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随军画家笔下的甲午战争

 皖林 2012-03-06

日随军画家笔下的甲午战争

(2007-02-05 09:27:08)

日随军画家笔下的甲午战争

日随军画家笔下的甲午战争

日随军画家笔下的甲午战争

日随军画家笔下的甲午战争

日随军画家笔下的甲午战争

日随军画家笔下的甲午战争

日随军画家笔下的甲午战争

日随军画家笔下的甲午战争

日随军画家笔下的甲午战争

日随军画家笔下的甲午战争

日随军画家笔下的甲午战争

日随军画家笔下的甲午战争

日随军画家笔下的甲午战争

日随军画家笔下的甲午战争

日随军画家笔下的甲午战争

日随军画家笔下的甲午战争

  110年前——1894年,中日两国进行了一场为期8个多月的战争。那一年是旧历的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
  那是一场结局出乎世人意料的战争。无论从版图、人口、兵员,还是从近代化的海军上看,大清国绝不逊于日本。大清国的大多数臣民们都这样认为,他们相当一部分人觉得教训“蕞尔小国”日本,那该是小菜一碟;相当一部分外国人也这样认为,他们乐观的预测,战争的前三个月日本可能锋芒锐利,但时间稍长,胜利必定属于大清国;当时的不少日本人也这样认为,害怕与大清国作战是一场冒险,天皇对开战没有信心,他曾经不满的表示过:“这次战争是大臣的战争而不是我的战争”。
  然而,战争开始后日军势如破竹,而清军却一败再败。历时8个多月的战争,日军以损失2000余人的代价,占领了大清大片领土,1895年4月17日,清廷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在马关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台湾、辽东(后在俄德法三国干涉下清廷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以及开放7个通商口岸。
  大清的国防力量仿佛是为了有意向世人展示他的不堪一击,让所有的借口都站不住脚。如果说在一些具体战斗中敌我双方力量悬殊,清军寡不敌众,可是宋庆率7000人反攻1000日军防守的金州,竟然以失败告终;如果说大清军队弹药不足、武器不如人,可是大连湾配备可旋转360度的先进火炮,弹药堆积如山,有些大炮还没有启封,日本人认为有一个连的士兵足可以抵挡一个师团,可是清军只是象征性的放了两炮后,大连湾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易落敌手;如果说后勤保障跟不上,那么日军异国作战,后勤供应难倒会比熟门熟路、门口拒敌的大清国军队更容易?许多时候,日军是在即将断粮的情况下取得不可思议的胜利!
  大清朝败给了“蕞尔小国”日本,在中国及世界上引起了巨大震动。日本一跃成为与英美并肩的强国,从此走上了不断扩张的路子;而大清国却陷入了世纪末的恐慌,而且背上了2亿两白银的沉重包袱;列强则更看到了中国的软弱可欺,趁火打劫,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