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径:二小时车程范围内)

一,地质地貌景区:

1,东寨港海底村庄

离开府城,在美兰互通立交桥下海文高速公路,东进15公里,经演丰镇直接抵达演海镇曲口码头。演海镇与塔市村以及幸存的北港村浅海一带海水清澈透明,是观看东寨港海底村庄的好地方。在曲口湾海面上,至今残留一个叫“浮水墩”的小孤岛,就是当年所淹没村庄的一处高地。

对于“琼北大地震”,《琼州府志》、《琼山县志》和《文昌县志》均有记载:“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亥时(公元1605713日午夜)地大震,自东北起声如雷,初如奔车之辗,继如风椰之颠,公署民房崩倒殆尽,郡城中压死者几千。”“海沙崩裂,高岸成谷,深谷为陵”,“南五图有村平地忽陷成海”,“苍茂圩岸田沉,地裂涌沙水,南湖水深三尺,田地陷没者不可胜纪,调塘等都田沉成海者计若干顷。县东新溪一带沉陷数十村。” 而时任琼州府同知吴钱对此次地震向上级机关呈报陈述的《申文》中,却有长达上千字的详细记述,报告中包含:地震的起因、经过、灾情,并针对性地提出赈灾意见。最近发现文昌罗豆农场南洋村符国瑚家藏《符氏家谱》中也有记载,其记述为:“沧海乃我祖之庄地。缘明万历年间地震田沉,倾陷七十二庄。”

琼山东北海岸一带发生7.7级,震中烈度为11度的特大地震,使铺前、罗豆一带方圆100平方公里的72个村庄全部沉陷,被海水淹没,“山化海,演顺无殊泽国,人为鱼,田窝俱属波巨”,形成今日的“东寨港”。据专家考证:震源深度15公里,海底村庄总沉陷幅度为46米左右,有些地段超过13米。由于这次地震的震中在北纬19°59’ ,东经110°28’ ,受害最严重的地区为琼山、文昌、澄迈、临高四县,所以在历史上称为“琼北大地震”。这就是在我国地震史上唯一因地震导致大面积陆地陷落成海的地震废墟。

今年国庆节恰逢农历初二,“朔望期”海水退大潮时,游客可到林市村迎着海风泛舟点浆,到铺前、曲口一带海面寻找泥滩上的遗物,窥视海水下的村庄。“林市村”的水井石碑、“北创港”的贞节牌坊、“绝尾沟”的水井棺墓、“浮水墩”的石井戏台依稀可见,“西排湾”的石柱石臼、“北港村”的石棺砖墓、“石见前”的石料器皿、“玉门沟”的石桥河道历历在目,它们或被沉积泥沙半掩半埋,或被海藻贝壳包裹覆盖。在岸边有一株连体古榕树似一对老夫妻凝视着沧海桑田,守侯着沉寂家园。游客目睹大自然的神秘变迁,千倾桑田沦陷沧海,四百年前古貌犹存,思绪遐想必将穿越无限的时空。  

2,白石溪风景区

沿海榆东线公路向南驶37公里,经过红旗镇,来到大坡镇东的白石溪风景区。从地势地貌上看,景区象一尊如来佛像,民间称作“如来圣地”。由于白石溪和中宫河弯弯曲曲自西向东环绕着几座山峰,像一朵莲花,民间还流传着七仙女下凡睡石床的动人传说,故又称作“莲花宝地”。

白石溪瀑布,因明代琼北大地震引起地面断裂沉陷,造成平静流淌的白石溪水与中宫河水瞬间跌入面积1000平方米的巨大深潭,产生宽20余米,落差10米的瀑布景观。 旱季,瀑水宛若素白的绢帘,轻盈飘逸;雨季,瀑水恰似脱缰的野马,奔腾飞流。融合于四周红柱亭台,绿树葱茏,白水轻波,锦团花绣般幽静美丽的环境,静动有序,柔刚互补,是香客游人四季听水总相宜的好去处。

