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清教背景下霍桑在_红字_中的女权主义意识探析
2012-03-05 | 阅:  转:  |  分享 
  
科技信息

引言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与经济、政治、宗教等因素息息相关,并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且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文学创作随着时代的变迁所表达

的思想内容也是不同的。因此,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则从不同侧面表现

了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发展,其中,作者贯穿于整部文学作品

的创作思想就是很好的例证。

本文作者认为影响作品较深的是宗教因素。由于各国的历史条件

不同,其宗教信仰也是不尽相同的。该国的风俗习惯的沿袭以及人们的

思想、行为都受到长期根植于该国的宗教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

宗教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世界文学领域中,美国文学更与宗教有

着独特的联系。在17世纪的美国,清教徒们认为美洲大陆是上帝赐予

他们的一块福地,从此他们便在这一片土地上布道,宣扬清教思想。美

国浪漫主义时期作家霍桑的经典作品《红字》便是以此为背景的,而小

说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则是清教的牺牲品,在于她不满清教统治,为

了追求自己的真爱大胆地向清教统治者挑战。而这从另一侧面也反映

了海丝特是伟大而坚定的女权主义捍卫者以及她朦胧的女性主义意

识。从某些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角度来看,霍桑的女性主义意识促使及

酝酿了他在《红字》中对海丝特这样一位具有坚定的女性意识的反叛女

性的成功塑造。然而也正是由于受当时生活、成长背景和思想革命的影

响,霍桑才逐渐孕育了他的女权主义意识。因此在这部小说中,霍桑将

这种意识融入了他描绘的反派女主人公———海丝特的内心世界。本文

要探讨的主题正是霍桑在清教背景下产生的女性主义思想以及其折射

在海丝特·白兰身上的女性主义意识。

一、清教的历史渊源与霍桑的《红字》

英国殖民统治者在17世纪初开始登上北美洲大陆,于1642-1649

年在北美建立殖民地。英国移民者为纪念母国英格兰而称北美为“新英

格兰”,这是这些移民者们在北美洲大陆登陆后最早的定居地,也是《红

字》开篇中提到的地方。作者是这样写的:“新殖民地的缔造者们,不论

他们原先可能会规划出什么人类美德和幸福的一个乌托邦,都一定会

认识到,他们最初的实际需要之一,就是划出一部分处女地作为墓地,

再划出另一部分作为监狱的地基。”(黄乞水译,1999:1)而海丝特·白

兰的故事就发生在新英格兰的波士顿地区。

宗教与文学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清教与美国文学的联系也是密

不可分的。“对清教主义没有一定的理解,就不可能对美国及其文学有

真正的了解。”(常耀信,1990:15)可见清教在这个民族与其文学上发挥

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清教徒们登上美洲大陆以后随之带来了他们一系

列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并及时地根植于当时的美国社会,也就是后

来为人所熟悉的“清教主义”。

清教主义提倡的是夫权社会,即男尊女卑的社会。以男子为中心的

家长制占有很突出的地位,妇女则处于从属、受支配的地位。因此,在清

教势力十分强大的新英格兰地区,家长制思想是非常根深蒂固的。清教

徒们把家庭看作是一个等级制度,男人扮演丈夫和父亲的角色,而女人

和孩子是从属于这个男人的。他们把这种固定、认为理所当然的家庭模

式看作是上帝安排的。既然是上帝的旨意,这是无法改变也不容许颠倒

的事实。所以,“在17世纪的北美清教徒看来,不管是男人的地位还是

妇女的地位,都是上帝安排的,命中注定的。”(威廉·H·查菲,1977:16)

