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章 趋于成熟

 丑骥馆 2012-03-03

第六章  趋于成熟

1980-1986

我想成为有史以来最棒的拍卖师。

 

—— 20世纪80年代初利氏兄弟拍卖公司

杰出拍卖师“掘金者”韦恩·于斯

 

那你必须到世界上最好的拍卖公司去工作!

 

—— 戴夫·利氏 答道

 

20世纪80年代,利氏兄弟是开门红,而对其他人来说,并不完全顺利。由于加拿大和美国的利率十年中第二次攀升,经济严重衰退席卷建筑业。美国的利率一度在17%18%之间居高不下。

不仅是大型设备生产商受挫;承包公司和设备的经济人也受到了重创。就像20世纪70年代初危机所发生的情况那样,利氏兄弟对此并不可怕。公司的特长是快速周转旧设备,并时刻准备着帮助境况不佳的客户快速筹集资金。

其中有一个客户叫特里·辛普森,他是不列颠哥伦比亚 萨里的太平洋叉车公司的业主。1982年,辛普森的公司拥有近100万加元的资产,当时的利率超过20%。“利氏兄弟公司为我们举办了一场大型拍卖会,真正把我们从僵局中救了出来,”辛普森回忆道。“我们在一天之内就卖出了98台叉车,利氏兄弟真的使我们摆脱了债务。”

这种帮助客户和在经济衰退时期蓬勃发展的能力是公司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种工业设备拍卖业务相对来说不受周期性经济趋势的影响,”引自公司章程的条款。“多数情况下,经济波动或滑坡可能有助于提高委托旧设备的品位,与新设备相比,旧设备的需求量可能会更大。”

1981年,利氏兄弟成交记录为九千九百万加元。一年后,成交额跃升至一亿三千一百万加元。这种增长并不是仅仅因为经济衰退而导致业务(的增量)。利氏兄弟拍卖行(也)一直在不断寻求较大的旧设备(委托)合同,总是在寻找和大型建设项目有关的合约。由于加拿大政府在寻求控制地区性大型水力发电蕴藏的方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不列颠哥伦比亚进入了一个庞大建筑项目的新纪元。政府提出了控制整个河流体系的多种方案,其中着手进行的有几个大型、长期的项目。

几年后,其中的一个项目,位于不列颠哥伦比亚东北部的皮斯河(Peace River)水坝最终接近完工。有一个名叫W.A.C.贝内特 的大坝(W.A.C.Bennett dam),使380英里的皮斯河产生节流,并在北美建造了最大的人工湖,威利斯顿湖Williston Lake)。当项目竣工时,利氏兄弟签下合约拍卖(施工)设备。19809月,1,400多位竞买登记人涌入阿拉斯加公路以西56英里处遥远的哈德逊 霍普小村落,他们希望买到一批便宜货。

然而,那场特殊的拍卖会上很难买到便宜货,因为旧设备的需求量很高。利氏把1,263件设备卖给了加拿大全国各地的买主,还有美国和日本的买家。拍卖结束之日,总成交额五百万加元。拉斯·奇莫利克记得,大部分设备卖给了加拿大承包商,高价位击退了旧设备经销商,因为在拍卖会上买到的高价设备使他们无法获取盈利。

 

(第69页照片:在20世纪80年代的前半叶,利氏兄弟拍卖公司继续他们积极发展(的计划),在北美和全世界购买黄铁(设备)。)

 

(70页照片:利氏兄弟拍卖公司继续邀请更多的合伙人加入公司,对表现突出并帮助公司步入新地区的员工给予股份奖励。这些员工中包括(左起)马文·钱德勒、埃德·班瑟,以及罗杰·拉梅尔,他们都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公司的)合伙人。)

 

花名册增员

这十年的初期,除了大型拍卖外,还有其他很重要的事。1980年,肯·利氏再次从公司退休(这次是永久性退休),并招入两名新员工。

新成员中有一位名叫马文·钱特勒,他是加拿大东部的营销经理和合作伙伴,已在1979年加入公司。他的职责是负责验货、鉴定,并兼任加拿大东部、安大略、魁北克和沿海城市的工业(设备)和建筑设备的拍卖。

