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笑靥女主播

 田王老羊 2012-03-04

笑靥女主播

——欧阳夏丹访谈录

本刊记者 邓 瑜 《 新闻战线 》(2011年第12期

    保持本色

    记者:今年8月你和郎永淳入主《新闻联播》。进入中央电视台是每个电视主持人心中的梦,而对于央视主持人来说,《新闻联播》是万众瞩目的舞台。作为中央电视台的王牌栏目,《新闻联播》主持人代表的是电视台的水准、国家的形象。作为初入栏目组的新人,有没有压力? 

    欧阳夏丹:我觉得压力还是挺大的。每一档栏目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气场和气质。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新闻联播》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虽然主持人播报导语的次数比较少,每次说的话也比较短,但就是比平时播其他新闻的时候要紧张。播其他新闻你会比较放得开,可以发挥,万一说错了也没有关系,能把话再圆回来,但是播《新闻联播》你就不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自己有任何闪失,因为它是全中国收视率最高的一档“国家级”的新闻节目。

    记得第一次在《新闻联播》出镜的时候,领导对我和郎永淳说,忘掉之前的条条框框,做回你们自己,可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们思想松了绑,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不违背这个栏目大的原则和基调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持自己的本色。一方面,《新闻联播》确实是一个国家级的节目,通过主持人的播报传递出一种大气、庄重、权威、可信度高的新闻,但同时又不能失去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

    记者:一直以来,你以自然清新、快人快语的主持风格——一种与传统有别的风格为人称道。初入《新闻联播》时有没有遭遇角色转变的困扰?很多观众都希望你和郎永淳的加入,能够为《新闻联播》带来新的气象。

    欧阳夏丹:我之前看过网上一些观众的评价和讨论,观众挺希望我俩进去后能为《新闻联播》带来一些改变。但在我看来,如果要《新闻联播》呈现出跟以往不一样的气息,可能需要一个全方位的转变,包括稿子的写法,表达样态的创新等等,而不仅仅是一张新的面孔进来就能了事。我觉得观众有时候对新人寄予了太高的期望,这无形中给我们造成了压力。就现阶段来讲,我们应当先去适应它,然后在适应的过程中去寻找一个双方认同的契合点;在改变和探索的过程中,慢慢地找准自己的位置,而不是认为自己一进去就能够为它带来多大的改变——这也太夸大个体对整个节目的作用了。

    在节目中可以用个人比较舒服的语汇来播报,但是不能超出总体的框架。我们刚去《新闻联播》时就曾向人请教过,都说《新闻联播》是字字千金,秒秒政治,天天考试,也就是说可能因为你的一次发挥,比原来导语的长度多出了10秒,结果导致后面的一条简讯被挤掉。《新闻联播》可以说寸土寸金,节目组一定会把导语写得让你觉得已经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事儿给说清楚了。因此我们经常会有还没抡开导语就结束了的感觉。节目组有节目组的考量,毕竟要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把更多的信息传递出去,这样紧凑的节奏很难去表达自己的个性。明年我们搬进新台址后,随着演播室和栏目整体思路的调整,改版的幅度可能会更大一些。我相信慢慢地,会给大家呈现不一样的感觉。

    记者:看来新人进入《新闻联播》还是需要淡化个人色彩的,之后再渐渐在节目特色和个人风格中找到一种平衡。

    欧阳夏丹:没错。其实不仅仅要符合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还要注意跟搭档之间的配合。两个人的风格出入太大,观众会觉得不协调。我记得有一次跟前辈王宁老师搭档,播完以后他就说:“你的语速有点快,我在旁边听着有点紧张。”我马上就意识到在两个人搭档主持的时候,你的状态可能会影响到对方,需要注意把控。

    与节目契合

    记者:一个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会有不同的阶段,但能够留住记忆和被人记住的有时只有一个,比如你和《第一时间》。很多人为之奋斗一生也不一定能寻得一个真正与之契合、共同成长的节目,但你却在成功之后转身离去。6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当时离开是为了挑战自己,还是职业规划的一步?

    欧阳夏丹:其实完全没有规划。从财经频道到新闻频道完全是服从台里分配,而能进《新闻联播》算是赶巧了,赶上了今年台里第一次公开竞聘。我99年毕业到现在,工作12年,几乎是属于踩西瓜皮——滑哪算哪(笑)。但似乎是命运的安排,每一步好像都计划好了一般,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都是很无心也很无意地走到了今天这一步。《第一时间》做了6年,从健康的角度讲,那种“生物钟”太不正常了,离开后,我安慰自己说以后不用早起了。但从主持人和节目本身的契合度来讲,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发现哪个节目能像《第一时间》那样跟自己的性格、特点方方面面都契合得如此之好。

    记者:还真是,很多人说起你首先想到的是《第一时间》,觉得《第一时间》与它的主持人们在一道成长,这种合作堪称“默契”。在这方面你有什么心得?