“白石溪风景旅游区”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题写,是海南唯一的一座藏传佛教文化园区,建有玉皇女阁、观音院、山门、佛塔等设施。尤其殿宇宏伟的观音院,白石玉栏相围的七级平台上,三座观音大殿格外注目。五脊四坡双飞檐,青砖红柱琉璃墙,镂空窗棱垂花门,梁枋斗拱雕栋梁。殿宇亭阁建筑群尽显古朴典雅,气势恢宏。正殿,五开间,四周回廊相围,殿门上方悬鎏金凸字匾额,楷书“慈航普渡”,两侧楹联:“南海驾慈航,普渡众生登觉岸;西天悬佛日,光昭万姓庇钧天。”殿内供奉神态各异的15尊泥塑彩绘观音像。左右侧殿,三开间,悬有“霁月景霞”等匾额,分别供奉体姿别样的13尊泥塑彩绘观音像。它是藏传佛教文化在海南的缩影,曾在1992年受到来琼访问的泰国副僧王拍探班耶武里的关注。  

3,林诗岛

在澄迈桥头镇林诗村的海边,100米外有一座处于琼北火山带上一个小岛,叫“林诗岛”。小岛面积只有200多平方米, 上半部是黄红色的土壤,覆盖着绿色的植物;下半部则全部是高34米,剖面近似于四方形的黑色柱状玄武岩石,像鱼鳞铠甲一样层层叠叠地浸泡在海水里,像钢筋地桩一样敦敦实实地包围在小岛四周,任凭咆哮无情的海水在它们的身上侵蚀出一条条深深的伤痕,然而它们依然无所畏惧,即使倒下成为前面的碎石,也会同海浪做最后的抗争,将小岛紧紧地保护起来。

亿万年前,林诗岛原本是陆地的一部分,由于琼北火山带上活跃的火山活动,造就成林诗岛典型的地质构造。火山喷发时,先喷出的火山灰沉积下来逐渐形成质地松软的凝灰岩层;接着喷出的岩浆形成林诗岛上玄武岩的物质,当岩浆垂直冷却时,形成坚硬的柱状节理结构;玄武岩再经过漫长的风化,形成林诗岛表层的黄红色土层。火山一次性塑造了林诗岛的地质肌体,而大海却不断地塑造着它的地貌形态。亿万年来,小岛最下层质地松软的凝灰岩被海水不断地被侵蚀淘空,导致上层沉重的玄武岩下陷,逐渐低于海平面,于是形成了岛屿。目前林诗岛还处于半岛和岛的过渡阶段,随着海水的进一步侵蚀,它将变成一个名符其实的海岛。正是在火山与海水的共同作用下,林诗岛才成为一本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奥秘的、珍贵的地质教科书。   

4,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

沿海榆中线公路北上,9公里狮子岭处西拐,直抵石山镇东1公里的我国著名的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路南侧火山为南峰,高222.2米,洞深69米,成锥形状,火山口直径130米,洞底最窄处直径49米。路北边火山为北峰,高186.7米。火山爆发时,大量熔岩由此冲出地面,向东北方向冲开缺口奔流而下,形成扁形绳状熔岩波,火山碎屑和熔岩向周围堆积以及喷发结束时火山通道内熔岩退缩冷凝便形成如今的火山口。由于两火山口间为300米凹地,远望犹如马鞍,因此得名“马鞍岭火山”。

地球进入地质新生代以来,地壳先后发生了“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在这期间内,海南岛是中国境内陆壳运动的频发地带,又是火山、地震、陨石、溶洞、温泉等地质遗迹密度最大地区,尤其火山活动最强烈。换句话讲,海南岛的形成得益于火山的喷发与地震的塌陷。海南火山熔岩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绳状、球状、枕状熔岩地貌遍布琼北八个市县区域。有雷虎岭罗京盘火龙洞眼睛岭38座休眠期火山形成的火山群带,最晚的一次爆发距今已有13千年。其中马鞍岭火山口熔岩完整,轮廓清楚,风化微小,喷火方向明显和遍地充满气孔的棕黑色火山石,它是世界上保存较完整的休眠期火山之一,是搜集火山基础资料、研究我国南方火山喷发时序、火山地理学、火山化学及火山活动规律的天然研究室,被美国地质学家赞为“天下奇洞”。

进入火山口公园,醒目的“A”型登山道跃入眼帘,游览道路、观景台、建筑景致,都匠心独具的采用火山石装饰砌成,是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环顾四周,满目苍翠,生机盎然,热带果林和原始植被漫落丛生。不论是绿色葱茏的重阳树,还是包裹着火山石的榕树,它们根植于火山岩缝穴中生长,以体现生命力的顽强。登山道旁,有两大片棕红色裸露完整的火山岩:右边的“块状岩”峰削沟砍,左边的“熔岩被”略显圆钝,它们都是火山喷发时火热的熔岩流到此处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在中心绿地上,摆放着许多用火山石打造的石磨、石舂、石臼等仿原始生活用具,可运转,可操作,原始粗放的摆设体现了浓郁古朴的火山文化。