第二位新同事为埃德·班瑟,现在是美国地区的经理。班瑟在1972年入利氏兄弟拍卖公司,在埃德蒙顿(拍卖)场地任调度员,1975年调到乔治王子城,在那个地区他为利氏兄弟拍卖公司开拓了(拍卖)业务。1980年,也是在他入股的同一年,利氏兄弟拍卖公司在乔治王子城开设了一个永久性拍卖场地。班瑟还记得当时的挑战:

 

我去乔治王子城时,公司说,“去吧。让我们看看你是能完成任务的。如果你能证明你可以完成任务,我们就给你加薪。”

沉默了一会,最终我自我吹嘘地说,“伙计们,我觉得我行。”他们说,“是的,你是好样的,但一定要有耐心。肯定会有起色的。我们无法向你预言,但我们会使您满意的。”

那时我不知道(他们所讲的含义),而肯·利氏就要退休。当他退休后,我接到拉斯·奇莫利克的电话,他想知道我有多少存款。我说,“拉斯,除了我拿到的那份薪水外,我没有其它收入。”但是我很幸运地借到了三千加元,把这些钱投入股市,然后以45,000加元出让这些股票。我把这些钱给了公司,作为我入股的钱。

 

(第71页照片上图:肯·利氏在利氏兄弟1982年的一次拍卖中确定报价。)

 

(第71页照片下图: 20世纪80年代初,棕榈泉例行会议期间利氏兄弟全体员工的合影。这是利氏兄弟拍卖公司全体员工的一次盛会,对分布广泛的公司来说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巨头 环(力公司)

利氏兄弟非常幸运,美国新设备市场的情况并不比加拿大好多少,因此为加拿大拍卖行敞开了大门。20世纪80年代初,雇佣了蒙大拿 米苏拉一家卡特彼勒的经销商罗杰·拉梅尔,让他出任公司在美国的第一批拍卖代理人。拉梅尔回忆起戴夫·利氏如何劝他加入利氏兄弟拍卖公司。

“我最近曾同利氏兄弟拍卖公司组织了一场拍卖会,拍卖后,戴夫要我为他们工作,”拉梅尔说。

 

但是我当时已做好准备独自做设备生意。戴夫仍然每周打电话,说,“你最好再考虑一下。”然后,十二月的某一天,米苏拉的气温达零下40度,我接到戴夫的一个电话,他说,“我将寄给你和你的太太每人一张到棕榈泉的机票,再来看看我们(的拍卖)。”那时,棕榈泉看上去是笔不错的业务,所以我们就飞去了。那时我对该公司还不太了解,但是当我们到达那里时,泳池地区正开着大型的派对,酒瓶浸在热水桶里。然后,戴夫和迪克·巴特尔步步紧逼,我只得同意为他们工作而告终。

 

美国的业务发展得很快。西部各州全面铺开后,利氏兄弟通过1982年阿拉巴马的一场拍卖会,进入密西西比以东地区。

1984年,公司的拍卖业务一鸣惊人。那一年,利氏兄弟拍卖行和环力公司(Ring Power Corporation)签署了一份合约。环力公司是以福罗里达州奥兰多郊外为基地的一家大型卡特彼勒设备经销商。环力公司做的是全球生意,并在卡特彼勒代理商中具有一定的声誉,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他们就已经通过拍卖方式出售设备。兰迪·林哈弗是环力公司的委托人,据他所说,利用拍卖可“免缴贸易保险费”。那时,环力公司的大部分设备都是通过美国的拍卖公司进行转让,但四五年后,林哈弗说,公司对拍卖公司的做法感到不满。

 

他们允许卖家回购,对此,我们觉得这有损于我们设备(的信誉)。因为我们投入的都是高质、新型的卡特彼勒建筑设备,但是他们却把我们的设备与卖家要回收的设备放在一起。很多买家都存有疑心,认为我们可能要回购我们的设备,而我们也恰好不想与那些拍品混在一起,因为我们在拍卖会上投放了很多拍品。

 

