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牙签

 文山书院 2012-03-07

漫谈牙签

李 捷 《 光明日报 》( 2012年03月07日   12 版)

    据说,早在180万年前,人类就学会了剔牙。古诗有云:“食肉先寻剔齿签”,这也难怪,原始人茹毛饮血,吃的都是半熟甚至是生的兽肉,肉屑常和牙齿纠缠不清,不剔牙着实寝食难安。那些骨头、羽毛、鱼刺等,自然就充当了早期的牙签。

    真正意义上的牙签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考古学家挖掘这一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国王墓穴时,发现了金制的牙签。1954年,洛阳市中州路一座古墓里出土了8枚骨质牙签。这些牙签形状如针,长约5.8-6.9厘米,经测定,是2300多年前战国早期的遗物。虽然华夏先人至少在战国就使用了专门的牙签,但当时并没有任何文字记载。《礼记·曲礼上》中倒是有一句:“毋刺齿”,意思是在公共宴会上,不要露齿剔牙。这是我国关于剔牙的最早记述,但并没有说明“刺齿”用的是牙签。直到600多年后西晋早期,名人陆云在给哥哥陆机写的《与兄平原书》中,才首次提到真正的牙签。信中说:“近日复案行曹公器物,取其剔齿殲一个,今送以见兄。”此处的“殲”通签,剔齿签便是牙签无疑。此处的“曹公”,就是鼎鼎大名的曹操。原来,当时曹操去世没多少年,陆云到魏国故都邺城查曹操遗物,看到梳子、牙签这些物什还保存完好,就取了一支牙签寄给兄长。可见,曹操乃我国文载历史中使用专门牙签第一人。窃以为陆云这一做法太不厚道,不知陆机收到牙签后,是收藏呢,还是洋洋得意用来剔牙呢?

    说到牙签的别名,古人有剔齿、剔齿签、剔牙杖、挑牙、牙杖、柳杖、柳木牙签等多种叫法,唯独不称为“牙签”。古人所说的“牙签”,是指象牙或其他骨质制作的签牌,常用来系在卷轴书上作为标识以便翻检,或插到线装书边的锁孔中固定纸张。比如,唐朝韩愈《送诸葛亮觉往随州读书》云:“邺侯家书多,插架三万轴。一一是牙签,新若手未触”。按古人习惯,牙签有时也代指书籍。如宋朝苏轼《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云:“读遍牙签三万轴,却来小邑试牛刀”。

    最近,有人解读纪晓岚的“检校牙签十万余,濡毫滴渴玉蟾蜍”一诗,说纪先生编纂《四库全书》时,经常没事拿着牙签玩。反驳者说,这个牙签是书签的意思。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对。这里的牙签是插在锁孔中而非夹在书中的,代指十万余册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