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货币金融学知识要点

 满船空载月明归 2012-03-06

第一章

1货币作为现代商品经济时代一种最普遍的且历史悠久的现象,几乎所有的经济行为以及经济运行的背后,实质上都是货币的运行。

2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出现是为了改变物物交换的低效率,货币的产生以及带给经济系统最大的改变主要就是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全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货币在经济生活的作用是通过货币的职能表现出来的:

a交易媒介职能:货币以普遍接受的形态在商品买卖者之间进行交易或劳务支付时发挥媒介作用。要求:①在交易中具有普遍接受性②购买力相对稳定③供给应富有弹性。效应表现,一方面,使直接的物物交换变成以货币为媒介的间接交换,另一方面,它又使直接物物交换的统一过程,被分割为先卖后买两个独立的过程。

b价值标准职能:货币在计算、表现、比较各种 商品与劳务的价值量时,充当计值单位职能。  货币作为商品的价值标准之后,商品交换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就行了。  价格反映商品价值量的准确性事相对的,或者说,价格的变动只是从趋势上反映了商品价值量的变化。

c价值贮藏职能: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充当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货币作为贮藏收队具有完全流动性的特征,但货币并不是唯一的贮藏价值手段,任何有价值的资产都可以成为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货币在清偿债务时充当延期支付工具。它是货币的交易职能在延期执行时派生出来的。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起初只是在流通领域内出现,商品德让渡与货币的支付在时间上分离,货币便充当支付的手段。  支付手段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有利于减少流通中的现金需求量②推动了信用关系的发展③造成了买卖脱节加大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3货币金属论:货币本质上是一种商品,自身必须有价值,其实际价值是由货币金属的价值所决定的,因此,只有金银才是货币。  古典学派对货币本质的解释:①货币是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它的价值决定于生产金银所耗费的劳动。②货币是交易的媒介或交换的工具③普通商品时一时一地的具体财富,金银货币则是一般财富的代表。

4货币名目论:克拉普认为,一切货币都是支付手段,所谓支付手段就是由法律认可的,能用于沟通的,表明价值单位的物品。货币是法律的产物,货币的金属本体对于货币无关紧要。而货币作为总分母并不需要自己有内在价值。

5货币价值论: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

     作为一般等价物两个特征:①货币是价值的一般代表,直接体现为社会劳动,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②货币是一般的交换媒介,它具有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即无条件地和一切商品直接交换能力

6货币职能论:货币是延期支付的手段;马克思将货币的本质定义为是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其内在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表象和特征深刻揭示了货币的本质。

7在商品经济中,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是不变的,但货币的形式却随着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   货币形式通常有三种不同分类方法:一是按币材的自然自然属性不同,可分为实物货币、金币、银币、和纸质等;二是按发行者的身份不同,可分为私人铸币、国家铸币或银行货币和国家纸币;三是按货币的实际价值与货币所代表的价值之间的关系不同,可分为足值货币和非足值货币

8商品货币;是兼具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的货币。  它在执行货币职能时时货币,不执行货币职能时是商品。它作为货币用途时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用途时的价值相等,又称足值货币

9代用货币: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制度下,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货币符号。  可以和所代表的金属货币自由兑换,一般由政府或银行发行,但要求代用货币有足量的金属保证。

10信用货币:是代用货币的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信用货币本身的价值低于货币价值,且不代表任何金属货币,它只是一种信用凭证。又称债务货币。

11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

12电子货币的属性:具有货币的基本属性。表现:①发行主体多元化②电子货币大部分是不同的机构自行设计的带有个性特征的产品③流通范围的国际化④形态上超物化

13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作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银币自由铸造无限法偿

14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

15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一种金属作为货币的基础。

16信用货币制度 金本位制崩溃的直接导火索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表现为商品过剩和货币短缺。

   特点:①它意不兑现的纸币为本位币,一般是有国家授权的、中央银行发行的②不兑现纸币不代表任何贵金属,不能兑换黄金等贵金属③非现金结算占据主导地位④信用货币的性质使用流通中的货币量与经济增长的需求量相适应的要求,从金本位制下的金属货币自发调节转移到由各国政府机构认为控制。

17我国人民币制度  人民币制度是一种不兑现银行券的制度,人民币从未规定过含金量。与金银完全脱离关系

18货币在经济关系中的作用:①货币是生产要素的组合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推动力②货币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先决条件:货币虽然只是使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媒介,但由于任何新的生产过程都是以预付货币为起点的,所以,货币资金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先决条件。

