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水浒

 农业书屋 2012-03-04

 

寻找水浒

 

http://xiyou.cntv.cn/v-697ce5ba-6753-11e0-89a1-001e0bd5b3ca.html

 

|探索发现20110410 寻找水...|

'>

 

寻找水浒

 

     殷商时代,县境北部为商封王庶兄微子的封地。西周,县境大部属于须句国。须句城,在安民山以东济水滨。今小安山东3千米东张庄村,即其故地。 春秋时期,县境西部属晋国范邑,北部属鲁国微乡,东南部属鲁国中都邑。战国时期,属齐国的范、寿、须句等邑。 秦,属薛郡(杜佑《通典》为杨郡)须昌县、张县和东郡范县。西汉,分属东郡的范、须昌、寿良三县,东南部属东平国的东平陆县。东汉,分属兖州东郡范县、东平国的寿张、须昌县。三国,属克州东平郡范、须昌、寿张、东平陆四县。 南北朝,属东平郡的须昌、寿昌(晋代寿张)、平陆、范县。北魏并置东平郡,一属济州,一属克州。东平都又各置寿张县、范县。兖州东平郡郡治在秦城,所辖寿张县县治在今寿张集。县境分属克州东平郡的范县、寿张县、须昌县和济州东平郡的寿张县。北齐时期,克州东平郡的寿张县并入须昌县。隋,属济北郡的寿张县、东平郡的须昌县、鲁郡的平陆县。寿张县城仍在今寿张集。 唐,分属郓州须昌、寿张、中都、郸城诸县。武德四年(621),于寿张置寿州, 领寿张、寿良二县。五年废寿州,省寿良入寿张。五代,隶属沿袭唐朝,后唐时改须昌为须城。北宋,分属郓州(宣和元年升为东平府)须城、东阿、中都、寿张县。咸平三年(1000)郓州城毁,迁至今东平县州城镇。寿张县治所仍在今寿张集。金,分属山东路东平府须城、汉上、寿张和济州的郸城县。大定七年(1167)黄河决口,寿张县迁治竹口镇。大定十九年(1179)复治于今寿张集。元,属东平路须城、寿张、汶上三县和济宁路的郸城县。明,属克州府东平州、寿张县、汶上县、东阿县、郓城县。县境东部属东平州,西部属寿张县(南至梁山)。郸城县与汶上县以独孤山(今独山)为界,以西属郓城县,以东属汶上县。清,分属山东克州府汶上县、寿张县和泰安府的东平州、东阿县及曹州府的郓城县。 民国2(r913),废府、州为道、县。县境南部属岱南道(19146月改为济宁道)郓城、汶上县。西、北部属东临道寿张县,东部属东平县。民国11(1922)后,废里、社改区、乡(下分间、邻、庄)。民国17(1928),裁撤道制,直隶山东省政府。民国23(1934),划鲁西南十四县为“县政建设实验区”。次年1月, 在实验区基础上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423, 文改为“山东实验区长官公署”。民国25(1936)又改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翌年,全省划为12个行政督察区,汶上、东平县属第一专区,鄂城县属第九专区,寿张、阳谷县为第六专区。抗日战争开始后,1938年专署辖区略有调整,郸城、寿张、东平、汶上县属二专署,阳谷、东阿县属六专署。

