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育优秀子女的规律》

 chuntufeiyang 2012-03-03
董进宇博士是一位文理兼修的学者,大学本科学数学、硕士研究生学经济法,博士研究生学刑法。同时对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成功学有深入的研究,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董进宇博士是一个经历丰富的实践者,先后担任过大学数学教师、大学校长秘书、行政干部;大型企业办公室主任、总经理、董事长等职。董进宇博士目前是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律硕士导师、吉林学源律师事务所律师、吉林省博瑞智公司首席培训师。并兼任一汽集团、华龙集团公司、平安保险、中国人寿、长春国商、中国信合联社、吉林省妇女联合会等大型企事业的法律顾问或培训顾问,同时担任全国各地50多所中小学校的教育顾问。  董进宇博士是目前国内前沿的成功学教育专家、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导师、是具有强烈震撼力的演说家、是优秀的个人生涯规划导师和人生激励导师,是国内推广“学习型家庭”第一人,也是目前国内少数能做个别辅导的心理咨询专家。近十年来,董进宇博士主持《生命动力》潜能训练300余场,直接培训人数达五万人,为各类人员做成功学演讲2000多场,听众超过数100万人。  董进宇博士经过十几年对教育学、心理学、成功学的研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父母的教育方法,他创设了一整套全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尤其是他创立的《亲子关系模型图》第一次清晰、明了地揭开了家庭教育的谜底。而且董进宇博士用一颗强烈的责任心和独特的教育方法,帮助两个弟弟完成了博士学业。这个平凡家庭六个儿女中,因为培育出三个博士、五个大学生而远近闻名。在此基础上,董进宇博士又创立了《教师育人教育模型图》,此模型正在全国各地数百所学校指导初等教育教师科学的培育现代中国人。  从北方的鹤岗到南方的珠海,从东部的烟台到西部的兰州到处都留下了他宣扬成功教育的足迹,他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被中国越来越多的家庭、学校、教育机构所认可、接受和赞叹不已,各地媒体争相报道,他被誉为“中国亲子关系第一人”。 家庭教育有没有规律性?  《培育优秀子女的规律》   自古以来,人们都是在一家一户完全封闭的环境下完成“人化”过程的,所以家庭教育一直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当人们在叙述自己的家庭教育或自己如何教育孩子的故事时,由于选材不同,和使用语言能力的差异,使得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方法已经面目全非了。当人们应用听到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发现并不好用,并不能像人家那样把孩子培养成才。那么,我们能否找到具有重复性和规律性的科学方法,而且谁都能使用这种方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人才呢?我认为,我已经找到了家庭教育规律。本书将揭示这个重大的规律。  并非平凡的故事  《培育优秀子女的规律》   多年来,我从没有觉得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教育有什么特别之处,好象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的热销,以及关于《卡尔·维特的教育》一书的传奇故事,促动我反思回忆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通过回忆与反思,我吃惊地发现,我的父母尽管没有很高的文化,也没有明晰的理论指导,更没有清楚明确的教育理念,却凭借直觉无意识地把事情做对了。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他们竟然在没有人指导而仅凭自己朴素的想法,便把那些教育大师们所教导的事情给做对了,这才有了一家六个孩子,出了五个 大学生、三个博士的故事。  我1961年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当我驾着回忆之舟,在记忆的海洋中搜寻时,发现童年留给我的记忆,几乎都是美好的。蓝天白云下的嬉戏,草原上的追逐,夜晚的情歌已经是远景镜头;而父母教育我们兄弟姐妹的情景却象昨天发生的一样,每一件事都生动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能随口说出30个以上父母在教育我们兄弟姐妹时发生的故事。  我父亲是一个诚实与聪明的人。在我们周围,诚实的人很多,聪明的人也不难找,但把这两种特质结合在一起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有些难能可贵了。我父亲大概应属于难能可贵之列吧。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性情温和却有原则的人,我从没有见过父亲发火,但却从未敢违抗过他的意志。当然他也从没有强迫我及弟弟妹妹们做我们不愿意做的事情。父亲总是平等地和我们讲话,而且认真看着我们的眼睛听我们说话。这在那个年代是少有的。父亲的这种做法,培植了我们的平等意识,但却又使我们不敢造次。他从不打骂孩子,有问题总是跟孩子讲道理。