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 秦汉之三

 书楼寻踪馆 2012-03-05

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 秦汉之三

西汉玉蝉
长6.2,宽3.4厘米
江苏省扬州市东风砖瓦厂汉墓出土,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青黄玉质,表面带灰白色沁斑,蝉体扁宽,双目外突,蝉翼收缩成尖状,以“汉八刀”技法琢刻背,腹蝉纹,工艺精致。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西汉 玉豹
长23.5,宽13,高14.3厘米
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质地淡青色,表面带沁蚀,伏卧状,头前倾,双目圆瞪,静中寓动,严阵以待,豹颈上有镶海贝的项圈,项圈上部有环形纽以系绳。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西汉 心形玉佩
长4.5,宽3.8,厚0.3厘米
江苏省铜山县小龟山西汉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青玉质,沁泽较重,造型特殊,主体部分呈心形,故称心形佩,心形佩中间穿圆孔,两侧镂雕抽象的凤鸟纹,正,背面略有不同,正面呈圆弧形,背面内凹,一端平整。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西汉 虎纹玉觽
长9.9,宽2.1,厚0.2厘米
江苏省泗阳县大青墩泗水国王陵区张庭意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白玉质,局部受深浅不一的褐色沁,系利用环状边角料依形施艺,雕琢一跳跃状螭龙,挺胸翘尾,龙首高昂,不同于汉代常见龙纹玉觽形态。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西汉 螭纹玉璧
直径8.2,孔径3.8,厚0.25厘米
江苏省泗阳县大青墩泗水国王陵区张庭意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白玉质,两边侧带深褐色沁斑,扁平圆形,内外缘出边廓,璧壁主体部分,以镂空技法,雕琢大小螭虎一对,呈“S”形游动状分布。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西汉 扭丝纹玉环
直径5.5厘米
江苏省阜宁县新沟合兴村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青白玉质,晶莹透明,带褐色沁斑,设计巧妙,在扁薄的环壁上,以镂空,起突等琢磨方式,雕成带三对结的绞索状双重玉环。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西汉 玉枕
复原规格为长29.6、宽7.66、玉板厚1.1厘米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济北王陵出土,现藏于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
一组。玉枕足为青绿玉。兼施透雕,凹面浅雕和线雕三种工艺,整体作变形兽面状;玉枕底板长方形,青绿玉,一端沁为鸡骨白、另一端有油渍状污染。向下的一面有线刻装饰,中间为弧边菱形网格纹,两侧为卷云纹;玉枕面板为几何形薄玉片,沁蚀严重,沁色多为黄土沁,间有灰白,红褐色和灰褐色斑,断面皆为灰白色;侧边板沁蚀严重,均为灰白色;正面饰阴线勾连云纹,背面无纹,均作长方形条状。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西汉 肛塞、阴茎罩
肛塞大端直径2.24、小端直径1.69、高7.1厘米;阴茎罩内径6.5、外径7.4、凸棱径7.84、高3.4厘米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济北王陵出土,现藏于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
肛塞为圆柱形,鸡骨白沁,有青灰色斑;阴茎罩为灰白沁,有青灰色斑。圆筒状,无盖,估计原来应有其他质料的覆盖。外壁有两道凸棱,向内的一端有两个对称的小穿,应为敛葬时系缀而设。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西汉 龙形玉佩
长19.8、宽9.4厘米
山东省曲阜市九龙山汉墓出土,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白灰色,沁色较重。作片状弧形,两端镂雕精美的对称龙纹,龙背隆起,龙尾交接,双龙回首遥相呼应。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嵌玉鎏金铜饰 西汉
左:直径8.3,厚0.5厘米
右:直径9,厚0.5厘米