建置沿革

   梁山建县于19498月,其前身是昆山县。19408月,中共鲁西区党委为巩由军展鲁西抗日根据地,决定在东阿、阳谷、寿张、郓城、汶上、东平六县边区结合部建立昆山实验区。11月,鲁西区党委派民运部部长邵子言赴昆山一带建立实验区工作委员会,邵子言任实验区工委书记。昆山实验区隶属鲁西区党委领导,驻地在张博士集(今属大路口乡)1941118,中共昆山实验区工委改为中共昆山县委。同期,昆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昆山县委、县政府分别隶属鲁西区党委和鲁西行政主任公署领导,驻地在张博士集、师集等村。是年7月,昆山县委、县政府改属冀鲁豫区党委和冀鲁豫行政主任公署领导。19425月,昆山县委、县政府改属中共八地委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二十三专署领导。 19431月,昆山县委、县政府改属中共二地委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十七专署领导。1944今年5月,昆山县委又改属中共八地委。同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十七专署改称八专署后, 昆山县政府属其咳导。19458月,昆山县委、 县政府分别隶属中共二地委和二专署领导。19461月,成立冀鲁豫七地委、七专署,中共昆山县委、县政府属之。同年3月, 撤销七地委、七专署,并人二地委和二专署。11月,重设七地委、七专署。昆山县委、县政府与其隶属关系随之变动。 19498月,设立平原省,昆山县委、县政府隶属平原省菏泽地委和专署。1949825日,中共昆山县委、县政府在商老庄召开县、区干部会议,宣布改建昆山县为梁山县。

2006820近百名国内外学者会聚东平县,召开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有国内外近百名学者参加,主要对罗贯中生平籍贯、《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论证。罗贯中的籍贯历来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目前,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多年研究,罗贯中籍贯为东平的结论已成学术界共识,并写入由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袁行霈主编、北京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校通编教材《中国文学史》,这是国内最权威的版本,代表了学术界对罗贯中籍贯认识的基本观点。

    据东平县罗贯中与东平文化研究会会长郭云策介绍,对于罗贯中籍贯问题,学术界有几种说法,如东原说、太原说、杭州说等,这种争论由来已久,目前已趋同东原说。东平古称东原。从《三国演义》最早的几种版本来看,大都署名“东原罗贯中”,例如:明嘉靖壬午刊本序言、明万历壬辰双峰堂刊本、明万历乙巳联耀堂刊本、明万历辛亥闽书林郑世荣刊本,其他尚有几种明刊本,也都题名“元?东原罗贯中编次”。这些版本依据很重要,不仅可以证明成书年代,而且可以证明作者籍贯是山东东原,即今天的东平。罗贯中以家乡的古称冠于自己名字前面,这符合古代文人著述习惯,也表明了他对家乡的热爱。

    马教授也是当年来开会的其中一员,并提交论文《东平与水浒》。看看是怎么说的!

 

 

东平与《水浒》

杭州师范学院

马成生

内容摘要:本文分四个部分。一、“水浒故事”主要源于山东省东平地区、梁山泊一带;二、许多水浒英雄与事迹也是在上述地区;三、东平地区的高文秀是“水浒戏”的重要作家,为后来成书的《水浒传》准备了若干重要的“基因”;四、建议在东平地区筹建一些相关项目,宏扬“水浒文化”。

   “水浒故事”,主要源于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军。这支起义军,主要活动于山东省境内,而其中心则是东平地区,梁山泊一带。

据宋人方勺《泊宅编》卷五:

    京东贼宋江等出入青、齐、单、濮间。

这里的“京东”,是指宋太宗至道三年(997)所划定的“京东路”辖区。这个辖区,后来又重新划分过。据《宋史》卷八五《地理志》:

熙宁七年,分东西两路,以青、淄、潍、莱、登、密、沂、徐州、淮阳军为

东路,郓、兖、齐、濮、曹、济、单州、南京为西路。

由此看来,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军则是活动在京东东路的青州与京东西路的齐州、濮州与单州,而方勺指的具体时间是宋徽                    宗宣和二年(1120)。

据《宋史?地理志》及其它有关史料,青州辖区有益都、寿光、临、博兴、千乘、临淄等县,位于今天淄博市的北面、东面与东南面的数十里与百数十里的范围内;齐州辖区有历城、济阳、禹城、齐河、临邑等县,位于今天济南市的北面与西面的数十里与百数十里的范围内。以上两州,均位于今天东平地区的东北面与北面。而单州,辖区有单父、砀山、成武、鱼台等县,位于今天东平的南面与西南面数百里范围内;而濮州,辖区有鄄城、雷泽、临濮、范县等县,位于今天东平的西面与西南面数百里范围内。根据上述情况,就从山东省境内的地理态势来看,宋江起义军或出青州入单州,或出濮州入齐州,南北驰骋,东西纵横,势必都要往来东平地区。