③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发展。④货币是经济核算和收入分配的主要工具

19  狭义货币供应量M1:    M1=通货+所有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供应量:M0=通货(流通中的现金)

                   M1=通货+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高品质商业票据)

 

第二章

1.信用是一种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体现的是债权关系。信用有借方和贷方两个关系人,贷方是授信者,即债权人;借方为受信者,即债务人授信过程是债权人提供一定的有价物给债权人,到约定的时间,债务人将有价物归还并加付一定利息。有价物可以是货币或某种金融要求权,如债券,也可以是商品、劳务等。但无论何种形式,最终通常是以货币偿付。

2.信用的形式一般有两种:实物信用和货币信用。

3.信用关系构成的五要素:
第一,信用关系主体【企业、政府、个人以及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
第二,信用关系,即信用主体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资金及实物的融通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第三,信用条件。主要指期限和利率。
第四,信用标的。即信用关系的对象是实物形式还是货币形式。
第五,信用载体。即信用工具,它是载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凭证。

4.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时以延期支付和预付货款的形式锁提供的信用,它是信用的基础。

5.商业信用的特点:
①商业信用主要是以商品形态提供的,它同时包含两种经济行为,即商品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提供信用的过程也是商品买卖的过程。
②商品信用的债权人或债务人都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
③商品信用的运动于经济周期波动基本一致,即信用规模随着生产和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而扩大,反之则缩小。

6.商业信用的优点:
及时和方便。在找到买主或卖主的同时,即解决资金融通的困难,也解决商品买卖的矛盾,从而缩短了融资和交易时间。

7.商业信用的缺点:
①商业信用规模、资金有限。
②商业信用的范围有限。

8.银行信用的特点:
①银行信用的债权人是银行本身,债务人是厂商的居民。
②银行信用贷出的是货币资金,它使用在时间和投向上不受任何限制。
③银行具有专业化规模经济,聚集资金是全方位的,信用的规模是巨大的,起规模不受银行自有资本的限制。

9.国家信用是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筹集资金的一种借贷行为。

10.国家信用是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出现,债权人是全社会的经济实体和居民的信用关系和行为。国家信用形式主要是发行公债。
政府对公债还本付息的主要途径是靠课征税收,纳税负担由全社会人和公众分担。西方国家发行新债的办法以补充旧债还本付息的资金来源,这样使债务越滚越大。

11.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消费品为对象,想消费者提供信用。

12.消费信用主要有两种形式:
①企业通过赊销直接个人以商品形式提供
②银行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购买房屋或高档消费品的贷款。
具体做法:分期付款和信用卡。

13.工商企业的直接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票据等信用工具,直接从金融市场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是工商企业筹集长期资金的主要途径。

14.信用工具是载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约,一般规定了资金盈余者向资金短缺者转让金融剩余的金额、期限和条件。信用工具本质上是一种所有权凭证,即表明对他债权或债务的凭证或所有权凭证。

15.短期信用工具主要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契约,主要有各类短期票据和国库券。

16.国库券是国家为了弥补年度内先支后受后短期收支不平衡。有财务部发行的以国家为债务人、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短期信用凭证。

17.票据是具有一定格式、载明金额和日期,到期有付款人对持票人或指定人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信用凭证。票据是最常用的支付工具。

18.票据的种类:
汇票:有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指定日期无条件向持票人或收款人支付确定金额的票据。
本票:又称期票,是有债务人签发,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承诺书或保证书,其特征是以出票人为付款人。分为银行本票和商业本票。
支票:是银行活期存款人向银行签发的,同志银行子啊其存款额度内或约定的透支额度内,无条件地即期支付一定款项给指定人或持票人的书面凭证。分为:记名支票,不记名支票,画线支票,保付支票,旅行支票。

19.中长期信用工具主要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类债券。分为:
公司债券:是指企业为向外筹集资金而发行的一种债务凭证。通常在10年以上,利率一般高于国债利率。
政府债券:指中央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为筹集预算资金而发行的债务凭证,也称国债券。是有中央政府发行并承担还款义务的中长期是国家信用工具。
市政债券:是地方政府为了满足地方财政需要而发行的债务凭证,筹集资金用作地方性一般行政开支和兴办地方公共事业。又称免税证券。
金融债券:是金融机构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务凭证。

