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语文教学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插上翅膀

 洛水神韵 2012-03-06

 让语文教学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插上翅膀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以来与环境不断奋斗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适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这种创造力,使他们成长得有力量,以贡献民族与人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就是要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下面结合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

  一、语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认识孩子有力量,有创造力。如果教师能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遵循科学规律,以人为本,注重实效,优化教学环节,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语文素养,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

  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我让学生课前编演了课本剧,课堂中那惟妙惟肖的表演让人忍俊不禁,笑过之后,我让学生分析归纳大臣、皇帝等人物形象,由于“入了戏”、“观了戏”,学生揣摩人物形象还真“到位”呢!这堂课大家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赢得了听课教师的热烈掌声。不仅教给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团结合作的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要求。

  二、语文教学要渗透探究的精神

  语文创新教育要重视学生思维广阔性、独特性、深刻性的培养,时刻要渗透探究的精神。如何渗透语文探究的精神呢?

  1、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要在课堂上体现“四性”:一是学生有读书、思考的积极性;二是学生有提出问题、训练语言文字的主动性;三是学生有发表见解、敢于辩论、能发现并纠正别人错误的独立性;四是学生有求同存异,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探索新途径的创造性。真正做到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提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归纳,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效果让学生自己去评价。

  比如二年级有一篇拼音注字的阅读课文《两只小狮子》,学生自读两遍后就了解了内容。他们主动提出可不可以学着表演,教师马上安排学生分小组排练,然后有两组学生自告奋勇上台表演,其他学生既当观众,又当评判员。结果两组表演一比较,大家看出问题来了,第一只狮子应该是懒惰的,可“小狮子”却“精神十足”,而第二只狮子应该是勤奋的,可“演员”表演得太懒惰了,不像勤奋的!学生发表了好多见解,这既是对别人表演的评价,又体现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40分钟内,以小组为单位,读、想、演、评、再读,每个人都在实践探究,学习活动的时间占了三分之二以上,真正体现了课堂中主人翁的地位。

  2、让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虽然书已是求知之一种工具,但生活中随处是工具,都是教育。”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汲取生活中语文的素材,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教学,陈述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突出师生之间交互的主体性,实现对话、交流和互动,在双方共同探究下完成教学任务,并延伸到生活,促进学生生活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和善于品味生活,真正走向学语文、用语文的快乐情景。

  例如,我安排学生每周收看《动物世界》,并作相应的记录,组织“动物趣闻”交流会,让学生把记录下来的东西在与同学交流中加以完善。通过看、写、说达到提高练笔的能力。另外,根据节日或国家大事,安排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手抄报设计,并对“迎国庆”,“庆十六大”等手抄报进行评比、展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为学生提供了习作的好素材,因为这样的活动本身就是一次习作素材的积累。这样的课外练笔,学生兴趣浓,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明白,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能留心身边的事物变化,捕捉有用的信息,就能使自己的习作妙笔生辉,自身的习作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3、变定向思维为发散性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好像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他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广泛性,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的方法。这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究的精神,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例如,引导学生领会《会摇尾巴的狼》的寓意“像狼一样的坏人,本性是不会改变的,我们要善于识别,不要被坏人所蒙骗。”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怎样的一只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经验发表自己的观点:从狼的品质来看,狼是凶恶狡猾的;从狼的本性来看,它是狡猾的,总是用花言巧语去欺骗别人;从狼的结局来看,它终究是逃脱命运对它的惩罚;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狼是遇到困难积极想办法去解决,这一点狼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狼有毅力,掉到陷阱里那么久,但仍然没有放弃生的愿望……从学生的发言中看出,学生克服了过去留在头脑中的定势—狼只是一种狡猾的动物,它的身上没有一点可以让我们学习的。而是在认识到狼本性凶恶,不要被像狼一样的坏人蒙骗同时;认识到它也有让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样的引导,就打破了学生脑海中对狼的认识的单一性而是从中产生了新的观点、新的看法,大大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创造性地认识问题。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根据具体的需要灵活地解决问题打下一定的思想基础。

  三、语文教学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的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他的观点与现今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例如《乌鸦喝水》一课中讲到:乌鸦看见一个瓶子里有水,可是水不多,喝不着。后来乌鸦用“填石”的办法终于喝到了水。结合这一内容可引导学生思考:

  1、瓶里的水并不多,可能有多少?

  2、只要瓶子里有水(不管水的多少)乌鸦用的办法都能喝到水吗?为什么?

  3、在怎样的情况下乌鸦才能喝到水呢?你能通过实验来证明吗?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帮助总结实验结论。从而让学生明确:只有在瓶子里的水超过瓶子容量的五分之一的前提下,乌鸦才可能喝到瓶子里的水的科学结论。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从小树立相信科学,不盲目迷信书本的观念

  事实证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会使学生越来越聪明,学生的创造欲望越来越强烈。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新时代学生”,应该“用活书”,“活用书”,“书用活”,让他们自己拿钥匙打开智慧的大门。

  细细思考陶先生的理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陶行知在主张普及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对人的个性发展也有许多精辟的思想,辩证深刻,至今仍给我们以许多的启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