而且,在夫权至上的家庭中,妇女的权利往往被忽视,唯一拥有的是受

保护的权利。正如19世纪美国南部的社会学家乔治·菲茨休指出:“实

际上,妇女就如同孩子,只拥有唯一的一种权利,即受他人保护的权

利。”(转引自乔治·菲茨休,1977)在这种情况下,“顺从丈夫”自然而然

地成了妇女的天职。

霍桑笔下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正是由于违背了清教的教规,

“红杏出墙”与年轻牧师丁梅斯代尔私通。尽管他们是真心相爱却成为

行为过失而被定罪,甚至被侮辱,被罚终生配带象征通奸的“A”字。霍桑

设计这样的情节是有原因的。首先,《红字》的楔子《税关》描述道:这部小

说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作者描述道:“当时我凝神于那猩红的

字母上,竟没有注意到纠扎在它四周的小小一个污黑的纸卷子……其

中有好几页纸,包含着许多关于一个叫海丝特·白兰的生活和生活记

载,她在我的祖先的眼光中,仿佛是一个颇为值得注意的人物。”(钟斯

译,1991:27)由此可知,作者的先祖时代确实有这样一位人物,也有过

这类悲剧。另外,霍桑对于17世纪清教徒的某些做法是不尽同意的,尽

管他不是清教徒,而且他生活的时代离清教主义在新英格兰的统治已

经一个世纪了。当时日益膨胀的资本主义社会使他重新考虑清教主义

一些基本观念,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归结为“人类的罪恶天性”。因

此,“恶”成了他作品的重要主题。

对处理小说中海丝特事件上霍桑看似很矛盾,既站在男权立场上

否定女主人公,同时又对她怀有怜悯之心,这在作品中是有迹可寻的。

从正面的描写海丝特对穷人的热心和仁慈到侧面描写丁梅斯代尔如何

受到良心的谴责一直到最后海丝特最终被市民们认可并尊敬这些迹象

可以看出,霍桑其实是在女权主义立场上支持海丝特的行动,从广义上

讲是对妇女反抗的肯定。因此可以说,有着清教背景的霍桑创作出清教

时代背景下的小说,并在作品中流露出自己对清教的不满以及自身的

女性主义意识具体化为海丝特的反抗行动。

二、霍桑:女权主义先声

霍桑的女性思想是保守而复杂的。从女性主义批评观来看,他将女

性描写为“天使”和“妖妇”两个极端,站在男权立场上否定女权主义运

动。但作为一个人性论者,他又在作品中对男性灵魂的丑恶进行揭露,

对女性的不幸给予同情。小说《红字》正是这样一部作品。霍桑对《红字》

主题以及女主人公形象的处理始终采取了折中、保留的态度,这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女性观。因此霍桑在《红字》出版后致信于出版商菲

尔茨表明了他的立场:“《红字》涉及了相当微妙的主题,但从我处理该

主题的方式看,我似乎不应该受到那方面的非议。”(1850)总的来说,霍

桑对当时人类社会男女关系问题进行了合乎那个时代的“理性的思考”。

然而,《红字》是一部宗教背景下的作品,它的任务是在探讨原罪及其后

果的前提下真实反映清教社会中具有女性自我意识的妇女的生存状

况,而作者把女主人公描写为“天使”和“妖妇”这一意图表现了霍桑的

女性观是矛盾的,这是由他本人的创作动机和宗教观的局限性决定的。

而霍桑的宗教观源自于影响他个人极为深远的清教徒遗传,并且他把

这一遗传融入《红字》这部描写“人性的脆弱与悲伤”的小说中,深刻剖

析罪的意识对心灵的影响,尖锐地批判已经沦为律法主义的清教精神,

探讨个人在自由与权威中的挣扎,赤裸裸地呈现人性中的爱恨纠葛。

至于作者的清教背景,霍桑本人在《红字》开篇中的三万多字的楔

子《海关》一文中细数了他的谱系渊源。《海关》的序言,是解读《红字》的

关键。霍桑是新英格兰地区清教徒移民望族的后裔,在移民到麻州撒冷

城(Salem)的霍桑家族中,他特别提到其第一代祖先威廉·霍桑(William

Hawthorne)。这一祖先于1630年从英国来到英属北美马萨诸塞湾殖民

清教背景下霍桑在《红字》中的女权主义意识探析

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甘洁盈

[摘要]从某种程度上讲,霍桑是美国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小说《红字》则体现了他的女权主义意识。正是由于霍桑的女权主义意

