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面对面—于丹

 曹国书馆 2012-03-06


日期:2011-12-15作者:来源:爱课程网
 

  鲁健:对话全球大师,聆听精英智慧。各位CNTV的网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中国网络电视台为您独家打造的访谈节目,《名家讲堂》。今天我们这个节目请到的嘉宾就是著名的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老师,欢迎于丹老师。
  于丹:您好,大家好。
  鲁健:我们知道11月9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正式登录了中国网络电视台,广大网友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免费观看各名校、名师讲座公开课的视频。据我们统计,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上线仅仅一个星期,累计的访问量已经超过了500万,可以说社会效果和反响都非常好,大家也非常关注。我们知道于丹老师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中讲的就是《千古明月》。
  真的是非常期待,我们的《名家讲堂》今天能把于丹老师请来。于丹老师录制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千古明月》,我相信可能很多网友已经看过,因为现在已经上线了。我们在这儿能够亲自请到您,先跟我们分享一下其中的精华吧。《千古明月》我听说是关于唐诗宋词,是吧?
  于丹:对。
  鲁健:但是好像角度跟我们以往的诗词赏析不太一样?
  于丹:对,其实接到网络公开课这个任务以后,我们北师大的教务机构就跟我沟通,说看一看,找一个什么样的领域,上网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想,网络公开课,在我的理解中,它应该有几个特点:首先它应该是一个零门坎,都不要说是低门坎,简直就应该是零门槛,它在大众传播的平台上,面向最广泛的老百姓,在他的提取者上不应该有任何的限制。它不像在大学里面交学费、拿学分,是哪个专业的学生,它要有一定的规定性。我觉得必须得适应这种大众传播的需要,照顾到零门坎的兴趣。所以这就决定了所选取的讲的这个核心必须得是大家既熟悉,又是陌生的。也就是说他愿意看一个热闹,他也了解,但是他愿意听一个门道,您又要讲得出门道来。第二个特点,我觉得既然是大学的公开课,它也不同于过去我在电视台讲的《百家讲坛》,因为它毕竟要带着大学公开课程的那种理性高度,又要有这种大学的风范。特别是我们北师大,又是一个学为人师,行为师范的地方,它一定要带着这种师大的特色,就是我的身上其实是带着我学校的烙印的,所以又要讲的有一定的历史的纵深度。所以我想来想去,我在大学里面自己带的学科是传媒学科,但是这个学科的知识显得过于专业了。但是,我同时在给本科生上古诗词欣赏这种平台课,这是我上了16年的课程,也是我自己特别喜欢的课程。我就在想,今天的中国人都是纷繁忙碌的,怎么样才能够唤醒我们诗意的行为,让我们感觉到,风花雪月不是一件无聊的事,它能够舒缓我们的压力,让我们在民族文化的基因中,找到一种中国人那种心旷神怡的寄托,所以我就想我要找一个古诗的意象。
  鲁健:但是讲诗词的课太多了。
  于丹:对。
  鲁健:而且我们应该说从小都是背各种诗词长大的,每个人最起码都能够吟诵几句,你在网络上要讲这个课的话,怎么能够引起大家点击的兴趣?
  于丹:所以其实就是你说的这个,我就在想怎么样能够找到一个大家都关注,最有普适性,但同时它又有它的深度,要找到一个意象的依托,我就想到我们天空的这一轮明月。明月是永恒的,但是明月又是常变常新的,它不像太阳,你每天去看,它都是圆的、满的、热的,月亮这个东西它是阴晴圆缺,变化不定的。中国人讲究阴阳的平衡,最大的阴阳就是太阳和太阴之象,我们现在在太阳下的忙碌,就像那种永恒的光和热,永恒的圆满,老有一颗持续的进取心。
  鲁健:就是人这一辈子不停地在进取,不停地在奔忙。
  于丹:不管是对于事业的进取,还是对于个人愿望的追逐,永远像太阳一样。
  鲁健:内心总是装满了一切东西,容不下来。
  于丹:对!月亮是什么呢?它的盈亏不定,其实是我们的平常心。怎么样向月亮去学习一种平常心,怎么样在中国的这种阴阳之象下,学到一种生命的平衡。所以我就在想,千古明月下发生的都是什么呢?比起阳光下的喧嚣,月光显得有点寂寞,但是月光中有审美,月光中有哲学的思考,月映人心,如果说阳光是公众的,那么月光更多是私密的。所以我就想到在千古明月中,我们从他的哲学意味说起,然后说到明月下,千古的追问,你想李白问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啪,他放下了这杯酒。到苏东坡的时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落杯,一举杯之间,流光已经过去那么多年,这些年间有多少人都在追问呢?所以我一直在想,代表明月下追问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初唐那样一个时代里,他看见的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矣,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个追问是没有答案的。
  鲁健:对。
  于丹:但是它就在这样一种流光照映的生命中,不断地去追问,长江流水,月映人生,到底明月在我们的生命中是什么意味。
  鲁健:但是特别有意思,就是中国古人在月亮下,好像留下了特别多的追问,很多的诗句当中都有这样的追问。
  于丹:所以你想很有意思。
  鲁健: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岁月(的思考)。
  于丹:月亮下他不会去追问一个政治格局最后是什么人选,他也不会去追问关于职称、论文,或者薪水,月亮下追问的事情,往往与白天的社会角色,与功利是远离的,它追问的是永恒的人生。
  鲁健:很多接近于哲学本原的追问,对吧?
  于丹:对,也就是说它带着一点点清愁,它带着一点点落寞,它带着生命中的那种喟叹,但是它又像月光一样,薄雾轻纱,笼罩上那么一层审美的氛围。其实这就是中国人明月下的生活,我一直在想,我们白天的日子都那么紧张,有没有一种从容,可以让我们白天忙而不乱,这颗心怎么不乱呢?它要静,什么时候静呢?在月光如水的时候,我们有了这点静力,然后到白天忙起来的时候,就不失一份优雅和从容。
  鲁健:但是恐怕现代人在月亮下可能也很难静下来。
  于丹:其实我记得许美静有一首流行的歌,叫《城里的月光》,你记得吗?
  鲁健:对,记得。
  于丹:城里的月光把心照亮,现在城里的月光多难找,都在高楼大厦的夹缝里,还要在汽车的尾气中,蒙蒙胧胧的变出来那一点,是不是月亮?所以我就觉得,现在的都市,我们失去了田园,失去了那种山长水阔,我们是不是也要失去明月呢?我总在想,即使在城市中,现在的小孩子经常抬头一看,大喊:"哇,妈妈,你看月亮"。
  鲁健:太难得了。
  于丹:他跳起来了,小孩子看见月亮还是欣喜的,但是我们成年人是不是把太多的时间用在太阳下,而失去这审美了,所以,《千古明月》其实是围绕着月亮这一个意象在诗意中唤起我们这种审美,我更多的是想唤起中国人这种诗意生活的感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