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代人口及面积

 lzc2010 2012-03-07

 中国历代人口

秦:在灭六国的过程中,总人口呈大幅下降趋势;秦始皇二十六年时人口约2000万。

东汉桓帝:5600万以上。

西晋(280年):1600万。

隋(606年):4600万。

唐(755年):人口恢复到5000万,安史与黄巢之乱时有所减少。

宋:初年三千余万,至南宋时达七千余万。(王曾瑜:鼎盛时达一亿。)

元一代,人口略有增加而不显著。

明:以元末五千余万人口起家,到满清入关时官方统计为六千余万,史家估计还应再加上“隐户”,约数也只能恢复到南宋盛时的标准。

清:绝对人口过亿,遥遥领先于其他各朝。二十世纪常说的“四万万五干万同胞”,就是清朝创造的人口数字。

       清代人口大量增长原因分析

       清代人口增殖率起初还是较慢的,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增长最快,从1.2亿增到3亿。以后又渐缓,呈下凹曲线。1851年爆发了金田村起义。这在人口曲线上的反映就是1852年到1870年总人口减少了8200万,从将近4.4亿降到3.5亿。到了清末才恢复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的水平。

(一些学者认为,13年之久的太平天国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人口损失至少在1亿以上,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达7000万。)

由于高产作物的栽培推广、耕地面积的扩大、单产的提高和复种指数的升高,所以中国粮食总产量在清代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以致能够养活四亿多人口,这是清代人口空前增加的物质基础。最重要的高产农作物品种就是玉米和草棉、红苕、马铃薯、高粱、大豆和花生。

       特别应当指出,康熙五十年颁布了“自康熙五十二年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诏令。到了雍正时代,进一步实行“摊丁入地”。人口的增殖完全摆脱了赋税和差役制度的束缚,于是人口的发展就象脱缰野马似的狂奔起来。

   人丁数与人口数

      所谓“人丁”就是载入户册、负有赋役义务的男性劳动者。户册人丁数不是全部人口数,也不是全部成年男人的数目,要按照一定比例换算为口数,这个比例就叫“口丁比”,即平均每个户册人丁相应有多少实际人口。一般说来,每户一丁,口丁比接近五。

   

  一战打了四年多,伤亡人数达3000多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死于战争及与战争相关原因(如因战争导致的灾害、饥馑、缺医少药、传染病蔓延、征兵、征募劳工、屠杀等)的人约为7000万(欧非战场约占三分之二,欧非战场死亡人员中的三分之一是死于纳粹集中营或是被纳粹行刑队集体屠杀的,占二战中遭刻意屠杀的平民及战俘总数的80%以上),其中苏联死亡2660万人(1941年-1945年,军人占35%,苏联方面因战争造成的伤病人数也是及其巨大的,仅在册军人的伤病累计数便高达1830多万人次),中国死亡约1850万人(1937年-1945年,其中军人约占15%,另外因战争造成的伤病者累计约1600万人次,因此伤亡累计约为3500万人)。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还不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是13世纪的蒙古扩张战争,13世纪的蒙古战争可称得上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其战场覆及欧亚两洲,面积达2500万平方公里,造成上亿人死亡,仅仅在中国,人口便从战前的11000多万降至战后的5000万人(人口减少与死亡还不是同一个概念,因为它已抵消了出生的人口,因此实际非正常死亡人数要比人口减少数大得多),其中中原地区从768万户降至87万户,南方则从1267万户降至900万户,而当时世界人口不过4亿左右。 

 

    国祚
  汉四百一十年(西汉214年,东汉196年),清二百九十六年,唐二百八十九年,明二百七十六年,宋一百六十七年,元百六十二年,晋四十五年,隋三十七年,秦十五年。秦是中国的创立者,从始皇帝算起是十五年;从秦王政即位算起是四十年;从秦灭周室,史家以秦代周纪年算起是四十九年。秦以外,所有的朝代都从立国者建立的小王朝算起,至退出中原统治地区截止。因而不包括东晋、南宋、残元、南明:这一算法,与史家通常定义的开国皇帝和亡国之君较为相符。