20.永久性信用工具:是指政府发行的无限期公债。允许流通转让,但不能要求偿还本金。

21.信用工具的属性:
①偿还期:是指信用工具从目前到偿还本金实际剩余的时间。
②流动性:是指信用工具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卖为现金,而以货币计价不蒙受损失的能力。取决于两因素:变现的难以程度和交易成本的大小。
③本金安全性:主要指信用工具的本金是否会遇到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④收益率:是作为信用工具的债权者一方,购买信用工具,并在一段期间持有所应获得的报酬率。
以上四个特征之间是有一定冲突的。一般来说。流动性和偿还期成反比,与安全性成正比,流动性于安全性成反比等。

第三章

1.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即市场参与者)

个人主要是作为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者。工商企业则是金融市场中主要的资金需求者,同时也是重要的资金供给者。政府部门在金融市场上主要是资金需求者。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上的专业参与者。中央银行则是较为特殊的非利益驱动的参与者。

2.交易对象

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金融工具,即交易者之间为转移资金或风险而签订的界定双方权利义务的金融合约。各种金融工具之间的差别:流动性,风险性,收益性。

 

 

第四章

1.相对于资金市场,货币市场有着鲜明的特点:其一是货币市场的交易对象是短期金融工具,流动性、安全性较高,收益也有限。其二,货币市场是批发市场,单笔交易金额较大,且交易频繁。

2.首先,货币市场为经济主体调剂短期资金余缺提供了重要的交易平台。而且,货币市场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3.同业拆借是金融结构(除中央银行以外)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的短期融资活动。为了保障支付能力和减少资金闲置的机会成本损失而产生。

4.承兑是指银行确认由工商企业签发的商业汇票的证明事项,在汇票上作出承诺付款的文字记载和签章的行为。

5.贴现是指持票人为取得现款,将未到期的已承兑汇票以贴付利息为代价转让给银行。

 

 

 

第五章

1.股份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大会是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执行机构。

2.股票价值

(1)票面价值,即股票的票面金额。

(2)账面价值,指每股普通股所对应的公司账面净资产数额。

(3)内在价值,是指股票代表的实际价值,取决于股东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

(4)市场价值,包括股票的发行价格和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

(5)清算价值,又称股票的“残值”,指公司终止并清算后股票具有的价值。

3.普通股的特点:普通股股东拥有公司的所有权;普通股的股利是非固定的;普通股股东在公司的盈余分配和剩余资产分配和剩余资产分配中排在优先股之后,因此普通股的风险较高,股东的利益与公司的命运更为紧密。

4.优先股是股份公司发行的,享有某些特定优先权的股票。与普通股相比,优先股的特点是:(1)在股息分配和公司剩余财产分配中拥有优先权。(2)除了少数浮息优先股外,股息率一般是固定的。(3)表决权有限。

5.股票的发行价格

平价发行,又称面值发行,即将股票的票面金额确定为发行价格。

溢价发行,即股票的发行价格高于票面金额。通过溢价发行,公司能以相当少的股份筹集到相当多的资金,提高融资效率。

折价发行,即发行价格低于股票的票面金额。一种情况是通过折价发行使投资者享受优惠,折价不足票面金额的部分,由发行公司的公积金抵补,另一种情况是股票的发行情况不佳。

6.债券按发行主体分类

政府证券,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政府机构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务凭证,也称公债。由于有政府的信誉和财政收入作为保证,风险较小,其利率一般低于其他债券。

公司债券,也即企业债券,是企业为筹资而发行的债券。

金融债券,指商业性或政策性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金融债券的安全性介于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之间,其利率水平一般高于政府债券,低于公司债券。

7.债券按偿还期限分类

短期债券,是指偿还期限在1年内的债券,属于货币市场工具。

中期债券,偿还期在1年以上,5年以下。

长期债券,多指偿还期在5年以上的债券,在有些国家,偿还期在10年以上的债券方称为长期债券。

8.投资基金是通过发行基金份额集中投资额的零散资金,交由投资专家投资于股票、债券及其他金融工具,所获收益由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分享的一种金融中介机构。作用是:投资基金以零售方式广泛地吸收社会资金并投入金融市场,加快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投资基金作为金融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有助于活跃和稳定市场。

 

 

 

 

第七章

1金融中介的类型:①存款性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是依法接受活期存款,主要为工商企业和其他客户提供贷款,并从事广泛金融业务的机构

