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奇书——遵生八笺《清修妙论笺》

 天涯的风 2012-03-03
 

清修妙論箋  上卷

 

  日抄玄經秘典聖賢教戒省心律己格言計二百條

  高子曰:攝生尚玄,非崇異也。三教法門,總是教人修身、正心、立身、行己、無所欠缺。為聖為賢,成仙成佛,皆由一念做去。吾人稟二五之精,成四大之體,富貴者,昧養生之理,不問衛生有方;貧窮者,急養身之策,何知保身有道?指神仙之術為虛誣,視禪林之說為怪誕也。六欲七情,哀樂銷爍,日就形枯髮槁,疾痛病苦,始索草根樹皮,以活精神命脈。悲哉,愚亦甚矣!保養之道,可以長年,載之簡編,歷歷可指,即《易》有《頤卦》,《書》有《無逸》,黃帝有《內經》,《論語》有《鄉黨》,居子心悟躬行,則養德養生,兼得之矣。豈皆外道荒唐說也?余閱典籍,隨筆條記成編,箋曰《清修妙論》。

  《老子》曰:“人生大期,百年為限。節護之者,可至千歲,如膏之炷小與大耳。眾人大言我小語,眾人多煩我少記,眾人悸怖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為長生不死之藥。”

  《莊子》曰:“能遵生者,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年尊爵者,皆重失之。

  《福壽論》曰:“貧者多壽,富者多促。貧者多壽,以貧窮自困而常不足,無欲以勞其形、伐其性,故多壽。富者奢侈有餘,賊心害性,所以折其壽也。乃天損有餘以補不足。然有貧而促者,必德不足,是以夭耳。故世人當安其分。若今官爵之非分,車馬之非分,妻妾之非分,屋宇之非分,貨易之非分,神能記之,使之災焉,病焉,夭焉,人不知也。”

  又曰:“故世人幸而得之者,災也;分而得之者,吉也。人年五十,能補其過,悔其咎,布仁惠之恩,垂憫恤之念,奉德不欺,聖人知之,賢人護之,天乃愛之,人乃悅之,鬼神敬之,富貴長守,壽命安康。是去攻劫之患,除水火之災,必可保生,以全上壽矣。”

  麻衣道者曰:“天地人等列三才,人得中道,可以學聖賢,可以為神仙。?人之數與天地萬物之數等。今之人,不修人道,貪愛嗜欲,其數消?,只與物同也,所以有老病夭殤之患。鑒乎此,必知所以自重,而可以得天元之壽矣。”

  《陰符經》曰:“淫聲美色,破骨之斧鋸也。世之人不能秉靈燭之照迷情,持慧劍以割愛欲,則流浪生死之海,是害先於恩也。”

  《參贊書》日:“年高之時,陽氣既弱,覺陽事輒盛,必慎而抑之,不可縱心竭意。一度不泄,一度火滅;一度火滅,一度添油。若不制而縱情,則是膏火將滅,更去其油。故《黃庭經》云:'急守精室勿妄泄,閉而寶之可長活。’”

  黃帝曰:“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可壽百歲。”

  彭祖曰:“凡人不可無息,當漸漸除之,人身虛無,但有游氣,氣息得理,而病不生。”又曰:“道不在煩,但能不思衣,不思食,不思聲色,不思勝負,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心不勞,神不極,可壽千歲。”

  《呂覽》曰:“年壽得長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畢數之務,在乎去害。何謂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鹹,五者充形,則生害矣。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則生害矣。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霖、大霧,七者動精,則生害矣。”

  仲長統《昌言》曰:“屈者以夫伸,蓄者以夫虛,內者以夫外也。氣宜宣而遏之,體宜調而養之,神宜平而抑之,必有次和者矣。夫善養性者得其和。鄰臍二寸謂之關,關者,所以關藏呼吸之氣,稟授四體也。故氣長以關息,氣短者其氣稍升,其脈稍促,其神稍越。至於以肩息而舒,其神稍專,至於以關息而氣衍矣。故養壽者,當致氣於關,是為要術。”

  崔瑊《箴》曰:“動不肆勤,靜不燕逸,有疾歸天,醫不能恤。太上防疾,其次萌芽,腠理不蠲,骨髓奈何?”

  黃帝問歧伯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人年至半百,而動作衰敝,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故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今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精,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知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

  《亢倉子》曰:“導筋骨則形全,剪情欲則神全,靖言語則福全。”

  《唐書》有云:“多記損心,多語耗氣。心氣內損,形神外散。初雖無覺,久則為弊。”

  《續博物志》曰:“眼者身之鏡,耳者體之牖,視多則鏡昏,聽眾則牖閉。面者神之庭,髮者腦之華,心悲則面焦,腦減則髮素。精者體之神,明者身之寶,勞多則精散,營竟則明消。”

  應璩詩曰:“昔有行道人,陌上見三叟,年各百餘歲,相與鋤禾莠。往拜問三叟:何以得此壽?上叟前致詞:室內姬粗醜。二叟前致詞:量腹接所受。下叟前致詞:暮臥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壽長久。”

  柳公度年八十九,或問之,曰:“吾不以脾胃暖冷物、熟生物,不以元氣佐喜怒,氣海常溫耳。”

  溫公《解禪六偈》曰:“忿怒如烈火,利欲如銛鋒,終朝長戚戚,是名阿鼻獄。顏回甘陋巷,孟軻安自然,富貴如浮雲,是名極樂國。孝悌通神明,忠信行蠻貊,積善來百祥,是名作因果。仁人之安宅,義人之正路,行之涨揖茫敲粔纳怼5赖滦抟簧恚Φ卤蝗f物,為賢為大聖,是名佛菩薩。言為百世師,行為天下法,久久不可掩,是名光明藏。”

  茅季偉詩云:“欺誑得錢君莫羡,得了卻是輸他便。來往報答甚分明,只是換頭不識面。多置田莊廣修宅,四鄰買盡猶嫌窄,雕牆峻宇無歇時,幾日能為宅中客?造作田莊猶未已,堂上哭聲身已死。哭人盡是分錢人,口哭原來心裏喜。眾生心兀兀,常住無明窟,心裏為欺謾,口中佯念佛。”是皆真實不虛話也。聞此則少者當戒,況老人乎!

  薛子曰:“養得胸中無一物,其大浩然無涯。有欲則邪得而入之,無欲則邪無自而入。且無欲則所行自簡,又覺胸中寬平快樂,靜中有無限妙理。”

  又曰:“常沉靜則含蓄義理深,而應事有力。故厚重靜定寬緩,乃進德之基,亦為老人養壽之要。”

  “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動之妄即改之,一毫念慮雜妄,便當克去。志固難持,氣固難養。主敬可以持志,少欲可以養氣。”

  “人若不以理制心,其失無涯。故一念之刻即非仁,一念之貪即非義,一念之慢即非禮,一念之詐即非智。此君子不可一念起差,至大之惡,由一念之不善,而遂至滔天。”

  “修德行義,守道養真,當不言而躬行,不露而潛修,外此一聽於天。若計較成仙作祖,邀名延譽,則日夕憂思,況未必遂,徒自勞擾,是為不知天命。”

  “才舒放即當收斂,才言語便思簡默。不可乘喜而多言,不可乘快而多事。須有包含,則有餘味,發露太盡,恐亦難繼.故慎言語,養德之大;節飲食,養生之大。”

  “積德積善,不知其善,有時而得用;棄禮背義,不知其惡,有時而蒙害。故莊敬日強,輕肆日偷。”

  “聖人不怨天,不尤人,心地多少灑落自在。常人才與人不合即尤人,才不得於事即怨天,其心忿忮勞擾,無一時之寧泰,是豈安命順時之道?”

  “心诚色温,气和词婉,必能動人。若人未己知,不可急求其知;人未己合,不可急求其合。覺人之詐,不形於言,有無限餘味。”

  “佛言苦樂逆順,道在其中。夫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患難行乎患難,素夷狄行乎夷狄,隨寓而安,聖賢也,何有苦樂逆順之異哉?苦樂逆順,固外也,以吾道處之,則無不可。”

  “世人所以不達道者,正以浮幻相纏,役役無了時也。苟能具天眼,勘破世故,則虛名薄利,皆為吾累。古之人所以適其適,而不適人之所共適者,為己重也。”

  “人生世间,要见识高远。见识高远,则不为浅近眩惑。日观世事之盛衰,夜观气运之消长。由其盛衰也,吾以出处应之;由其消长也,吾以进退随之,则祸可避而害可禳。不然,奔役?夢,幾何不為時勢所害?”

  “世間陷阱,在在有之,要人醒醒耳。眼一少昧,足一少偏,心一少惑,則墮落阱中,安能出哉?身在阱中,心悔前日之非,晚矣!此君子貴乎知微。”

  “敬者德之聚也。敬則眾善畢集,不敬則怠惰放僻隨至,而德敗矣。持敬而無間斷,則找印N茨苷者,由敬而入,敬以存心,其體湛然,自無雜慮。況莊敬亦是保養身心元氣的工夫。”

  “衣垢不湔,器缺不補,對人猶有慚色;行垢不湔,德缺不補,對天豈無愧心?”

  “君子對青天而懼,聞雷震而不驚;履平地而恐,涉風波而不懼。”

  “破爪傷膚,壞梳摘髮,色為之變;聚珍瘞身,列艷靡骨,心為之安。”

  “倚富者貧,倚貴者賤,倚強者弱,倚巧者拙。倚仁義道德者,不貧,不賤,不弱,不拙。”

  “化於未明之謂神,止於未為之謂明,禁於已著之謂察,亂而後制之謂瞽。故於事物之擾,不可不先此三者。”

  “為家以正倫理、別內外為本,以尊祖睦族為先,以勉學修身為次,以樹藝牧畜為常。守以節儉,行以慈讓,足己而濟人,習禮而畏法。可以寡過,可以靜攝,而無擾擾於前矣。”

  “吾人不可以不知命,矧老人乎?人之所志無窮,而所得有限者,命也。命不與人忠簿靡樱仓食S叙N,違之則常不足。惟介以植內,和以應外,聽其自來,是安命也”。

  “心本可靜,事觸則動。動之吉為君子,動之凶為小人。孟子曰:'我四十不動心。’是不為外物動也。”

  “泛交不若寡交,多求不若慎守。”

  “易損而難覆者,精也;易躁而難靜者,神也。惟養元氣充滿,則精神融和,遇損遇躁,常有主以制之矣。”

  “造道者可謂之富,失學者可謂之貧,聽天者可謂之達,無恥者可謂之窮。”

  《書》曰: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乃濟。”君子立心,未有不成於容忍,而敗於不容忍也。容則能恕人,忍則能耐事。一毫之拂,即勃然而怒,一事之違,即憤然而發,是無涵養之力,薄福之人也。是故大丈夫當容人,不可為人容;當制欲,不可為欲制。

  東坡曰:“蝸涎不滿殼,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疲,竟作粘壁枯。”此言深可為不知進退者戒也。夫人事之役役,计谋之敝敝,人皆以人事可以致富贵,计谋可以立功名,殊不知一作一辍,有造物以宰之。为之而成者,非其能也,命之至也,适与造物侔也。况为之而不成者多乎?造物无言也,人不可以惑其听;造物无形也,人不可以渎其公。世之人役役敝敝于百年之间,无顷刻之自安者,不亦深可哀也?不足为造物挠,深足为造物笑。

  “心上有刃,君子以含容成德;川下有火,小人以忿怒殞身。”

  “惟心與天一,故理之所得者獨明,而能開人心之迷。心與地一,故水之所汲者獨靈,而能滌人心之陋。故以一杯之水,而能療醫所不治之疾,罔不瘳者,豈由水之靈哉?實資於道之用也。不知者為妄誕。”

  “人心思火則體熱,思水則體寒。怒則髮豎,驚則汗滴,懼則肉顫,愧則面赤,悲則淚出,慌則心跳,氣則麻痹。言酸則垂涎,言臭則吐唾。言喜則笑,言哀則哭。笑則貌妍,哭則貌媸。又若日有所見,夜必夢擾;日有所思,夜必譫語。夢交則泄精,氣怒則發狂。此皆因心而生者也,人可於靈君使令一刻不在絳宮以統百屬乎?”

  太一真人曰:“予有經三部,共只六字,儒者誦之成聖,道士誦之成仙,和尚誦之成佛,而功德甚大,但要體認奉行。一字經曰忍,二字經曰方便,三字經曰依本分是也。三經不在大藏,只在靈台。”有味乎言哉!

  又曰:“心靜可以通乎神明,事未至而先知,是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也。蓋心如水也,久而不撓,則澄徹見底,是謂靈明。故心靜可以固元氣,萬病不生,百歲可活。若一念撓渾,則神馳於外,氣散於內,榮衛昏亂,百病相攻,壽元自損。”

  嵇中散曰:“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栖於情,憂喜不修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裏俱濟也。”

  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脏腑,醴醪煮其肠胃,馨香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消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内外受敌,身非木石,何能久乎?