环力公司为拍卖设备事宜最先接触了阜克兄弟公司,但这家内布拉斯加州的公司不愿屈从他们的佣金(条件),所以当林哈弗听说利氏兄弟拍卖公司在纳什维尔举行拍卖时,他派了一个代表团去探个究竟。

“他们用斜坡的方式举行拍卖,而不是带了人们从一台设备走到另一台进行拍卖,我们对此印象颇深。他们把人们安排坐在体育场里,”林哈弗回忆道。他们的斜坡不仅方便了竞买人,而且林哈弗还承认,这是(展示)他们公司设备强有力的销售方法。

“其他人则(将注意力)集中在开不动的破烂货里,或者集中在无法通过利氏公司斜坡的散架卡车中,”他说。“我们感到,类似这种方法是使我们的设备区别于(其他设备)的一种途径。利氏兄弟拍卖公司还坚定执行不得回购的规定。”

看过纳什维尔的拍卖后,“行情飞涨,并为拍卖程序而着迷不已,”环力公司随即签订(委托)合同,使利氏兄弟拍卖公司在福罗里达市场有了立足之地。根据新合同的约定,环力公司和利氏兄弟拍卖公司开始了在奥兰多郊外每年一次的拍卖会。每年二月份的环力/利氏兄弟拍卖会成为公司的例会,并开始了新一年的季度拍卖。正如奇莫利克所说,“福罗里达的拍卖确实成为拍卖的精华。”

环力公司拍卖会甚至对其他的构思都具有借鉴作用。1983年,利氏兄弟吸收了环力公司销售员鲍勃·布劳利,由于是利氏兄弟拍卖公司最新的合伙人,因此要他负责日益增长的美国业务。“当戴夫对我宣布他给鲍勃一份工作时,那时我和鲍勃在洛杉矶,”林哈弗说,“我告诉鲍勃,‘嘿,对你来说这是个不错的机遇。’”

千真万确。布劳利加入公司时,在美国约有五个全日制员工,每年总成交额约二千万美元。公司在俄勒冈州的波特兰有办事处,在蒙大拿州有一个小办事处,其他州也很有业务。

“戴夫要我们在几个中心位置中选一个建立美国总部的地方,比起芝加哥这样的城市,我更喜欢丹佛(Denver),”布劳利说。“当我到丹佛时,我们既没有办事处,也没有业务。六月份我到这里,建立了第一个办事处。戴夫、迪克·巴特尔和拉斯·奇莫利克在加拿大罗米勒(Ronny Miller)处拿到了一只打包标的,并为丹佛拍卖会送来了一只价值二百万加元的打包标的。因此我们确定八月份进行拍卖。”

科罗拉多州(Colorado)的第一个星期,布劳利在拉昆塔酒店里几乎给科罗拉多州的每一个承包商都打了电话,(希望能)找到委托人。很多承包商都拿来了设备,因此布劳利出去租了一块场地和一台拖车。最后拍卖成交额约五百五十万美元,大获成功。那年十月,又举办了第二场拍卖会。

不久,布劳利雇佣了肯·阿斯伯里经营科罗拉多的业务,由于业务发展很快,因此有理由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拍卖场地。经几年苦苦搜寻,圈下了一块38英亩的场地。1985年,科罗拉多州的布莱顿成为利氏兄弟拍卖公司在美国的第一个永久性拍卖场。至此,从宾夕法尼亚到加利福尼亚,从德克萨斯到北达科他,公司在美国各地都成功地举办了拍卖会。

 

(第72页照片,上:利氏兄弟拍卖公司独一无二的(展示)坡道帮助了拍卖业的改革。竞买人在遮阳帐篷的荫凉下惬意地看着机器缓慢驶过。)

 

(第72页照片,下:约翰和多琳·利氏,摄于20世纪80年代初。此时,约翰已迁至南非,又回到了加拿大。)

 

(第73页照片:拍卖前这些翻斗车整齐地排列在拍卖场地上。看到意向买家爬进驾驶室发动引擎确定(是否要)购买,这是习以为常的事。)

 

广告的作用

随着永久拍卖场站的增加和成交额的增长,利氏兄弟公司的客户名单也在增多。作为一个服务机构,利氏兄弟拍卖公司依靠声誉和潜在客户的力度而获得成功。正因为如此,公司总是对拍卖当天的宣传手册投入很大资金,还要继续寻找引人注目的广告(切入)点。