对于我们那个落后地区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一点就更稀奇了。当时他的同事们就很奇怪,他一不打二不骂,他是凭什么把我们这一帮孩子管好的呢?并且还个个在学校里是尖子学生?如果你问他,他也说不太清楚。他会简单地告诉你:“对孩子不能打皮骂滑了,有话要好好说。”父亲是他工作单位的中心人物,他有很多朋友。他的朋友到我家吃饭,父亲总是当着朋友的面,适当地表扬我们,而在那个时代的通行做法——“人前教子,人后教妻”。由于在大人面前受到父母的表扬,所以我就得更加努力学习。  我母亲是一个热情开朗的人,在我成年之后,我跟母亲开玩笑说:“我觉得你是一个纯感性的人,理性程序被删除了。”在我印象中,我母亲就是为了爱孩子而存在的。她无条件地爱着我们每一个孩子。在母亲的观念中,她的每个孩子都是最好的。她总是对我们说:“你是绝对聪明的孩子,你是最好的。”我经常与母亲打嘴仗:“你怎么知道我聪明不聪明?跟谁比较的?你说我是最好的,根据是什么?我看别人家的孩子也不错哇!”这时母亲就表现出纯感性的典型特点,她根本不跟你讲道理,只是说:“我就是这么认为,我知道我是对的。”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确认,奠定了我最初的自我价值,使我知道我很好,我是有价值的,我母亲喜欢我,因此使我产生了极大的安全感。  我母亲几乎是凭直觉做事的人的典型,我好象没有母亲用抽象理性讲道理的记忆。她总是用直观的例子并用感性的方式表达她的看法。我母亲因为小时候家里穷,我老爷去世早,被迫失学,所以留下了永远的遗憾。我记不清多少次听母亲讲她没能念书的伤心故事,每次她含着眼泪讲完故事,我都会激动不已,从内心里觉得能读书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所以就更加珍惜眼前的学习机会。事实上,正是母亲的这些故事,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动力,而不是关于学习的大道理所起的作用。  我母亲天生有一副好嗓子,要是她出生在有条件并且会教育的家庭,她一定会成为一个歌唱家。我记得小时侯,我们经常围坐在她身边,听她给我们唱歌,像《蓝蓝天上白云飘》、《康定情歌》、《敖包相会》、《二郎山》等等都是那时侯听母亲唱的。后来我回忆自己童年,觉得是那样的美好,实际多数是指母亲带给我们的欢乐。这对养成我们兄弟姐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当我回忆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从不同角度反思自己的行为时,我似乎都能从童年所受的 家庭教育找到因果联系。多年来,我一直对“学习”这件事痴心不改,觉得只要学习就是没浪费时间,就是成长,就是收获,就感到快乐。总结起来,这种价值观及情感反应模式的形成,与我童年的家庭氛围和文化环境有直接的关系。由于我母亲没能念完书的遗憾,以及我父亲因文化太浅而导致他很多的无奈,这就使我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氛围——崇尚读书。读书好坏成为我家里衡量人行为的第一价值观。我这里说的是真正体现在人们行为及情感活动中的价值,不是人们嘴上说的而实际上并不是按其行为也没有引起情绪反应的那些所谓的价值。所幸的是,我父母虽然绝对笃信读书的价值,却没有强迫我们读书。他们是用自己的感受来“感动”我们,鼓励我们好好读书,长大能有所出息。他们在家里创造了一种崇尚读书的氛围,并用读书的好坏来评价每个孩子的行为,与此同时创造了另一个平等的环境,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逼孩子做任何事。这在今天看来,就太难能可贵了,简直就是奇迹。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的人就太少了,那是个读书无用论的时代;而一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而不强迫孩子学习的人几乎找不到。绝大多数家长的观念中,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根本就没有平等可言,所以家长强迫着孩子做事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我1980年考入大学,进入了我早已向往的学校—— 吉林大学。我上大学这件事,对我弟弟妹妹的最大作用,是发现考大学这条路是可以走通的。要知道,在我的家乡,在我之前,从没有人是靠自己努力凭自己能力进入大学的,我是家乡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因此,弟弟妹妹们对上大学有了充足的信心,这是最重要的。所以后来弟弟妹妹就陆续考上了大学,而我们三兄弟陆续都完成了博士学位。  理论的探索  《培育优秀子女的规律》   1982年,我在大学二年级时,学校团委为了教育我们这些大学生,发给我们每人一本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儿子的信》,我一下子就被这本小册子吸引住了,我对人的成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以后,我几乎把能买到的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书全都买到了,像《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集体的方法》、《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并如饥似渴地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学说,奠定了我最初的教育学基础。