  又曰:“善養生者,清虛靜泰,少思寡欲。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不顧,非貪而後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守白獨著。曠然無憂患,寧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自濟,同乎大順。然後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和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亡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身存。若此以往,庶可與羡門比壽,王喬爭年。”

  《貞白書》曰:“質像所結,不過形神。形神合,則是人是物;形神若離,則是靈是鬼。非離非合,佛法所攝;亦離亦合,仙道所依。何以能致為仙?是修鑄煉之事極,感變之理通也。譬之為陶,當埏埴為器之時,是土而異於土,雖燥未燒,遇濕即敗,燒而未熟,不久尚壞。火力既足,表裏堅固,河山有盡,此形無滅。假令為仙者,以藥石煉其形,以精靈瑩其神,以和氣濯其質,以善德解其纏,萬法皆通,無礙無滯。欲合則乘雲駕霧,欲離則尸解質化,不離不合,則或存或亡。各隨所業,修道講學,以躋仙路,永保長年。”

  “夫人只知養形,不知養神,只知愛身,不知愛神。殊不知形者,載神之車也,神去人即死,車敗馬即奔也。”

  “養壽之法,但莫傷之而已。冬溫夏涼,不失時序之和,所以適身也。若重衣厚褥,體不甚苦,以致風寒之疾;厚味脯臘,醉飽肥甘,以致結聚之患;美色妖冶,嬪妾盈房,以致虛損之禍;淫聲艷曲,怡心悅耳,以致荒耽之惑。故世人不終耆壽,咸多夭歿者,皆由不自愛惜,忿爭盡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內傷骨髓,外消筋肉,血氣枯槁,經絡壅閉,內裏空虛,招來眾疾,一有所感,便不可支。是由正氣日衰,邪氣日盛故耳。”

  《太上日用經》曰:“飲食餐完,禁口端坐,莫起邪念,世事俱忘,存神定意,眼不視物,耳不聽聲,息心內守,調息綿綿,呼吸自在,似有如無。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口中津生,靈真附體,得至長生,與天齊壽。”

  《道林攝生論》曰:“老人養壽之道,不令飽食便臥,及終日久坐久勞,皆損壽也。時令小勞,不致疲倦,不可強為不堪之事。食畢,少行百步,以手摩腹百過,消食暢氣。食欲少而數,恐多則難化。先飢而食,先渴而飲,先寒而衣,先熱而解,勿令汗多。不欲多唾,唾不令遠。勿令臥熟撲扇,勿食生冷過多。勿多奔走,勿露臥空階,而冒大寒、大熱、大風、大露。勿傷五味: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鹹多傷心,甘多傷腎。此數者,老人猶當加意。”

  “老人攝生,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調引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閑邪有吞吐之術,流行榮衛有補瀉之法,節宣勞逸有予奪之要。忍怒以全陰氣,忍喜以全陽氣。然後將草木藥餌以救虧缺,後煉金丹以定無窮。他若自己修為,要當居貧須要安貧,居富切莫矜富。居貧富之中,恒須守道,勿以貧富改志易性。識達道理,似不能言,作大功德,勿自矜伐。年至五十以外,以至百年,美藥勿離於手,善言勿離於口,亂想勿生於心。勿令心生不足,好惡常令歡喜。勿得求全於人,勿得怨天尤命。常當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此十二少者,養性之都契也。多思則神殆,多念則神散,多欲則智亂,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喪,多笑則臟傷,多愁則心憍,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妄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述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此十二多不除,喪生之本也。惟無多無少,幾於道矣。”

  《要記》曰:“一日之忌,暮無飽食;一月之忌,暮無大醉;終身之忌,暮常護氣。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坐傷肉。大飽傷肺,大飢傷氣。勿當屋樑脊下睡臥,臥勿頭向北。勿點燈燭照臥,六神不安。大汗勿脫衣,多得偏風,半身不遂。臥處勿令有孔隙,風入傷人。最寒勿令火爐安向頭旁,令人頭重目赤鼻乾。冬日凍足凍腦,春秋腦足俱凍。寅日剪指甲,午日剪足甲,燒白髮,并吉。勿食父母本生所屬禽獸之肉,令人魂魄飛揚。勿忍溺并怒拋,以致膝冷成痹。勿忍後并強努,以致氣痔腰疼。入廟宇必恭敬,勿姿意注目。見怪勿得驚恐,以怪為怪。數者是亦養生之大者,當究心焉。”

  《關尹子》曰:“人之平日,忽焉目見非常之物者,皆精有所結而然;病目忽見非常之物,皆心有所歉而然。苟於吾心能於無中示有,則知吾心能於有中示無,但不信之,自然不神。或曰:彼識既昏,誰能不信?應曰:如捕蛇人而不畏蛇,彼雖夢蛇,而心亦不怖。道無鬼神,獨往獨來。”

  又曰:“困天下之智者,不在智而在愚;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而在訥;服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少言者,不為人所忌;少行者,不為人所短;少智者,不為人所勞;少能者,不為人所役。壯者當知三在四少,以遵吾生,矧高年之人,於此可不更加珍重,以保全天年?”

  “長生之法,保身之道,因氣養精,因精養神,神不離身,乃得常健。”

  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又曰:“無勞爾形,無搖爾精,歸心靜默,可以長生。”

  “天地以生成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樂為本。安樂所可致者,以保養為本。先其本,則本固,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壽豈不永?故攝生有三:曰養神,曰惜氣,曰防疾。忘情去智,恬澹虛無,離事全真,內外清凈,如是則神不內耗,境不外惑,真一不雜,神自寧矣,是曰養神。抱一元之本根,固歸真之精氣,三焦定位,六偻危R界既空,參同斯契,虛實相通,名曰大通,則氣自定矣,是曰惜氣。飲食適時,溫涼合度,出處無犯於八邪,動作不可為勉強,則身自安矣,是曰防疾。”

  又曰:“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外貪快樂,姿情好尚,務外則虛內矣。所謂養內者,使五臟安和,三焦守位,飲食得宜,世務不涉,是可長壽。”

  《莊子》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飲食之間為最,而不知預為之戒者,過也。若能常自謹畏,病疾何由而起?壽考焉得不長?賢者造形而悟,愚者臨病不知,湛晌芬病!

  “勞者,勞於神氣;傷者,傷於形容。飢飽過度則傷脾,思慮過度則傷心,色欲過度則傷腎,喜怒過度則傷肝,悲愁過度則傷肺。又如風寒暑濕則傷於外,飢飽勞役則傷於內。晝感則傷於榮,夜感則傷於衛。經行內外,勞一而二,由二而十,真氣外散,五邪入內,使人肌肉內消,神氣短少,飲食漸減,行步無力,雖欲久生,恐無能矣。”

  《道院集》曰:“游心虛靜,結志玄微,委慮無欲,歸計無為。凝神滅想,氣和體舒,達延生命,壽與天齊。”

  又云:“檢情攝念,息業養神。悟妄歸真,觀空見性。常習靜明,不為魔動,心我兩忘,神氣自滿。”

  又云:“止念令靜,觀理令明。念靜理明,不死可能。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氣和體柔,長生可求。”此皆至妙要論。

  “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胸臆之設,猶宮室焉;支體之位,猶郊境焉;骨節之分,猶百川焉;腠理之間,猶四衢焉。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故至人能理其身,亦猶明君能治其國。愛民安國,愛氣全身;民弊國亡,氣衰身謝。故上士施醫於未病之先,防守於未敗之日。故攝生者,先除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聲色,三曰廉貨財,四曰損滋味,五曰屏虛妄,六曰除嫉妒。六者若存,真經空念,不能挽其衰朽矣。”

  又曰:“冬則朝勿飢,夏則夜勿飽。早起不在雞鳴前,晚起不過日出後。心內澄則真人守其位,氣內定則邪穢去其身。行欺詐則神悲,好爭競則神沮。輕侮於人則減算,殺害於物必傷年。行一善則神魂歡,作一惡則心氣亂。人能寬泰自居,恬淡自守,則神形安靜,災病不生,仙祿注名,鬼簿落籍。壽福安寧,由此兆始。”

  《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之數七,丈夫之數八。”女子過七七四十九數,則任脈虛,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以漸枯槁,華色失榮。丈夫過八八六十四數,則五臟皆衰,筋骨解弛,血脈短促,精氣耗散,天道閉塞,日就憔悴,肌肉無華。故上壽之人,年過常數,皆由衣食充足,藥餌扶護,孝子賢孫,承歡愛養,調其朝夕,適其寒溫,上順天心,下契人理,順天之道,壽命無疆。

  岱翁曰:“嘗見世人,治高年之人疾患,竟同少年,亂投湯藥,妄行針灸,以攻其病,務欲速愈。殊不知上壽之人,血氣已衰,精神已散,至於視聽聰明不及,手足舉動,肢體不隨,心志沉昏,頭目玄暈,氣脈妄行,則宿疾時發,或秘或散,或冷或熱,此皆老人常態。不慎治之,急投峻藥取效,或吐或汗,或解或利,老弱之人,不能禁架。汗則陽氣泄,吐則胃氣逆,瀉則元氣脫,立致不虞,此老病大忌。更不可用市中買藥,并他人聞說病源,不知藥味,送來服餌,及虎狼之藥,切宜仔細。若身有宿疾,或時發動,則隨其疾狀,用溫平順氣、開胃補虛中和湯藥,調停飲食,或隨食物變饌治之,最為要法。”

  “養壽之道,與仙佛二教最是捷徑,故清凈明了四字最好。內覺身心空,外覺萬物空,破諸妄相,無可執著,是曰清凈明了。”

  故《說心法》曰:“前不接滅,後不引起,前後斷絕,中間自孤。當體不顧,應時消滅,知體已滅,豁然如空。古事過去空,今事眼前空,未來決定空。一切塵勞,是大虛妄,不可執而為有,自障吾心,結成煩惱。”

  《金經大乘法》云:“身便是幻,幻時所化,又是幻中之幻。世即是夢,夢時所見,又是夢中之夢。輾轉虛妄,如聲外有響,形外有影,形聲影響,起於一真。影外影為三等妄,夢中夢是兩重虛。”

  “一切諸有,如夢如幻;一切煩惱,是魔是佟H松皇乐校鋲魺o數,夢中一一稱我,夢中之我,豈非空乎?要知夢既是空,身亦如夢,何以迷著?”

  “諦思身之未生,有象乎?有名乎?有我乎?身之既化,有象乎?有名乎?有我乎?身前身後,兩不可知,安得於中偏執為我,愛戀憂怖,終日戚戚?”

  “物之生成謂之造,物之變滅謂之化,性之分別謂之識,一切含識謂之相。相續有情,名隨因報,流轉無窮。有能遺物離人,超出造化之外,卓然獨存,其惟大覺聖人乎?”

  “萬物自萬物,二儀中虛空自無礙;萬念自萬念,一心中虛空自無礙。”

  “無數之形,自古生化而不停;無數之情,自古差別而不平;無數之事,自古煩惱而不定;無數之有,自古成壞而不久。往者無跡,來者無極。若悟一一皆空,即當心如太虛,洞然無礙,有何介懷,更生色相?”

  “天地萬物,因妄相和合而生;人世萬事,因妄情交結而成。念起念止皆自心,念起則一切煩惱起,念止則一切煩惱止。何不見心,以息此念?念起即覺,如川欲泄,簣土可塞,襄陵勢絕。如火欲燃,杯水可沃,燎原勢滅。覺念止念,宜速而切。”

  晁文元曰:“修行之法,兩熟居先。智斷之理熟,則事事皆空,豈空留礙;力制之功熟,則念念不起,自然安閑。智斷即觀,力制即止也。”

  “萬漚起而復破,水性常存;千燈明而復滅,火性原在。忘情之心,不住於相,如湯消冰,冰湯俱盡,無可分別。觸境之心,未能不動,如谷應聲,即應即止,無復有餘。”

  “不茹葷飲酒,是祭祀齋,非心齋也。汝能一志,無以耳聽以心聽,無以心聽以氣聽。疏瀹汝心,除嗜欲也;澡雪汝精,去穢累也;掊擊其志,絕思慮也。無思無慮,則心專於道;無嗜無欲,則樂於道;無穢無累,則合於道。心無二想,名曰一志。”

  《太上九行》曰:“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於動,是名上三行。行無名,行清凈,行諸善,是名中三行。行忠孝,行知足,行推讓,是名下三行。”

  “不止之心,妄心也;不動之心,真心也。歸心不動,方是自心。此是止息之義,故其文以自心為息。”又曰:“息者氣也,自者從也,氣從心起,故心住則息住,心行則息行。”所以禪道二宗,以息心為最切要。

  《楞嚴圓覺注》曰:“心息相依,息調心靜,入勝定地,似尤簡徑。念起即覺,覺之即無,入三菩提,此最權輿。神氣相合,氣和神清,清和久久,自然長生。”

  晁公曰:“夢覺之初,諸念未念,方寸之室虛白生,此清境可愛。昧爽之初,群動未動,方丈之室虛白生,此靜又更可愛。此時進道,表裏相應,真可樂也。五鼓之後,睡覺而坐,自覺神清氣清,耳中音清,其妙無比。”

  又曰:“垢漸去而鑒漸明,魄漸銷而月漸滿。攻竹木,先節幹則枝葉易去,迎刃而解。日損妄念,先去其胸中尤甚者。懲忿窒欲,老人最要一事。”

  “了知起滅意,決定生死根,不復隨緣轉,是名不動尊。在造化中,身不由己;在情境中,心亦如此。悟妄識真,緣妄入理,率以為常,至於歿齒。”

  “十魔軍最要提防:一欲,二憂愁,三飢渴,四觸愛,五睡眠,六怖畏,七疑悔,八瞋恚,九利養虛稱,十自高慢人。”

  圭峰曰:“隨時隨處,息業養神。”,曇倫云:“行住坐臥,離念凈心。人可以利濟通達者,常力行之;患難困苦者,力救之,皆如己身之事,此外功德也。修此勿責人報,勿希天佑,天若有靈,人若有知,理合何如哉!清心釋累,懲忿窒欲,求自然智,住無礙行,此內功德也。修此勿期道勝,勿思瑞應,經若不誣,教若不虛,理合何如哉!”

  “齋戒沐浴,此外清凈也;息心玄妙,此內清凈也。”

  “所見有是有不是,此世間妄眼也。無是無不是,方為出世真眼。所知有可有不可,此為世間妄心也。無可無不可,方為出世真心。高一步者,眼界常不分別,心界常得安和。”

  “浮世乃生老病死之洪都,憂悲苦惱之窟宅,此八字無人無之。明悟之人,知彼我同,當於事過即空,不留妄想。”

  《三根六如論》曰:“對眼根之塵,如見夢時物,如變幻化像;對耳根之塵,如聞空中風,如聽禽獸語;對意根之塵,如湯釋冰雪,如冶銷金鐵。”

  “歆然之欲,憋然之忿,隱然之憂,皆逆道心,於身心有損;翛然自得,怡然自適,恬然自息,皆順道心,於心為益。去彼取此,取之無斁。”

  《心經》曰:“色即是空。”非無色之空,恐人執色為礙耳。“空即是色。”非有色之色,恐人執空為礙耳。色空雙泯,心境一如無纖塵可拂,方是了然曠達。

  “恣口腹者,神仙目之為啄腐吞腥;佞富貴者,高士比之為吮癰舐痔。”

  《造化因心偈》曰:“賦象各由心,影響無欺詐。原無造化工,群生自造化。”

  貫休曰:“舉世遭心使,吾師獨使心。萬緣隨日盡,一句不言深。”

  “仕宦之間,暗觸禍機;衽席之上,密涉畏途;輪環之中,枉入諸趣。故世間有怨府畏途,禍胎鬼趣,積習宴安於其中,不自覺悟者,可為賢乎?”