②契约性金融机构:  人寿保险公司:是为人们因意外事故或死亡而造成经济损失提供保险的金融机构。③投资性金融机构:a共同基金b风险投资:是用客户或自由资金形成资金来源,专门对具有高成长潜质的初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的金融中介④其他经营性金融机构  投资银行:专门从事代理发行长期融资证券,为证券的流通转让提供经济人服务,并作为资产重组或并购的财务顾问的金融机构,在许多国家也被称为证券公司⑤政策性金融机构

2中国现行金融中介机构的分类:①商业银行a国家独资商业银行b股份制商业银行c城市商业银行。②非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邮政储蓄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企业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投资基金、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③在镜内开办的外资、侨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④政策性银行和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九章

1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企业。 银行需要自有资本,这是银行创办和维持正常经营的前提,存款和借款等负债构成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

2银行资本的构成:①股权资本②资本公积③留存收益④损失准备金附属资本

3银行资本四大功能:①保护性功能:是银行资本最基本的功能②管理性功能:金融监管当局通过建立法定资本充足率标准③经营性功能:与任何工商企业一样,银行的正常营业需要起码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方面投入④风险管理功能

4交易存款形式:①活期存款:是商业银行传统上最典型的交易存款,其特点是不付利息,不规定期限,存户可以随时提款,银行有义务对客户签发的支票见票即付。②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③自动转账服务账户④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5储蓄存款:是公众为了将来的消费,将当期暂时不用的收入积蓄起来的存款。

6同行拆借:金融机构之间发生的短期借贷行为

7回购协议:资金需求者在通过出售金融证券购入资金时,同时签订在将来一个约定的日期按事先确定的价格买回这些金融证券的协议

8欧洲货币市场借款:在国内银根紧缩的情况下,大商业银行还可以从国际金融市场上借到欧洲货币。

9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主要有①流动资产②贷款③证券投资

10流动资产有:①现金项目: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以及存放同行业的活期存款②短期证券:指那些期限为一年以内的、具有高度可销性的证券,包括国库券、政府机构短期证券、市政短期证券、高品质商业票据和银行承兑汇票等

11贷款业务(了解)P158

12表外业务和其他业务:①表外业务:是银行从事的,按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或不直接形成资产或负债,但能改变银行损益状况的业务    包括:a衍生金融工具的开发和交易b结算业务c担保类业务:即银行根据交易中一方的申请,为申请人向交易的另一方出具履约保证,承诺当申请人不能履约时,由银行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行为d租赁业务:是由银行垫付资金,购买商品后再出租给承租人,并以租金的形式收回资本业务。

13商业银行经营原则:①流动性②安全性③盈利性

14派生存款P170

 

第十章

1.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其基本特征表现在:第一,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具有排他性、唯一性的金融机构。第二,中央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这是因为:(1)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权的独家垄断,决定了任何商业银行在利润追逐中都无法与其相匹敌。(2)中央银行负有调节经济、调节金融的特殊使命,追逐盈利与货币政策的实施相冲突。第三,在业务经营对象上不与企业、居民发生业务关系,而以政府、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业务对象。第四,中央银行一般不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

2.中央银行的职能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是政府的银行(代理国库,向政府提供信用,作为政府的金融代理人代办各种金融事务,充当政府金融政策的顾问和参谋),是银行的银行(集中保管全国银行存款准备金;充当全国金融机构的票据清算中心;是全国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者),是全面协调和管理金融的银行。

3.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三中类型

(1)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统一于一个机构

(2)最高权力机构分为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

(3)最高权力机构分为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监督机构。

4.中央人民银行的职能:调节职能,监管职能,服务职能。

5.中国人民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包括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

决策机构是中国人民银行理事会和货币政策委员会。

执行机构是中国人民银行的行长办公会议

监督机构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稽核监督局。

6.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不是指中央银行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不收政府约束,或凌驾于政府之上的独立性,而是指中央银行在政府或国家权力机构的控制和影响下的独立性,即指中央银行在政府或国家权力机构的干预和指导下,根据国家总体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

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原因:(1)避免政治性经济波动的出现;(2)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出现;(3)为了适应中央银行特殊业务地位的需要。

7.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主要内容

(1)建立独立的货币发行制度,以维持货币的稳定。

(2)独立地制定或执行货币金融政策。

(3)独立管理和控制整个金融体系。

8.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项目

贷款,有价证券,黄金、外汇储备,其他资产。

(二)负债和资本项目

流通中的通货,准备金存款,财政部存款和外国存款及其他存款,其他负债,资本项目。

9.中央银行资产项目与负债项目间的关系

资产总额=贷款+证券持有+黄金外汇储备+其他资产

负债总额=流通中的通货+准备金存款+财政存款和其他存款+其他负债

资产总额负债总额+资本总额(即资本项目)