  两汉实可分为两个王朝,因为中间出现了大的断裂,即王莽的新朝,十五年。东汉末自建安元年起,习惯上认为已进入曹魏、三国时代,因而东汉实际可只算作一百七十二年。唐代,其中武则天的周朝也可算作一个断裂,也有十五年。断裂是应该给予大大扣分的一个重要参数。如果把连续性考虑进去,清朝的国祚应排诸朝之首。

    宫廷

  秦建阿房宫,后宫佳丽过千。

     高祖、文、景三帝,宫女仅十几人;武帝、元帝时后官三千嫔妃,有六七万人投入牢中.多被净身充为太监,如司马迁。

  晋武帝大选嫔妃,几千人入宫,灭吴后姬妾近万人。

  隋文帝极为节俭;炀帝造迷楼,宫女数千人。

    唐玄宗时代,宫女四万人,太监四千余人,其中三至五品的太监逾千。

宋太祖限定宫中宦官为五十人,历代皇帝都未超出此数。

元以蒙古贵族子弟入宫侍候君主,因而太监人数不会很多。

明堪称太监帝国,明末时竞达十万之谱;宫女九千人。

清宫女一百三十四人(不计慈宁官);康熙时太监仪四、五百人,最多为乾隆时的二千八百余人,光绪时减至不足两千人。

 

 

中国历代人口普查:中国古代人口曾八落八起

 

 

 

 

大禹:传说中最早的人口普查,人口数字具体到个位令人生疑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的徐铭东老师说,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曾讲到,从原始社会末期大禹治水以后,就有统计人口的数据,为13503923。但专家认为,这个数据肯定不能作为准确数据,因为并没有文献流传下来,且这个数据具体到个位数,更难使人相信了。

西汉: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人口普查,为“避税”夸大官奴婢数量

  《汉书·萧何传》中记载,在反秦战争时,刘邦的军队进入秦都咸阳,萧何就先把秦朝丞相御史收藏的图书收缴上来了,所以刘邦知道此时的人口已由原3000万降到1300万左右。可见秦朝时期是做过户口统计的,但是后来这些户口资料全部散佚。所以现在我们知道的最早的人口调查数据是在西汉末年,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户口数,这是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户口统计。

  不过这些户口统计数据还是存在误差,主要是夸大了官奴婢的数量。徐铭东分析,这是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西汉时期,很多奴仆被编入官府的户籍,没有徭役,但要对官员加倍征收人头税。但是有一种是不收税的,就是官奴婢。元帝时朝廷各官府奴婢就有十余万,很多贵族官僚也是奴婢成群,他们将其他人员也算作官奴婢不上报。

东汉:最为细致的古代人口普查,人口普查与选美同时并进

  西汉末年,战乱和天灾使人口从6000万降至2100万。这2100万的数字是经过东汉对户口调查得来的。

  东汉对户口调查,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东汉时的户口调查称为“案比”,即案验、比较。常常在每年8月举行,同时,宫廷还会派人来“算人”,就是朝廷派人挑选少女入宫,凡是良家少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如果姿色端丽的就可以入宫选妃子。

  东汉每年的户口调查规模也是非常之大,从县到乡,上至80岁老人,下到6岁以下孩童,都要一一进行调查。东汉户口调查的内容也很细,连身高、相貌都要调查。因为东汉重视人口管理,所以人口数量比之前增长不少。据《晋书·地理志》记载,桓帝永寿三年有口56486856,是史籍记载的东汉最高人口记录。

隋朝:古代比较近于实际的人口普查,挨家挨户当面看相貌

  东汉末期群雄割据混战。公元3世纪初,中国进入三国鼎立时期,,三国战乱又使人口下降至1660万。西晋统一全国后人口恢复到4000万左右。但西晋后期的八王之乱使人口降至1200万。

  隋朝建立后,对户口管理很严格,多次进行全国规模的户口大检查,并且实行“貌阅”,就是对每户的家庭成员都要当面验视,看性别、年龄是否符合,防止有成丁年龄人口脱漏。并发动检举,凡是户口不实的,不仅户主要受罚,乡长里正也要发配服苦役。所以史学家一般都认为隋朝户口统计比较近于实际。据隋朝大业五年清查,当时的户总数是8907546户,人口总数是46019956人。不过经考证,这只是中原地区人口,江南和边远地区还有大量人口没有统计进来。