翰·伊维斯特是《最后报价》的发行人。他清楚记得那天遇见戴夫·利氏和迪克·巴特尔的情景。伊维斯特的杂志列出了拍卖设备的价格和系列号。(是一份)既为买家又为拍卖公司设计的参考资料。《最后报价》成为出席利氏兄弟拍卖会人群手中常见(的资料)。

1979年,当戴夫前来自我介绍时,我正在阿拉斯加的费尔班克斯(Fairbanks),”伊维斯特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说。“那时候,我们(的发行量)还没有覆盖加拿大,但我们正准备开始(覆盖)。因此戴夫走上来,看了看我们的书并说,他想要买下封面广告。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他们买下了我们所有的封底广告和书里的其他广告。”

广告确实有用,但只是利氏兄弟拍卖公司全力推销的有形部分。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鲍勃·卡斯韦尔从艾伯塔的卡尔加里调往里士满的公司总部,所赋任务是节流和扩大利氏兄弟拍卖公司的广告宣传。

他进行了很多行政方面的改革,包括开始进行的物资管理系统和批量采购方面的改革,最重要的是,他彻底改变了利氏兄弟拍卖行邮寄拍卖宣传手册的方式。这些宣传手册是利氏兄弟拍卖会的名片。它们列出了拍卖的项目,并且是公司向客户展示的重要部分。通过对手册的集中处理,卡斯韦尔可以更快地发出更多的宣传手册——这就扩大了利氏兄弟潜在的客户群。这种优势非常明显。1981年,33场拍卖会销售额约一亿加元。仅在(1981年的)两年前,同样的拍卖场数,销售额为六千六百五十万加元。

销售量的上升也反映了利氏兄弟出版宣传的效果。到1985年,销售量上跃至二亿零三百万加元,公司拥有125,000名在册潜在客户,每年邮寄近三百万份彩色宣传手册,宣传他们的拍卖。

 

大型(设备)拍卖趋于成熟

自利氏兄弟在加拿大西部山区公路边举办的第一次大型拍卖会以来,工业拍卖趋于成熟,这是15年前,不可想象的成果。很难估量利氏兄弟公司对(工业拍卖)所作的贡献,但许多业工业界圈内外人士都急于想称赞利氏公司在拍卖方法上作出的本质区别。公司的斜坡是唯一最显而易见的标志——利氏兄弟拍卖公司改变了拍卖场地的外貌,改变了委托人和卖主转让设备的方式,还改变了竞买人对公司的看法。

“后院拍卖的年代已不复存在,”1985年福布斯杂志宣告。这篇文章继而报道说,除了艺术品、古玩和农产品之外,每年的拍卖成交额约八百五十亿美元。其中,不动产占了三百亿美元,其余是重型设备、农业机械和飞机。

 

最大的拍卖行之一,利氏兄弟国际是擅长于拍卖重型设备的公司,其成交额是1980年的两倍多,而今年有望达一亿七千五百万美元。

 

“拍卖是最完美的自由贸易,” 利氏兄弟拍卖公司广告部经理布莱恩·万纳普说。

蒙大拿设备经销商 克·赫利特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参加利氏兄弟的拍卖会,而且很快就只愿参加利氏的拍卖。和其他许多客户一样,他也是在购买一台设备后,亲身体验到公司的诚信,他所买设备的登记(使用年限)是十年,而实际成新比登记的年限旧。“我打电话只是想确认(使用)年限(是否)少报了一点,”赫利特说,“我不是想要钱或者要讨个其他的说法。大概过了六个星期,我收到了一张三千美元的支票。”

根据利氏兄弟拍卖公司合伙人所说,拍卖师与典型的销售人员因所处的立场不同,所以对设备的观点也不完全相同。

“拍卖和零售是不同的,”约翰·怀尔德指出,他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断断续续与利氏兄弟拍卖公司合作,并在1981年加入了公司。

 