后来我阅读了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的《家庭学校》,对家庭的教育功能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当我读完了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后,对人的精神的成长有了较确定性的认识。但是这时候的理论兴趣都集中在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形成上。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开始对人的潜能产生了极大兴趣,对目前世界上关于人的潜能的各种理论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涉猎和研究。通过对人的潜能的研究,我认识到人的潜能几乎是无限的。可是现实中的人们,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潜能,其最大原因是受“自我观念”的局限,而“自我观念”是童年在 家庭教育和早期学校教育中形成的;通过对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使我清楚地看到人的价值观排列是始自童年的家庭教育,价值观决定了人的思考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从而决定了人的行为。由此,我体会到,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孩子的精神人格塑造。  后来,我又对《卡尔·威特的教育》及续篇、《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俗物与天才》、《神童作坊》、《天才儿童的思维训练》以及蒙台梭利 幼儿教育著作等一系列家庭教育著作进行了深入研读。这些著作的精华,极大地丰富了我关于家庭教育的背景知识,使我对于家庭教育的规律性有了深层的理解。 实践的验证  《培育优秀子女的规律》   从1992年以来,我陆续为2000个家长讲过课,并直接为500多个家长提供过咨询。在为家长提供咨询的过程中,我总结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孩子出现问题,100%是家长有问题。”从实践中,当我跟孩子面谈后,我发现孩子没有什么问题,那些认为孩子的行为有偏差的家长他们自身有问题:是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不能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能无条件地爱孩子,不能真正信任孩子,不能体谅孩子是未成年人的现实,不能了解孩子掌握知识的规律等等。这一发现,使我不能不把注意力焦点放在研究孩子行为背后的 原因上。通过观察,我发现,家长的行为与孩子的行为并不存在简单的对应性。也就是说,孩子身上的问题,并不是家长身上的问题的简单重复映射。我们发现,有些家长身上的毛病,孩子身上并没有;而孩子身上却存在一些家长身上没有的缺点和毛病。那么这里的奥秘在哪里呢?  当我开设第四期家长培训班时,在课堂上,一个被诊断为是儿童多动症的孩子在课堂上不停地说话。他的母亲大声地训斥他,而他根本不听。面对那母子俩,我突然来了灵感。我意识到,孩子的问题来自他与父母的关系。也就是说,是孩子与父母之间所形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发现,对我来说,犹如拨云见日,顿时感到豁然开朗。我感到一下子抓到了 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本。原来无法解释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后续的家长培训课程都以重建“亲子关系”为重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也是一位家长,我在教育我女儿的时候,把我对家庭教育的理论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我现在呈献给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我诚心希望本书能够引起人们对家庭教育的关注,更希望我们中国的家长们,认真研究家庭教育的规律,真正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改变自己过去不正确的观念和做法,为我们的孩子们撑起一片自由成长的天空。那么,改善国民素质将不再是一句口号,同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将早日成为现实。

在美丽的科尔沁大草原上,有一个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香山农场,农场内生活着这样一个普通的人家,几十年来,他们和其他农场工人家庭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儿育女、放羊牧马、种粮种菜、辛勤劳作。然而不同的是,他们把自己的六个孩子都培养成才,三个儿子

 

      在美丽的科尔沁大草原上,有一个著名的博士之家,兄弟三人都是博士,人称董大博士、董二博士、董三博士。可是,严格地说,董二博士和董三博士都是在哥哥董大博士董进宇的帮助下成才的。
    董进宇的二弟董相廷当年在高中的时候,化学成绩曾经不及格。后来在哥哥董进宇的帮助下,不但考上了大学化学专业,而且还一直读到化学专业的博士,成为化学学院的院长。董进宇对于帮助二弟学习化学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锦囊妙计呢?