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1对。器为扁圆状,铜鎏金作托,边沿并铸凸凹形鸟兽纹饰。镶玉部分分内外两区,内区饰涡纹,云纹,外区分别有五个石榴形饰并均饰兽面纹,背面铸四鼻。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玉盒 西汉
直径11.1,高4.4,壁厚0.4厘米
安徽省巢湖市北头西汉墓出土,现藏于巢湖市博物馆
青白色,局部褐色沁,盒圆形,由盒盖,合身两部分组成,上下纹饰基本相同,盒身口沿内镶一圈铜箍,作子口,盖微隆,顶面平,中心饰柿蒂纹,间以四乳丁纹和细网格纹装饰,内圈素面,外圈饰勾连卷云纹,间以四个变形兽面纹相隔,外沿打磨成斜凹面,阴刻均饰十二个简化凤纹,盖外壁饰勾连卷云纹,盒身饰“T”形卷云纹间以四个变形兽面纹。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玉盒 西汉
直径11.1,高4.4,壁厚0.4厘米
安徽省巢湖市北头西汉墓出土,现藏于巢湖市博物馆
青白色,局部褐色沁,盒圆形,由盒盖,合身两部分组成,上下纹饰基本相同,盒身口沿内镶一圈铜箍,作子口,盖微隆,顶面平,中心饰柿蒂纹,间以四乳丁纹和细网格纹装饰,内圈素面,外圈饰勾连卷云纹,间以四个变形兽面纹相隔,外沿打磨成斜凹面,阴刻均饰十二个简化凤纹,盖外壁饰勾连卷云纹,盒身饰“T”形卷云纹间以四个变形兽面纹。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玛瑙璧 西汉
直径7.9厘米
山西省朔州市平朔露天矿仓库区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白色,泛黄,半透明,内有酱色斑。素面无纹饰。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玉座屏 东汉
通高16.9,长15.6,宽6.5厘米
河北省定县北陵头村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现藏于定州市博物馆
青玉,座屏由四块镂雕玉片插接而成。两侧以双胜为支架,主体纹饰为透雕青龙,白虎纹,中间两屏片略呈半月形,透雕人物,鸟兽纹饰,两端有榫可插入架内,上屏片正中为“西王母”,分发高髻,凭几端坐,旁有朱雀,狐狸,三足鸟等;下屏片正中为“东王公”,亦凭几而坐,旁有侍者及熊,玄武等。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水晶剑首、剑璏 西汉晚期
剑首长3.5,宽2.3,高1.6厘米
剑璏长7,宽2.1,高1.7厘米
河北省邢台市北陈春刘迁墓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无色透明,光素无纹,剑首造型略呈橄榄状,中间有一圆形凹槽。内有铁锈痕迹,当为剑柄锈蚀所致,剑璏俯视为长方形,侧视有扁方孔,边缘棱角雕琢圆滑。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嵌玉马蹄金 西汉
长5.8,宽4.7,高3.7厘米
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汉墓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马蹄形,金质,顶面嵌白玉。上部边缘装饰一圈用金丝编缀而成的花纹带,蹄面饰四条平行波浪纹,底部一侧浅刻“三”。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金缕玉衣 西汉
通长172厘米
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妻窦綰墓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玉片多数呈纯绿色,夹有灰白,黄褐色,玉衣由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等五部分组成,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约700克。玉衣的前胸和后背用数块大玉片经包镶,粘贴等工艺制成,附有九窍塞,头下有鎏金镶玉铜枕。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金缕玉衣 西汉
通长188厘米
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上衣呈绿色,玉质莹润,下身为灰白和浅黄色。整体由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等五部分组成。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并附有九窍塞,玉衣头下有鎏金镶玉铜枕。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玉簪 西汉
残长19.2,宽1.6,厚0.5厘米
