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茶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树,而中国没有。但他们不知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还有“茶树王”。以下文章由爱茶网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 近年来, 浙江以农业产业化为手段,基地建设为抓手,茶叶品牌建设为载体,大力推广优质良种茶品种和无公害生产技术,积极开展初制茶厂优化改造,使全市茶叶产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诸暨市是浙江省主要的产茶县市之一,属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越州产区范围,现为“中国无公害茶叶之乡”、“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茶叶产业单项强县”、“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工作先进县”、“浙江省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先进县”。全市27个镇乡街道均产茶叶,现有茶园11.9万亩,初制茶厂105家,主产“绿剑”、“西子丽人”、“云剑”、“石笕”、“笔峰春”等名优茶和珠茶、烘青、炒青等大宗茶。2008年,全市茶叶总产量6013吨,总产值2.75亿元。茶叶产业发展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茶树良种化进程快。全市已建成市茶树良种繁育中心、枫桥永宁林场、璜山镇孝道村、马剑镇华湖口村、陈宅镇迪宅村等5个良种茶苗繁育场,年繁育良种茶苗能力达1500万株。2001年以来,全市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4.29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总面积达5.3万亩,良种化率已达45%。 二是基地建设势头强劲。相继建成东和十里坪、马剑狮坑、璜山孝道、赵家丁家坞、马剑坪顶、陈宅东升、直埠羽剑等重点茶园。其中,东和十里坪万亩有机良种茶园核心基地面积3170亩,种植迎霜、浙农139等无性系良种茶苗900余万株,良种化率达100%。该基地是目前全省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是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示范点。 三是名优茶生产已成规模。全市已形成三大名优茶区域,一是以东白湖、浬浦、璜山等镇为中心的石笕茶产区;二是以马剑、同山等镇为中心的针形茶产区;三是以赵家、东和、东白湖等镇乡为中心的龙井茶产区。名优茶采摘面积达6.8万亩,2008年名优茶产量2400吨,产值2.49亿元,名优茶产量比重已达40%,产值比重达91%。 四是茶叶品质显明提高。全市已制定实施“绿剑茶”省级地方标准1只和“云剑茶”、“笔峰春”市级地方标准2只。1.3万亩茶园通过有机茶认证;16个、共计7万亩茶园已通过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并有2只茶叶品种通过有机食品认证,2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14只通过国家级或浙江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五是茶厂改造全面展开。到2008年底,全市已有66家初制茶厂完成优化改造。其中12家茶厂通过QS认证;浙江诸暨绿剑茶业有限公司茶厂、浙江省东白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茶厂、诸暨市出口茶厂等3家茶厂还被评为浙江省级示范茶厂。浙江绿剑茶业有限公司成为了浙江省骨干农业龙头企业。 六是茶叶品牌知名度较高。全市已涌现绿剑、西子丽人、云剑、笔峰春等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茶叶品牌,其中绿剑茶是中国驰名商标、浙江省十大名茶、浙江省十大旅游名茶、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名牌产品,并多次获中国精品名茶金奖、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指定用茶、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诸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把茶叶产业列入诸暨市十大块状农业之一,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诸暨市创建中国无公害茶叶之乡领导小组”及“诸暨市茶叶良种化工作领导小组”,为我市的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市政府连续七年出台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扶持茶叶产业发展。对当年新发展20亩以上无性系良种茶园的,每亩补贴200元;茶厂优化改造每家补助3万元;新认定为绿色食品的,奖励3万元,有机食品、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及无公害产地的,奖励2万元;对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QS食品安全体系认证的,奖励1万元;对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的,奖励2万元。购置茶叶机械补助三分之一等。2008年,诸暨市共下发茶业扶持资金100多万元。 二是“三品”推动。为确保诸暨市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诸暨市大力实施“良种工程、绿色工程、名牌工程”三大工程,着力“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品牌”。