  “見彼如意極快之事,不當羡慕。世事皆有倚伏,如意處常有大不如意之變。事難縷述,理可盡思,以此對治,自然甘處。”

  “顏回如愚,王湛為痴,士有隱德,人何由知?權要之門,喧煩會合;道義之宅,?寂荒涼。”

  齊己詩云:“心清鑒底瀟湘月,骨冷禪中太華秋。”陳陶詩云:“高僧示我真隱心,月在中峰葛洪井。”二詩讀之,令人氣格爽拔。

  陰澹語索襲曰:“先生棄眾人之所收,收眾人之所棄。宅不彌畝,而志忽九州;形居塵俗,而栖心天外。”

  《莊子》曰:“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孔旻曰:“怒氣劇炎火,焚燒徒自傷。觸來勿與競,事過心清涼。”

  《關尹子》曰:“無一心,五識并馳,心不可一;無虛心,五行皆具,心不可虛;無靜心,萬化密移,心不可靜。借能一則二偶之,借能虛則實滿之,偕能靜則動搖之。惟聖人能斂萬有於一息,故無有一物可役吾之明徹;散一息於萬有,故無有一物可間吾之云為。”

  又曰:“哒哕囈玻赃者,是牛非車;思者心也,所以思者,是意非心也。不知所以然而然,惟不知所以然而然,故其來無從,往無在,故能與天地本原不古不今。”

  《譚子化書》曰:“爪髮者我之形,何爪可割而無害,髮可截而無痛,榮衛所不至也。則知我本無害,而筋骨為之害;我本無痛,而血肉為之痛。所以喜怒非我作,哀樂非我動。我為形所昧,形為我所愛。達此理者,可以出生死之外。”

  又曰:“動而不知其動者,超乎動者也;靜而不知其靜者,超乎靜者也。超乎動,陽不可得而推;出乎靜,陰不可得而移。陰陽不能變,而況萬物乎?故不為物所誘者,謂之至靜。”

  “形動而心靜,神凝而跡移者,無為也;閑居而神擾,拱默而心馳者,有為也。無為則理,有為則亂。無為至易,非至明者,不可致也。”

  “陽之精曰魂與神,陰之神曰尸與魄。神勝則為善,尸強則為惡。制惡興善則理,忘善縱惡則亂。理久則尸滅而魄煉;亂久則神逝而魂消。尸滅魄煉,神與形合而為仙;神逝魂消,則尸與魄同而為鬼,自然之道也。夫目以娛艷為華,心以聲名為貴,身好輕鮮之飾,口欲珍奇之味,耳快美好之音,鼻悅馨香之氣。此六者,皆敗德傷性,伐其靈根者也。有之則宜遠,無之不可求,忘其所趣,任其自然。”

  “心上一毫不留,若有心求樂,則有所著。功名富貴,固無可樂,道德性命,亦無可樂。《莊子》所謂至樂無樂,可以進道。”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是至罩溃瑒t與數參而無待於推數矣。”

  “人心本無思慮,只是將以往未來之事終日念想。故知事未嘗累人心,人心自累於事,不肯放耳。”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又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不自矜,故長。惟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所謂曲則全,豈虛言哉?杖鴼w之。”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不容籌策,善行無關鍵而不可開。是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又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四十二章經》云:“斷欲去愛,識自心源,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是亦為道。”

  又曰:“佛教十惡,吾亦當戒。身惡三者:殺,盜,淫。口惡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惡三者:嫉,妒,恚。此十事不順聖道,名曰大業。”

  有罵佛者,罵止,問:“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今子罵我,我亦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追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惡人害賢,猶如仰天吐唾,唾不至天,還墮自身。”

  “佛經有二十難,在吾人,切身似有十四難,不可不勉。貧窮樂舍難;豪貴好善難;忍色忍欲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人滅我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不輕貧賤難;見貨不貪難。”

  “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色欲之患,甚於牢獄,牢獄有解脫之時,色交無合魂之禮。情欲所愛,豈憚馳驅?雖有虎口之禍,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又曰:“人欲愛生,愛從憂生,憂從怖生。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仙經》云:“覺與陽合,寐與陰并。覺多則魂強,寐久則魄壯。魂強者生之人,魄壯者死之徒也。若餐元和,徹滋味,使神清氣爽,至於晝夜常醒,是得長壽。”

  又曰:“性本至凝,物感而動,習動既久,胡能遽寧?既習動而播遷,可習靜而恬宴。故善習者,寂而有裕;不善習者,煩而無功。是以將躁而制之以寧,將邪而閑之以正,將求而抑之以捨,將濁而澄之以清。於此習久,則物冥於外,神鑒於內,不思靜而心自靜矣。”

  《大道歌》曰:“大道不遠在身中,萬物皆空性不空。性若不空和氣住,氣歸元海壽無窮。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靈台留一物。物在心中神不清,耗散真精損筋骨。神御氣兮氣留形,不須藥物自長生。術則易知訣難遇,縱然遇了不專行。所以千人萬人學,畢竟終無一個成。神若出兮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如此朝朝并暮暮,自然赤子產靈胎。”

  重陽師曰:“老人於十二時中,行住坐臥,一切動中,要把心似泰山,不搖不動,謹守四門眼耳鼻口,不令內入外出,此名養壽緊要。”

  又曰:“斷緣者,斷塵俗事也。棄事則形不勞,無為則心自足。恬簡自安,塵累日遠。《經》云:'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或顯德露能,或救人扶己,或遺問慶吊,以事往還,或假修隱逸,以希譽望,或酒食結朋,以圖厚報。此皆巧蘊心機,以干時利,既非順道,更防養壽。凡此之類,悉令遠去。”

  《收心論》曰:“煩邪亂想,隨覺即除;毀譽善惡,聞即撥去。莫將心受,心受則滿,心滿則道無所居。要令聞見是非,不入於心,是心不外受,名曰虛心。使心不逐外,是名安心。心安而虛,道自來居。”

  《真觀論》曰:“真觀者,智士之先覺,能人之善察也。一餐一寐,俱為損益之源;一行一言,乃係禍福之本。雖則巧持其末,不如拙戒其本。觀本知末,又非躁競之情。是故收心簡事,日損有為,體靜心閑,方可觀妙。”

  “人居塵世,難免營求。雖有營求之事,而無得失之心,即有得無得,心常安泰。與物同求而不同貪,與物同得而不同積。不貪即少憂,不積則無失。跡雖同人,心常異俗。”

  又曰:“若色病重者,當知染色都是由想之一字上來。想若不生,終無色事。色想外空,色心內忘,妄想心空,誰為色主?《經》云:色者想爾,想悉是空,何關於色?”

  “心如眼也,纖塵入眼則不安。小事關心,心必亂動。既有動病,難入定門。養性靜心,急除此病。”

  《西升經》曰:“形神合同,故能長久。”《生神經》曰:“身神并一,則為真身。”入道之人,力有溕睿顒t兼被於形,渼t惟及於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覺,不免凋謝。何者?慧是心用,用多則心勞,初得少慧,悅而多辨,神氣漏泄,無靈光潤身,遂致早終。若大人含光藏輝,以期全備,凝神寶氣,神與道合。故山有玉,草木以之不凋;人懷道,形骸與之永久。”

  《坐忘樞要》曰:“人心當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絕,無以於心。然後內觀正覺,覺一念起,即須除滅,隨起隨滅,務令安靜。惟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冥虛心,不冥有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此法玄妙,利益甚深。”

  又曰:“得道之人,心身有五時七候。心有五時者,一、動多靜少;二、動靜相半;三、靜多動少;四、無事則靜,事觸還動;五、心與道合,觸而不動。進至此地,罪垢滅盡,無復煩惱,始得安樂。七候者,一、舉動順時,容色和悅;二、宿疾并消,身心輕爽;三、填補天傷,還元復命;四、延數千歲,名曰仙人;五、煉形為氣,名曰真人;六、煉氣成神,名曰神人;七、煉神合道,名曰至人。雖久學定,心身無五時七候者,促齡穢質,色謝歸空。”

  《坐忘銘》曰:“常默元氣不傷,少思慧燭內光,不怒百神和暢,不惱心地清涼,不求無諂無媚,不執可圓可方,不貪便是富貴,不苟何懼公堂。味絕靈泉自降,氣定真息自長。觸則形弊神逸,想則夢離尸僵。氣漏形歸厚土,念漏神趨死鄉,心死方得神活,魄滅然後魂昌。轉物難窮妙理,應化不離真常。至精潛於恍惚,大象混於渺茫。造化不知規準,鬼神莫測行藏。不飲不食不寐,是謂真人坐忘。”

  文逸《曹仙姑歌》云:“我為諸君說真的,命蒂從來在真息。照體長存空不空,靈鑒涵天容萬物。太極布妙人得一,得一須教謹防失。宮室虛閑神自居,靈腑煎熬枯血液。”又曰:“朝喪暮損人不知,氣亂精神無所據,細細消磨漸漸衰,用竭元和神乃去。無心心即是真心,動靜兩忘為離欲。神是性兮氣是命,神不外馳氣自定。本來二物互相親,失卻將何為本柄?混合為一復忘一,可與元化同出沒。”又曰:“念中景象須除滅,夢裏精神牢執持。元氣不住神不安,蠹木無根枝葉乾。休論涕唾與精血,達本窮源總一般。此物何曾有定位,隨時變化因心意。在體感熱即為汗,在眼感悲即為淚,在腎感合即為精,在鼻感風即為涕。縱橫流轉潤一身,到頭總是神水潰。神水難言識者稀,資生一切由真氣。但知恬淡無思慮,齋戒寧心節言語。一味醍醐甘露漿,飢渴消除見真素。”又云:“不去奪名與逐利,絕了人情總無事。自然決裂滯何人,在我更教誰制御?掀天聲價又何如?倚馬文章何足貴!榮華衣食總無心,積玉堆金成何濟。”又曰:“名與身兮果孰親?半生歲月太因循。比來修煉賴神氣,神氣不全空苦辛。可憐一個好基址,金屋玉堂無主人。”

  譚景升曰:“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只此忘之一字,是無物也。六祖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斯之謂歟?”

  白玉蟾曰:“薄滋味以養氣,去嗔怒以養性,處卑下以養德,守清凈以養道。名不繫簿籍,心不在勢利,此所以出人之彀,與天為徒。”

  又曰:“大道以無心為本,忘言為用,柔弱為本,清凈為基。若施於身,必節飲食,絕思慮,靜坐以調息,安寢以養氣。心不馳則性定,形不勞則精全,神不拔則丹結。然後滅性於虛,寧神於極,可謂不出戶庭而妙道得矣,歲月其有窮乎?”

  郝太古曰:“道不負人,人自負道。日月不速,人算自速。勇猛剛強,不如低心下氣;游曆高遠,不如安靜養素;圖名逐利,不如窮居自適;飽飫珍饈,不如粗糲充腹;羅綺盈箱,不如布袍遮體;說古談今,不如緘口忘言;逞伎誇能,不如抱元守一;趨炎附勢,不如貧窮自樂;懷怨記仇,不如洗心悔過;較長量短,不如安心自怡。道氣綿綿,行之得仙,得意忘言,自超太玄。”

  釋興曰:“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明色非色。人為六根貪使,不能自神其神。人能眼不貪視美色,耳不貪聽淫聲,鼻不貪聞香馥,舌不貪嗜珍饈,身不貪戀色欲,意不貪妄思慮,一心不動,六門嚴守,物物頭頭,左右護持,不傷真性,神聚氣全,與天長年。”

  栖云先生曰:“心隨境轉,境逐心生。若要心定,世人愛的我不愛,世人做的我不做,紅塵萬緣,勾引不動,自然心清意靜,陰陽不能陶鑄。”

  《書》曰:“喜樂無極則傷心,心傷則意不存,而皮革焦枯。怒忿炎爍則傷肝,肝傷則血不榮,而筋萎破陰。臨食更忌暴嗔,令人神驚夢逸。”

  “心之神發於目,久視則傷心。腎之精發於耳,久聽則傷腎。”

  《書》云:“唾者,溢為醴泉聚,流為華池府,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溉臟潤身,宣通百脈,化養萬神,肢節毛髮,華採堅固,故曰:遠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

  又曰:“息心以養氣,息機以死心。”

  《經》曰:“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常使內三寶不逐物而流,外三寶不誘中而擾。”

  《天隱子》曰:“潔身虛心,深居靜室,收心復性,遺形忘我,萬法通靈,是為五漸之門。”