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白玉,光洁无暇。首部透雕凤鸟卷云纹,上涂有朱砂痕迹,簪身线刻卷云纹,末端已残,器物玲珑剔透,线条流畅。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玉印 西汉
高1.5,径0.9里
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白玉。圆形,印座为半球形,其上透雕一条蟠螭作纽。座缘下阴刻卷云纹,印文篆体,阴刻“私信”二字。雕琢细腻,造型生动精美。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玉印 西汉
高2.3,长2.8,宽2.8厘米
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灰白色玉质,光洁明亮,方形,纽为一站立回首翘望之螭虎,其四肢粗壮有力,长尾卷于腹下,座缘四周阴刻卷云纹,无印文,造型生动,琢磨细腻。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镶玉鎏金铜仗顶 西汉
通高5.6,帽径5.3厘米
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鎏金镶玉,呈蘑菇形,圆帽顶中镶玉,下有方形銎。圆帽周壁鎏金,浮雕四座对称山峦,其间布列猴,狐等四兽,圆形镶玉晶莹洁白,中心钻一孔。玉上高浮雕两螭龙。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玉具铁剑 西汉
铁剑通长105.8,宽3.1厘米剑首直径5.7,高1.2厘米
剑璏长9.7,宽2.3厘米剑珌长3.8-5.9,宽6-7.2厘米
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剑身铁质,细长。剑格为白玉浮雕,两面分饰游龙和卷云纹。剑首,璏,琕亦均为白玉浮雕,雕琢细腻生动。剑首圆形,中央突起,阴刻卷云纹,周壁为二神兽,璏长方形,表面浮雕一只雄健而修长的神兽,珌为不规则长梯形,上浮雕五只嬉戏于云海间的神兽,剑首,珌上均有小孔。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镶玉鎏金铜枕 西汉
通长44.1,宽8.1,通高17.6厘米
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长方体,中空,鎏金镶玉,枕两端龙首高昂,龙身齐平形成枕面,下有两对龙爪形矮足。枕上平面镶嵌玉片,浅浮雕图案式云纹,前后侧面为透雕怪兽纹。枕两侧龙身镶嵌各式透雕玉片,出土时枕上残存丝棉枕套,枕内填充花椒以抗菌驱虫。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跽坐形玉人 西汉
高5.4厘米
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白玉,玉质洁白晶莹。圆雕。玉人脸形瘦削,长眉短须束发于脑后,头戴小冠,冠带扎于颔下。身穿右衽长衣,宽袖,腰间系斜格纹带,凭几而坐。双手置于几上。底座下面阴刻铭文五行十字:“维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镶玉鎏金铜铺首 西汉
通长12.4,铺首宽9.4厘米
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兽面衔环,通体鎏金,兽面呈长方形。两侧有二龙攀附。兽面中央镶嵌白玉,雕琢对称的卷云纹,组成象征性的兽面,额,眉,须处有细如毫发的纹饰。琢工细腻。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玉窍塞 东汉
鼻塞高1.7,直径1.2厘米,琀长3.7,宽2.4,高1.2厘米
天津市蓟县东大井墓葬出土,现藏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此组玉件所余3件,鼻塞一对。玉灰绿色,纯净光润,鼻塞作小圆柱体,琀一个。玉质较纯,温润。圆雕作简化蝉形,刻画手法介乎写意与写实之间。体扁平,正面微弧,无细部刻画,只以简练粗线刻出各部位轮廓,双目鼓凸,抿翅,上端略宽,下端渐收圆弧出尖表示尾部,为典型汉八刀作品。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鸽形玉饰 西汉
长1.2,高1厘米