我们的销售人员比店员更(有经验)。他们是(公司的)顾问。他们成了(客户的)知己。很多情况下,我们接触的人群中有通过退休(退役)人员实现销售的,要实现这种销售并不难;但也有销售人员接触的人群是,受到病痛的折磨,或经历了主要持股者的死亡,或遇到经济方面的困难、婚姻的破裂、合伙人的散伙。所以销售人员必须用同情和理解的方式与遭遇这些事件的人打交道。

 

有人说,利氏兄弟公司改变了拍卖业,卡尔加里先驱报同意这种说法。在一篇文章中,这份报纸评论道,实践证明,利氏兄弟的商业意识和个性结合在一起就是一种优势。

 

大型设备拍卖作为一种效率最高的处置剩余设备的方法,只经历了在此之前的三十年(磨练),现已趋成熟。利氏兄弟的成功可以归因于个性和才能的有效结合。唯一还活跃(在拍卖业的)兄弟戴夫·利氏是一个具有创意和理想的先驱者。遇事冷静的迪克·巴特尔处理和安排具体工作。拉斯·奇莫利克专管财金方面的业务。

 

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繁荣昌盛,就是公司本身所取得的成就。当利氏兄弟的总成交额每年在递增时,而重工设备制造商,例卡特彼勒,正遭到持续的严重亏损。卡特彼勒报告称,仅1982年第四季度,一个季度就亏损达二亿零四百万美元,而同一个季度,约迪尔眼看盈利下跌到78%

利氏公司占据了一个强大的旧设备市场,并继续寻找感兴趣的和有利润空间的(项目)。1983年,利氏兄弟缔约的拍品是,南太平洋国家斐济在建项目南迪和罗忒克区域水库的大型设备。这是利氏兄弟首次到南太平洋拍卖,也反映了不管利氏走到哪里,就可以卖到那里的哲理。

两年后,利氏兄弟拍卖行签约为曼尼克斯家族在 艾伯塔(加拿大西部一省) 卡尔加里的劳拉姆国际有限公司举行清算(拍卖)。这场拍卖因几个原因而显得非常重要。第一,神密的曼尼克斯家族在加拿大的建筑业中享有权威和盛誉。劳拉姆参与的项目包括卡尔加里轻轨的建设,这是一个130亿的奥三滋(Alsands)项目,还有诺曼 韦尔斯的管道项目。第二,戴夫·利氏非常高兴地接下了这笔业务还有其他的个人因素:米勒和米勒是美国的一家拍卖行,也是利氏兄弟的竞争对手,他买下了米勒和米勒整版的广告权。

    “我的某些合伙人说我收买米勒是疯了,”戴夫·利氏回忆道。

 

有一些人写信给我,他们是公司的董事,他们说不想参与这件事,因为这是一项非常愚蠢的举措。与此相反,所做的决定确实非常正确。如果没有这件事,那么米勒就会进入我们的领地并已建立起(他们的势力范围),这是我不想看到的。而且据我们所知,这笔交易真的很好。已处在我们密切审视之中。

 

结果真是这样,这是一个不错的举措。为期两天的曼尼克斯拍卖成为卡尔加里有史以来最大的拍卖会,并且吸引了来自北美和欧洲的1,400多位竞买人。“我们用租用的巴士,接送城外的买家来参加拍卖会,”卡尔加里先驱报报道说。“在场有报关代理人,他们可以(当场)办理运输许可证,还有一家银行,可以为买家提供资金服务。”

蒂·波普1980年一开始在温哥华,1984年搬到了埃德蒙顿,他评价说,安排在曼尼克斯处理重型建筑设备和管道设备,这是一种好到不能再好的方式。“现在,(我们的)市场非常繁荣,”他说。“我们从北美和欧洲接到了很多这种(委托)拍卖的电话。”

拍卖结束时总成交额近一千三百万加元。

 

(第75页照片:直到20世纪80年代,戴夫·利氏是三兄弟中唯一还留在公司的(创始人),而他还保持着深入实际(的作风)。只要有可能,这位创始人就会跳上讲台,在拍卖会上确定报价。)

 

(第76页照片上:这本宣传册是为拍卖一架飞机而做的广告。因为利氏兄弟擅长拍卖大型建筑设备,拍卖飞机看上去是一次极好的机遇。然而,这场拍卖显得非常棘手,而且没有像利氏的传统设备拍卖那样得心应手。)