  《孫真人衛生歌》曰:“天地之間人為貴,頭像天兮足像地。父母遺體能寶之,洪范五福壽為最。衛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還有一焉,須防損失真元氣。欲求長生須戒性,火不出兮心自定。木還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還延命。貪欲無窮忘卻精,用心不已失元神,勞形散盡中和氣,更仗何因保此身?心若太費費則勞,形若太勞勞則怯,神若太傷傷則虛,氣若太損損則絕。世人欲識衛生道,喜樂有常嗔怒少。心找庹紤]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春噓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腎寧,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熱難停。髮宜多梳氣宜煉,齒宜數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侖,【 注曰:昆侖即人之頭面也,當如下句修之。】 雙手揩摩常在面。 【注曰:以雙手扯攝兩耳,抱頭搖擺,以兩手一呵十搓,擦面四圍,以合骨摩拂雙眼,以雙手抱腦後,】【 以中食二指互擊天鼓,皆修昆侖法也。】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鹹,夏日增辛聊減苦,秋來辛減少加酸,季月大鹹甘略戒,自然五臟保平安。若能全減身康健,滋味能調少病難。春寒莫著綿衣薄,夏月汗多須換著,秋冬覺冷漸加添,莫待病生才服藥。惟有夏月難調理,伏陰在內忌冰水,瓜桃生冷宜少餐,免至秋冬成瘧痢。身旺腎衰色宜避,養腎固精當節制,常令腎實不空虛,日食須知忌油膩。太飽傷神飢傷胃,太渴傷血多傷氣,飢餐渴飲莫太過,免致膨(月享)損心肺。醉後強飲飽強食,去此二者不生疾。人資飲食以養生,去其甚者自安逸。食後徐行百步多,手摩臍腹食消磨。夜半靈根灌清水,丹田濁氣切須呵。飲酒可以陶情性,劇飲過多招百病。肺為華蓋倘受傷,咳嗽勞神能損命。慎勿將鹽去點茶,分別引偃肴思摇O陆固摾淞钊耸荩瑐I傷脾防病加。坐臥防風吹腦後,腦內受風人不壽。更兼醉飽臥風中,風入五內成災咎。雁有序兮犬有義,黑鯉朝北知臣禮,人無禮義反食之,天地鬼神俱不喜。養體須當節五辛,五辛不節反傷身。莫教引動虛陽發,精竭容枯百病侵。不問在家并在外,若遇迅雷風雨大,急宜端肅畏天威,靜坐澄心須謹戒。恩愛牽纏不自由,利名縈絆幾時休?放寬些子留餘福,免致中年早白頭。頂天立地非容易,飽食暖衣寧不愧,思量難報罔極恩,朝夕焚香拜天地。身安壽永事如何?胸次平夷積善多。惜命惜身兼惜氣,請君熟玩衛生歌。”

  《西升經》曰:“凡人見人之死亡而哀之,何不哀自身?哀身不如愛神,愛神不如捨神,舍捨不如守身,守身長久長存也。神生形,形成於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相生相成。神常愛人,人不愛形,故絕去聖智,歸無為也。”

  《大有經》曰:“形生愚智,天也;強弱壽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氣充實,生而乳哺有方,長而滋味不偏,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始而胎氣虛耗,生而乳哺不足,長而滋味過多,壯而聲色恣放者,弱而夭。生長而合度,加之以道養,壽年未可量也。”

  胡孔明曰:“常人不得無欲,又復不得無事,但當和心約念,靜身損物,先去亂神犯性者,此亦嗇神之一術耳。”

  《黃帝中經》曰:“靜者壽,躁者夭。靜而不能養,減壽;躁而能養,延年。然靜易御,躁難持,盡慎養之宜者,靜亦可養,躁亦可養也。凡重貴勢者,雖不中邪,精神內傷,亦多死亡。”

  又曰:“養性者,要使習以成性,性自為善,外病不得而侵,能治病於未病之先,不特餌藥餐霞。其於平居,五常俱全,百行周備,雖無藥餌,亦可長年。德行不足,縱有金丹,壽亦不永。”

  嵇中散曰:“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薄為四難;神蕩精散為五難。五者不去,心雖希壽,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挽其夭且病也。五者能絕,則信順日濟,道德日全,不祈生而有神,不求壽而延年矣。

  扁鵲論曰:“食能排邪而安臟腑,神能爽志以資血氣。攝生者,氣正則味順。味順則神氣清,神氣清則合真之靈全,靈全則五邪百病不能乾也。故曰:水濁魚瘦,氣昏人病。夫神者,生之本,本者,生之真。大用則神勞,大勞則形疲也。”

  《彭祖攝生論》曰:“目不視不正之色,耳不聽不正之聲,口不嘗不正之味,心不起不正之念。四者忘魂喪精,減折壽算者也。”

  《黃帝內傳》曰:“食風者靈而延壽算,食穀者多智而勞形神,食草者愚痴而足力,食肉者鄙勇而多嗔,服氣者常存而得道。”

  《小有經》曰:“才所不勝而強思之,傷也;力所不任而強舉之,傷也。深憂而不解,重喜而不釋,皆傷也。”

  《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故與時爭之者昌,與人爭之者凶。夫不祥者,人之所不爭;垢辱者,人之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則足矣,得人所不爭則寧矣。”

  《妙真經》曰:“視過其目者明不居,聽過其耳者精不守,愛過其心者神不居,牽過於利者動即懼。”

  “道言吉凶禍福,窈冥中來。其災禍也,非富貴者可請而避;其榮盛也,非貧賤者可欲而得。惟修福則善應,為惡則禍來。”

  又曰:“神者魂也,降之於天;鬼者魄也,經之於地。是以神能服氣,形能食味。氣清則魂爽,形勞則魄濁。服氣者綿綿而不死,身騰於天;食味者混混而殂,形歸於地,理自然也。”

  《上仙經》曰:“有者因無而生,形者須神而立。故有乃無之宮,形乃神之宅也。莫不全宅以安主,修身以養神。若氣散歸空,游神為變,猶火之於燭,燭靡則火不居;水之於堤,堤壞則水不住。魂勞神散,何以長年?”

  《定觀經》曰:“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惟一。制而不著,放而不動,處喧無惡,涉事無惱者,此是真定。以無事為真定,有事為應跡。”

  《群仙語錄》曰:“專精養神,不為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保氣以存精。思慮兼忘,冥想內視,則身神并一,以近於道。”

  《理論要記》曰:“性耽玄虛,情寡嗜好。不知榮華之可貴,非強身以自高;不見淫僻之可欲,非閑防以自正。體至仁,含至靜,超跡塵滓,栖真物表,想道結襟,以無為為事,近於仙道,一也。其次,希高敦古,克意尚行。知榮華為浮寄,忽之而勿顧;知聲色能伐性,捐之而勿取。剪陰伲瑯潢幍拢瑧头抻R毀譽,處山林,修清真,近於仙道,二也。其次,身居祿位之場,心游道德之鄉。奉上以忠,臨下以義。於己薄,於人厚,仁慈和易,博愛弘施,外混囂塵,內含澄寂,潛跡密修,好生惡死,近於仙道,三也。其次,瀟灑蓽門,樂貧甘賤。抱經濟之才,泛然若無;洞古今之事,曠然若虛。爵之不動,祿之不受,確乎以方外為尚,恬乎以攝生為務,近於仙道,四也。其次,稟明穎之資,懷秀拔之節,奮志機之旅,當銳巧之師,所攻無敵,一戰而勝。然後靜以安身,和以保神,精以致真,近於仙道,五也。其次,追悔既往,洗心自新,雖失之於壯齒,冀收之於晚年。以功補過,過落而功全;以正易邪,邪忘而正在。坎坷不能易其操,喧嘩不能亂其性,惟精惟一,積以罩断傻溃病F浯危林抑列ⅲ霖懼亮凑嬲a之言,不待修學而自得。比干剖心而不死,惠風溺水而復生。伯夷叔齊之高風,曾參閔子之大孝。人見其歿,而道見其存。如此善行,充塞天地,謂之隱景潛化,死而不忘,此亦自然,人品超越,近於仙道,七也。人能得此七近,謂之拔陷區,出溺途,碎禍車,登福輿,可與涉養生之玄,神仙之津矣。”

  《陰陽論》曰:“陰陽交泰,萬物化生。故陰陽自少至老,化為五行。少陽成木,老陽成火,少陰成金,老陰成水,參土而和之,以成夫婦。故木以發之,火以化之,水以滋之,土以和之,金以勁之,故得品物成焉。五勝者,皆以生我為利,克我為用,利用相乘,故有成敗。動靜者,終始之道;聚散者,化生之門也。陽其動乎?陰其處乎?動以生之,靜以息之。”

  “髮宜多櫛,齒宜多叩,液宜常咽,氣宜清煉,手宜在面。此為修昆侖之法。五者為不死之道。”

  《太玄經》曰:“喜怒傷性,哀樂傷神。傷性則害生,傷神則侵命。故養性以全氣,保神以安心。氣完則體平,心安則神逸,此全生至要訣也。”

  寒山子曰:“修生之道,除嗜去欲,嗇神保和,所以無累也。內抑其心,外檢其身,所以無過也。先人後己,知柔守謙,所以安身也。善推於人,不善歸己,所以積德也。功不在大,過不在小,去而不二,所以積功也。然後內行充而外丹至,可以冀道於彷彿耳。”

  益州老父曰:“凡欲身之無病,必須先正其心,使心不亂求,心不狂思,不貪嗜欲,不著迷惑,則心先無病矣。心君無病,則五臟六腑雖有病不難療矣。”

  《真西山先生衛生歌》:“萬物惟人為最貴,百歲光陰如旅寄。自非留意修養中,未免病苦為心累。何必餐霞餌大藥,妄意延齡等龜鶴。但於飲食嗜欲間,去其甚者即安樂。食後徐徐行百步,兩手摩脅并腹肚,須臾轉手摩腎堂,謂之邉铀c土。仰面仍呵三四呵,自然食毒氣消磨。醉眠飽臥俱無益,渴飲飢餐猶戒多。食不欲粗并欲速,寧可少餐相接續。若教一飽頓充腸,損氣損脾非是福。生食粘膩筋韌物,自死禽獸勿可食。饅頭閉氣不相和,生冷偏招脾胃疾。鮓醬胎卵兼油膩,陳臭腌藏皆陰類,老年切莫喜食之,是借寇兵無以異。炙爆之物須冷吃,不然損齒傷血脈。晚食常宜申酉前,向夜須防滯胸膈。飲酒莫教飲大醉,大醉傷神損心志。酒渴飲水并吃茶,腰腳自茲成重墜。嘗聞避風如避箭,坐臥須教預防患。況因飲後毛孔開,風才一入成癱瘓。不問四時俱暖酒,大熱又須難向口。五味偏多不益人,恐隨肺腑成殃咎。視聽行藏不必久,五勞七傷從此有。四肢亦欲常小勞,譬如戶樞終不朽。臥不壓縮覺貴舒,飽則入浴飢則梳,梳多浴少益心目,默寢暗眠神晏如。四時惟夏難將攝,伏陰在內腹冷滑。補腎湯藥不可無,食肉稍冷休哺啜。心旺腎衰何所忌?特忌疏通泄精氣。臥處尤宜綿密間,宴居靜慮和心意。沐浴盥漱皆暖水,臥冷枕涼皆勿喜。瓜茄生菜不宜食,豈獨秋來多瘧痢?伏陽在內三冬月,切忌汗多陽氣泄。陰霧之中毋遠行,暴雨震雷宜遠避。道家更有頤生旨,第一令人少嗔恚。秋冬日出始求衣,春夏雞鳴宜早起。夜後晝前睡覺來,瞑目叩齒二七回。吸新吐故無令緩,咽漱玉泉還養胎。摩熱手心熨兩眼,仍更揩擦額與面,中指時將摩鼻頻,左右耳眼摩數遍。更能乾浴遍身間,按髀暗須扭兩肩,縱有風勞諸冷氣,何憂腰背復拘攣。噓呵呼吸吹及呬,行氣之人分六字。果能依用力其間,斷然百病皆可治。情欲雖云屬少年,稍知節養自無愆。固精莫妄傷神氣,莫使苞羽火中燃。有能操履長方正,於名無貪利無競,縱向邪魔路上行,百行周身自無病。”

  涪翁《食時五觀》:

  一曰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此食墾植收獲,舂磨淘汰,炊煮乃成,用功甚多。何況殺害生靈,為己滋味,一人之食,十人作勞。家居則食父母心力所營,縱是己財,亦承餘蔭。仕宦則食民之膏血,大不可言。

  二曰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全此三者,應受供養,無愧缺則已。否當愧恥,不敢盡味。

  三曰防心為過,貪等為宗。

  於上味食,務遠物而求難得,是之謂貪。於下味食,起恚怒,以口腹之故鞭撲人,是之謂嗔。食不過充飢,而求食前方丈,是之謂痴。君子食無求飽,離此過也。

  四曰正事良藥,為療形苦。

  五穀五蔬以養人,魚肉以養老。形苦者,飢渴為主病,四百四病為客病,故須食為醫藥,以自扶持。是故知足者,舉箸常如服藥。

  五曰為成道業,方受此食。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先結款狀,然後受食。既食,不可怠於道業。

  《達莊論》曰:“恬於生而靜於死,恬生則不惑死,靜死則神不離生。故能與陰陽化而不易,從天地變而不移,生究其壽,死終其宜,心氣平治,消息不虧。故求得者喪,爭明者失,無欲者自足,空虛者受實。是以作智巧者害於物,明是考非者危其身。修飾顯潔者惑於生,畏死而崇生者失其貞。”

  庾闡《神論》曰:“天地者,陰陽之形魄;變化者,萬物之游魂。神籟與無窮并吹,大冶與造啐R根。生資聚氣之跡,死寄玄牝之門。視榮辱其猶塵埃,邈高尚而不顧。故能外安恬逸,內體平和。”

  北宮子曰:“衣其短褐,有狐貉之溫;進其茙菽,有稻粱之味;庇其蓬室,若廣廈之蔭;乘其蓽輅,若文軒之飾。終身怡然,不知其為貧也。”

  《象山要語》曰:“此道非爭競務進者能知,惟靜退者可入。”

  又曰:“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夫權皆在我,若在物,則為物役矣。”

  “學者不可用心太緊,深山有寶,無心於寶者得之。”

  “利害、毀譽、稱譏、苦樂,能動搖人,釋氏謂之八風。”

 

清修妙論箋  下卷

 

  日抄玄經秘典聖賢教戒省心律己格言計一百五十八條

  《大藏經》曰:“救災解難,不如防之為易;療疾治病,不如避之為吉。今人見左,不務防之而務救之,不務避之而務藥之。譬之有君者不思勵治以求安,有身者不能保養以全壽。是以聖人求福於未兆,絕禍於未萌。蓋災生於稍稍,病起於微微。人以小善為無益而不為,以小惡為無損而不改。孰知小善不積,大德不成;小惡不止,大禍立至。故太上特指心病要目百行,以為病者之鑒。人能靜坐持照,察病有無,心病心醫,治以心藥,奚俟盧扁,以瘳厥疾?無使病積於中,傾潰莫遏,蕭牆禍起,恐非金石草木可攻。所為長年,因無病故。智者勉焉。