还可以从宋江起义军更大的活动范围来看。据南宋汪应辰《文定集》卷二十三《显谟阁学士王公墓志铭》:“河北剧贼宋江者,肆行莫之御,既转掠京东,径趋沭阳。”“河北”,当指黄河以北的河北省地区,位于东平地区西北面;沭阳,在江苏省北部,位于东平地区南面。又据南宋李焘《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十八:“宣和二年十二月,盗宋江犯淮阳及京西、河北,至是入海州界。”淮阳,在河南省东部,位于东平地区西北面;海州,在江苏省东北部,位于东平地区东南面。从以上这些更大的活动范围看来,东平地区也是宋江起义军往来的经由之地。

宋江这支起义军,尽管战斗能力很强,但基本上是一支游击队伍,山东省境内的青、齐、单、濮等州,以及山东省境外的河北、河南与江苏等部分地区,都是他们的游击之处;但是,相对说来,他们总还是有一个时间较长的驻地。这个驻地究竟在哪里?

且看《新五代史》卷九所载:“石晋开运元年(944)六月,丙辰,河决滑州,环梁山,入于汶、济。”之后,黄河常有泛滥或决口,于是便形成巨大的水泊,即梁山泊。直到明代宗景泰间,决口修复,梁山泊水域逐渐缩小,这就是今天的东平湖。

再看《宋史》所载:“东平府,……县六:须城、阳谷、中都、寿张、东阿、平阴;监一;东平。”(《宋史》卷八五《地理志》)就今天地理态势看,须城就是东平,位于上述这个巨大水泊东面,东阿与平阴则在北面,阳谷与寿张俱在西面。非常明白,这个梁山泊就在东平地区之内。

据明代著名史学家范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

    南部,即古大泽,宋政和中,盗宋江保据于此。

这“南部”,即梁山的南面。梁山,原名良山,汉代的梁孝王刘武,曾经到这座山上打猎过,所以改名梁山。“古大泽”,又名大野泽,原是古代的堆积湖,位于当今梁山县南,巨野县北,东北距东平不远。实际就是后来的梁山泊。据《宋史?蒲宗孟传》:“梁山泊,素多盗。”因为有山有水,形势险要,便于把守,所以,宋江等与其它许多起义者一样,也就“保据”在这里。

总之,东平地区是宋江起义军往来活动的中心地区,而梁山泊是较长期的“保据”之处。这样特殊的历史事件与地理态势,自然便成为以宋江为首的“水浒故事”的主要“发源”地。

既然“水浒故事”的“源头”是在东平地区、梁山泊一带,自然而然,后来成书的《水浒传》,其中有不少主要人物的“出身”也就“安排”在这一带。例如:

晁盖,梁山泊事业真正开始兴旺发达的首任领袖,其家就在郓城县东数十里的东溪村,北距东平湖——已经缩小了的梁山泊,大约是二、三十公里。

吴用,是梁山泊上义军的军师,执掌兵权的,与晁盖同属“本乡人氏”。

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智取生辰纲”的骨干,均属“天罡”数内,“出身”在“梁山泊边石碣村”,相距东溪村不过一天的步行路程——据传说,即今的石庙村,东南距今天的东平湖约六公里。

宋江,接任晁盖的梁山泊领袖,“郓城县宋江村人氏”,相距县城也不远。且看《水浒传》三十五回,宋江“申牌时候”回村,消息传出,“一更时分”县里都头便来捕捉了。

朱仝、雷横,也是“天罡”数内,也是郓城“本处”人氏。大致就在当今东平湖的南面不远处。

等等。

既然一些主要的水浒英雄“出身”在这一带,自然而然,他们的一些起义“壮举”,也就在这一带。如第十五回的“七星聚义”,就在晁盖的故乡郓城东溪村。第十六回的“智取生辰纲”,就在郓城县的黄泥冈——据传说,黄泥冈“原型”就是北距梁山约三十公里处的黄堆集。第二十三回,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这个景阳冈,就在“阳谷地面”——据传说,景阳冈“原型”,就在阳谷县东四十里的沙堆村头,至今在土冈子上还建有武松庙,庙内有打虎的壁画,东南距梁山三十五公里。第二十六回,“武松斗杀西门庆”,地点就在阳谷县城内“狮子桥下大酒楼上”——据传说,阳谷县城中十字街南边不远处确有一座狮子楼,即武松斗杀西门庆处的“原型”。自四十七回开始,宋江连续三次攻打祝家庄等等。