唐朝:

  唐朝中期,因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口急剧增长,最初的户口管理也很严格,但从高宗开始,管理逐渐松弛,由于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日益加重,户口逃亡现象越来越严重,到玄宗开元年间后期,户口管理十分混乱,长期不做调查统计,“死不除名,生不入籍”,每年只是按照上年的户籍,稍事增减,然后就上报了。并且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在《旧唐书·玄宗纪》里记载了两个数据,天宝十四年比天宝十三年,户数突然降了740815户,但人口却增加了38821口,这都是户口管理混乱造成的结果。

宋朝:最具有性别歧视特质的人口普查,女性不算人口数

  宋朝初建,人口已由唐时的5300万锐减为1628万。

  宋朝政府对户口统计又设立了一些新的制度,比如丁籍制度。丁籍专指用于征役催税的簿籍,又称丁簿。在宋代的户口调查统计系统中,以丁籍使用时间最长,也最为重要。但是,徐铭东说,所谓的丁籍制度和现代人口普查是不一样的,丁籍制度只调查每户家中的壮丁,“男夫二十为丁,六十为老,女口不须通勘”。就是说这个调查只统计壮年男子,对老人、小孩和女子都是不统计的。

  除了丁籍制度,宋朝还有保甲簿统计,这是王安石提出的主张,但不管是丁籍还是保甲簿,都只统计男性人口而不包括女性。所以这时的每户平均人口都很少。但专家估计宋鼎盛时期的人口达到1.1亿。

明朝:古代内容最为宽泛的人口普查,人口、家产、牲畜通通查

  经过元末战乱,明初的人口甚至没有明确数字。1370年,朱元璋为了整顿元末的混乱局面,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户贴制度。由政府发给每户户贴,要求各户详细填写人丁的数目、姓名、年龄、与户主的关系以及该户所有的产业。登记完成后调派军队协助地方政府去核实,对隐瞒或做假的,进行严惩。户贴登记完成后由户部负责管理,各地每年上报户口增减情况,以便及时更正。

  这时候的户贴制度登记可没了性别歧视,男性女性都包括,比如有个洪武四年(1371年)的户贴,上面就包括:成丁二口、不成丁一口、妇女二口等。并且还有他们的年龄。

  但到了洪武十四年(1381年),该制度被黄册制度取代。黄册把户口、田产和赋税三者合一,是明代主要的户口册籍,并且十年就重新登记一次,上面登记的有丁口、田地、房屋、牲畜、赋役等,以及十年间的变化情况都详细写了进来。

清朝:古代最为实际的人口普查,“摊丁入亩”致人数突破亿口大关

  明末战乱使得人口数量下降很快,只有四千二百多万。

  清朝的户口制度发展为每三年编审一次。但是,清代的人丁编审又出现了变化,直接为了收税而将人划分等级进行登记。清初的所谓“丁”,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16~60岁的男丁,而是承纳丁银(赋役)的人丁定额,不是实际的人数,是丁银的代名词。他们把贫富不均的人分几等,不同等级的人收的丁银都不同。在赋税记载中会出现“半丁”以及分、厘、毫等数,所以这时候所记载的人丁数已经不是实际人数,只是统治者为了收多少税而设计的。

  徐铭东说,这其实是清朝摊丁入亩制度的一部分,摊丁入亩就是不收人头税了,根据田产来收税,因此带来一个后果,就是导致清朝人口激增。因为之前生一个孩子就多收一份税,现在没有人头税了,农民敢多生孩子了,而且多个人多干活,可以多点收获。于是从乾隆开始,中国人口数字首次突破了1亿,接着突破2亿、3亿,到清朝末年已经超过4亿。


三国是汉族最接近灭族的时期

按照杜佑《通典》里的说法,蜀国在公元221年刘禅登基时,人口是90万,到了公元263年蜀国灭亡时,人口增长到94万,这一年平定蜀国的魏国将魏蜀人口“通计”,中国北方加上四川,一共是537万人。而《晋书》里记载,吴国在蜀国灭亡时的人口,有230万。这样加起来,中国的总人口也不超过800万。这还是三国时代进入了相对和平期后,长期恢复人口生产后才恢复到的数字。