识,促使了他在《红字》中塑造了一个反叛女性。小说女主人公海丝特是霍桑女性主义思想的产物。本文通过在特定的宗教背景———

清教的影响下,对海丝特的女性意识进行了探析,从而揭示了霍桑在《红字》中的女权意识。

[关键词]清教社会霍桑海丝特女权主义意识

人文社科

528——

科技信息

地,来时随身携带着《圣经》和宝剑。他是一名法官兼教会首领,在1662

年曾经严酷无情地逼迫贵格会的妇女。他的儿子约翰·霍桑,继承了这

种迫害人的禀性,在1692年一桩审判异端的“撒冷城驱巫案”中扮演主

导角色,处死十九人。对于他的祖先,霍桑怀着极为复杂的感情在序言

中描述道:我们那位最早祖先的形象,被家族的传统赋予一种暗淡阴沉

的庄严特性。我回忆起来,早在我孩提时,这形象便出现在我的想象之

中,至今仍萦绕在我的脑际,导致了我对过去的一种深切感情,但我不

认为这种感情与当前的塞勒姆镇有什么关系,而似乎与生活在这里的

祖先有着更密切的关系。最早的祖先样子严肃,蓄着大胡子,穿着黑色

的大斗篷,带着尖顶帽。他很久以前便来到这里,来时携带着《圣经》和

利剑,带着庄严的姿态漫步在人迹稀少的街道上,俨然是这里的一个大

人物,仿佛是一个能制造战争又能缔造和平的人物。霍桑对其祖先的印

象是满手沾满血腥,残酷无比的人物,他为其感到羞耻,他认为霍桑家

族的败落,实在是上帝的诅咒。然而,在序言中,他继续坦言道:“然而,

随他们怎么瞧不起我吧!反正家族天性中的一些特性已经和我纠结在

一起,不分彼此了。”

尽管如此,霍桑甚至在入大学时,在自己的姓氏上加了一个W字

母,以示和祖先有所区别。但实际上,从霍桑对先祖怀旧及追忆的文字

看,清教祖先的丰功伟绩和斑斑劣质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使得想象

力丰富的他遗传了自己清教徒祖先“天性中的一些特性”并且把它们融

入了自己一系列的创作中。《红字》便是这种感情的典型产物。在创作

《红字》之前,霍桑的女性观早已在他的成长历程中逐渐形成。由于霍桑

的父亲早逝使他成为了社会边缘人。为了生计,霍桑母亲只得携带三个

幼子回到娘家,当时霍桑年仅四岁。在妇女被剥夺财产继承权的无权地

位的社会中,他逐渐对自己家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尴尬处境而感到敏感,

加上自己与母亲的困境以及后来与众多女权主义者的接触、交往,使得

他在自己的创作中对女性,特别是对社会边缘女性抱有特殊的亲切感,

从而加强了对女性种种无权地位问题的思考,这在后来塑造女主人公

海丝特的形象时都一一成为了考虑因素。因此海丝特便成为了具有独

立意识的,坚强的女权主义战士的典型代表。

这正是霍桑要达到的效果。正如霍桑在《红字》中所期待的那样,

“妇女要得到真正的幸福,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打倒整个社会体系,重

新来建树。其次,男人的本性或者说是已经变成本性的长期遗传的习

惯,必须根本改造,那时妇女才会享有近似公平而又合理的地位”

(1850)。霍桑对海丝特这一前卫思想的塑造真正吐露出西方一代女性

的心声,表达了他对新英格兰殖民统治时期的妇女状况的关心,而在

《红字》中对女主人公进行正面、积极的褒颂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证明

了霍桑不愧是诞生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女权主义先声。

三、海丝特·白兰:自由派女权主义者

霍桑笔下的海丝特是一位敢于反抗不合理婚姻,反抗命运,追求自

由纯洁爱情,期待男女平等地位的伟大女性;她是清教主义统治下具有

独立意识的、坚强的女权主义战士。大多数人称她为“爱的圣徒”,海丝

特的光辉形象是美在个性特征上的具体体现。用黑格尔的话说,“美就

是理念的感性体现”,(1962)而且海丝特在个性方面就具备了丰富性、明

确性和坚定性这三大特征,这也是黑格尔关于美的概括。从女权主义的

角度进行关照,海丝特的确是一位追求自由的女权主义者,但她的叛逆

是不彻底的,她的遭遇是旧的社会道德的必然结果。大多数评论家从道

德规范的角度去看,把海丝特评价为“一个道德败坏,行为下流的女

人”。也许在道德伦理的标准下这样的批判是有道理的。但倘若把海丝

特放回当时的时代背景加以考虑她为何会造就出这样坚强不屈的性格

以及为何会有故事中所描述的行为、举动,这样我们才能够客观、理性

地去评价海丝特,还她一个“清白”。

《红字》的故事背景为十七世纪新英格兰的清教社会,在清教统治

下的波士顿社会始终弥漫着一种灰色、阴沉、忧郁的气氛。清教提倡以

父权文化为中心,并普遍存在厌女意识,妇女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没

有任何权利。当时的女性地位由清教主义殖民者的等级制度世界观决

定。“清教徒们认为女性卑微的地位是原罪的标示,具体体现在她们体

能的弱势、身材的矮小、智力的局限以及情感的冲动等方面。”(Deborah

L.Madsen,2000:前言)海丝特就是身处于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中。

海丝特可以说是较早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者,从她反抗不合理婚

姻,追求自由不受束缚,争取女性应有的爱情与幸福等行为来看,她符

合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所提倡的思想内容。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早期的代