主要项目间的关系

流通中的通货=资产总额-准备金存款-财政存款和其他存款-其他负债-资本项目

准备金存款=资产总额-流通中的通货-财政存款和其他存款-其他负债-资本项目

贷款+证券投资=流通中的通货+准备金存款+财政及其他存款+其他负债+资本项目-黄金外

汇储备-其他资产

第十一章

1.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
①稳定物价:就是设法是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波动,稳定物价的实质是稳定币值。
②充分就业:是保持一个较高的、较稳定的社会就业水平。
③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内商品和劳务及生产能力的增长,也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
④平衡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一国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全部货币收支持平。

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一个长期的、费数量化的目标,它只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提供指导思想,并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在较长时间内才能实现,且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调整。

3.选择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标准:
①可测性;②可控性;③相关性。

4.充当中介目标的变量:货币供应量、长期利率、贷款规模或国内信用总量、汇率等。

5.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货币供应量优势在于:
①货币供应量有明确的内涵和供应量外延规定,中央银行对其中的基础货币基本上可以直接控制,对货币乘数可直接影响。
②货币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是明确的,不论作为经济变量,还是作为政策变量。其变动与经济周期均是顺循环。
③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货币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能直接反映货币政策的导向。

6.充当操作目标的变量:也称为近期中介目标。由于操作目标离中央银行的调节手段距离甚近,可控性极强,当货币政策总目标确定后,操作目标就成为中央银行操作调控工具的直接对象和掌握调控力度的观测指数。中央银行可选择的操作目标主要有:
①短期利率:货币政策时常运用的短期市场利率是银行同行拆借利率。中央银行随时可在货币市场上观察到短期利率水平,然后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率影响短期利率的水平和结构。
②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创造负债的一部分,它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两部分组成。准备金作为操作目标的优点:Ⅰ存款准备金充分满足可测性的要求,并具有较高的可控性。Ⅱ存款准备金与货币政策有高度的相关性。
③基础货币:是指银行存款准备金总量和流通中的货币总和。
作为操作目标,基础货币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从可测性来看,基础货币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其数量多少随时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出来,中央银行很容易掌握这些资料。

7.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①现金控制   ②货币供应量    ③再贷款计划   ④利率

8.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常规手段。它主要是调节货币供应总量、信用量和一般利率水平,因此,有称为数量工具。包括: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机制   ②再贴现机制     ③公开市场业务

9.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运用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金融机构缴存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币扩张乘数,从而达到控制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10.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运行的两种情况:①当需要大量吸收或补充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时;②需要对货币政策作重大调整时。

1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在在两个方面同时调节货币供应量:①通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手持超额准备金的数量,从而调节其信用创造能力,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②通过改变货币政策乘数,是货币供应量成倍的收缩或扩张,达到调控目的,这是该政策的重点。

1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特点和局限性: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有较强的告示效应。
②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有强制性的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有法律的强制性,一经调整,任何存款性金融机构必须执行。
③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货币供应量有显著的影响效果。
④正因为它的效果如此之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缺乏应有的灵活性,不能作为一项日常的调节工具,供中央银行频繁的加以运用。

13.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指定和调整再贴现率,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14.所谓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见贴现所得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

15.再贴现政策的作用原理:
再贴现政策

的作用机制是一种利率机制,中央银行在调节商业银行信用时,其基本的操作规则是变动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以影响其借款意愿,达到扩张或紧缩信用的目的。当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则降低再贴现率,刺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积极性,以达到扩张信用,增长货币供应的目的。

16.再贴现政策工具的作用:①作为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手段,起“变速箱”的作用。②对市场利率产生“告示效应”,他预示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走势,从而金融机构及社会公众的预期。③通过审查再贴现申请时的一些限制条件,设定资金流向,扶持或限制以一些产业的发展,达到调整国家产业结构的目的。

17.局限性:①在实施再贴现政策过程中,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等待的地位。②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通常只能影响利率水平,不能改变利率结构。③再贴现工具的弹性较小。

18.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主要买卖政府债券】,用于调节、控制信用和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19.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制:当金融市场上的资金短缺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这实际上相当于中央银行向社会投入一笔基础货币,引起信用的扩张,货币供应量的成倍增加。

20.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效应主要有:
①调节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银行提供信贷的规模。②对直接买卖的那种证券的价格和收益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金融市场上其他债券的价格的收益,调节投资与储蓄。③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