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2号汉墓出土,现藏于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1对。白玉质,色泽湿润,扁平圆雕作鸽形,小巧写真,胸部有一圆孔,可知为垂饰。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汉墨玉蝉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汉白玉蝉。5.2、宽 2.6厘米。白玉,有米黄色沁斑,质地纯净滋润。琀件。头部端面平齐,近尾作弧尖形收缩,背脊线隆起,两侧渐薄,用减地法琢出双目及两翼,,立体感较强。制作规矩,抛光精细。为玉蝉之精品。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汉碧玉豚。11.5、宽3、高2.9厘米。碧玉,有赭色沁斑,质地温润。握件。长方柱体,卧式,脊背微呈圆弧,一端略小。用“汉八刀”法刻出各部位特征,尾部钻一孔,用于系绶。风格朴实简炼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汉镶玉镀金带钩。20.5、宽4厘米。白玉,玉质细腻,稍带浅黄沁色。镶玉梯形上窄下宽,正面弧形微凸,用斜挖法和阴刻线构成云纹,其间饰有二字纹及网格纹。背面内凹与镀金钩身相连接。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青玉卧羊 汉
长5.5厘米高3.2厘米重82克
青玉,圆雕。呈跪卧状,四肢收于腹下,尖嘴,硕大弯曲的双角,臀部丰满,刀工刚劲有力,底部呈菱形状。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直径7.6厘米 重39克
白玉,褐色沁,随身佩带的玉饰之一。形若璧,透雕盘龙纹,另面光素,遗有切割时的臺痕。其龙身阴刻线,寥寥数刀,简洁随意,不多修饰。相类佩饰见於一九六九年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四十三号东汉墓出土实物,可证其作品年代。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谷纹玉璧
公元前2世纪
直径14厘米
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玉璧青白色,用名贵的新疆和田玉制成,玉质温润。玉璧正面满饰谷纹,排列有序,背面素面。谷纹玉璧在战国时期就很流行。战国玉璧上的谷纹,谷粒似旋涡,排列紧密。汉代的谷纹璧则不同,谷粒小而圆,为较高的凸起,且排列稀疏。这类谷纹玉璧,最初出现于战国时期长沙地区楚墓。该玉璧虽然雕琢精细,但背面无纹饰,作为佩戴玉璧的可能性较小,可能是楚王敛尸用璧,也可能属礼玉。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玉握
公元前2世纪
通长12、宽2.9、高4.4厘米
1992年韩山刘口墓出土
玉握为死者手中的握物,2件,均为豚形,大小基本相同,由主体和梯形附件两部分组成。主体黑玉质,以直线和弧钱部分表示猪腿与眼、鼻、底面前部有一直径0.3,深0.3厘米的小孔。梯形附件青玉质,顶面后部有一直径0.3、深0.3厘米的小孔。出土时孔内仍存有朽木痕迹,因此,主体底面与附件顶面的的孔应用木质棍状物相连接。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玉眼盖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
长4.4,宽2.3厘米
徐州博物馆藏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玉琀
公元前2世纪
长4.8、宽2.5厘米
2002年陶家山汉墓出土
       放置于死者口中的含物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镶玉漆棺
公元前2世纪]
长280、宽110、高108厘米
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镶玉漆馆出土时已散乱,棺木朽毁,剩下大量原来镶嵌在棺外面的玉片。玉片在盗洞、甬道、等都有发现,共清理出1781片,有三角形、鞭形、长方形、正方形、窄长条形、弧形等。其中大玉版厚薄不均,分素面、带孔和带玉璧图案三种,绝大多数玉版背面都有朱书文字,内容为其尺寸和方位等。镶玉漆棺局部保持镶贴原状的仅有六组。1998年徐州博物馆对镶玉漆馆进行了成功修复。
       复原后镶玉漆棺实际使用玉片的总数达2095片,多为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的碧玉。镶玉漆棺由棺体和棺盖两部分组成,棺盖由六排大玉版成行排列。两侧面的棺盖部分由菱形玉片及三角形玉片组成横菱形图案,四周以五孔长方形玉片镶边。棺体侧面上部三分之二部分以四组竖菱形玉片分割成三个平面,中间平面以五个饰玉璧的玉版组成对称图案。五个玉璧图案与东汉画像石中五星连珠的画像似。两侧平面为竖长方形、三角形玉片满贴,中间留横长方形空白。四周亦以长方形玉片镶边。镶玉漆棺的头、足档镶贴的图案相同。上部棺盖部分玉片排列与侧面相同。棺体高度三分之二以上部分,两侧为两组竖菱形玉片排列,中间由弧形玉片组成圆形图案,下部装饰亦与棺侧面下部装饰相同,中间留横长方形空白,所有空白的地方都有髹漆。棺盖四周的长方形玉片的五个孔原都嵌饰小金钉,每个金钉重约6克。棺侧璧形图案玉版间的小孔每侧14个,两侧共28个,都嵌饰大金钉,每个金钉约13克。棺上镶嵌玉璧的好孔直径大小不一,用玉铆钉、镶绿松石玉铆钉、贴金箔玉铆钉、带铜弧形框玉铆钉等把玉璧镶嵌在棺板上。在镶玉漆棺的侧面各有两个形制相同的竖长方形和一个横长方形髹漆空框;头足档各有一大圆及一个横长方形髹漆空框。根据随县曾侯乙墓出土彩绘漆棺两侧挡板均有格子门,门两侧有执戈戟武士守卫的情况,镶玉漆棺侧面两个空白也应是门的象征,其寓意为供墓主灵魂出入。整个镶玉漆棺为髹漆木棺,除底外,表面镶满玉片,组成各种复杂的几何纹图案,布局又依据一定的规律设计排列,匠心独运,是目前形体最大、最为华丽的西汉镶玉外棺。从尺寸和出土情况看,该镶玉漆棺为外棺,其中还有一套木棺。