表思想是提倡理性,向传统的权威质疑,其背景是法国大革命和西欧的

启蒙运动。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思想脉络发源于十六、十七世纪的社会

契约论,而这个时期的美国社会正处于清教统治中,海丝特的通奸行为

用当时的清教思想标准去衡量是不道德的。但从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思

想的角度看,海丝特敢于对政教合一的清教社会,对根深蒂固的男权意

识形态进行质疑的同时提出了挑战,大胆追求自己的真爱,据理力争,

尽管清教徒迫使她要终身在胸前佩戴一个象征通奸的“A”字。她不但没

有“在灾难的云雾中失色”,反而“闪现出非常美丽的光”。爱情是海丝特

反抗清教社会压迫的最顽强的方式。她坚信健康的男女关系应建立在

双方都幸福的基础上,坚信神圣的爱情能让人幸福,坚持用她自己独特

的方式来寻求她理想中的平等地位。在这一点上,海丝特与早期的自由

主义女权主义代表人物沃尔斯通克拉夫特有相通之处。沃尔斯通对待

婚姻的态度是视之为“合法的卖淫”。她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女性的

社会地位,就必须消除教会,废除军制,而其中最为根本的则是革除君

主专制。”(王瑛,2006:前言)造成女性卑下的社会地位的罪魁祸首,沃

尔斯通认为是由于女性处于一种“无知和奴隶式依附”的状态。而海丝

特也意识到女性自身进步的重要性。她认为由于女性生理、心理的局限

性,女性必须通过自我肯定、自我提高的方式去争取、巩固自身的权益。

女性的依附性、奴隶意识、自卑感的消除,独立人格、自我意识的建立是

一个漫长的过程。

可见,海丝特的女性意识是敏感而先进的,但由于当时的社会道德

和社会制度的腐朽性,加之海丝特势单力薄,她纵使有多么坚强的女权

捍卫意识、毫不犹豫的反抗行为,最终还是沦为清教势力的阶下囚,酿

成社会悲剧。海丝特的遭遇是旧的社会道德的必然结果。在当时的社

会,追求个性解放、个性自由往往造成悲剧的发生。海丝特提出的女性

权益问题,是那个时代的一线曙光,但清教主义、传统道德观念始终是

最后的赢家。

结语

《红字》的结局安排是霍桑个人思想性格造成的。由于未能摆脱清

教主义的影响,宗教神秘主义的原罪观左右了霍桑的创作,这使他对社

会变革和女性解放充满矛盾和困惑的思想。尽管霍桑的思想具有革命

性的一面,但也有软弱的一面。保守的传统思想使他不相信女性能解放

自己,变革社会传统。因此他的女性观最终是矛盾的。

霍桑笔下的海丝特,在她的内心深处已经拥有了朦胧的女性意识。

她对丈夫的意志不是屈从而是敢于反抗,对爱人她也突破了清教徒的

戒规给予保护,对孩子她不以其为耻反而骄傲地深爱着她。她不后悔自

己对真爱的追求,不畏惧世俗的目光,不放弃对孩子的监护。这些都体

现了她的女权主义色彩。她突破了夫权、神权的禁锢,具有一定的反抗

性,A字不再是耻辱的象征而成为了她具有女权主义色彩的人格的彰

显。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她是幸福的。

参考文献

[1]A.N.Kaul.Hawthorne[M].NewJersey:Prentice-Hall.INC.,1966.

[2]DeborahL.Madsen.FeministTheoryandLiteraryPractice[M].

London:PlutoPressLtd.,2000.

[3]WilliamHenryChafe.WomenandEquality:ChangingPatternsin

AmericanCulture[M].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77.

[4]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5]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6]霍桑.红字[M].黄乞水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

[7]霍桑.红字[M].钟斯译.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91.

[8]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关于政治和道德问题的

批评[M].王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人文社科

529——

献花(0)
+1
(本文系唯一琴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