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盟主席 让·平

 PEARL TOWER 2012-03-05

非盟主席让·平:我的中国根


  一部讲述温州人闯荡世界经历的电视纪录片《温州人》4月8日在温州首映,这部20集纪录片的开篇《我的中国父亲》,讲述的是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让·平和他父辈的故事。

  2008年2月1日,有着一半温州人血统的加蓬外交家让·平在第十届非盟首脑会议上被推选为新任非盟委员会主席。

  他的父亲来自温州

  让·平在加蓬、在非洲、在国际外交界大名鼎鼎,可是让·平二字并非他的姓和名,而是浓缩了他父亲程志平在加蓬雨林落地生根的历史。

  加蓬坐落在非洲中部,横跨赤道,西濒大西洋,热带雨林郁郁葱葱。1933年,在法国闯荡天下的温州青年程志平来到加蓬的让蒂尔港贩卖瓷器,原本打算再回欧洲,却因误了船期而留在了当时还是法属殖民地的加蓬。没有工作的程志平刚巧遇到一家法国面包房的师傅病故,便去应聘烤制面包,老板感觉程志平三字发音拗口,便按照法国人的习惯称他为“平”。

  三年后,程志平图谋发展,搬迁到让蒂尔港以南150公里的埃丁布埃州首府翁布埃镇。埃丁布埃州是一个楔形半岛,直插大西洋,半岛东面是泻湖,西临大海。凭借捕鱼和伐木,程志平很快成为这里最能干、最有本事的人,并且娶了当地米耶内族首领的女儿为妻,正式在加蓬安家落户。

  后来,程志平在翁布埃镇有了儿子,当地人称呼这个孩子叫“平的儿子”。孩子满月时,程志平尊重妻子天主教的习俗,带他去教堂接受洗礼。神父为孩子起了一个教名“让”。让·平的名字由此被人叫起来。

  上世纪50年代初,在一场全球性的市场危机中,西方公司大举裁员,而程志平却没有舍弃一个工人,而是和当地工人共渡难关。危机过后,西方很多公司招不到人复工,而程志平的公司凭借不离不弃一举成为加蓬木材业的龙头老大。致富后的程志平更是帮当地百姓修路、买渡船、盖医院……因而被当地的老百姓亲切地喊成“平父亲”。

  偶然开始外交生涯

  在父亲的影响下,让·平学生时代的理想是成为银行白领。他从事外交工作是一个偶然,当上外交部长更是一个偶然。

  程志平在非洲热带雨林奋斗了32年,悟出人生两大道理:一是挣钱,二是救人。因此,他希望自己的儿子或者做生意,或者做医生。

  让·平承认自己天生晕血,不是当医生的料。他说:“我的理想是到一家大企业或者一家银行谋个差事。”为了实现这个人生目标,让·平选择了经济学专业,并且继承了父亲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刻苦读书,学习成绩在巴黎第一大学一路领先,成为加蓬留学生中的佼佼者。

  1970年,让·平大学毕业,此时适逢加蓬建国十周年、邦戈总统上台执政3周年之际。加蓬政府为延揽人才,动员学有专长的人员回国服务。让·平以优异成绩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当时的财长和让·平是同乡加同族,他动员让·平回国工作,担任一个银行的副行长。

  当时,加蓬政府还向让·平提供了另外两个任职选择:一是去非洲航空公司下属公司当一个负责人,二是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职。按说银行和航空公司应是让·平专业对口的目标,然而,让·平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关系部任国际公务员。他的理由很简单:“这个职位可以留在巴黎继续读博士学位”。

  于是在1972年,让·平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

  1978年至1984年,他担任加蓬共和国常驻教科文组织代表。由于他在外交和政治方面的经验,他随后被国家元首任命为共和国总统民事办公室主任,自1984年起任职至1990年。

  1990年起,让·平长期在政府任职,先后担任过许多高级职务。

  沉稳宽容广受赞誉

  在让·平多年的外交生涯中,他始终实践着父亲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沉稳、宽容、智慧和勤奋赢得了广泛赞誉。让·平说,自己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进行各种艰难的谈判。必须以宽容的态度,通过妥协和让步达成尽可能广泛的共识,进而找到解决争端的办法。正是本着这一精神,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国际公务员期间,与各国代表广泛磋商,促使大多数成员国在建立国际新闻新秩序这一极具争议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并通过了相关文件。

