界的新视野的源泉。浪漫派认为爱情是人最强烈的情感表现之一,把爱情作为人的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看待。他们认为梦境既有现实生活的折射内容,也有而且大量是非理性的精神表现。浪漫派对内心世界的挖掘与20世纪文学直接相通。第二,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浪漫派从民歌民谣、民间传说中撷取素材并学习表现手法,采用民间口语、民歌韵律进行创作,大大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在当时一味仿古或庸俗低劣的作品充斥文坛的情况下,无疑带来了清新、活泼、健康的新气象,扩大了文学反映现实的范围,对长篇小说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第三,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雨果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大师,他提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他把这种对照原则运用于小说、诗歌和戏剧创作中。浪漫派作家已经懂得丑在美学上的重要价值,对丑的美学价值的认识给予后世文学以重大影响。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大大发展了传统的夸张手法。第四,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忧郁是浪漫派作家与周围现实不相协调而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二、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和向往大自然的倾向。罗伯特·彭斯(1759—1796)和威廉·布莱克(1757—1827)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擅长抒情与讽刺,《苏格兰方言诗集》(1786)达到了18世纪英国诗歌的高峰。布莱克的《天真之歌》(1783)和《经验之歌》(1794)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革命的热情,前者以“羔羊”为典型,抒写温柔仁爱的理想世界,后者以“老虎”为典型,表现对黑暗社会的不满。长诗《四天神》(1804)揭露统治者对外掠夺、对内压榨的反动本质。真正开创浪漫主义潮流的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1834)和罗伯特·骚塞(1774—1842)湖畔派诗人从歌颂法国大革命到对其产生抵触情绪,蛰居于英国西北湖区,寄情山水,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农村生活。柯勒律治与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作,提出了浪漫主义艺术的要点。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忽必烈汗》即收入其中,这两首诗描绘了东方古代的景色,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赋予大自然以无穷的魅力。骚塞的短诗《书斋咏怀》在故纸堆中寻找知音,发思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诗人对大自然的歌咏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拜伦和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这两位诗人加强了对现实的关注,更具批判精神。雪莱第一首长诗《麦布女王》(1813)表达了他的政治、哲学观点。长诗《伊斯兰的起义》(1817)写的是革命与专制的大搏斗,这是一部混合着神话、幻想和现实感的瑰奇作品。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塑造了一个不屈不挠的斗士,通过神话描写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精神。

    1809年以后,德国浪漫主义在柏林形成另一个中心。克莱斯特(1777—1811)的喜剧《破瓮记》(1808)抨击了普鲁士官场和司法制度的腐败,充满民间喜剧的幽默讽刺特色。霍夫曼(1776—1822)的《金罐》(1814)带有童话色彩,《雄猫穆尔的人生观》(1822)展示了一个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的市侩世界,想象和构思奇特,《小查克斯》(1819)无情地鞭笞了19世纪德国乌烟瘴气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真善美终将战胜假恶丑的坚强信念。沙米索(1781—1838)的《彼得·施莱米尔的奇妙故事》(1814)嘲讽和批判了拜金主义。海涅早年也是一个浪漫派诗人,随后转向现实主义。

    法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复辟与反复辟的曲折斗争,决定了法国浪漫主义具有更为鲜明的政治色彩。弗朗索瓦一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1848)和斯塔尔夫人(1766—1817)是法国浪漫主义的早期代表。前者带有贵族倾向,《基督教真谛》(1802)鼓吹基督教的复兴,但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的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滥觞。收入其中的短篇《勒内》塑造了一个“世纪病”的典型,他的忧郁症是大革命后贵族青年感到前途迷茫而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另一篇小说《阿达拉》描写世俗爱情与宗教信仰的矛盾,夸大宗教力量。他的后期作品《墓中回忆录》(1848)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斯塔尔夫人具有民主倾向。《论文学》(1800)、《论德国》(1813)传播了浪漫主义文学。小说《黛菲妮》(1802)谴责了封建道德和宗教偏见,用书信体写成。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1869)以咏唱真挚的爱情和宗教思想为其特点,《沉思集》(1820)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篇之作,描写爱情和自然的诗篇充满忧郁的情调。《湖》是一首怀念病逝情人的爱情诗,情景交融,善用对照和象征手法。阿尔弗雷·德·维尼(1797—1863)以哲理诗著称,《古今诗集》(1826—1837)和《命运集》(1864)宣扬孤傲坚韧的精神,表现不满现实、悲天悯人的思想。《狼之死》认为唯有用沉默来对抗社会现实。雨果是新一代浪漫派的领袖,1830年《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战胜了古典主义。女小说家乔治·桑(1802—1876)的创作,从妇女问题小说到社会问题小说,再发展到田园小说。《康素爱萝》(1842—1843)18世纪的欧洲黑暗丑恶的现实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不慕虚荣、不畏强暴的女歌唱家形象。这是一部热情澎湃的音乐小说。《安吉堡的磨工》(1845)通过磨工与贵妇的爱情纠葛,表现作家解决社会问题的理想,反映了她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魔沼》(1846)是乔治·桑最成功的田园小说,赞美了善良质朴的农民。阿尔弗雷·德·缪塞(1810—1857)的《四夜组诗》(1835—1837)反映了被压迫的匈牙利人民的希望和要求,《使徒》(1848)赞颂革命者的献身精神,同情人民的苦难生活,《自由与爱情》则是诗人歌颂自由的最强音。

    19世纪上半叶,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日益高涨,摆脱传统束缚、重视人的精神创造和追求自由的超验主义思想掀起一场运动,这些因素促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深受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爱默生(1803—1882)和梭罗(1817—1862)是超验主义理论家,提出了浪漫主义的主张。前期浪漫主义文学以华盛顿·欧文(1783—1859)、詹姆斯·费尼莫·库柏(1789—1851)、埃德加·爱伦·(1809—1849)为代表。欧文的散文小说集《见闻札记》(1820)描述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摆脱了英国文学传统的束缚。库柏也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以《皮袜子故事集》为代表的边疆传奇小说,最重要的一部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1826)。爱伦·坡主张艺术要使读者获得刺激而达到灵魂升华,诗歌要突出音乐美。他的诗歌体现了他的理论主张,《乌鸦》(1845)描写恋人哀伤已故的情人,写出人的半幻觉状态。他创作了最早的推理小说。他的小说大部分以死亡、凶杀、复仇为题材,揭示人物的变态心理、犯罪原因和非理性意识。美国后期浪漫主义文学以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惠特曼和麦尔维尔(1819—1891)为代表。霍桑在作品中对“隐秘的恶”进行挖掘,《红字》(1851)反映清教徒殖民统治的黑暗、残酷以及教会的虚伪和不公,巧用象征手法。主人公胸口佩戴的A字以及短篇《教长的黑面纱》中永远盖在教长脸上的黑面纱,都是一种象征物。诗人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1807—1882)的《海华沙之歌》(1855)描述印第安传说中的西风之子海华沙的业绩,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英雄形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