 

(第76页照片右:1980年马蒂·波普加入利氏兄弟拍卖公司,后来成为一名合伙人。他在埃德蒙顿业务快速扩张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走向天空

由于工业旧设备的市场非常强劲,利氏兄弟拍卖公司好像已进入扩展视野的大好时机。公司非常成功地转让昂贵的大型机械后,1983年作出决定,尝试拍卖另一种及其昂贵的设备:私人飞机。

直到1985年,利氏兄弟拍卖公司才作好举行首次飞机拍卖专场的准备。加拿大首场飞行器拍卖会于19854月在蒙特利尔举行。拍卖之后,由于公司的飞机专家劳伦斯·萨基尼尔指出,“在加拿大登记的飞机只有22,000架。”此后,随着又一次战略转移,公司紧接着又举行了一场拍卖会。

利氏兄弟拍卖公司的第二场飞机拍卖会安排在美国,在亚利桑那州 凤凰城 梅萨鹰隼起降场(Mesa Falcon Field)。拍卖会在19862月举行,并宣称为“美国第一场无底价飞机拍卖会。”按照利氏兄弟拍卖公司的标准模式,用挂钩将整架飞机牵引进场,而竞买人都坐在座位上。(那次拍卖会)一共成交了约40架飞机,总成交额为四百万美元。

连续两场拍卖会之后,利氏兄弟拍卖公司很快宣布,包括凤凰城两个机场在内,计划每年要举办好几场飞机拍卖会。然而,飞机比工业设备更难找到拍卖源。因为,飞机不像建筑机械那样,不可能有成群结队的飞机(委托拍卖)。可是,利氏兄弟拍卖公司依靠自身(的努力)找到了很多委托人。

“每架飞机都各有其主,一场拍卖可能要有3040架飞机,那么就要有3040位物主,”迪克·巴特尔说。“他们对拍卖业并不了解。而我们也是在从事(飞机拍卖)时,(才知道)燃料价格很高,开飞机不划算。我们的成交价虽达到了这些飞机的价值,但飞机拍卖还是形成不了市场。”

最终,利氏兄弟拍卖公司决定放弃拍卖飞机。

 

(第77页照片:多年来,利氏兄弟拍卖公司经常在加利福尼亚棕榈泉举行拍卖会,并召开员工大会。照片是20世纪80年代初销售会议的合影。)

 

企业变革:新合伙人;巴特尔差点退休

1986年,利氏兄弟拍卖公司还是拥有强大的旧设备市场,此时,他们邀请了三位新的合作伙伴加入公司:马克·S·克拉克、詹姆斯·A·麦凯和罗杰·W·鲁梅尔。但这条新闻很快就被另一个合伙人的惊人消息而淹没。公司初创时期最早跟随利氏兄弟的迪克·巴特尔宣布他要退休了。那时他51岁。

1986429,内部通讯公布这条新闻称,“如果少了一位安静、称职,并操持公司日常工作(长)者的身影,很难想象利氏兄弟拍卖公司(以后的境况)……当迪克退休回基洛纳老家经营苹果园时,他将在四月底开始他人生的一个新阶段,……斯·奇莫利克和鲍勃·卡斯韦尔将要接替迪克的工作。”

唐·查默斯在1983年时加入了埃德蒙顿公司,1993年成为公司的合伙人,据他所说,对戴夫·利氏来说,巴特尔是一位重要的帮手。“他会对戴夫的计划,提出非常合理的补充意见,”查默斯说。“迪克对(公司的)计划、组织和(营运)稳定性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参与每个项目的评估,并参与利氏兄弟所关注的每笔交易。”

当问起他最值得怀念的事,巴特尔说他会想念利氏兄弟公司的同事。顺理成章地,(公司)安排了一场欢送会,也开始为巴特尔的离别做准备。可是晚会上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

“他走到我跟前说,‘戴夫,我不知道这次(是否)该退休,’”戴夫·利氏回忆道。“我就径直走到话筒前说,‘迪克刚刚宣布他不退休了!’”