    董进宇的三弟董玉廷从小贪玩,高考曾两次落榜,最后也只是考取了一个专科学校。在哥哥的帮助下,他从专科跨专业考取了法律专业研究生,并且一直读到法学博士后,现在是国内计算机犯罪研究领域的专家。董进宇对于三弟到底用了什么独特的教育方法呢?
    现在的家庭里,特别是城市家庭中,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为孩子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孩子,但是出现问题的孩子却是越来越多。这令家长们感到非常困惑。那么,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呢?
    日前,有“中国亲子教育第一人”之称的董进宇博士走进《天下父母》,向广大家长揭开了这些谜底。
    董二博士:从“不是学化学的料”到化学学院院长
    “董二博士”董相廷1982年考大学,化学没有及格。回家一见到大哥董进宇就哭了。董进宇说,你个大小伙子哭什么呀?他说:哥,我们老师说我这辈子就不是学化学的料。董进宇的火一下子就上来了。他认识那个老师,那老师有两个门牙挺大,他说,他除了会呲大板牙还会啥?大年三十晚上,妈妈在厨房里煮饺子,爸爸跟未来的董三博士在外面放鞭炮,董进宇在在房间里给二弟讲化学。他把高中三年的化学从头到尾帮他讲了一遍,又把初高中英语从头到尾给他讲了一遍。他告诉二弟,人家能学会,你一定能行;别人能做到,你也能做到。
    后来二弟考硕士头一年也是没考上。又工作了两年。哥哥董进宇一直鼓励他,说硕士没什么太难的,只要认真学,肯定能考上。董进宇还专程到二弟那儿去了几次,与二弟交流,给二弟送书。后来董相廷考进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读硕士。本来应当读三年,因为成绩优秀,两年后直接考博士。现在是长春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在纳米技术系统化学方面是国内顶尖的专家。
    据董二博士说,他真正建立自信是在硕士二年级,在全班五十多个研究生里,他学习最好。这一下子他找到了感觉:我行!到博士毕业的时候,他已经发表了三十多篇论文,是他们那届博士生中的优秀毕业生。
    董三博士:从两次落榜到国内顶尖专家
    相比之下,“董三博士”董玉廷的事例更为典型。他是家中的老小,董进宇上大学了,他才读小学。董进宇放假回家还搂着三弟睡觉呢。在被窝里,三弟给大哥讲老师、讲学生,讲班里的故事,绘声绘色。董进宇特别喜欢聪明伶俐的这个小弟弟。等他上中学时,特别把三弟安排到自己的母校。这时,董进宇当年的班主任已经是校长,看到自己当年高徒的弟弟来了,而且,这时二弟董相廷也已经进了大学,觉得老三也肯定是上大学的料。可是董玉廷在那儿玩了三年,第一年考大学没考上,第二年又名落孙山,直到第三年才考进海拉尔师专。董进宇给三弟写信说:三弟,你考进这样的学校不行,将来你必须考研究生。三弟给大哥回信说:考研究生?那叫天方夜谭!我们海拉尔师专建校四十年,从来没有学生能考上研究生。董进宇又给他回信说,咱们都一个爹妈生的,你二哥能行、我能行,你怎么就不行?老三回信说:在咱们家里,从小到大你就是个仙儿,你干啥啥成,我是捣皮蛋,我笨,我干啥啥不成。
    董进宇没有再回信,而是想,怎样帮三弟找回自信。
    董玉廷大学毕业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到,到吉林大学进修。这时董进宇正在吉林大家给校长当秘书,就把三弟安排到吉林大学计算机系的高考状元班。吉林大学计算机系是中国最早办的计算机系。那个班又是最好的班。状元嘛!玉廷的寝室里共八个人,另外七个人都是来自各地的高考状元。董进宇对三弟说:这些人当年跟你考的是一张卷子,人家考六百八九进了吉林大学,读最热门的计算机专业,你考四百二三,人家比你多考了二百多分。你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比你聪明。过了三个月,董玉廷对大哥说:哥,我发现你说的有点道理。大哥问:怎么有道理?他说:我们寝室的七个老兄,有两位老兄我看十足是笨蛋,我就纳闷,他能比我多考二百五六十分?另外五个老兄,我至少不比他们差。董进宇说:我早就对你说过:人都是学出来的,没有人比谁聪明。