游人顺着火山岩浆流向修建的石阶登岭,第200级是一处面积较大的观景平台,高大的百年野菠萝树丛格外醒目。枝大叶茂,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逢“雨水”季节仍结有碗口大的野菠萝果,它是夫妻恩爱的象征。背靠咫尺火山口的平台上有座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5年)所建的石庙,庙里有一块横石板刻着四个填红大字:“山岳配天”。由于供奉着山岭神、土地神、风雨神三位神灵,因此又叫“三神台”。这里有段古老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位仙女下凡与勤劳朴实的农夫春腾结为夫妻,此事被凶狠的火神发现,将仙女囚禁在火山洞中。春腾决心同火神决斗,灭火救妻。他的行为感动了玉皇大帝,拔一棵参天宝树变成一条神扁担送给春腾,并派山岭神用两座山炼成两口水缸,又令风雨神盛满雨水。春腾挑水回到此地,火神施法术使两口缸牢牢地扎根在地上,春腾怎么也挑不起来。土地神帮助破了法术,春腾愤怒一脚把扁担踢开,扁担落地变成“一字岭”压住了火神的脖子,另一脚踢破水缸,顿时风雨大作,终于降服了火神,扑灭了熔岩,救出了仙女。从此两口水缸变成马鞍岭和“包子岭”,火山不再喷发,大地不再颤动,台风不再肆虐,世间风调雨顺,安居乐业了。当地人崇拜土地,尊重山岭,敬畏风雨,一柱香,三尊神,互相提携,就这么经历了数百年。论资排辈,神仙似乎也要对火山退避,因此,一洼茂盛的野菠萝林,成了火山和神庙的屏障。那如刀似剑的野菠萝,不知是火山的仪仗,还是神庙的护卫。

继续向上登阶40级,就到了火山口。沿105级螺旋形石阶小道下到火山口底部,四周是另一番景象:层层叠叠的蕨类植物和盘绕缠绞的根藤枝蔓,如同一幅天然的绿色壁挂,千万年一直保持着原始古朴的状态。在苍翠欲滴的植被面前,火山石完全没了火辣辣的外表,水淋淋的,仿佛刚从水底捞上来的一般。洞底潮湿,长满青苔,仰望天空,有种“坐井观天”的感觉。

继续从火山口右侧向上登阶120级,就到了火山口的顶部边缘。在丛林环绕的2米宽马鞍形小道上分别设有四个观景台,向北望:近处是北岭火山,因形似包子,又称“包子岭”;远处是兰色的琼州海峡。向西望:是一片火山玄武岩台地和神奇的仙人洞与卧龙洞。向南望:是左右两个对称的小火山口,传说它俩是火山女神变成太阳与月亮的双眼,故名“眼睛岭”。向东望:近处是黄花繁繁、红荔点点的千亩荔枝园;远处是高楼林立的海口府城。真是:风景这边独好。

中心绿地旁的地球科普馆,是海南科普教育的第一馆。游客从光盘、图片、讲解中,不仅可以了解火山是地球生命的“吐故纳新”。还可以通过火山这个地球“窗口”,去认识天体地球的形成、去认识地壳岩浆的变迁,去认识人类生命的诞生、繁衍均依赖于地球上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层、磁层、臭氧层之间的衍变转化。通过科普教育,提高思想境界,从我做起,“爱护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珍惜来之不易的绿色家园。”

火山喷发后,土地变成熔岩,经长年风化后形成矿物质含量丰富的红色沃土,非常适宜果树栽培。近年来经过人工搬石移土,改良火山灰土壤结构,在垫出井井有序的平地上生长着大片荔枝、龙眼、杨梅、杨桃、菠萝蜜等果林,满坡翠绿,红黄相映,水果飘香,创造出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的奇迹。火山边的永兴镇为年产荔枝1000万斤的“荔枝之乡”,春季遍山扬花溢香,夏季满树硕果累累,繁多的“蟾蜍红”、“妃子笑”、“小丁香”、“大蜜荔”、“芦花香”、“紫娘喜”等优良品种,肉质晶莹,色泽鲜红,果大肉厚,味如蜂蜜,享尽美誉,盛名南国,颇具“千里莺啼绿映红”之趣。