据戴夫·利氏所说,巴特尔一直希望经济条件宽裕时就退休,也许连他自己也感到意外的是,攅够了钱最终使他早早(提出了)退休,他在基洛纳买下一个苹果园,那里有他童年拾苹果的回忆。但在晚会上,周围都是和他一起工作了这么久的同事,巴特尔意识到,他一定会挂念业务上的事,因此他在那一刻改变了主意。第二天,就像过去30年那样,巴特尔还是照常来上班。

 

(第78页照片,上中:当公司总部还在基洛纳时,迪克·巴特尔就已经加入了利氏兄弟公司,并随公司到了温哥华,以及全世界。1986年,巴特尔——当时公司业务上的第二把手——决定要退休,但在最后一分钟改变了主意。)

 

(第78页照片,上左:当迪克·巴特尔差点要退休时,鲍勃·卡斯韦尔带着拉斯·奇莫利克准备接班,接替巴特尔的工作。照片摄于2000年,卡斯韦尔在1986年时就已成为公司的合伙人。)

 

                                                       跨越北大西洋

克·克拉克增补为利氏兄弟拍卖公司的合伙人,预示着公司的视野更宽广。克拉克是利氏兄弟拍卖公司最受重用的员工,他(既)为买家开辟市场,又促进了(公司在)北美的拍卖业务,后来还负责公司在欧洲的业务。多年来,欧洲竞买者在利氏兄弟的拍卖会上屡见不鲜,正当巴特尔再次考虑退休时,公司正好开始考虑向欧洲市场进军。

第一步是选择利氏兄弟拍卖公司办事处地址。理想的地点是交通运输四通八达,并有多处自由港。广泛寻求后,利氏兄弟拍卖公司宣布,将在荷兰鹿特丹开设办事处。

帮利氏兄弟拍卖公司创建办事处的是伊恩·道森,他熟练掌握了好几门外语。他在综合报道中解释了选择鹿特丹的原因:“因为它是中立地带。如果我们把办事处设在法国,我们会发现很难和说英语的人打交道。法国人对在他们的领土上说英文(的现象)很敏感。如果我们设在英国,法国和说法语的国家就会无视于我们。(然而)在荷兰,我们可以接触任何人,包括中东人。

除了在鹿特丹的新办事处外,公司在加拿大有11个办事处,在美国有10个办事处。在埃德蒙顿、温哥华、乔治王子城有永久性拍卖场地,还有科罗拉多州布莱顿的新建场地。肯·阿斯伯里是美国中心地区的地区经理,据他所说,在以往的12个月中,公司“成交额超过二亿美元。”

 

这使利氏兄弟拍卖公司享有最高的声誉,并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拍卖行。利氏兄弟公司宣称,他们的成功源自他们的进取精神。在竞争对手没设办事处的地方,我们有办事处。我们在北美有更多的办事处,并覆盖了大范围的地区。我们有庞大的员工队伍。我们走出(家门),按(进取精神)办事。戴夫·利氏确定的理念,是基于利氏兄弟拍卖公司所得的声誉。你永远不想看到一位(对你)不满的顾客。我们经历了千辛万苦才确信,公司永远不会有一位(不满意的)客户。

 

地理区域的延伸无疑是利氏兄弟拍卖公司成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洲际运输费用不断下降、世界汇率和经济结构(等因素)使旧设备业务的“全球化设想”变得合理。此外,利氏兄弟拍卖公司所追寻的大笔交易项目很少,而且分散在世界各地。英国和阿根廷因控制福克兰群岛的主权而发生了1982年短暂而激烈的战争,所以随之而来的是这样一笔业务。那一年,阿根廷占领了由英国控制的岛屿,为了这些海岸线以外300英里的岛屿,触发了一场大规模、毫无结果的战斗。

战争结束时,英国就开始大规模重建福克兰群岛上坑洼不平的机场和码头设施和其他基础建设。多年后,这些建筑竣工时,利氏兄弟拍卖公司应召拍卖剩余设备。

 

(第80页照片:1987年,利氏兄弟拍卖公司穿越大西洋,举行了在英国的首场拍卖会。利物浦拍卖会主要是拍卖福克兰岛战后重建所用的设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