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边塞诗鉴赏

 莫内 2012-03-06

关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古诗赏析】

      李白的《关山月》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开头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中间四句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最后四句描写战士“望归”的愁苦心情。“戍客”“思归”愁肠百结,望着边塞荒凉景色,满面愁容,难以名状。想家中高楼上的妻子、满头白发的亲娘和瘦骨伶仃的儿郎,一定也在这清冷的茫茫月夜里或站立楼头,或折柳门前。他们举目远眺,思念着“我”这个也许永不能生还的征人。此情此景,似乎可以听到他们一声声揪人心肺的惆怅叹息。诗人将战士的思乡、家人的思亲融于广阔苍茫的景色里,使得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

     综观全诗,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如果说李白的诗大多用“月”“旅”“酒”来排泄个人的愤懑的话,那么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

此诗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正如任华在《杂言寄李白》中所说的:“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陆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陆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注释  [1]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译文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  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入眠,  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陆,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部、平声部、上声部、平声部、上声部、平声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
下面对该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作些简略分析: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比较丰富。作者满含激情歌颂了士兵们慷慨赴边报国热情,歌颂了他们不怕牺牲、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他们以国家利益为上,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宽广胸怀。而对士兵们的不幸遭遇、痛苦的心情,表示出了深厚的同情。
语句严整,对偶工稳,押韵灵活。高适这首《燕歌行》除君不见沙场征战苦一句外,全部采用的七言句,一气流转直贯而下,显得非常整齐。而且作者还大量采用了对偶句手法,除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八句外,其余20句均两两相对,对偶成文。如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两句,词义、词性都相属、相对。至于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连声律都相互对应,与唐代律诗几乎一样,上句用仄声,下句同一字位就用平声,格律是相对的。与近体诗所不同的是,这两句诗的格律位置在近体诗应倒转过来,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因为唐人的近体诗一般都是押平声韵。该诗对偶句的大量运用,不仅在形式上使诗整齐匀称、和谐美听,而且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又如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两句,诗人从独守闺房的少妇和羁身在外的征人不同角度,相互映照,写出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不幸,写出了人民为战争所付出的代价。

柳中庸《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我理解的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就是年年的征战于金河还有玉门关一带,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从唐代开始鼎盛,题材很多,内容丰富,有的表现戎马征戍,有的描绘异域风光,有的为征夫写怨恨,也有的代思妇拟言。大多都是很明显的不满。还能有什么呢?似乎前人不给后人留一点机会了,但是中唐时期的柳中庸又写了这篇脍炙人口《征人怨》。 

    粗粗的看了诗人似乎忘记了诉说他的怨,只是在说他的生活现状。然而这就是我国古诗词的魅力所在,用了金河,玉门关来说明是在边塞,远离家乡的地方。用了马鞭和大刀来说明了条件的恶劣,战士的紧张,又有说明马不歇鞍,人不解甲的内涵。用了青冢,也就是古诗中常见的昭君的墓,作为一名弱女子红妆千里为和亲,为了暂时缓和战事,为了国家的暂时的安宁,真正的军人来到青冢面前,怎能不问心有愧呢?而昭君自己呢?是不是也是孤独的寂寞的,思念那远方的亲人!黄河与黑山可见地域广阔,道路曲折,行路之艰辛呀。全篇又有许多相呼应的地方,首联的金河与玉关,颔联的马策与刀环,颈联的三春白雪与青冢,尾联的黄河与黑山。金河玉关又与最后的黄河黑山形成呼应。另一方面,第一,二句的岁岁与朝朝,不仅使声韵上读起来合辙押韵,主要是说明时间的漫长与单调。第三,四句,青冢——黄河——黑山,地点的连用给人以山高水长的距离感,三春了还在下雪,又突出了气候的恶劣。

    可能还是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全篇一个与怨相近的字都没有,却说是一首边塞诉说怨的诗呢?这就是由于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有很多次都是带有很强的象征意义的。比如玉关,马策,青冢,黑山,都是代表了边关的戎马生活,远离家乡的塞外等意思。这些象征意义,含而不露,但是又能把意思表现的很贴切,让人更深的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也让读者感受我国语言的魅力。写怨而不著一字怨语,布局巧妙,手法高明,气象广阔,格调雄壮,可以和同样是边塞诗人的王昌龄相匹敌,王昌龄有一首很著名的边塞诗是《从军行》,又是一种离愁别怨,还有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远离战乱的情况下,可能我们永远不能感受到那些边塞诗的情怀,但是透过这些诗,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读他们的诗感受他们的不易和悲壮。希望我们都能珍惜和平,珍惜幸福的生活。

 

陇西行

王维 

十里一走马, 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 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 烽火断无烟。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呢?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注〕《陇西行》:乐府旧题。又称《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塞下曲六首(其三)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笔者读来,这应该是卫青公元前119与匈奴达单于漠北决战的场景,丛观所有与匈奴单于交战的历史记载,只有卫青的漠北决战与诗中描绘的情况吻合,具体分析如下:

1。只有汉朝大败匈奴产于,汉朝末年匈奴归属。

2。大败匈奴单于的酣畅淋漓的战争只有卫青的漠北决战。

3。描述场景和历史记载 - 引自《史记〉记载,与漠北决战吻合:

  1)月黑: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

   2)“。。。单于遂乘六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时已昏,。。。

   3)“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大将军军因随其后。”

所以推断应是对那场著名的漠北决战的赞美描述。

 

前出塞九首(其六)

杜甫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 ,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两个,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雁门大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古雁门郡,占有今山西西北部
   之地。 
  易水:在今河北易县。 
  玉龙:指剑。

【评析】
  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但前四句 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 明确描写。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外 之虽在外,仍然来自。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说清后四句, 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先看后四句。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半卷红旗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之类。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首句于上着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上特加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古代军用乐器。《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字照应第一句中的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前加一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仅以后两句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设色和造型。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剑。 黄金、 白玉, 其质地和色泽, 都为世人所重。,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龙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先给注释:
雁门郡即今山西宁武北部,朔县南部。大同东部。北部等地。太守,官名,郡首长。
《乐府诗集》有《雁门太守行》,乃相和歌瑟调三十八曲之一。这首诗是拟古乐府诗。
黑云:《晋书》中解:(凡坚城之上有 黑云如屋,名曰军精)。
角:军中所吹之器,如现在的喇叭。
(塞土燕脂凝夜紫,)《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