在优化品种中着重抓好无性系良种茶园的建设,制定规划,出台政策,示范带动,市政府对新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等授予政府特别奖;对新获省级著名商标、省级名牌产品、省级知名商号等奖励3万元,使诸暨市茶园良种化比率朝着浙江省政府制订的到2010年60%的目标快逐步迈进。在优化品质中着重抓好茶园的基础改造和初制茶厂的优化改造,努力提高诸暨市茶叶的“色、香、味、形”内在品质。在创牌及优化品牌方面,诸暨市连续九年参加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的推介活动,相继参加了香港、北京、济南、杭州等地茶叶展示展销活动,连续二年举办诸暨茶文化节活动,并在今年承办了中国浙江绿茶大会,有力地提高了诸暨市茶叶产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三是科技带动。近年来,诸暨市农业部门积极采取措施,着力提高茶叶产业科技水平。一是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专门邀请中国茶科所、国家有机茶中心和浙大茶学系等专家、教授作专题讲座,在重点产茶镇乡举办名优茶制作技术,新茶园种植护理等培训班。二是抓好“一联十”活动,即一个茶技干部联十个茶叶专业大户,充分发挥专业大户的示范辐射作用。三是利用农技110、农民信箱等先进媒介,及时、准确解答茶农的疑难问题。四是大力推广茶叶生产机械,使全市采茶机达190台、修剪机152台、名优茶制作机械1.1万台,机采茶园面积达3.5万亩、机剪茶园面积2.8万亩、机制名优茶1750吨,极大地提高了诸暨市茶叶生产水平,促进了茶农增收。 但也存在如下五方面问题: 一是劳动力制约大。茶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对名优茶采摘来说,完全依靠手工作业。据对东和十里坪茶园的调查,3000多亩茶园如全部采摘名优茶,每天需要采茶工3000多名。大量的劳动力短缺给茶叶生产发展带来严重制约。 二是名茶附加值较低。目前,人工工资和煤、电、农资价格高位运行,茶叶生产成本提高;而茶叶价格提高不快,茶叶利润空间变小。特别是一些夏秋季大宗茶,价格低,利润更少,甚至出现亏本,茶农采制积极性不高,茶叶总体利用率不高。 三是茶叶品牌杂乱。诸暨市现有茶叶类注册商标121只,茶叶品牌呈“小、散、乱”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特别是一些同工艺、同形态的茶叶,如针型茶,有“绿剑”、“乐剑”等好几个品牌。品牌重复带来了同质化竞争,造成了资源浪费和内耗。 四是产业化程度低。目前,诸暨市茶叶产业的经营市场主体仍以中小企业和茶农为主,缺少实力强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覆盖带动能力不强。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也造成了茶叶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难以控制。 五是政策扶持偏弱。诸暨市对新建20亩以上的良种茶园实行补贴,山区农民积极性高,但面积小,政策难以享受。近年,诸暨市每年有20家左右的茶厂申请无公害改造,今年又有18家,但农业产业化资金总量有限,只能选择进行改造。 茶业产业是诸暨市传统的优质高效产业,有着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优势。诸暨具有2000多年悠久的产茶制茶历史,唐时即被列为全国八大茶区浙东产区古越州茶之一。诸暨文化昌盛,人杰地灵,仁人志士辈出不穷,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诸暨自然环境优越,“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特征,四季分明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及丰富的植被资源,肥沃的土壤,适宜茶树生长种植。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挖掘优势资源,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着眼“品种、品质、品牌”建设,采取扎实措施,努力提升茶叶产业发展。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建议市政府出台提升茶叶产业发展政策意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名优茶业的基地培育、品牌提升、茶厂改造和技术培训等,提升茶叶产业发展。 二是加快茶园改造。着力推进特色规模茶叶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茶和先进实用的喷滴管设施,以及采茶、制茶等机械,力争到2012年,全市茶园良种化率达70%。 三是推进标准生产。大力推广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积极组织有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以及ISO质量体系、QS食品安全体系等论证,加快推进初制茶厂的优化改造。 四是培育龙头企业。以“绿剑”、“西子丽人”等为重点,以现代工业理念、现代企业制度,扶大扶强茶叶龙头企业,提高经营水平,增强联结基地带动农户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五是加强品牌建设。着力整合资源,重点培育2—3个名牌,强化品牌宣传,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参加一系列国际、国内茶事活动和农产品博览会,提升诸暨茶叶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是拓展产业功能。深入挖掘茶叶产业的功能内涵,积极发展茶文化产业、茶休闲观光产业,开展茶系列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加工,努力延长茶业发展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