    欧阳夏丹:我觉得关键在于参与。《第一时间》的工作流程和节奏其实挺严酷的,比如说第二天早上7点钟的直播,头天晚上的8点半我要去单位和他们一起开编前会,大致捋一下第二天的新闻流程、内容和排序等等,然后开始讨论,根据现场给出的新闻每个人都要说一说感受,如果让你来写导语和编后语你会怎么说——就跟考试一样,点到谁谁说,要是说不出来就会觉得很丢脸。这样的节奏和氛围会强迫你去动脑筋,不像以前是别人写什么我就播什么。此时突然觉得有了一种主人翁的感觉,与策划、编导、制片人融为一体,然后通过每天的编前会,彼此之间加深了解。他们会通过我的发言掌握我的性格、说话的方式,写串词时也就能够以我的口吻和心理状态为参照,让我一看就觉得这像是我说的话。参与度高了,主持人在节目中就更能从容发挥。第二天直播结束后的早饭时间,又是一个编后会的过程,大家开始总结今天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还有什么有待提高。我觉得一个主持人能否跟一个栏目融合在一起,在于你肯不肯花时间和精力跟这个栏目组一起摸爬滚打。这种彼此的认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记者:你曾两次在节目中流泪,一次是衡阳大火,一次是梅艳芳去世,当时你甚至还在节目中哼起了歌。而这样的感情流露,当时受到了节目组上下的一致肯定。作为新闻工作者,一般要求客观、冷静、理性,但你却在新闻中自然地融入和流露自己的感情。

    欧阳夏丹:其实这要从《第一时间》的工作氛围说起。我刚刚辞去上海的工作到《第一时间》时,大家的工作方式和习惯我一时不很适应,每次开会的时候他们会问我,你对什么新闻感兴趣?这条新闻你想怎么说?你觉得第一条新闻播这个合适吗?或者编后语你想怎么总结几句?开始我很紧张,简直是受宠若惊——对你如此尊重,一心想按照你的个性来打造这个节目。我们制片人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他说我就希望你们能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个性融入节目。有时直播的时候你发挥得少了,他还说:“今天怎么没有自己的东西?”

    我刚来北京马上面临着角色的调整和适应,从以前的“要我说”变成现在的“我要说”,我觉得心态是不一样的。包括那天梅艳芳去世,那是凌晨发生的事情。制片人当时就调整了新闻编排,留出了一段节目时间专门献给梅艳芳,对我说你是她的歌迷,开场白你就说一段你对梅艳芳的了解和感受,她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最打动你的是什么?然后引出她的生平,歌迷对她的纪念等等,接着开始播放她的歌曲。那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创作热情一下子就被激发了起来。我开始自己写开场白——我对她印象最深的是她最后一场演唱会时穿上了白色婚纱,渴望此生能跟心爱的人一起走上红地毯,然后说着说着就出于女性的感同身受,自然而然地就将自己的情感流露出来。那天节目播完以后,很多观众通过短信平台发来短信表达了他们的感动,尤其是梅艳芳的歌迷看了以后觉得节目做得很有人情味儿。这都得益于一个好的团队,一片宽松的土壤,我特别感谢《第一时间》,她使我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给了我无限的空间。

    感受快乐

    记者: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成功的定义和标准也许并非一个,比如“出镜”、“成名”,抑或“收入”、“舒适”……凡此种种,因人而异。《新闻战线》曾刊发过一篇纪念文章:《“小官儿”罗京》。罗京生前常开玩笑说自己现在还只是个副科级干部,收入不高,但这一切都掩盖不住他是一个真正的新闻人,最好的主持人。你本人坚守的价值标准又是什么呢?

    欧阳夏丹:我觉得人生价值的基本衡量尺度在于对职业的信仰。有的同行会觉得工作时间长了以后完全没有了最初的那份新鲜感,没有了当年怀有的激情和理想,仅仅是完成一份工作而已,播报的时候可能连说话都不过脑子了。我觉得其实这种状态挺吓人的。对我来讲,是否成功,还是看我的内心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激情,有没有感受到快乐。我每天睁开眼睛是不是觉得很快乐,我今天又要去上班了,就很期待迎接工作中的挑战,而不是说挣了多少钱,出名到了什么程度,名和利都是附带的,有,自然好;没有,一点不影响我的快乐。否则,很容易陷入名利场和物质欲,活得特累。白岩松曾经说过女孩干这行其实挺残酷的,天长日久之后一朵花就枯萎了、凋零了、被榨干了。从事这一行的女性,不能光光去注意今天我弄了什么发型,穿了什么漂亮衣服。所以我觉得是否成功,最重要的还是看内心的感受。

    记者:财经频道以财经、经济类内容为主,而到了新闻频道,社会、文化、体育等内容都会囊括进去,《新闻联播》主播则更需要在时事政治方面有所积累,工作之余你如何充盈丰富自己?

    欧阳夏丹:在财经频道的时候多是订阅一些财经类、商界类的杂志,选修的也都是一些工商管理之类的课程。现在家里订阅的报刊会更广泛一些,国际、国内甚至那些嬉笑怒骂的社会新闻文章都看,你得倾听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因为你在节目中可能会随时跟前方的记者连线,跟演播室里的评论员交流,你会接触到各方面的信息。如果能在节目前就对方方面面有全方位的了解,就有助于你在节目当中去驾驭和控制。现在每天上午都是属于我自己的时间,一般都拿来做这件事——报纸和杂志堆成一堆然后快速浏览,看看今天的热点动态是什么,然后做记录。

    记者:可能会有人觉得《新闻联播》的主持人更多的只是播报,求知与播报有那么紧密的关联吗?

    欧阳夏丹:要做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现在《新闻联播》的主持人比较多,轮到我们新人上班一周只有一天。一周一天的工作量肯定是不饱和的,所以剩下的三四天时间是要上一些别的节目,或哪个栏目缺人了你要去顶,所以要随时做好准备,保证你的储备能够派上用场。另一方面,《新闻联播》在这次改版中录了一些样片,这些样片当中就有跟前方记者的连线和与评论员的交流,虽然改版之后屏幕上没有呈现出这些变化,但我相信这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还是要未雨绸缪。虽然现在只是单纯的播报,但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发生表达方式上的改变,到那个时候再做准备就来不及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