    老三从那时找到自信,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回顾当年在大哥的帮助下找到自信,董三博士说:如果远距离看人的话,特别是名人、成就比你大的人,你会把他看得很神圣,因为你只看到外在的效果。你觉得你做不到,他就比你强。但是如果近距离接触,特别是真正进行交流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人与人都差不多。人的智力差别是自己能感觉到的,比如在一些细微问题上、或者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发表态度的时候,真正能感觉到,他到底是比你强还是不强。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这是完全可以办的到。
    董玉廷考硕士时,初试过关后,南方有一个三流大学,说可以不用加试就可以收他,而如果进一流的大学,还得再过两关。董玉廷一度想到南方那个大学。可是大哥坚决不让他去。大哥说,吉林大学法学院是中国最著名的五大法学院之一,你必须在这儿念。董玉廷说,我万一考不上怎么办?董进宇说:考不上明年再考。我坚信你一定能考上。当时,董玉廷感动得眼泪都下来了。他坚定信心,以出色的成绩考进吉林大学硕士班。
    董三博士回顾大哥的鼓励和教导说:大哥从来不批评我,从来没说过这事你干不了。大哥说话的习惯是:没有问题。一点问题都没有。这种鼓励代表着另外一个人对你的承认,他认为你有潜质,他把这种生命的力量传达给你,在被鼓励的对象身上建立起自信,而自信是人成功的决定性的因素。
    女儿董晨耕:从迷恋《机器猫》到痴迷于写作和学习
    两个弟弟的例子生动典型,但毕竟是过去的事了,董进宇引导女儿董晨耕学习的例子,更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自己是博士,当然希望女儿喜欢学习、喜欢读书。可是,董晨耕却偏偏爱看连环画,特别是痴迷于日本的《机器猫》。当时,有很多家长不让孩子看,怕耽误孩子学习。但董进宇却让女儿看,只要有新的《机器猫》出版,就给女儿买。董晨耕痴迷到手不离卷,连上厕所都坐在便器上看。
    《机器猫》一共有114本,读到80多本的时候,女儿不读了。董进宇问女儿怎么不读了?董晨耕说:我看报纸了,一共就出114本,我舍不得一下读完。抓住这个机会,董进宇开始辅导女儿读美国的一本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他告诉女儿,这是美国一个中学生写的,特别好。你读完了给爸爸讲讲。董晨耕读完后特别兴奋,因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描写一个老师怎么恶劣地批评学生,书中就讽刺那个老师。董晨耕模仿书中,讲那个老师一嘴大黄牙,像岩石上的青苔。董晨耕笑得前仰后合,董进宇也跟着她笑。这样,董晨耕有了学习的兴趣,好奇心从连环画平移到小说上。董进宇对女儿说,在高中毕业之前,你如果能读完一百本世界文学名著,那么,你靠写字就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去。董晨耕问这话是什么意思。董进宇说:你可以当作家。当作家的目标引发女儿读书的欲望,截止到上大学,董晨耕读了104本世界文学名著。早在初二时,董晨耕写的书已经出版了,还发表了很多小说。
    董晨耕喜欢上读书后,董进宇又引导女儿学英文。他对女儿说:如果学会英文,会双倍的快乐。在女儿小学五年级时,董进宇开始让女儿学英语。他是用玩的方式让女儿学的。聘来个家教,让她俩读着玩儿,让老师读,女儿模仿。老师念一句、女儿学一句,念完一句,董进宇给女儿鼓掌:我女儿读得真好!董晨耕受到鼓励,学习起来就有热情。到女儿初一的时候,董进宇买回家三十多盘英文的原版磁带,让女儿模仿着玩。模仿多了,自然就会了。后来她开始看好莱坞大片,看全英文版的。这样,她的英文一下子学进去了。现在董晨耕文学水平和英文都是一流的。英语考托福可以考到630以上。
    家庭教育的奥秘: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
    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和亲身经历,董进宇发现,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是家庭教育的真正奥秘所在。在心理学上,把这个关系叫做亲子关系。
    在良性的亲子关系状态下,父母会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孩子可以自由发展,他的天性不会压抑、不会埋没,他的潜能不会压抑住。