  喜怒偏執是一病,亡義取利是一病,  好色壞德是一病,專心繫愛是一病,

  憎欲無理是一病,縱貪蔽過是一病,  毀人自譽是一病,擅變自可是一病,

  輕口喜言是一病,快意遂非是一病,  以智輕人是一病,乘權縱橫是一病,

  非人自是是一病,侮易孤寡是一病,  以力勝人是一病,威勢自協是一病,

  語欲勝人是一病,貸不念償是一病,  曲人自直是一病,以直傷人是一病,

  與惡人交是一病,喜怒自伐是一病,  愚人自賢是一病,以功自矜是一病,

  誹議名賢是一病,以勞自怨是一病,  以虛為實是一病,喜說人過是一病,

  以富驕人是一病,以賤訕貴是一病,  讒人求媚是一病,以德自顯是一病,

  以貴輕人是一病,以貧妒富是一病,  敗人成功是一病,以私亂公是一病,

  好自掩飾是一病,危人自安是一病,  陰陽嫉妒是一病,激厲旁悖是一病,

  多憎少愛是一病,堅執爭鬥是一病,  推負著人是一病,文拒鉤錫是一病,

  持人長短是一病,假人自信是一病,  施人望報是一病,無施責人是一病,

  與人追悔是一病,好自怨憎是一病,  好殺蟲畜是一病,蠱道厭人是一病,

  毀訾高才是一病,憎人勝己是一病,  毒藥鴆飲是一病,心不平等是一病,

  以賢嗊嗃是一病,追念舊惡是一病,  不受諫諭是一病,內疏外親是一病,

  投書敗人是一病,笑愚痴人是一病,  煩苛輕躁是一病,擿捶無理是一病,

  好自作正是一病,多疑少信是一病,  笑顛狂人是一病,蹲踞無禮是一病,

  醜言惡語是一病,輕慢老少是一病,  惡態醜對是一病,了戾自用是一病,

  好喜嗜笑是一病,當權任性是一病,  詭譎諛諂是一病,嗜得懷詐是一病,

  兩舌無信是一病,乘酒凶橫是一病,  罵詈風雨是一病,惡言好殺是一病,

  教人墮胎是一病,干預人事是一病,  鑽穴窺人是一病,不借懷怨是一病,

  負債逃走是一病,背向異詞是一病,  喜抵捍戾是一病,調戲必固是一病,

  故迷誤人是一病,探巢破卵是一病,  驚胎損形是一病,水火敗傷是一病,

  笑盲聾啞是一病,亂人嫁娶是一病,  教人捶擿是一病,教人作惡是一病,

  含禍離愛是一病,唱禍道非是一病,  見貨欲得是一病,強奪人物是一病,

  此為百病也。人能一念,除此百病,逐日點檢,使一病不作,決無災害、痛苦、煩惱、凶危,不惟自己保命延年,子孫百世亦永受其福矣。”

  《大藏經》曰:“古之聖人,其為善也,無小而不崇;其於惡也,無微而不改。改惡崇善,是藥餌也,祿所謂百藥以治之。

  思無邪僻是一藥,行寬心和是一藥,  動靜有禮是一藥,起居有度是一藥,

  近德遠色是一藥,清心寡欲是一藥,  推分引義是一藥,不取非分是一藥,

  雖憎猶愛是一藥,心無嫉妒是一藥,  教化愚頑是一藥,諫正邪亂是一藥,

  戒敕惡僕是一藥,開導迷誤是一藥,  扶接老幼是一藥,心無狡詐是一藥,

  拔禍濟難是一藥,常行方便是一藥,  憐孤恤寡是一藥,矜貧救厄是一藥,

  位高下士是一藥,語言謙遜是一藥,  不負宿債是一藥,愍慰篤信是一藥,

  敬愛卑微是一藥,語言端是一藥,  推直引曲是一藥,不爭是非是一藥,

  逢侵不鄙是一藥,受辱能忍是一藥     揚善隱惡是一藥,推好取醜是一藥,

  與多取少是一藥,稱嘆賢良是一藥,  見賢內省是一藥,不自誇彰是一藥,

  推功引善是一藥,不自伐善是一藥,  不掩人功是一藥,勞苦不恨是一藥,

  怀试抱信是一药。覆蔽阴恶是一药。  崇尚勝己是一藥,安貧自樂是一藥,

  不自尊大是一藥,好成人功是一藥,  不好阴谋是一药。得失不形是一药。

  積德樹恩是一藥,生不罵詈是一藥,  不評論人是一藥,甜言美語是一藥,

  災病自咎是一藥,惡不歸人是一藥,  施不望報是一藥,不殺生命是一藥,

  心平氣和是一藥,不忌人美是一藥,  心靜意定是一藥,不念舊惡是一藥,

  匡邪弼惡是一藥,聽教伏善是一藥,  忿怒能制是一藥,不干求人是一藥,

  無思無慮是一藥,尊奉高年是一藥,  對人恭肅是一藥,內修孝悌是一藥,

  恬靜守分是一藥,和悅妻孥是一藥,  以食飲人是一藥,助修善事是一藥,

  樂天知命是一藥,遠嫌避疑是一藥,  寬舒大度是一藥,敬信經典是一藥,

  息心抱道是一藥,為善不倦是一藥,  濟度貧窮是一藥,舍藥救疾是一藥,

  信禮神佛是一藥,知機知足是一藥,  清閑無欲是一藥,仁慈謙讓是一藥,

  好生惡殺是一藥,不寶厚藏是一藥,  不犯禁忌是一藥,節儉守中是一藥,

  謙己下人是一藥,隨事不慢是一藥,  喜談人德是一藥,不造妄語是一藥,

  貴能援人是一藥,富能救人是一藥,  不尚爭鬥是一藥,不淫妓是一藥,

  不生奸盜是一藥,不懷咒厭是一藥,  不樂詞訟是一藥,扶老挈幼是一藥,

  此為百藥也。人有疾病,皆因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疾病,因緣飲食、風寒、惡氣而起。由人犯違聖教,以致魂迷魄喪,不在形中,肌體空虛,神氣不守,故風寒惡氣得以中之。是以有德者,雖處幽暗,不敢為非;雖居榮祿,不敢為惡。量體而衣,隨分而食,雖富且貴,不敢恣欲;雖貧且賤,不敢為非。是以外無殘暴,內無疾病也。吾人可不以百病自究,以百藥自治,養吾天和,一吾心志,作耆年頤壽之地也哉!” 百病一段與《道藏》少異一二,余以家藏宋刻小本考詳,似近人情語,故以刻之。初】  【謂《道藏》國刊,似無訛誤,余閱一藏以遍,魚豕之錯,不可枚舉。】

  黃帝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兩者不和,若四時中有春無夏,有秋無冬矣。因而和之,是謂聖度。聖人不絕和合之道,但貴於閉密以守天真也。”

  《太上》曰:“情欲出於五內,魂定魄靜者,生也;情欲出於胸臆;精散神惑者,死也。”

  《書》云:“聲色動蕩於中,情愛牽纏,心有念,動有著,晝想夜夢,馳逐於無涯之欲,百靈疲役而消散,宅舍無主而傾頹矣。”

  《書》云:“欲多則損精。人可寶者命,可惜者身,最重者精。肝精不固,目眩無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腎精不固,神氣減少;脾精不堅,齒髮浮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

  《神仙可惜歌》曰:“可惜許,可惜許,可惜元陽宮無主。一點既隨穠色枯,百神泣送精光去。三尸喜,七魄怒,血敗氣衰將何補?尺宅寸田屬別人,玉爐丹灶阿誰處?勸世人,休戀色,戀色貪淫有何益?一神去後百神隨,百神去盡人不知。幾待說時說不得,臨時出口泄天機。”

  《孫真人銘》曰:“怒甚偏傷氣,思多太損神。神疲心易役,氣弱病相縈。勿使悲歡極,當令飲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寢鳴云鼓, 【注曰:扣齒三十六下。】 晨興漱玉津。 注曰:早時開眼即以舌攪上下齶,待津生滿口,汩汩咽下,直至丹田。】妖神難犯己,精氣自全身。若要無諸病,常當節五辛。 注曰:不使鹹酸苦辣甜五味偏傷一臟,致使生疾。】 安神宜悅樂, 【注曰:常令心上生歡喜。】 惜氣保和純。 注曰:常使心氣和平,絕躁妄焦爍生怒。】壽夭休論命,修行本在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象山要語》曰:“精神不邉t愚,血脈不邉t病。”

  又曰:“志固為之帥,然至於氣之專一,則亦能動志,故不但持其志,又戒之以無暴其氣也。居處飲食,適節宣之宜;視聽言動,嚴邪正之辯,皆無暴其氣之功。”

  “內無所累,外無所累,自然自在。才有一些他意,便沉重了。徹骨徹髓,見得超然於一身,自然輕清,自然靈大。”

  陸文達公有二歌,曰:“聽、聽、聽,勞我以生天理定。若還懶惰受飢寒,莫到窮來方怨命,虛空自有神明聽。”又曰:“聽、聽、聽,衣食生身天付定,酒食貪多折人壽,經營太甚違天命。定、定、定。”

  “腎,水也,水生氣,氣即火矣。心,火也,火生液,液即水矣。水可以滋流百脈,火可以熏蒸四大。”

  《經》曰:“心牽於事,火動於中,有動於中,必搖其精。”

  “天之助人為善也,至快至周,而略無毫髮之或慳;天之報人之惡也,亦至信至密,而略無毫髮之或漏。細考遠計,自當見爾。”

  虛齋云:“食服常溫,四體皆春;心氣常順,百病自遁。”至哉斯言!

  又曰:“樂莫樂於日休,憂莫憂於多求。古之人雖疾雷破山而不震,雖貨以萬乘而不酬,惟胸中一點堂堂者以為張主。”

  張氏曰:“一念之善,則天地神祗,祥風和氣,皆在乎此;一念之惡,則妖星厲鬼,凶荒禍害,皆在乎此。可不慎歟?”

  “勸君莫存半點私,若存半點私,終無人不知。勸君莫用半點術,若用半點術,終無人不識。”

  “禍莫大於縱己之欲,惡莫大於言人之非。人非賢莫交,物非義莫取,念非善莫行,事非善莫說。”

  “君子對青天而懼,聞雷霆而不驚;履平地而恐,涉風波而不懼。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凡人傷巧則可悔之事多,全拙則可悔之事少。”

  “知止自能除妄想,安貧須要禁奢心。故云:良田千頃,日食二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

  “治生莫若節用,養生莫若寡欲。”

  “戒酒後語,忌食時嗔,忍難忍事,順不明人。口腹不節,致病之由;念慮不正,殺身之本。”

  又曰:“世人之壽,悉可百歲。而以喜怒哀樂,汩沒心源,愛惡嗜欲,戕伐性根,而又揚人之短,掩人之長,顛倒方寸,頃刻萬變,神倦思勞,難全天和。如彼淡泉,汩以五味,欲其不害,其可得乎?”

  “造物勞我以生,逸我以老。少年不勤,是不知勞;老年奔馳,是不知逸。天命我逸而我自勞,可乎?”

  “舊緣漸斷,新緣莫結,醴交勢合,自致日疏,無事安閑,方可修道。”

  又曰:“口中言少,心頭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心牽於事,火動於中,心火既動,真精必搖。故當死心以養氣,息機以死心。”

  又曰:“戒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冬食不得太暖,夏食不得太涼。”

  “氣清則神暢,氣濁則神昏,氣亂則神勞,氣衰則神去。故油盡燈滅,髓竭人亡;添油燈焰,補髓人強。”

  “溺愛冶容,而作色荒,禪家謂之外感之欲。夜深枕上,思得艷麗,或成宵寐之感,禪家謂之內感之欲。二者之欲,綢繆染著,皆消耗元精。若能離之,則腎水自然滋生,可以上交於心。又若思索文字,忘其寐食,禪家謂之理障。經綸職業,不告劬勩,禪家謂之事障。二者之障,雖非人欲,亦損性靈。若能遣之,則心火不至上炎,可以下交於腎。故曰:塵不相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洞神真經》曰:“養生以不損為延年之術,不損以有補為衛生之經。居安慮危,防未萌也。雖少年致損,氣弱體枯,若晚年得悟,防患補益,血氣有增,而神亦自足,可以延生。”

  嵇叔夜云:“服藥求汗,或有勿獲,愧情一焦,渙然流離,是皆情發於中,而形於外也。因知喜怒哀樂,寧不傷人?故心不撓者神不疲,神不疲則氣不亂,氣不亂則身泰壽延矣。”

  “寵辱不驚,肝木自寧;動靜以敬,心火自定;飲食有節,脾土不泄;調息寡言,肺金自全;恬然無欲,腎水自足。此皆吾生藥石,人當請事斯語。”

  “人若知得覺字,便知我大物小,物有盡,我無盡也。四大形骸,皆外物也。榮辱生死,物固有之,安能使我戚戚哉?”