火山口公园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火山口群,主体园区35平方公里,扩建后的景区总面积将达108平方公里。目前已经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成为海南著名的“上山观火山,下山吃壅羊”休闲式游览区。游客在荔湾酒乡、世外洞天可以一边近观火山全貌,品千顷荔枝,涮壅羊火锅;一边远眺琼州海峡,望椰城风光,美景尽收眼底。  

5,火山熔洞

石山火山群带有“仙人洞”、“卧龙洞”和“火龙洞”千姿百态,可最为壮观的要数“72洞”了。“仙人洞”和“72洞”分别隐藏在马鞍岭火山口西部1.5公里的石山镇博铺墟和荣堂村北的荔枝树林里,只有寻找到崎岖起伏的火山石小道,步行几百米才会发现神秘的洞口。

仙人洞,月牙形的洞口上方有朱红色的“仙人洞”石刻,纵深的洞内漆黑阴凉,洞壁挂满长有青苔的珊瑚状熔岩,一棵笔直高大的古树如同警卫战士在洞口外站岗放哨。

72洞,更是别具一格,洞中有洞有天,洞内能容纳1万多人,可清晰观赏长3公里,宽10米,高7米的火山隧道全貌。它的形成,是由于火山喷发时,伴随着分离出水和气体,炽热的岩浆使空气极度膨胀,造成强大的内压力推动软流层岩浆加速沿断裂向地面喷泄。气流所到之处必冲溶土石,形成了许多千姿百态,纵横交错的火山熔岩洞穴群。地质学家把这里称为“天然的地下火山岩洞博物馆”。  

二,物质文化遗产:

1,羊山石村

海口羊山地区的石山古村,最早的始建于宋代。由于处于琼雷高台地死火山地带,海拔较高,火山岩孔隙发育,地面水渗透力强,自古以来是全岛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嫁女不嫁金,嫁女不嫁银,数数门前檐下缸,谁家缸多就成亲。”这是当年石山地区的民谣,屋檐下接雨水的巨大瓦缸竟然成为相亲的重要财富。

在距离火山口公园以西1.5公里的石山镇地区,约有荣堂村、玉敦村、美欢村、儒豪村、美傲村等20个荒废的石山古村,它们最早的始建于宋代。村门、院墙、房屋、街道、公庙、戏台、水井、石灶,甚至连石盆、石碗等一切都是用火山石垒砌打造成的,游客若进入古村,仿佛进入石头迷宫一样,处处篆刻着一段久远的历史。古老的石屋无声伫立,岁月的沧桑赤裸斑驳,返璞归真清凉朴素,隔绝了世间的纷纷扰扰让人恍然有种隔世离空的感觉。漫长的岁月里,石山人似乎从来没有改变过,世代固守着与火山石相依相伴。正是在火山石的包围和施予中,创造了石山人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独特的精神世界,火山石锤炼了石山人百折不挠的精神,淬砺了石山人坚韧不拔的意志,他们用世代的智慧和汗水,谱写了石山的故事,演绎出一种精彩顽强的人文之美。

这些古村之所以荒废,全因缺少生活用水。“嫁女不嫁金,嫁女不嫁银,数数门前檐下缸,谁家缸多就成亲。”这是当年石山地区的民谣,瓦缸成为相亲的重要财富,近十口的大肚瓦缸全部放在屋檐下,一逢雨天,屋檐水就全部流进瓦缸,吃水就不用愁了。自上世纪70年代,石山公社通了电,打出机井,解决了生活用水的世代难题,附近古村的人们短短几年就陆续全村迁移过去,而发展成现在的石山镇。由于对乡亲情感的一种深情眷恋和对故土往昔的一种固执挽留,搬迁过去的村民仍居住在一起,仍沿用已荒废的村庄的村名,出现了一村两名:一个在村里,一个在镇上的“侨置”现象。

荒废的石头古村是体现石山文化的宝贵旅游资源,琼山要把石山的劣势转变成优势,准备先开发其中保存较好的玉敦村。让游客先到马鞍岭火山口见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然后到石山脚下的一个个石头古村去领略石山文化的风情。进石村、住石屋、用石碗、吃石山羊火锅,走时再带上几块火山石作为纪念。这样荒废的石头古村又会复活了。  