    如果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扭曲的,比如说父母居高临下,批评打骂孩子,不问孩子感受;孩子有心里话不跟家长说,彼此之间相互抵触相互敌视、甚至相互仇恨、相互不信任,在这种关系状态下,父母无论怎么努力教育,都没办法把孩子教育好。相反,父母是越努力教育孩子,孩子出毛病的几率就越高。
    良好的父母跟孩子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爱;父母无条件爱孩子,孩子懂得感恩;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在这种关系状态下才能教育好孩子。
这个标准说说容易,真正做到是非常难的。
    如果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有问题的话,那百分之百是家长有问题。原因很简单,孩子是未成年人,是在你身边长大的,他的观念和行为是你给他模式化进去的,现在你俩关系出了问题,孩子是未成年人,当然得由家长负责了。所以,根据逻辑推理,孩子有问题,百分之百是亲子关系有问题;亲子关系有问题,百分之百是家长有问题。所以,如果父母认识不到这一点,父母不主动改变,孩子是没法改变的。
    与别的孩子比,批评,让孩子吃苦—中国家长常犯的三大错误
    一,拿孩子与优秀的孩子比只会让孩子更自卑。
许多家长习惯于拿自己的孩子跟比自己的孩子更优秀的孩子比。希望你的孩子像人家学习。但是比完之后,家长们发现,孩子并没有发奋学习。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一“比”不符合人性。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相同的。孩子的真实感受跟家长的期望完全相反。孩子的理解力差,他会理解为:他优秀、我劣等;他好、我不好;妈妈爱他,不爱我。这正好是让孩子没有学习动力的原因。
    所以,家长绝对不能拿自己的孩子与优秀的孩子比。这么比让孩子越比越自卑,失去学习的动力。有一阵,女儿董晨耕总跟班里一个叫李毅的女生比。为了教育她,董进宇在女儿镜子上贴了一张纸条,内容是“董晨耕是最好的、董晨耕是优秀的、董晨耕是聪明的、董晨耕数学很优秀、董晨耕外语优秀,等等”。贴上,还叫女儿大声地读。董进宇对女儿说,从今天开始,你不许跟任何人比,只跟你自己的昨天比,只要你今天比昨天进步就好。
    二,批评不会让孩子发奋学习。
批评只能让人不做什么,它不能让人做什么。随地吐痰,你批评他,下次不吐了。闯红灯,你批评他,下次不闯了。但它不能让人做什么。想让孩子发奋学习,想让孩子做什么,孩子需要鼓励、表扬、赞美、承认,只有鼓励、表扬、赞美,才能把孩子的生命之火煽起来。大部分家长不明白,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学习不够用功,你越批越不好。因为你只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孩子的内因没有被你激发起来。没有动力,也不知道应当干什么、怎么干。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些挫折失败,因为孩子不会总结,他一看成绩不好,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我笨。你再批评孩子,甚至挖苦孩子,只能使孩子更自卑,更没有信心。
    三,学习真正的秘密不是刻苦,是快乐。
    中国有句老话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一个人要想学好,他就必须刻苦学习,必须有毅力才能办得到。这就给孩子一个错觉:学习是件很苦的事儿。其实,学习的真正秘密不是刻苦,而是快乐。
    当然,学习的快乐不是那种简单的、浮躁的、浮浅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是进入一种高度的宁静、愉悦的状态。是克服困难后的愉悦。
    快乐学习的大秘诀
    真正的快乐学习的大秘诀是:第一,寻找到快乐,即辅助学习兴趣;第二,产生学习目标和理想,把今天的学习跟目标和理想联到一块,被激励起来;第三,进入了乐此不疲的状态。