  “有蔽則昏,無蔽則明。耳之蔽聲,目之蔽色,口鼻蔽於嗅味,四肢蔽於淫樂。一掬之力不勝,則群蔽交雜,去禽獸不遠。人要優游自足,心無外想,嗒然坐忘。在身忘身,在事忘事,在家忘家,其受用無量。”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守形,形乃長存。”

  “慎內閉外,多知為敗。靖節之乞食而詠,康節之微醺而歌,非有所得若是乎哉?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可不慎歟?人不自重,斯召侮矣,人不自強,斯召辱矣。自重自強,侮辱斯遠。人能改過,則善日長而惡日消矣。人能安貧,則用長足而體長舒矣。禍福無不自求之者,後世有星數之說行,而反求諸天;有堪輿之說行,而尤之地矣,於人事獨委焉。萬起萬滅之私,亂吾之心久矣,今當掃去,以全吾湛然之心。”

  “人能愈收斂則愈充拓,愈細密則愈廣大,愈深厚則愈光明。萬事不責於人,則無寒冰烈火之擾吾心。”

  “多言多敗,多事多累,虛中無我,惟善是從。守約者心自空,知止者心自足。”

  《七部要語》曰:“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養神以安於內,清虛栖心不誘於外也。”

  “七竅者,精神之戶牖也。志氣者,五臟之使役也。耳目誘於聲色,鼻口悅於芳味,肌體之於安適,其情一也。則精神馳蚨皇兀練怊沆度ど幔迮K滔蕩而不安。嗜欲連綿於外,心氣壅塞於內,蔓衍於荒淫之波,留連於是非之境,鮮有不敗德傷生者矣。”

  “人之稟受,性情具焉。性之所感者情也,情之所安者欲也。情出於性而情違性,欲由於情而欲害情。情之傷性,性之妨情,猶煙冰之於水火也。煙生於火而鬱火,冰生於水而遏水。故煙沒而火盛,冰泮而水通。性貞則情銷,情熾則性滅。夫明者刳情以遺累,約欲以守貞。食足以充飢養氣,衣足以蓋形禦寒。美麗之華,不為滑性;哀樂之感,不以亂神。處於止足之泉,立於無害之岸,此全性之道也。”

  “海蚌未剖,則明珠不顯;昆竹未斷,則鳳音不揚;情性未煉,則神明不發。譬諸金木,金性包水,木性藏火,故煉金則水出,鑽木則火生。人能務學以鑽煉其性,則才慧發矣。”

  “身嘗居善,則內無憂慮,外無畏懼,獨立不慚影,獨寢不愧衾,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對蠻夷,德迥幽明,禎祥畢集。”

  “靈氣謂之神,休氣謂之鬼,煩氣謂之蟲魚,雜氣謂之禽獸,奸氣謂之妖邪。氣之濁者,愚痴凶虐;氣之剛者,高嚴壯健;氣之柔者,仁慈敦篤。所以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

  “形者,氣之聚也,氣虛則形羸;神者,精之成也,精虛則神悴。形者,人也,為萬物之最靈;神者,生也,是天地之大德。最靈者,為萬物之首;大德者,為天地之宗。萬物以停育為先,天地以清凈是務。故當養其形以愛其神,敬其身以重其生。”

  “理好憎之情,則愛勿近也;和喜怒之情,則怨不犯也。故喜怒亂氣,嗜欲傷性。性相近也,習之以遠,如水性欲清,泥沙污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與性相害,不可兩立。一起一廢,不可俱興。”

  “夫生死之道,弘之在人。生死,常也,確乎在天。但稟以自然,則生死之道,無可而無不可也。或未生而已死,或已死而重生,或不可以生而生,或不可以死而死,或可以死而不死,或可以生而不生,或有生而不如無生,或惜死而所以致死。是以致死之地則生,致生之地則死,或為知而不可以死,或為時而不可以生。或云:勞我以生,生者好事也,不可惡其生。又云:休我以死,死者惡事也,不可好其死。凡人心非不好其生,不能全其生,非不惡其死,不能遠其死,哀哉!”

  “口舌者,禍福之宮,危亡之府;語言者,大命之屬,刑禍之部也。言出患入,言失身亡。故聖人當言發而憂懼,常如臨淵履冰。以大居小,以富若貧,處甚卑之谷,游大賤之淵。微為之本,寡為之根,懼為之宅,憂為之門。可不戒歟!”

  “福者禍之先,利者害之源,治者亂之本,存者亡之根。故上德質而不文,不視不聽,而抱其玄;無心無意,若未生焉;執守虛無,而生自然。原道德之意,揆天地之情,禍莫大於死,福莫大於生。是以有名之名,喪我之橐;無名之名,養我之宅;有貨之貨,喪我之伲瑹o貨之貨,養我之福。”

  施觀吾曰:“存我之道,切在去機。機去身存,機住身死。無機胸中,純白自處。”

  《景行錄》曰:“以忠孝遺子孫者昌,以智術遺子孫者亡。以謙接物者強,以善自衛者良。”

  又曰:“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當止,終身不恥。”

  《荀子》曰:“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凶。”又曰:“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也。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

  古人云:“會做快活人,凡事莫生事;會做快活人,省事莫惹事;會做快活人,大事化小事;會做快活人,小事化無事。”

  又云:“忍是心之寶,不忍身之殃。舌柔常在口,齒折只因剛。思量一忍字,真是快活方。片時不能忍,煩惱日月長。”

  又曰:“木有所養,則根本固而枝葉茂,樑棟之材成。水有所養,則泉源壯而流派長,灌溉之利溥。人有所養,則心神安而識見達,修道之事成。”

  《真誥》曰:“鏡以照面,智以照心。鏡明則塵垢不染,智明則邪惡不生。”

  《虛皇經》曰:“財為患之本,聚財為聚業。財為愛欲根,能招一切罪,若以財非財,始可入道境。”

  又曰:“汝知見世因緣,則知宿世因緣;汝修見世因緣,則知來世因緣。一氣無偏倚,所種還自生。植此荊棘根,如何望喬林?”

  又云:“慈悲之力,最為廣大,能化一切,能服一切。惡者無與爭,暴者無與抗,所向無與敵,是為廣大無邊。”

  又曰:“口無是非言,心無人我相,身不受染著,方契無為道。眾生俱幻化,墮彼色相因。須知樂是苦,一念了無為。”

  《仙經》云:“專精養神,不為物雜謂之清;反神復氣,安而不動謂之靜。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保氣以存精。思慮兼忘,冥想內視,則身神并一。身神并一,則近真矣。”

  《延命祿》曰:“五穀充肌體而不能益壽,百藥療疾延年而不能甘口。充肌甘口者,俗人之所珍;若口延年者,道士之所寶。”

  《禁忌篇》曰:“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筋骨有偃仰之方,閑邪有吞吐之術。流行營衛有補瀉之法,節宣勞逸有予奪之要。忍怒以養陰氣,抑喜以養陽氣,然後先將草木以救虧缺,服金丹以定不窮。養性之道,盡於此矣。”

  《列子》曰:“少不勤行,壯不競時,長而安貧,老而寡欲,閑心勞形,養生之方也。”

  《太平御覽》曰:“道者,氣也,寶氣則道長存;秘者,精也,寶精則神長生。精者,血脈之川流,守骨之靈神,精去則骨枯,骨枯則死矣。是以為道者務寶其精。”

  《莊子》曰:“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淡矣。平易恬淡,則憂思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又曰:“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

  《真誥》曰:“衰年體羸,多為風寒所乘,當深頤養,晏此無事,上味玄元,栖守絳津,體寂至道,心存內觀,屏彼萬累,蕩濯他念,乃始近其門戶耳。若憂累多端,人事未省,雖復憩靈空洞,存心淡泊,纏綿亦弗能達也。”

  《玄關秘論》曰:“無心於事,則無事於心。故心靜生慧,心動生昏。”

  《仙經》曰:“子欲長生,當由所生之門,游處得中,進退得所,動靜以法,去留以度,可以延命而愈疾矣。”

  《本草總篇》曰:“攝生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與不及之害。《經》曰: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蓋不適其性而強,云為逐強,處即病生。五臟受氣,蓋有常分,用之過耗,是以病生。善養生者,既無過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藥不若善保養,不善保養不若善服藥。世有不善保養又不善服藥,倉卒病生,而歸咎於神天。噫,是亦未嘗思也,可不謹歟!”

  又曰:“未聞道者,放逸其心,逆於生樂,以精神徇知巧,以憂畏徇得失,以勞苦徇禮節,以身命徇利財。四徇不置,心為之病矣。極力勞形,躁暴氣逆,當風縱酒,食嗜辛鹹,肝為之病矣。飲食生冷,溫涼失度,久坐久臥,大飽大飢,脾為之病矣。呼叫過常,辯爭陪答,冒犯寒暄,恣食鹹苦,肺為之病矣。久坐濕地,強力入水,縱欲勞形,三田漏溢,腎為之病矣。五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則重,重則必斃。嗚呼!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衛生之士,須謹此五者,可致終身無苦。《經》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正為此矣。”

  《呂氏春秋》曰:“凡生之長也,順之也,使生不順者,欲也,故聖人必先適欲。適,節也。室大則多陰,台高則多陽,多陰則蹶,多陽則痿。蹶者,逆寒疾也,痿躄不能行,此陰陽不適之患也。是故先王不處大室,不為高台,味不眾珍,春不輝熱。熱則理塞,脈則閉結,理塞則氣不達;味眾珍則胃充,胃充則中大懣,中大懣則氣不達。以此求長生,其可得乎?”

  《三因極一方》曰:“夫人稟天地陰陽而生者,蓋天有六氣,人有三陰三陽而上奉之;地有五行,人有五臟五腑而下應之。於是資生皮肉、筋骨、精髓、血脈、四肢、九竅、毛髮、齒牙、唇舌,總而成體。外則氣血循環,流注經絡,喜傷六淫。內則精神魂魄志意思,喜傷七情。六淫者,寒、暑、燥、濕、風、熱是也。七情者,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也。若持獲得宜,怡然安泰。役冒非理,百痾生焉。”

  崔公《入藥鏡》曰:“物之最靈,惟其人也。身者,乃神化之本。精於人也,若水浮航;氣於人也,如風揚塵;神於人也,似野馬聚空。水涸則航止,風息則塵靜,野馬散而大空長有。精能固物,氣能盛物,精氣神三者,心可不動。其變化也,外忘其形,內養其神,是謂登真之路。嗜欲縱乎心,孰能久去?哀樂傷乎志,孰能久忘?思慮役乎神,孰能久無?利祿勞乎身,孰能久捨?五味敗乎精,孰能久節?酒醴亂乎情,孰能久絕?食佳餚,飲旨酒,顧以姝麗,聽以淫聲,雖精氣強而反禍於身,耳目快而致亂於神,有百端之敗道,以一介而希真,安有養身之驗耳。夫學道者,外則意不逐物而移,內則意不隨心而亂,湛然保於虛寂,造乎清凈之域矣。”

  上元夫人謂漢武帝曰:“汝好道乎?勤而不獲,實有由也。汝胎性暴,胎性淫,胎性奢,胎性酷,胎性佟1﹦t使氣奔而攻神,是故神擾而氣竭。淫則使精漏而魂疲,是故精竭而魂消。奢則使真離而魄穢,是故命逝而靈失。酷則使喪仁而自攻,是故失仁而眼亂。賱t使心鬥而口乾,是故內戰而外絕。此五事,皆是截身之刀鋸,刳命之斧斤矣。雖復志好長生,不能遣茲五難,亦何為損性而自勞乎?”

  《文中子》曰:“靜漠恬淡,所以養生也;和愉虛無,所以據德也。外不亂內,即性得其宜;靜不動和,即德安其位。養生以經世,抱德以終年,可謂能體道矣。”

  又曰:“能尊生,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

  三茅君《訣》曰:“神養於氣,氣會於神,神氣不散,是謂修真。”

  《元始經》曰:“喜怒損性,哀樂傷神,性損則害生,故養性以全氣,保神以安身。氣全體平,心安神逸。”此全生之訣也。

  達磨《胎息經》曰:“元壯既立,猶瓜有蒂,暗注母氣。母呼即呼,母吸即吸,綿綿十月,氣足形圓。心是氣之主,氣是形之根,形是氣之宅,神是形之真。神用氣養,氣因神住,神行則氣行,神住則氣住。”此經要妙之義也。

  《群仙諸玉》曰:“煉精者,煉元精,非淫佚所感之精;煉氣者,煉元氣,非口鼻呼吸之氣;煉神者,煉元神,非心意念慮之神。故此神氣精者,與天地同其根,與萬物同其體,得之則生,失之則死。以陽火煉之,則化成陽氣;以陰符養之,則化成陰精。故曰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

  《養生論》曰:“大凡養生,先調元氣。身有四氣,人多不明,四氣之中,各主生死。一曰乾元之氣,化為精,精反為氣。精者連於神,精益則神明,精固則神暢,神暢則生健。若精散則人疲,精竭則神去,神去則死。二曰坤元之氣,化為血,血復為氣。氣血者通於內,血壯則體豐,血固則顏盛,顏盛則生全。若血衰則髮變,血敗則胸空,胸空則死。三曰庶氣,庶氣者一元交氣,氣化為津,津復為氣。氣連於生,生托於氣。陰陽動息,滋潤形骸,氣通則生,氣乏則死。四曰眾氣,眾氣者,穀氣也。穀濟於生,終誤於命。食穀氣雖生,蘊穀氣還死。精能附血,氣能附生,當使循環,即身永固。乾元之陽,陽居陰位,臍下氣海是也。坤元之陰,陰居陽位,胸中血海是也。生者屬陽,陽貫五臟,喘息之氣是也。死者屬陰,陰納五味,穢惡之氣是也。氣海之氣,以壯精神,以填骨髓。血海之氣,以補肌膚,以流血脈。喘息之氣,以通六腑,以扶四肢。穢惡之氣,以亂身神,以腐五臟。”

  《存神論》曰:“物理所不可逃者四:曰生,曰心,曰性,曰情。有生必有心,有心必有性,有性必有情。性則定靜,情則感通,感通之際,二氣必交。交於外,則龍虎飛走,鉛汞漏失。交於中,則龍虎相隨,鉛汞內結,氣所生也。故來入身謂之生,所以通生謂之道。至人以道制情,氤氳之際,能住玄胎;恍惚之中,能擒物象。所以有道合一,神形俱妙之功也。”

  又云:“從色來者,由陰陽之中;從化來者,出陰陽之外。由陰陽中來者,有留形住世之理,故無用之中有用,必奪造化於陰陽。出陰陽外者,有飛靈走性之道,故有為之中無為,方獨超升於象外。進退之序,能煉色身而化形,能脫化身而化神。果無序而頓超,理所未聞。”