2,羊山老井

羊山地区石头遍布,缺水成为生存的一大考验,找水、挖井、蓄水,成为羊山人的生存技能。古时,这里凿井非常困难,极少有一个村单独一次挖成井的,多是邻近几个村庄联合挖凿几年才能成功。羊山老井有三种类型:

1.季节性“望天井”——主要是靠雨季积水和地面渗透而成,水质差,供洗衣、洗澡和牲畜饮用。

2.垂直深井——在长石柱和石板铺成的井庭中间,留有几个圆孔方便打水。例如遵谭镇扑创村“六神庙”前的“让升井” 最有名气,“T”型石阶引向地下15米深的井台,每挑一担水都重达百八十斤,光井绳就有十多斤重。

3.之字形深井——从地面沿着条石井阶盘转逐级下到井底打水,这种井一般都有100多级台阶。例如这种深井,仅遵谭镇就有68口,其中儒冯村的“丹活井”名气最大。古井为明代开凿千层玄武岩石壁而得,“N”型174级石阶引向地下28米深的井台,井壁断石赫然,石阶徒陡湿滑,幽暗不见井台,寒气霪霾刺骨。

过去,羊山老井都置有几个大石盆,旁边设有石雕的“井公”神龛,每次挑水的人下井前总要恭恭敬敬地拜井公,感谢那股让泉水从厚厚的岩石底溢出的“神秘力量”,祈祷井水能长流不息。下井时还必须要光脚丫,除了保持泉水的洁净,还可以防意外滑倒,惊动井神。每天从深邃的井身,漫长的石阶上,时时传来沉闷脚步声和沉重的喘息声。据说,每年二月初二“龙抬头”这天都要“禁井”,各家各户都要派代表到神龛前,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烧香燃烛,上供祭拜,防止冒犯井神和井泉干枯,民间俗称“二月禁”。由于羊山老井与别处不同,历史上便形成了特有的地方民俗。如今为了安全,尽管村里安装了铁管扶手,由于村民喝上从深井里抽上的水塔“自来水”,吃水用水的方便,“拜井公” 已逐渐消声匿迹,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但井口旁的“井公”仍在忠诚地守护着井泉。   

3,明清古牌坊

穿过遵谭镇农贸市场,往北有一条通往新坡镇卜宅村的明清年代的古栈道。旧时的官府在古栈道旁为该村曾英(举人)、曾鹏(进士)父子与村中节孝妇吴氏共立了3座石牌坊,其中为曾英立的“应奎坊”和吴氏的“节孝坊”长期被野蔓缠绕无人问津,直到2003年村民才将周围的荆丛野藤清除干净,还原了这2座牌坊的真面目。

曾鹏的“进士坊”已被毁坏,坊柱、坊架等堆放在村路边的“应奎坊”前。它们深藏在杂草中,500百余年的岁月给它们刻下斑驳的印记。据介绍,曾鹏担任过刑都主事、福建耐使等职,为官清廉,白头不改节,被海瑞称为“先辈师法”,与林杰、何其义并称“五里三进士”。其父曾英为举人,担任过茂名的县令,清苦爱民。曾氏父子同被立坊,并保存至今,实属罕见。

节孝坊宽约10米,高约3.5米,以四根大石条架成三个通门,明代风格。顶盖及专额石之间竖一石,两面均阳刻“圣旨”二字。坊额石两面阴刻横写正楷 “节孝”大字。正面两端竖行落款小字由于风化较重,仅能辨认“旌表生员曾文奇之妻吴氏立”,“雍正十三年岁次乙卯孟冬月谷旦”由于节孝坊处在新坡镇与遵谭镇交界的偏僻地区,远离都市乡镇,四周又被一人多高的剌竹杂草所包围,因此有幸逃脱历次劫难,至今保存完好,四根石坊柱上爬满绿色蔓生植物。

在封建色彩比较浓重的海南岛上有众多“贞节”、“节孝”牌坊,目前仍然树立着的吴氏“节孝坊”却是谕旨特批建造的,它有一处独特的饰物抬高了它的地位,即在海南现存的十几个明代牌坊中,是唯一在坊脊两端铸有“嘲风”饰物用以威慑妖魔、清除灾祸,可见此坊是众多“贞节”、“节孝”牌坊中地位最高的,是封建礼教扭曲妇女人性的代表作。 

                                                          青龙剑

                                                      2008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