21.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①中央银行运用这一工具是对金融市场进行“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等待,这一点明显优于再贴现政策。②中央银行可以根据每日对金融市场的信息分析,随时决定买卖证券的种类和规模,不断调整其业务,便于控制业务效果,减轻货币政策实施中给经济带来的波动。③告示效应不明显,具有较高的操作弹性。

22.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①计划经济下的直接信用控制下的货币政策工具:信贷收支计划,现金收支计划,货币发行。

②间接信用控制下的政策工具
Ⅰ存款准备金政策:a准备金的计提以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月末或旬末存款余额为基础,方法是“按旬计算,见五上缴”b各类存款均实行统一的准备金比率,各分支机构需层层交付准备金c商业银行无权动用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法定准备金,即不可以以此作为清算资金。D中央银行对其存入的法定准备金支付较高发利息。
Ⅱ再贴现政策
Ⅲ公开市场业务政策

 

 

 

 

 

第十三章

1金融风险:由于不确定性因素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风险产生的根源是不确定性,即事物的未来发展或变化具有随机性,人们无法事先准确预知何种状态将发生。

2金融风险按风险成因分类:①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有可能不正常履行合约的风险②利率风险:指因利率水平发生变动的不确定性产生的风险③汇率风险:因汇率变动引起的风险④证券价格风险:指证券价格的随机波动对交易者买卖证券的损益所产生的不确定影响⑤操作风险:金融机构由于操作失误或雇员违规而造成损失的风险a指令执行不当b具体操作部当⑥财务风险:指经济主体对融资方式选择不当而陷入债务危机的可能性⑦流动性风险:可以从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两个层面上加以理解⑧购买力风险:也称通货膨胀风险,指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带来的风险⑨法律风险:指金融机构或其他经济主体签署的金融交易合同因不符合法律或金融管理部门的规定而得不到实际履行⑩诈骗风险:一些不法分子可能借各种名目或采用多种手段向经济主体诈骗资金,使其蒙受损失的风险⑾国家风险:指外国投资者或债权人对某个国家的投资或贷款因各种不确定因素而遭到损失的可能性

3金融风险正效应:①金融风险是金融市场运行和发展的内在动力:首先适量的金融风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活跃金融市场;其次,金融风险的存在促使金融市场参与者提高管理效率;再次。金融风险激发了金融创新。②金融风险是金融市场调节机制的构成要素:由于金融风险可能给市场参与者带来损失,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市场主体必须在风险与收益之间作出理智的权衡,避免将社会资源投入存在重大风险、缺乏现实可行性的项目

4金融风险对微观经济的负面影响(P248):①直接影响②间接影响

 

 

第十四章

1.“市场失灵”是金融监管的直接原因。

(1)金融体系中的外部负效应。

(2)金融市场中的垄断。

(3)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金融监管的特殊原因:

(1)金融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关键地位。

(2)金融体系具有内在脆弱性:传统信贷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金融资产市场价格的过度波动性;金融体系发生支付危机的连锁效应。

2.金融监管的总体目标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最优的效果,在稳定、公平、效率三者间寻求均衡。

具体目标包括:(1)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2)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3)促进公平、有效的竞争,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

3.金融监管的原则

独立原则;适度原则;法治原则;公正、公平、公开原则;效率原则;动态原则

 

 

第十八章

1.       通货膨胀:一般物价水平的普遍的和持续的上涨过程。

2.       通货膨胀的类型:

(1)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是指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超过相应的总供给所造成的过剩需求拉动了物价的普遍上升。

(2)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是指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包括工资、租金、利润以及利息)上涨,致使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导致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3)       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 是将供求两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共同起作用导致的。

(4)       结构型的通货膨胀 是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所引起的物价持续上涨。

 

 

第二十章

1外汇交易类型:①即期交易②远期交易③掉期交易④套汇业务⑤套利

2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P429):①国际收支差额②利率水平:当一国提高利率水平或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是,会引起资本流入该国,由此对本国货币需求增大,是本币升值,外汇贬值③通货膨胀因素:通货膨胀必然引起汇率水平的变化④财政、货币政策⑤投机资本⑥政府的市场干预⑦一国经济实力⑧其他因素

 

第二十一章

1国际收支:从狭义上讲,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必须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立即结清的各种到期支付的差额

 

第二十二章

1国际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以及应付各种紧急支付而持有的、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的资产

 

第二十三章

1金本体系可划分为典型的金本位体系、金汇兑本位体系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