  《元道真經》曰:“生可冀也,死可畏也。草本根生,去土則死;魚鱉沉生,去水則死;人以形生,去氣則死。故聖人知氣之所在,以為身寶。”

  《莊子養生篇》曰:“吾生也有涯, 向秀曰:“生之所稟,各有涯也。”】 而智也無涯。 【嵇康曰:“夫不慮而欲,性之動也。識而發感,智之用也。性動者,遇物而當,足則無餘。智從感而求,倦而不】  已。故世之所患,常在於智用,不在性動也。”】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郭象曰:“以有限之性,尋無窮之智,】  安得而不困哉?”】 已而為智者,殆而已矣。” 【向秀曰:“已困於智矣,又為智攻之者又殆矣。】

  《莊子》又曰:“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 【向秀曰:“生之所無以為者,性表之事也。”張湛曰:“生理自全,為分外所為,此是以有涯隨無涯也。”】 達命之情者,不務智之所無奈何!” 【向秀曰:“命盡而死者是。”張湛曰:“乘生順之理,窮所稟分,豈智所知?”】

  《西山記》曰:“人之真氣,大唠S天,元氣,小唠S日,子腎,午心,卯肝,酉肺。故坐子午,取水火交也。”

  又曰:“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萬類。 張湛曰:“人與陰陽通氣。”】 和之於始,和之於終,靜神滅想,生之道也。” 【始終和,則神志不散。”】

  《妙真經》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

  《黃老經?玄禾》曰:“天道施化,與萬物無窮;人道施化,形神消亡。轉坤施精,精竭形衰。形本生精,精生於神。不以精施,故能與天合德;不與神化,故能與道同式。”

  又曰:“以形化者,尸解之類,神與形離,二者不俱。遂像飛鳥入海為蛤,而隨季秋陰陽之氣。以氣化者,生可冀也;以形化者,甚可畏也。”

  《指歸》曰:“游心於虛靜,結志於微妙,委慮於無欲,歸指於無為,故能達生延命,與道為久。或疑者云:始同起於無外,終受氣於陰陽,載形魄於天地,資生長於食息,而有愚有智,有強有弱,有壽有夭,天耶?人耶?解者曰:夫形生愚智,天也;強弱壽夭,人也。”

  《河圖帝視萌》曰:“侮天地者凶,順天時者吉。春夏樂山高處,秋冬居卑深藏。吉利多福,壽考無窮。”

  《雒書寶予命》曰:“古人治病之方,和以醴泉,潤以元氣,藥不辛不苦,甘甜多味,常能服之,津流五臟,繫之在肺,終身無患。”

  《傳》曰:“雜食者,百病妖邪所鍾,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焉。”

  《真人大計》曰:“奢懶者壽,慳靳者夭,放散劬勞之異也。田夫壽,膏梁夭,嗜欲多少之驗也。處士少疾,游子多患,事務繁簡之殊也。故俗人競利,道士罕營。”

  彭祖曰:“道不在煩,但能不思衣,不思食,不思聲色,不思勝負,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心不勞,形不極,常導引納息,但爾可得千歲。欲長生無限者,當服上藥。”

  仲長統曰:“蕩六情者,有心而不以之思,有口而不以之言,有體而不以之安。安之而能遷,樂之而不愛,以之圖之,不知日之益也,不知物之易也。”

  “遠思強健,傷人;憂恚悲哀,傷人;喜樂過差,傷人;忿怒不解,傷人;汲汲所願,傷人;戚戚所患,傷人;寒暖失節,傷人;陰陽不交,傷人,凡交須依導引諸術。若能避眾傷人事,而復曉陰陽之術,則是不死之道。大樂氣飛揚,大愁氣不通。用精令人氣力乏,多睡令人目盲,多唾令人心煩,貪美食令人泄痢。俗人但知貪於五味,不知有元氣可飲。聖人知五味之毒焉,故不貪;知元氣可服,故閉口不言,精氣息應也。唾不咽,則氣海不潤,氣海不潤,則津液乏。是以服元氣,飲醴泉,乃延年之本也。”

  《明醫論》云:“疾之所起,自生五勞;五勞既用,二臟先損;心腎受邪,腑臟俱病。五勞者,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四曰憂勞,五曰疲勞。五勞則生六極:一曰氣極,二曰血極,三曰筋極,四曰骨極,五曰精極,六曰髓極。六極即為七傷,七傷變為七痛。七痛為病,令人邪氣多,正氣少,忽忽喜怒,悲傷不樂,飲食不生肌膚,顏色無澤,髮白枯槁,甚者令人得大風,偏枯筋縮,四時拘急攣縮,百關隔塞,羸瘦短氣,腰腳疼痛。此由早娶,用精過差,血氣不足,極勞之所致也。”

  “憂畏者,生死之門,禮教之主,存亡之由,禍福之本,吉凶之元也。”

  “養性者,失其憂畏,則心亂而不治,形躁而不安,神散而氣越,志蕩而意昏。應生者死,應存者亡,應成者敗,應吉者凶。其憂畏者,其猶水火不可暫忘也。”

  “太上畏道,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故憂於身者,不拘於人;畏於己者,不制於彼。慎於小者,不懼於大;戒於近者,不悔於遠。”

  九仙君論曰:“形神相托,神形相成。口受外味以亡識,身受內役以喪精。神離形以散敗,形離神以去生。殊不知皮肉相應,筋骨乃成。肝合筋,其外爪;心合脈,其外色;脾合肉,其外唇;肺合皮,其外毛;腎合骨,其外髮。故外無五傷,以敗五體。”

  《胎臟論》曰:“先除欲以養精,後禁食以存命,是知食胎氣,飲靈元,為不死之道,返童還年。”

  古云:“眾方囂然,我獨淵默,中心融融,自有真樂。”是蓋出乎塵垢之外,而與造物者游也。

  “軒冕不足為吾高,而塵埃在我或有所不得避。昔人謂居軒冕之間,當有山林之氣,然則處塵埃之內,不可有市井之習。”

  “瓦盆盛酒與傾金注玉,同一醉也;蹇驢布韉與金鞍駿馬,同一游也;松床莞簟與繡衾玉枕,同一寢也;布袍蒲絮與貂裘狐貉,同一暖也;蔬食菜羹與烹龍炮鳳,同一飽也。知此則貧賤富貴,可以一視矣。”

  康仲俊年八十六,極康寧。自言少時讀《千字文》有所悟,謂“心動神疲”四字也。平生遇事,未嘗動心,故老而不衰。

  達磨曰:“心不緣境,住在本源;意不散流,守於內息;神不外役,免於勞傷。人知心即氣之主,氣即形之根,形者氣之宅,神形之具,令人相因而立。若一事有失,即不合於至理,何能久立焉?”

  又曰:“心靜即神悅,神悅即福生。”

  《真仙直指》曰:“清靜二字,清謂清其心源,靜謂靜其氣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撓,性定而神明;氣海靜,則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實。”

  海天秋月道人曰:“守清靜恬淡,所以養道;處污辱卑下,所以養德;去嗔怒,滅無明,所以養性;節飲食,薄滋味,所以養氣。然後性定則情忘,形虛則神撸乃绖t神活,陽盛則陰衰。”

  《莊注》云:“眾竅為風所鳴,萬形為化所役。風不能鳴,則眾竅虛;化不能役,則萬形息。”

  玄英疏曰:“藏舟船於海壑,正合其宜;隱山岳於澤中,謂之得所。然造化之力,擔負而趨,變故日新,驟如逝水。昨我今我,新吾故吾,義亦然也。”

  《林君復集》曰:“飽藜藿者鄙膏粱,樂貧賤者鄙富貴。安義命者輕生死,遠是非者忘臧否。”

  “飽肥甘,衣輕暖,不知節者損福;廣積聚,驕富貴,不知止者殺身。”

  “小人詐而巧,似是而非,故人悅之者眾;君子斩荆朴囟保嗜酥吖选!

  “諢o悔,恕無怨,和無仇,忍無辱。”

  何恬庵錄曰:“張飽帆於大江,驟駿馬於平陸,天下之至快,反思則憂。處不爭之地,乘獨後之馬,人或我嗤,樂莫大焉。”

  “口腹不節,致疾之因;念慮不正,殺身之本。驕富貴者戚戚,安貧賤者休休。故景公千駟,不如顏子一瓢。”

  《武林蓮池宏公戒殺生文》曰:“世人食肉,咸謂理所應然,乃恣意殺生,廣積冤債,相習成俗,不知自覺,昔人有言,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是也。計其迷執,略有七條,開列於左,餘可例推云。

  其一曰:生日不宜殺生。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己身始誕之辰,父母垂亡之日也。是日正宜戒殺,廣行善事,以資冥福,使先亡者早獲超升,見存者增壽延福。何得頓忘母難,殺害生靈?世習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此也。

  其二曰:生子不宜殺生。凡人無子則悲,有子則喜,子母俱安則幸。不思一切禽獸亦各有子,胡為慶我子生,令他子死母亡,於心安乎?嬰孩始生,不為造福而反造業,愚亦甚矣,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此也。

  其三曰:祭先不宜殺生。亡者忌辰,及春秋二祭,俱當戒殺以資冥福。雖羅列八珍於前,安能起九泉之遺骨而饗之也。無益而有傷生命,智者不為也。舉世習行不以為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此也。

  其四曰:祈禳不宜殺生。世人有疾,殺牲祀神以祈福佑,不知己之祀神以求生,反殺他命而活我命,逆天悖理,神其有靈,絕不來饗。種種淫祀亦復類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此也。

  其五曰:婚禮不宜殺生。世間婚禮,自問名納彩,以至成婚,殺生不知其幾。夫婚者,生人之始也,生之始而行殺,理即逆矣。又婚姻,吉禮也,吉日而用凶事,不亦慘乎。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此也。

  其六曰:燕客不宜殺生。良辰美景,賢主嘉賓,蔬食菜羹不妨清致,何須廣殺生命,窮極肥甘。笙歌燕飲於杯盤,宰割冤號於砧幾,嗟乎,有人心者能不悲哉!舉世習行而不以為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此也。

  其七曰:營生不宜殺生。世人為衣食故,或畋獵,或漁捕,或屠生靈以資生計,我觀不作此業者亦衣亦食,未必其凍餒而死也。殺生營生,神理所怒,以殺昌裕,百無一人。種地獄之深因,受來生之惡報,莫此為甚,何不別求生計,乃執為此?七者皆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此也。”

  《放生文》曰:“蓋聞世間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慘者殺傷。是故逢擒則奔,蟣虱猶知避死;將雨而徙,螻蟻尚且貪生。何乃網於山,罟於淵,多方掩取;曲而鉤,直而矢,百計搜羅,使其膽落魄飛,母離子散。或囚粰憚t如處囹圄,或被刀砧則同臨剮戮。憐兒之鹿,舐瘡痍而寸斷柔腸;畏死之猿,望彎弓而雙重悲淚。恃我強而凌彼弱,理恐非宜;食他肉而補己身,心將安忍?由是昊天垂憫,古聖行仁,解網著於成湯,畜魚興於子產。聖哉流水,潤枯槁以囊泉;悲矣釋迦,代危亡而割肉。天台聖者,鑿放生之池;大樹仙人,護栖身之鳥。贖魚蝦而得度,壽禪師之遺愛猶存;救龍子而傳方,孫真人之慈風未泯。一活螻蟻也,沙彌易短命為長年,書生易卑名為上第;一放龜也,毛寶以臨危而脫難,孔愉以微職而封侯。屈師縱鯉於元村,壽增一紀;隋侯濟蛇於齊野,珠報千餘。拯已溺之蠅,酒匠之死刑免矣;舍將烹之鱉,廚婢之篤疾瘳焉。貿死命於屠家,張提刑魂超三界;易餘生於釣艇,李景文毒解丹砂。孫良嗣解繳矰之危,下葬而羽蟲交助;潘縣令設江湖之禁,去任而水族悲號。信老免愚民之牲,祥符甘雨;曹溪守獵之網,道播神州。雀解銜環報恩,狐能臨井受術。乃至殘軀得命,垂白璧以聞經;難地求生,現黃衣而入夢。施皆有報,事豈無聞,載在簡編,昭乎耳目。普願隨所見物,發慈悲心,捐不慳財,行方便事。或恩周多命,大積陰功;若惠及一蟲,何非善事?苟日增而月累,自行廣而福增,慈滿人寰,名通天府。蕩空冤障,多祉萃於今生;培積善根,餘慶及於後世。倘更助稱佛號,加諷經文,為其回向西方,令彼永離惡道,則存心愈大,植德彌深,道業資之速成,蓮台生其勝品矣。”

  “處事不以聰明為先,而以盡心為急;不以集事為急,而以方便為上。”

  “人當自信自守,雖稱譽之,承奉之,亦不為之加喜;雖毀謗之,侮慢之,亦不為之加怒。”

  “不可乘喜而多言,不可乘快而易事。”

  “膽欲大,見義勇為;心欲小,文理密察;智欲圓,應物無滯;行欲方,截然有執。”

  “靜能制動,沉能制浮,寬能制褊,緩能制急。”

  偶讀醫書,有曰:“洗心曰齋,防患曰戒。”深有可取。

  枚乘曰:“欲人無聞,莫若勿言;欲人無知,莫若勿為。”

  “輕言戲謔最害事,蓋言不妄發,則言出而人信之。苟常輕言戲謔,遇有正事諏嵵裕艘嗖恍拧!