众多的水浒英雄,就在他们不断演示“壮举”的过程中,愈来愈多地汇聚梁山,形成愈来愈有力的军事集团,愈来愈多地演示更加宏伟的武装行动。如五十八回,他们自梁山泊出发,东向攻下青州,杀却那个“残害良民”的青州知府慕容彦达。五十九回,又攻下华州,杀却那个“为官贪婪,非理害民”的贺太守。七十七回,在梁山泊周边,又打败那个“统率十万大军、带领八个都监和两个大将(酆美和毕胜)的童贯,以至“童贯止和毕胜逃命”回去。八十回,又打败了那个统率十三万大军、带领十个节度使的高俅,以至高俅本人也被活捉上梁山。这童贯和高俅,都是当朝能够一手遮天、凌驾于法制之上的高级大官呢!

这些,固然是以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军为“源头”而演化出来的艺术作品,是对生活素材的提炼与升华,其中,对那种虐人害物、无法无天者的怨愤与斥责之情,为打开天下“不平路”的英雄气概,确是让弱小者图强,受害者奋起。这些就是历来所说的“水浒气”,也就是“水浒文化”的主要内涵。

从历史上的宋江起义这个“源头”,中经广大人民于“街谈巷语”中的传说与发展,更有众多文人以各种艺术样式的想象与创造,这才有内容丰富的“水浒文化”以至伟大的名著《水浒传》。其中,单从文人作品来看,元代杂剧里的“水浒戏”,确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提起“水浒戏”,自然便要提起元代杂剧著名作家高文秀。

这个高文秀,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在“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中,就分明写着:

    高文秀,东平人,府学,早卒。

高文秀虽然“早卒”,然而,杂剧创作数量甚多,光是《录鬼簿》中所载的剧目,就有三十二种,其中“水浒戏”就有八种:《黑旋风诗酒丽春园》、《黑旋风大闹牡丹园》、《黑旋风敷演刘耍和》、《黑旋风斗鸡会》、《黑旋风穷风月》、《黑旋风乔教学》、《黑旋风双献头》、《黑旋风借尸还魂》。又,据脉望馆抄本,有《双献头武松大报仇》一种也是高文秀所作。据马廉《录鬼簿新校注》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印),在元杂剧中总共有“水浒戏”三十二种(其中有十种未见署名),署有作者姓名的共二十种,即高文秀九种,红字李二五种,康进之与李文蔚各二种,杨显之与李致远各一种。光从这些剧目的数字看来,高文秀在“水浒戏”中的地位就极使人注意。

在《录鬼簿》的天一阁本中,对高文秀的介绍更为详细些:“东平府学生员,早卒,都下人号小汉卿。”并且,还有贾仲明的一则挽词:

花营锦阵统干戈,谢馆秦楼列舞歌。诗坛酒社闲谈嗑,编敷演刘耍和。早年

六十不登科,除汉卿一个,将前贤驳,比诸公么末极多。

这“小汉卿”,就是把高文秀与关汉卿比较而言。关汉卿不仅是元杂剧中最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家。“小汉卿”,正是相当具体地表明了高文秀的地位。上述这首“挽词”中的“除汉卿一个”等语,正是对他的具体评说。