  在加蓬从事外交工作期间,他辅佐加蓬总统邦戈,以公平、客观的态度,积极参与斡旋调解安哥拉、刚果(金)、刚果(布)、中非、乍得、马达加斯加等非洲国家的冲突和战乱。为了恢复非洲大陆的和平,他不顾个人安危,奔走于各战乱国家,好几次险些付出了生命。

  1997年8月7日,让·平抵达三派武装割据的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交战各派之间的分界线是两排汽油桶,他在各派武装的逐一护送下,往返穿梭于汽油桶之间斡旋。晚上8时30分,他和代表团其他人员一道赶赴机场。机场当时漆黑一片。让·平回忆说:“我们摸黑登上飞机,飞机在黑暗中缓缓滑行,摸黑加速即将起飞时,机场灯光突然大亮,吓了我们一跳。飞机飞离跑道冲向天空的瞬间,砰砰两发火箭弹从机身旁掠过,大家都捏了一把汗。”

  让·平出色的外交工作深受邦戈总统的赏识,但他从不当面夸奖让·平。

  邦戈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可以从称呼上去领会。平日里,邦戈称他为“平”,不满意时称他“办公厅主任先生”或“部长先生”,满意或者特别高兴时就称让·平为“毛”。

  邦戈先后10次访问中国,是目前非洲仅存的几位见过毛泽东的领导人之一。邦戈认为,毛泽东是一位改变历史的伟人,是他心目中的英雄。让·平有中国血统,称让·平为“毛”是对他工作的最高褒奖。

  让·平还有个称呼叫“总统外交官”,这个词出自2003年3月22日加蓬的《团结报》。当时,中非首都班吉发生军事政变,让·平受邦戈派遣,头顶着战争硝烟,耳边回荡着枪声,勇敢地面对战乱,忠实地执行邦戈的命令,随行一位记者写了一篇评论,题目就叫《总统外交官》。

  2004年6月10日,让·平当选第59届联合国大会主席,任期一年。2008年2月,现任加蓬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让·平又当选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成为非洲公认的“当家人”。

  四次回到温州寻根

  在全村人的簇拥中,皮肤黝黑、高大俊朗的让·平踏上了故乡温州的土地。在鹿城区临江镇驿头村,他拉着从未见过面的亲人的手,抱起邻家害羞的小姑娘,搀扶着族中长辈的臂膀。他的目光凝望着村口的老榕树、古亭、石碑,眼神中充满了激动和好奇,也掠过一抹深深的怅惘……

  这是纪录片《温州人》中让·平回乡时的镜头,配以让·平的自述:“回到父亲的故乡,感觉像是父亲复活一样。我的父亲把我和中国联系了起来,我又为父亲重新找到了根……如果父亲能再多活两年,我一定陪他来温州,我想这会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让·平第一次到中国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总统办公厅主任陪同加蓬总统访问北京。在那里,他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个偶然,我见到了父亲的亲人。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知道我去了北京的。他们从温州坐火车到北京,找到了华侨办事处。侨办的人打电话到宾馆,找到了我。我当时非常吃惊。我在宾馆见了家乡的亲人,总统也在场。大家拍照留念,他们还带来了录像带,给我看家乡以及家乡的人。”

  第二次到中国时,让·平去了温州。那是1994年,他作为外长陪同总理访中国。在温州,他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接待。“父亲的家人很骄傲,对我来说,那是个非常激动的时刻。”让·平说。

  2003年10月回温州参加世界温州人大会,是让·平最近一次回乡。谈到家乡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他非常兴奋:“我第一次回去只不过是10年前,温州还是个乡下地方,父亲出生的村子在郊外,只有石子铺的小路,如今既有高速公路又有火车。温州天天都在变,你根本认不出来,简直难以置信。我一辈子都没有看到过如此快速的变化,而且还在继续变。实在太棒了!实在太了不起了!”

  从父亲上世纪初为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漂流远洋,最后在西非的一个角落落脚谋生,到如今自己成为非盟主席,让·平是如何看待自己呢?他表示,自己是个有中国根、中国情的非洲人:“我是个非洲人。但我是在父亲教育下长大的,我知道父亲对于中国是多么的骄傲。当中国成功制造了第一颗原子弹时,父亲激动得跳起舞来。那是我一生中第一次看到父亲跳舞,他高兴得不得了,嘴笑得都合不上。看到中国取得了这么多了不起的成就,我也感到骄傲,感到高兴,我也为之舞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