  無夢子時教化村落中,手持木牌,牌上書二詩云:“身為車兮心為軾,車動軾隨無計息。交梨火棗是誰無?自是不除荊與棘。”“身為客兮心為主,主人平和客安處。若還主客不康寧,精神管定辭君去。”是為知道妙者。

  高尚先生曰:“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氣充,氣耗形病;神依氣位,氣合神存。修真之士,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持滿御神,專氣抱一。以神為車,以氣為馬,神氣相合,可以長生。”

  又曰:“全生之術,形氣貴乎安,安則有倫而不亂;精神貴乎保,保則有要而不耗。故保養之道,初不離於形氣精神。”

  又曰:“心為君主之官,得所養,則血脈之氣,旺而不衰,生之本無得而搖也,神之變無得而測也。腎為作強之官,得所養,則骨髓之氣榮而不枯,臟之本無得而傾也,精之聚無得而奪也。”

  《梓童寶章》曰:“饒一著,添子孫之福壽;退一步,免駒隙之易過;忍一言,免駟馬之難追;息一怒,養身心之精和。”

  “言行擬之古人則德進,功名付之天命則心閑,報應念及子孫則事平,受享慮及疾病則用儉。”

  “好辯以招尤,不若訒默以怡性;廣交以延譽,不若索居以自全;厚費以多營,不若省事以守儉;逞能以誨妒,不若韜精以示拙。”

  《華嚴經》云:“人從第一歡喜地,入第二離垢地,始能行此十善道:

  一曰性自遠離一切殺生。不蓄刀杖,不懷怨恨,有慚有愧,仁恕具足。於一切眾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之心,是菩薩尚不惡心惱諸眾生,何況於他?起眾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殺害。

  二曰性不偷盜。於自資財,常知止足,於他慈恕,不欲侵損。若物屬他,起他物想,終不於此而生盜心,乃至一草一葉,不與不取,何況其餘資生之具?

  三曰性不邪淫。於自妻知足,不求他妻,於他妻妾,他所護女親族媒定,及為法所護,尚不生貪染之心,何況從事於非道?

  四曰性不妄語。常作實語真語時語,乃至夢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語,無心欲作,何況故犯?

  五曰性不兩舌。於眾生無離間心,無惱害心,不將此語為破彼故,而向彼說,不將彼語為破此故,而向此說。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長。不喜離間,不樂離間,不作離間,不說離間語、若實若不實語。

  六曰性不惡口。所謂毒害語,粗獷語,苦他語,令他嗔恨語,現前語,不現前語,鄙惡語,庸賤語,不可樂聞語,聞者不悅語,嗔忿語,如火燒心語,怨結語,熱惱語,不可愛語,不可樂語,能壞自身他身語。如是等語,皆悉捨離。常作潤澤語,柔軟語,悅意語,可樂聞語,聞者喜悅語,善入人心語,風雅典則語,多人受樂語,大小悅樂語,身心踴悅語。

  七曰性不綺語。常作思審語,時語,法語,順道理語,巧調伏語,隨時籌量決定語,乃至戲笑,尚恒思審,何況故出散亂之言?

  八曰性不貪欲。於他財物,他所資用,不生貪心,不願不求。

  九曰性離瞋恚。於一切眾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憫心,歡喜心,和潤心,攝受心。永舍嗔恨怨害熱惱,常思順行仁慈佑益。

  十曰性離邪見,住於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惡戒,心見正直,無誑無諂,於佛法僧,起決定信。”

  《清靜經》曰:“人神好清而心擾之,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又曰:“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

  《玉樞經》曰:“道者以斩耄阅兀匀岫谩S谜似愚,用默似訥,用柔似拙。夫如是則可以忘形,可以忘我,可以忘忘。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謹,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則慧光生,能知謹則聖智全。聖智全則慧光生,慧光生則與道為一,是名真忘。惟其忘而不忘,忘無可忘,無可忘者,即是至道。”

  《金笥籙》曰:“心不留事,一靜可期,此便是覓靜底路。”

  又曰:“目不亂視,神返於心。神返於心,乃靜之本。”

  《正法眼藏》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了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凈,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

  陳茂卿《夙興夜寐箴》為吾人一日修行矩度,當熟讀之。《箴》曰:“雞鳴而寤,思慮漸馳,盍於其間,澹以整之。或省舊愆,或紬新得,次第條理,了然默識。本既立矣,昧爽乃興,盥櫛衣冠,端坐斂形。提掇此心,皎如出日,嚴肅整齊,虛明靜一。乃啟方策,對越聖賢,夫子在坐,顏曾後先。聖師所言,親切敬聽,弟子問辯,反覆參訂。事至斯應,則驗於為,明命赫然,常目在之。事去既已,我則如故,方寸湛然,凝神息慮。動靜循環,惟心是監,靜存動察,勿貳勿?。讀書之餘,間以游詠,發舒精神,休養情性。日暮人倦,昏氣易乘,齋莊恭敬,振拔精明。夜久斯寢,齊手斂足,不作思惟,心神歸宿。養以夜氣,貞則復元。念茲在茲,日夕乾乾。”

  《崔子玉座右銘》曰:“毋道人之短,毋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譽不足慕,惟仁為紀綱。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毋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在涅貴不緇,曖曖內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剛強。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范堯夫《布衾銘》曰:“藜藿之甘,綈布之溫,名教之樂,德義之尊,求之孔易,享之常安。綿繡之奢,膏粱之珍,權寵之盛,利欲之繁,苦難其得,危辱旋臻。捨難取易,去危就安,至愚且知,士寧不然?顏樂簞瓢,百世師模。紂居瓊台,死為獨夫。君子以儉為德,小人以奢喪軀。則然斯衾之陋,其可忽諸?”

  東坡云:“釋如白璧,道如黃金,儒如五穀。”則近之矣。蓋聖不徒生,生則必有所為,釋迦孔老易地則皆然也。

  龍舒居士云:“佛以殺生、偷盜、邪淫為身三業,而孔子言勝殘、去殺,詩人言文王德及鳥獸昆蟲,是豈不戒殺哉?盜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詩人多貪淫亂,是豈不戒邪淫哉?佛以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為口業。孔子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豈不戒妄言也?謂'巧言令色,鮮矣仁’,豈不戒綺語也?《書》稱'爾無面從,退有後言’,豈不戒兩舌也?荀子謂'傷人之言,深於矛戟’,是未嘗不戒惡口也。佛以貪、嗔、痴為意三業,孔子言'見得思義’,則戒貪矣;言'不念舊惡’,則戒嗔矣;言'困而不學,民斯為下’,則戒痴矣。由此言之,儒釋未嘗不同也,其不同者,惟儒止於世間法,釋氏又有出世間法,此其不同耳。”

  客有問曰:“有生即有死,若能無生,即能無死。然則主於治生與長生者,得無死乎?”答曰:“明德者,心之神明,虛靈不昧,能明此而止於至善,與煉神還虛者,同一圓覺之性,皆不囿於形矣。夫有形則有生死,不囿於形,何生死之有?”問曰:“然則三教聖人皆不得死乎?”答曰:“儒云:'生,寄也;死、歸也。’道曰:'勞我以生,逸我以死。’釋曰:'生如著衫,死如脫?,’皆離形而超脫耳,非真死也。”問曰:“三教學人亦能超脫乎?”答曰:“止至善,與煉神禪定功夫,極難下手,惟上智利根,可由頓漸而入,若下愚鈍根,則未易至也。”

  龍舒居士曰:“人生時,父母妻子,屋宅田園牛羊車馬,以至微細等物,不問大小,或祖傳於己,或自己營為,或子孫或他人為己積累而得,色色無非己物。且如窗紙雖微,被人扯破,猶有怒心,一針雖小,被人將去,猶有吝意。倉庫既盈,心猶不足,舉眼動步,無非著愛。一宿在外,已念其家,一僕未歸,已憂其失。種種事物,無不掛懷。一日大限到來,盡皆拋去,雖我此身亦棄物也,況身外者乎?靜言思之,恍如一夢。莊子云:'有大覺者,然後知此其大夢也。’”

  了明長老曰:“身為死物,其內活潑潑地者為活物。莫於死物上作活計,宜於活物上作活計。”予深愛此語。

  《梵網戒》云:“常須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汝心佛者,未成佛也;彌陀佛者,已成佛也。未成佛者,久沉欲海,具足煩惱,杳無出期;已成佛者,久證菩提,具足威神,能為物護。故諸佛勸令眾生念佛,是以我未成之佛,求他已成之佛為救護耳。是故眾生若不念佛,聖凡永離,父子乖離,長處輪回,去佛遠矣。”

  朱陶父曰;“欲脫輪回,立德為本;凡修況業,濟物為先。忠君孝親,固臣子之大節;恭兄友弟,實長幼之當然。夫婦別,朋友信,人倫乃正;道德親,善良近,學行斯全。勿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欲微而不窒。骨肉貧賤,雖有過而不疏;他人富顯,縱無嫌而莫厚。婚喪凍餒,知不給而量力陰周;病老艱危,見有難而推占敝J┒黛恫粓笾兀阑检段慈恢啊6竞ξ鹋d於心,讒言莫出諸口。瞞心者,自壞其心;昧己者,自殘乎己。當愛物不可害物,寧譽人無寧毀人。謙受益,滿則必損;惠迪吉,從逆必凶。經乘妙理,依宿德以參求;觀念凈因,訪高人而精進。往生一念,莫更貪生;持念一心,休萌雜念。直下打并,勿令纏綿;奴僕卑幼,切戒欺凌;鵝鴨豬羊,慎毋畜養。埋暴露之枯骨,祭無主之孤魂。橋樑井道,隨心修補;錢財飲食,量力惠施。憐飢寒之乞子,憫殘廢之蒼生。常存利濟,曲盡慈悲。或禽獸之罹於檻阱,繫足倒懸;或魚鳥之掛於網羅,穿腮反翼。雖知萬死,尚冀一生。彼顧盼而哀鳴以求救,我施財而贖命以放生。既隨物而廣施利益,更逢人而普勸凈因。謹三歸,持五戒,悉莊嚴乎凈土;掃六塵,修十善,皆回向於阿彌。凡若此,不止於下生;信如斯,必生於上品。”

  “塵生便掃,莫論是否,百年偶聚,何苦煩惱。太虛之內,無物不有,萬事從寬,其福自厚。” 右除忿怒】

  “染性觸物,黏於飴膠;淫愛偃耍眷陡昝F瑫r意適,永劫靈消;一絲未斷,塵網難超。” 右斷嗜欲】

  “不扣自鳴,鐘鼓為妖,寧口之羞,斯氣之浮。恂恂吶吶,立展延取H缙渴鞘兀覠o咎。” 右戒多言】

  “夜結於夢,晝馳於想,起滅萬端,盡屬虛妄。要拔前根,須除後障,一劍當空,群魔消喪。” 右澄妄想】

  弇州山人《養心歌》:

  “得歲月,延歲月,得歡悅,且歡悅。萬事乘除總在天,何必愁腸千萬結?放心寬,莫膽窄,古今興廢言可徹。金穀繁華眼裏塵,淮陰事業鋒頭血。陶潛籬畔菊花黃,范蠡湖邊蘆花白。臨潼會上膽氣雄,丹陽縣裏簫聲絕。時來頑鐵有光輝,呷チ冀馃o艷色。逍遙且學聖賢心,到此方知滋味別。粗衣淡飯足家常,養得一生一世拙。”

  閩陳山人《逍遙說》:

  “夫性有定分,理有至極。力不能與命鬥,才不能與天爭。而貪羡之流,躁進之士,乃謂富貴可以力掇,功名可以智取,神仙可以學致,長生可以術得,抱憾老死而終不悟。悲夫!使天下之富必盡如陶朱倚頓邪?則原憲黔婁不復為賢人矣;使天下之壽必盡如王喬彭祖耶?則顏氏之子、閔氏之孫不復為善人矣;使天下之仕必盡如稷契伊管耶?則乘田委吏不復為孔子矣;使天下之色必盡如毛嬙西施邪?則嫫母孟光不復嫁於人矣。蓋富者自富,貧者自貧,壽者自壽,夭者自夭,達者自達,窮者自窮,妍者自妍,醜者自醜,天地不能盈縮其分寸,鬼神不能損益其錙銖。是以達觀君子,立性樂分,含真抱樸,心無城府,行無町畦。天下有道,則皎皎與世相清;天下無道,則混混與世相濁。壓之泰山,不以為重,付之秋毫,不以為輕;升之青雲,不以為榮,墜之深淵,不以為辱。震之雷霆,不以為恐,劫之白刃,不以為懼。視死生為旦暮,以盈虛為消息,仰觀宇宙之廓落,俯視身世之卑戚,如一浮萍之泛大海,一稊米之寄太倉,又何足議輕重於其間哉?故所至皆樂,所處皆適,出於天為民,入於道為鄰。若是則何往而不逍遙哉?”

  鳴呼!治亂,咭玻毁t否,道也;壽夭,數也;遇不遇,時也。世有才智不相上下,而所遇頓殊,覽此足以自慰矣。

  《洗心說》:

  福生於清儉,德生於卑退,道生於安靜,命生於和暢;患生於多欲,禍生於多貪,過生於輕慢,罪生於不仁。戒眼莫視他非,戒口莫談他短,戒念莫入貪淫,戒身莫隨惡伴。無益之言莫妄說,不干己事莫妄為。默,默,默,無限神仙從此得;饒,饒,饒,千災萬禍一齊消;忍,忍,忍,債主冤家從此隱;休,休,休,蓋世功名不自由。尊君王,孝父母,禮賢能,奉有德,別賢愚,恕無識。物順來而勿拒,物既去而不追,身未遇而勿望,事已過而勿思。聰明多暗昧,算計失便宜,損人終有失,倚勢禍相隨。戒之在心,守之在志。為不節而亡家,因不廉而失位。勸君自警於生平,可嘆可警而可畏。上臨之以天神,下察之以地祗,明有王法相繼,暗有鬼神相隨,惟正可守,心不可欺。

   《戒杀牛文》:  

   我劝世人,勿食牛肉,服耕效劳,反遭杀戮。尔食何来,忍为烹鬻?吁嗟此牛,莫云是畜,六道轮回,互相报复,焉知前世,非尔眷属。岂为无知,临死觳觫,口不能言,垂泪若哭。皮解体分,犹张两目,目匪徒张,看尔反复。能保他年,不变为犊?念我同胞,贪馋纵欲,只爱口爽,不思中毒。牛生恶疮,瘟黄臌胀,杀而食之,顷刻命促。狱字犬言,牢字牛足,不食牛犬,可免牢狱。有饭充饥,得蔬是福,何必食牛,以快尔欲。食之三日,神嗔鬼逐,戒之三日,名书金箓。鉴戒分明,再三是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