底下,就看看高文秀“水浒戏”的特色,尤其是对后来《水浒传》的影响。十分可惜的是,九个剧本中除《黑旋风双献头》外,其余都未能流传下来。其中的《黑旋风乔教学》,顾名思义,可能对《水浒传》七十四回的情节有所影响——这一回中,描写李逵“听得一处学堂读书之声”,“揭起子走将入去,吓得先生跳窗走了,众学生哭的哭,叫的叫……。”又,《双献头武松大报仇》,则可能对《水浒传》第二十六回的情节有所影响——这一回中,描写武松杀了潘金莲与西门庆,“将两颗人头”供在武大的灵位面前,哭诉:“哥哥魂灵不远,早生天界,兄弟与你报仇!”至于其它六个剧本,则无法顾名思义,无法猜测其对《水浒传》的影响了。这里,就只能是针对《黑旋风双献头》来谈谈。

现在,就从剧中两个人物形象谈起。

李逵,是剧中的主角,已经塑造得相当丰满。

首先,他的行为是既粗又细。为了化装去泰安,需要一套庄家衣服,他便说自己躲“在官道旁”,揪住一个庄家,“脚板踏着那厮胸膛,举起我这夹钢板斧来,着那厮嘴缝鼻凹”砍去。这种鲁莽举动,在《水浒传》第七十三回的“乔捉鬼”中,把一对为“偷情”而装鬼的青年男女砍杀了,完全可以看到它的传神承髓处。至于李逵的细处,高文秀也描写得很突出。李逵为了营救死牢里的孙孔目,他先装扮成一个“庄家呆厮”,给孙孔目送饭;又在羊肉泡饭中搅入**,引诱牢子吃;终于麻倒了牢子,救出孙孔目以及满牢的人;而后,他又装扮成“祗候”,借此接近了那个拐带孙孔目妻子郭念儿,并把孙孔目投入死牢的白衙内,终于把白衙内杀掉。这种细处,在《水浒传》中虽然并不突出,但也还可看出一些痕迹。如第五十三回,李逵与戴宗一起去蓟州寻公孙胜,为了一同“神行”,约定不能吃荤。某日晚餐,备了素饭,他却假装“我且未要吃饭”,让戴宗一人独吃,而后自己却躲着吃牛肉。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高文秀笔下的李逵,具有一种“言必信,行必果”的高度负责精神。他给孙孔目做“护臂”,要去“谎子极多”的泰安进香,坚决表示要“保护得孙孔目无事还家来”;而在途中,孙孔目遭到白衙内陷害之时,他便想方设法,竭力营救,终于“献头”立功。这种精神,在《水浒传》中也常有闪光。如第三十九回,宋江因题“反诗”而入牢,戴宗叫李逵照顾宋江的饭食,切不可因“贪酒”而“失误”;而嗜酒如命的李逵便当面发誓:“兄弟从今日便断了酒!”尤其让人难以意料的是,当他杀死白衙内之时,居然扯下白衙内一块衣服,“做个纸”,蘸着血,在“白粉壁上写道:'是宋江手下第十三个头领黑旋风李逵杀了这白衙内’。”真是豪气十足。这种豪气,自然令人想起《水浒传》第三十一回,当武松杀死贪赃害人的张都监之时,也是“去死尸身上割下一片衣襟来,蘸着血,去白粉壁上大写下八个字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这些,正是草莽英雄的一种“豪侠”气概。这种气概,早已有人称扬。明代的李卓吾就在这一回的后评中写道:“武二郎是个汉子,勿论其它,即杀人留姓字一节,已超出寻常万万矣。”袁无涯也认为:这“使静人儒士亦能愤雄。”这种受人称扬的“豪侠”气概,自高文秀的《双献头》到施耐庵的《水浒传》,自可看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李逵接受这个保护孙孔目的任务时,还在宋江面前发出一句壮语:“我从来个路见不平,爱与人当道掘坑!”在后来的《水浒传》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几乎成了英雄们的行动纲领了。这里,也不难看出,后者对前者的承袭、演化关系。