“食官监”玉枕
公元前2世纪
长35.5、宽7.8、高9.5厘米
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食官监”陪葬墓出土
       这件玉枕出土于狮子山楚王墓内的一座陪葬墓中,因该墓出土有一枚方形铜印,印文为“食官监印”,而取名为“食官监”玉枕。玉枕呈板凳状。由枕足、枕板、兽头饰三部分构成。枕板内为一长方形木枕芯,上面镶饰有35片雕琢精美的龙形、长方形、“亚”字形等玉片。枕板两端为兽头状玉饰。枕腿略呈“工”字形。这种形制的玉枕还出土于狮子山楚王墓西面第5侧室和其他陪葬墓中,使用者应是楚王及殉葬宠妃。整个玉枕雕琢精细。华贵典雅,彰显着使用者高贵的身份。
双联玉管
公元前2世纪
长26.2、宽2.9厘米
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玉管为两根同样的细长圆管并联而成,两端连接处各以浅浮雕技法雕出一兽面纹。首面双目圆睁,两条长长的眉毛弯曲上卷,胡须在鼻端对称分布,须尖下弯,鼻子上端延伸出一冠状饰,显得十分威严。玉管中空,一端封闭,两端均饰有勾连云纹,中部磨光,素面。双联玉管由一端封口,两端留出连接部位,设计巧妙,琢磨精细。迄今尚未发现类似的玉管,这件玉管作何用途,仍待研究。
 
玉冲牙
公元前2世纪
长14.3、宽4.5厘米
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玉冲牙出土于西侧第5室,以新疆和田青白玉制成。冲牙略呈半月形,整体造型为一尖尾虺龙,龙身上拱弯曲,方吻,巨口,口中有獠牙。龙身饰细密的勾连涡纹,颇类鳞甲。龙身的下缘透雕出变形龙须,后部饰疾行而回首的游龙,体态舒展流畅,使整器造型充满动感。龙唇、脊部有沁斑,尾部有沁色。玉冲牙在汉代已经较为少见,一般用于组玉佩中。这件玉冲牙的龙额头上有一圆孔,用于穿系悬挂,应为组玉佩中的一件。其尺寸较大,造型庄重典雅,是玉冲牙中的精品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凸字形玉衣片
公元前2世纪
1986年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这些玉衣片出土于主体墓室和墓道中。1954年北洞山村民曾进入主体墓室,取走大量玉衣片。现存的玉衣片共计有73枚,以凸字表玉衣片为主体,每片上都有7个钻孔。还有少量的梯表、长方形、半圆形、刀形等不规则形状。玉质上乘,有白玉和青玉两种。玉片多为素面,表面打磨光滑,并经抛光处理,光洁细润,呈半透明状。有些玉片上有谷纹或蟠螭纹,系用谷纹玉壁或蟠螭纹玉璧改制而成。根据玉衣片玉质、厚度等可以推断这些玉衣片原先应用金丝缀合而成,表面呈鳞片状。北洞山楚王墓的金缕玉衣形制特点,工艺水平很高。在已出土的玉衣中,仅此一例。
夔龙纹玉璧
公元前2世纪
直径22.5厘米
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玉璧青玉质,璧用同心圆绳纹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涡纹,外区为变形夔龙纹。龙纹结构奇特,刻画正面龙头四组,龙头雕出额头及鼻梁,嘴不明显,鼻下部两侧各有两条粗阴线,粗阴线较宽,龙头上有两个飘带状角向两侧延伸,与细而长的飘带状龙身缠绕。这类玉璧在内区也多刻饰有蒲纹,是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把表面分割为似蜂房状排列的六方形。
龙凤纹玉璜
公元前2世纪
长21.1、宽4.2厘米
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玉璜出土于甬道中,是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众多玉璜中最为精美的一件,系用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璜体上下两侧和两端皆减缘形成牙槽,而中部较大部分减缘则与一般玉璜不同。玉璜两面纹饰相同,每面以穿孔为中心,中间为一兽面纹,两侧各雕一龙,龙首一侧为凤喙,龙身旁布满凤羽。龙身外各雕四条相互虬曲蟠绕之龙。整件玉璜全部采用浅浮雕,两面共雕饰20条龙、4只凤鸟和2个兽面,即使穿系孔的周边亦浮雕出圆郭,不留空白,但构图饱满,密而不塞,给人以龙凤呈祥、龙腾万里之感,构图奇妙,工艺精湛,令人叫绝。玉璜自新石器时代出现后,造型变化较小,出郭、两端雕出龙首,璜体一般饰蒲纹、谷纹、卷云纹等。雕刻技法多为局部透雕或浮雕,也常使用线雕。
玉龙
公元前2世纪