    乐此不疲在表面上外在人不懂。很多人理解不了这是学习的快乐状态,而把这说成是刻苦、吃苦。董进宇以二弟为例说,董二博士在博士毕业期间,在实验室里呆了半个月,黑天白天做有机化学的实验。做了半个月,终于成功了。别人看来这人太刻苦了。但不对。这个道理换一个角度跟家长朋友说可能就更直观了,就是我们在告诉孩子要刻苦的时候,实际我们告诉了孩子别人的一种行为状态,外在的一种描述。我们并没有告诉孩子说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他不是被别人逼的。他是自愿的,全身心投入的,忘我的,他兴奋得睡不着觉。那是快乐的,不是刻苦。
    好奇心+自信,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许多家长特别关心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许多孩子因为习惯不好,因为对学习没有兴趣,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所以导致孩子学习很困难,怎么办?
    董进宇说,学习是一个综合行为。一个人在一种什么心志下来从事这个行为才是最有效的?  
    孩子要搞好学习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好奇心,一个是自信心。好奇心是求知的父亲。自信心是求知的母亲。
    孩子在童年的时候都有好奇心,这是没问题的,自然生态下,人这种灵性生物都有好奇心。好奇心是求知的原动力。孩子各有各的好奇心,有的可能对文学有兴趣,有的可能喜欢大自然,有的喜欢历史,有的对科学有兴趣。不幸的是,很多家长就强行砍掉孩子的兴趣,把孩子塞到学校的课本里去。就这样,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家长泯灭了孩子的好奇心。他让孩子只单纯的、规范地、刻板地学学校的这点知识,不允许孩子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样,孩子的原始的动力没了。
    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在社会的实践中慢慢长大,能力与知识的增长,与自信心增长是同步的。如果不同步,自信心不足,就不可能学好。
    自信心来自于鼓励、赞扬、肯定。而不是来自打骂、打骂对孩子伤害是最大的。首先伤害孩子自尊心,会导致孩子心灵的扭曲。另外,许多家长单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要、人格需要、精神营养的需要,忽略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其实,正是家长使孩子变得不自信,应当检讨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爱、敬、夸”—董博士育人“三字经
    爱: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父母要把心中喜欢孩子、爱孩子的那份感情描述出来、表达出来。最重要的是,父母能不能发自内心的,认为你的孩子是个好孩子,把你欣赏孩子那种感觉表达出来。能不能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不论孩子长得漂亮与否,也不论孩子考得好还是不好,孩子永远是你心中的宝贝。要让孩子找到这种感觉。爱是人类最大的需求,也是人生最大的动力系统。当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爱我、永远接纳我,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这个孩子才能够有牢固的大后方。
    敬:敬代表着尊重、平等。父母尊重孩子一分,孩子会加倍尊重父母。这才是正常人性。如果孩子对父母出言不逊、顶撞,那肯定是因为爹妈打骂导致的。
    夸:夸代表着鼓励、表扬、确认。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这是百分之百的真理。只有在受到肯定的时候,孩子才能找到自信。
    孩子什么时候才能起飞呢?就是从他找到自信的那天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