甚至在现代,许多研究者提出了更为惊人的结论:史料上的人口数字,依然还是注水的。三国时代中国人口的损失要更大,在《历史不忍细看》中就曾有观点:三国赤壁之战后,中国人口只剩下了140万。如果这样的话,真可以说是“百不存一”了。

东汉末至三国早期的人口锐减原因

1. 战争:从黄巾军起义开始,这时期中国人口锐减的最惨烈阶段,应该是从董卓进京开始,到赤壁之战结束。

2. 瘟疫:与匈奴的战争以及后来南匈奴的归附,产生于北方草原地区的“草原鼠疫病”,在之后的一百多年中,被不断地带到了中原地区。

3. 自然灾害:从东汉中前期开始,

在《三国演义》小说里,夷陵之战双方动用的兵力,蜀国有70万,吴国也有10多万,真实的数字,却是蜀国8万,吴国10万,小说的数字严重“注水”。

在三国之后,中国人口下降最快的时期,应该是宋末元初。在蒙古帝国灭金朝与宋朝的战争中,中国人口大约下降了40%左右。


中国各个朝代领土面积

1.夏 210万,包括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苏,陕西的一部分

2.商 320万,除上述土地外,还包括陕西江苏的剩余土地,辽宁,甘肃,湖南,浙江,重庆和四川的一部分。

3.周 340万,基本与商差不多,在辽宁和重庆四川的范围更大。 

4.秦 360万,还包括整个宁夏并包括重庆全部和更大的几乎整个四川的土地,东周各诸侯国的国土总合与西周基本相同。

5.汉 在两汉最顶盛的时代,由西汉武帝和后人西汉宣帝、东汉光武帝、东汉明帝打下了惊人的国土。现在朝鲜的几乎全部,越南的北方。大半的新疆,包括中亚相当大的土地都在汉的西域都护府范围中,还有全部的四川和云贵的大片土地,辽宁的全部土地也在汉治下,和吉林的一片土地,内蒙也有相当大的土地在汉的治内,估约国土为1040万平方公里。东汉后期出现严重缩水,失去了云贵和内蒙的土地,新疆北部的土地也丧实殆尽,国土应为890万平方公里。

6.三国

        590万平方公里,所有的长江以北的汉人地区和在新疆甚至少量中亚的土地,也包括朝鲜的极少量土地;

        260万平方公里,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和越南北方。

        190万平方公里,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青海的一小部分,缅甸的极北方。

7.晋 西晋的国土大小为920万平方公里。在云贵上略少于蜀的控制,在越南和朝鲜的土地缩小了。

8.南北朝 国土总合约为935万平方公里。

9.隋    国土为840万平方公里,突厥占领了甘肃和宁夏相当大的土地,云南和贵州也正走向独立,丧失了在越南和朝鲜的土地。

10.唐  强盛时国土大的非常惊人,比现在中国少黑龙江和西藏与云南,多了中亚的大片土地,大半个蒙古国和俄贝加尔湖,共1240万平方公里,在数十年后竟缩为1030万平方公里,安史之乱后更是缩为800万平方公里,可谓史上巨大的缩水。

11.宋    国土为460万平方公里,与现在中国比没有新疆,甘肃,宁夏,内蒙,整个东北三省,青海和西藏,云贵和台湾。

12.元    1680万平方公里,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都视其是中国,忽必烈也自称是中国之主。国土包括整个中国和蒙古,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大片土地。

13.明    国土最大时,比现在少一小半西藏和大半新疆,内蒙古全部和东三省小半土地,俄罗斯极少土地。共710万平方公里。后来大为缩水,丧实西藏新疆和东北台湾,到灭亡时只剩下350万平方公里。

14.清    国土1310万平方公里,整个中国和外蒙和俄罗斯及中亚的一些土地,中国历代第二。

15.中华民国    国土1133万平方公里,整个中国加上外蒙和唐努乌梁海,面积在中国历史上排名第三。

16.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土约960万平方公里,面积在中国历史上勉强挤身前四名,如果严格来算,只能排名第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