长17.5、宽10.2厘米
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玉龙出土于西侧是第5室,以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莹润有玻璃般光泽,法透明,局部有沁斑。造型为单体龙,身体卷曲,呈“S”形,又称“S形龙”。张须露齿,双目圆睁,鬣毛向两边卷曲,颈部以阴红刻出一圈绞丝纹,前肢曲折,爪趾锐利,呈尖钩状,龙尾上卷并平削,通体饰勾连涡纹。这件玉龙继承战国玉龙的雕琢风格,采用阴线刻、浮雕和局部透雕等技法,把龙潜深渊、蛰伏待时的意蕴刻划得淋漓尽致。玉龙眼睛下方有一钻孔,为佩戴时的系穿用孔,表明这件玉龙为佩饰。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汉青玉镂雕龙纹饰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汉青玉镂雕龙纹饰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神兽纹玉樽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高10.5厘米
1991年湖南省安乡县黄山头林场南禅湾西晋刘弘墓出土
湖南省安乡县文物管理所藏
玉质受沁呈粉白色。直筒形。器身有三道凹带纹将纹饰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设一对铺首衔环作器耳,器身浮雕螭虎、龙及乘云仙人。下部纹饰分成三组,分别以仙人与龙、虎与螭,龙与熊相对争斗为题材,平底下置三熊足。该器纹样繁密,神兽的形态亦多有变化,或引颈昴首,或怒目对峙翻转起伏,其间以流云作衬托,气势生动。此器出土於西晋荆州刺史刘弘墓。但从雕刻题材、碾工和艺术风格看,当为东汉时期的遗物,是当时玉雕工艺中的一件代表作。
蒲纹“宜子孙”玉壁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高20.8厘米
1982年山东省青州市马家冢出土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藏
壁扁圆形,上方镂雕双龙纽,纽中央镌隶书“宜子孙”三字。壁身饰蒲纹一周,外饰蟠龙纹。线条刚劲有力,高纽碾琢精工,为玉器中难得的佳品。
蒲纹“宜子孙”玉壁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高20.8厘米
1982年山东省青州市马家冢出土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藏
壁扁圆形,上方镂雕双龙纽,纽中央镌隶书“宜子孙”三字。壁身饰蒲纹一周,外饰蟠龙纹。线条刚劲有力,高纽碾琢精工,为玉器中难得的佳品。
飞熊玉水滴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通高7.7厘米
1984年江苏省邗江县出土
江苏省扬州博物馆藏
和田玉制品,造型为中空的坐姿飞熊,头顶部开圆孔,上置银盖。熊背有双翼,右前掌找灵芝草。
青白玉角杯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
通高18.4厘米,口径5.8—6.7厘米
1983年广东省广州市出土
广东省广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玉色青黄,半透明,局部有红褐色斑。杯形如犀角,杯体和底雕卷云纹。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西汉青玉盒。1983年广东省广州市南越王墓出土。广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馆藏。玉质青翠,略显黄色。圆形,小圈足,盖面隆起,顶端连桥形纽,纽内绹纹圆环。造型优美。盖面上分三组纹饰,中心环钮处隐起八瓣柿蒂纹,向外两周饰变形勾连云纹。盖内以单线勾勒两只相对的凤鸟,线条流畅。器身花纹与盖相似,近足处饰绹索纹一周
。此盒精巧别致,纹饰华丽,碾琢精细光洁,是汉代玉器中的珍品。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透雕玉座屏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高15.6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北陵头出土
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藏
玉质青白而略呈淡黄,间有赭斑。由四块玉组成双层座屏。两侧支架均为双联圆壁式,上下两壁各镂雕一盘龙。屏和上下两层,两端各有直榫插入支架上的铆孔内。上下层屏镂雕神话故事,似为传说中的东王公和西王母形象,另有凤鸟及羽人。
此种内容的图案在汉代画像砖中较流行,在玉器上较少见。此器造型亦为目前所仅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