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乡村医生“坐得住”?群众才能看上病

 红梅花开9203 2012-03-06
:只有村医“坐得住” 群众才能看上病

  作为我国医疗服务的“网底”,目前不少乡村医生技术水平低,队伍结构老化流失大,一些村卫生室(站)甚至成了“空壳”,“看病难”长期困扰着偏远地区群众。

  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分析认为,收入低、风险高、培训针对性差等导致偏远地区村医“坐不住”。需继续提高待遇,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让村医“坐得住”,群众才能看得上病。

  疼买不到药只能忍着”

  刘乔英代表是来自贵州基层的一位女村支书,她向记者讲述了春节期间疼的经历。“大年初二牙齿上火疼得厉害,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生放假买不到药,只得忍痛5、6天,熬到县医院上班才去看。”

  刘乔英所在的平坝县高峰镇麻郎村距县城24公里,有223户900余村民。刘乔英说,村里有一个卫生室,医生是外地人、卫校毕业,主要负责疾病预防、发糖丸。村民平时看病很难,住得远的农户,要走三四公里路赶到卫生室。

  据统计,2010年,贵州省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5张,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5%;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56.5%、56.6%。

  “有一次,在一个村卫生室调研,半个小时也没有人来看病,唯一进来的一位村民也是买点药就离开了。”遵义医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束晓梅代表说。

  与村卫生室门庭冷落相比,大医院则人满为患。据束晓梅介绍,她所在的医院,有些医生一天最多可以接诊100多个病人,医生压力很大,医疗风险也很大。

  “很大一部分病人在基层医疗机构即可完成治疗,但由于村医队伍不稳定,加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技术水平低,病人便大量涌向大医院。”束晓梅说。

  广西南丹县中医院副院长陈关良代表认为,除了医疗服务水平低,基层卫生系统硬件设施也亟待改善。一些乡镇卫生院连做彩超、拍X光片的基本设备都没有,村卫生室更是捉襟见肘。

  风险高收入低村医“坐不住”

  余彬是贵州省毕节地区赫章县水塘乡水潮村的乡村医生,他说,出诊不分白天黑夜,夜里两三点被人叫醒去看病也是常有的事。在余彬看来,乡村医生是农村全天候、廉价、好使的“私人医生”。

  “中国网事·感动2011”年度网络人物、贵州省黔西南州龙河村卫生室医生钟晶说,村医的收入非常低,为病人诊治不收费,收入基本靠卖药。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所有药物全部统一购买,零加价销售,国家虽有15%的补贴仍然很少。

  钟晶曾就职于贵阳市的一家医院,医术高明,周边村子的村民大都找她看病。即便如此,她每月得到的基本药物补贴仍不足1500元。“靠那一点收入,根本无法养活一家人。附近不少村医干起了‘副业’,有的干木匠,有的卖酒,有的跑运输。”钟晶说。

  陈关良说,村医不仅收入低,还没有养老保险,面临“老无所养”的困境。年轻村医流失严重,不少村卫生室的医生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断层”现象严重。若不及时采取措施稳定并优化乡村医生队伍,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将遭遇“人走网破”。

  此外,对村医的培训也很少。束晓梅说,一些村医反映,开会就是政策培训,技术培训非常少,有些村医甚至连基本的急救知识都不懂,诊治风险很高,容易产生医疗纠纷。

  钟晶说,县里也曾组织培训,但都是书本上的东西,村医临床治疗水平难以提高。周边很多村医甚至没有接受过正规医学教育,看病主要靠经验积累,因为害怕出事故,连给小孩打针都不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