宋江,是剧中的配角,但已表现出不少领袖的素质。当李逵准备做孙孔目“护臂”的时候,他谆谆教导并鼓励李逵:为了安全,既要“更了名,改了姓”;还要改穿“庄家的衣服”;更要立下军令状;而且,逼着李逵要以“六阳魁首”作保证;同时,要“忍事饶人”,不能与人“撕打”。总之,要平平安安“保着孙孔目回来”。当李逵一切照办并上路之时,宋江仍不放心,立即“传令”神行太保戴宗,“星夜下山,打听李山儿消息”。他还耽心“李山儿一个”难以对付“有权有势”的白衙内,便与吴用“星夜领一枝人马”去“接应”。而当孙孔目回到梁山,但“不知李山儿下落”时,他便令“大小偻,作速与我趱上去”。李逵终于杀却白衙内与共同私奔的郭念儿并向他“双献头”之时,他便设“庆喜筵席”,以示奖励。凡此种种,与后来《水浒传》中的梁山首领宋江已经颇有共同之处。

此外,还有三点很值得注意。

第一,宋江自称:“某聚三十六大夥,七十二小夥。”这“三十六大夥”,在高文秀之前的《大宋宣和遗事》中,宋江已有“俺三十六员猛将”之说,这当是后来《水浒传》中的“三十六天罡”;而“七十二小夥”,未见有前人说起,高文秀笔下的宋江这么一说,很可能就演变成后来《水浒传》中的“七十二地煞”呢。

第二,这个宋江还描述了梁山泊甚为壮观的环境:

    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东连大海,西接

济阳,南通钜野金乡,北靠青、齐、兖、郓。

这个梁山泊的环境,在此之前的《宋江三十六赞》中,丝毫未有提及,在《大宋宣和遗事》中,虽然提及,但说成是“太行山梁山泊”,而《黑旋风双献头》中这种描写,就成了后来《水浒传》描写梁山泊的蓝本。如第十一回,柴进向林冲介绍时,说:“梁山泊,方圆八百余里”,第三十五回,宋江向秦明等介绍时,也说:“梁山泊,方圆八百余里”。不仅是《水浒传》,就是其它一些文艺作品,描述梁山泊时,往往也都是“方圆八百里”呢。

第三,在这《黑旋风双献头》的末了,高文秀还写了一首“词”,其中一句是:

宋公明替天行道。

这里,“替天”的“天”,即传统思想中的“天帝”,是一个居于冥冥之中而具有人格力量的人间万物主宰者,也就是《书?汤誓》中的“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的“天”。“道”是法则、道理之意。“替天行道”,就是代替天帝来推行、实践那些符合法则、道理的事情。这“替天行道”,在高文秀之前,如宋、元之交的《宋江三十六赞》、《大宋宣和遗事》等有关“水浒”英雄的文字中均未有见到,而在《水浒传》的“招安”之前部分中,则是“水浒”英雄的一面旗帜,是行动的纲领,书中已作了全面、具体的描写:在经济方面,对外是“劫富济贫”,内部是“论秤分金银”;在政治方面,对外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内部是“一律以兄弟称呼”。这样的“替天行道”,正是代表了旧社会中广大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愿望。高文秀在《黑旋风双献头》中,自然远没有《水浒传》那样具体全面的描写,但他笔下的黑旋风,在泰安进香的路途中,终于把那个以强凌弱、横行不法、既拐骗妇女还要把她亲夫害死的白衙内杀掉,实在也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为了。退一步说,即使没有这样的描写,高文秀光是提出这个“替天行道”的口号,也是具有十分积极意义的。

我们光从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头》来看,光从这个剧本中的李逵、宋江这两个人物形象来看,实在已经具备了草莽英雄的种种特色,可以说,已经为后来的《水浒传》准备了若干重要的“基因” 。在“水浒文化”发展史上,高文秀实在是一位值得重视的作家。

 “水浒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先进文化。“水浒文化”的结晶《水浒传》已经被亚洲、美洲和欧洲许多国家翻译成多种文字,享有世界盛誉。东平地区既是“水浒文化”的一个“源头”所在地,又产生了高文秀这样伟大的“水浒戏”作家,因此,很有理由也很有必要筹建一些项目,如“水浒文化纪念馆”之类,以弘扬“水浒文化”,进一步提高东平地区的文化档次。在“水浒文化纪念馆”中,可以着重陈列如下内容:

1、历史上宋江起义的有关资料(还可用图表展示其起义的地理态势)。

2、东平以及周边地区有关水浒英雄的故事与传说。

3、《水浒传》成书前,各种对它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其中,高文秀及其“水浒戏”的有关资料是重点:高文秀可以塑像;《黑旋风双献头》,可用壁画或塑像再现其主要斗争场面。

4、《水浒传》的各种版本。

5、有关历史上的宋江起义与其故事传说、“水浒戏”、《水浒传》以及有关艺术作品的研究成果,评论作品。

6、《水浒传》中有关东平地区、梁山泊一带水浒英雄的主要事迹。如《七星聚义》、《智取生辰纲》、《私放晁天王》、《梁山小夺泊》、《武松打虎》、《斗杀西门庆》、《三打祝家庄》以及从梁山泊出发,攻打青州,攻打华州,攻打东平、东昌,还有打败童贯、高俅,等等,均可用图表、壁画甚至群塑来展示。自然,如果条件具备,可以展示《水浒传》所有主要斗争场面。

“水浒文化纪念馆”,可以让一般观众了解“水浒文化”发展脉络与基本内容;至于中外的专家与学者,则可作为一个研究资料的中心。

 《水浒传》为什么在地理方位上多次犯错误?

  在《水浒传》中,梁山成为整个故事框架的地理核心。然而,小说对梁山一带的地理描写却常常出错,甚至闹出笑话来。

  有学者发现,整部小说在地理常识上的漏洞多达几十处。

  如“武松打虎”一回,小说写道“武松思乡,要回清河县看望哥哥……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 ,来到阳谷县地面”。

  武松从沧州南下到清河,直线距离约180公里;而到阳谷,280公里左右。小说作者居然让武松错过了故乡清河下了阳谷!

  在“东平府误陷九纹龙”一回,宋江描述梁山周边的地理态势说:“目今山寨钱粮缺少,梁山泊东,有两个州府,却有钱粮:一处是东平府,一处是东昌府。”

  东平府即今天的东平县,在梁山的东北方向,东昌府在今天的聊城境内,为梁山正北面。宋江的故乡郓城与梁山近在咫尺,这个本地人居然会搞错了方位!

  而招安后的宋江率军征讨方腊,攻打杭州,对这座江南城市他却仿佛了如指掌。小说中凡是写到的杭州地名、路、桥,没有发现有任何差错,完全和实际情况一样,就连最小的地方也写得很具体很真实。

  水浒专家马成生教授认为,《水浒传》之所以常常把北方的地理风物搞错,是因为小说作者是一位南方人。《水浒传》的作者到底是谁,在研究领域意见并不统一,以马成生教授的观点,杭州是作者长年生活的地方。

  《水浒传》的成书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如果说,水浒故事的发源地在梁山一带,杭州则很可能是最终诞生了《水浒传》的地方。

  北方的水浒故事是怎样传播到杭州,并成就了这部小说巨著呢?让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北宋末年。

  1127年,金兵攻陷开封,北宋灭亡。

  金兵不断扩大入侵,逐渐吞并广大的中原地区,所到之处,激起沦陷区人民的抗击。当时的梁山地区有一个起义军头领叫张荣,他因为抗击金兵声名大振,成为显赫一时的英豪,绰号“张敌万”。

  时代对英雄的渴求,使那些草莽人物也成为故事中发光的角色。

  历史上的梁山素以农民起义多发而知名,这里有山林庇护,水泊有水时还能构成水险,便于藏身割据。因此梁山自古就盗劫草莽云集,有尚武之风,这里自然也成为豪侠故事滋生的中心,人们甚至已经习惯于把各种英雄传说与梁山联系起来,形成最原始的水浒故事向四方传播。

  南宋时期的杭州,已经出现了一些以水浒英雄命名的“说书”篇目,可惜今天只留下来《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四个篇目,没有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