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设教学型大学

 天梯 2012-03-07

建设教学型大学

近 来,包括过去常以论文引用数为豪的南京大学在内的一些高校,开始提出“创业型大学”一说,但愿不要形成新的跟风。但这个说法也能让人看到,过去多年追求 “研究 型大学”的侧重,已经受到了一些质疑。教育者在思考学校新的定位模式,毕竟学生毕业之后,并不都是去从事科研。从这一点上说,不如回到教育的起点上:强调 建设”教学型“大学如何?

一窝蜂 上”研究型大学“,是高等教育曾经有过的走火入魔。当然,理论上说,科研能拉动教学。科研的过程和结果,可瀑布一样,流淌进课堂里。实践上往往并不如此。 这中间的原因很多。例如,教学、科研、创业这些不同兴趣之间会有利益冲突,使得科研的成果未必能让大部分学生得益。再说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韩寒写小说 跑赛车都有人问他哪里来这么多时间。我还没看到哪位老师们三头六臂脚踩风火轮,哪里有那么多精力,又能搞科研、又能办公司,又能备课教学改作业,另外单独 辅导学生呢?这样精力过人的老师应该是异类而非常规。

盲目追求“科研”的学校以名校为多。前几天请几个来访的中国访问学者和中国同事吃饭,话题自然离不开我们各自读书的学校。在座的有两位清华的,一位北大 的,也有普通学校的毕业生。 我自己在一师范大学读了本科,后来到一“名校”读了研究生。我们在一起感慨,这些研究型名校教授通常太忙,本科阶段直接受到老师教益并不多。在师范大学, 至少是我们 那会儿,老师的一大任务是教学,而非科研。老师对学生关注更多,甚至有时候开小灶。在师范大学,老师教书不好,也说不过去。不被轰走,自己脸上也挂不住。 具体到英语专业,师范学校老师英语太烂也说不过去。而一些研究型名校的大腕,可能著作等身,但是英文可能糟得不可收拾,甚至不如学生。论文答辩的时候,一 不留神,口语流利的学生和答辩的老师之间,就会弄得像刘莉莉遇到某主持人似的。这样的尴尬场景,我活生生见过。但这些老师“成果”多,学校是论这些“科研 成果”行赏,所以这些老师职称高,地位高,谁也不能为之奈何。 这都是偏重”学术研究“惹的祸。还是我常引用的那句老话:你衡量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这里不是说要反对高校对于科研的重视。有能力开展科研的高校自然没有必要停止脚步,应继续向前,向科学高峰不断攀登,能拿诺贝尔最好,省得大家年年念叨, 岁岁揪心。但是很多高校本无相关的积累,却跟风去追求“研究型大学”的虚名,结果科研和教学一头都没有抓好。它们如能踏实把学生教好,其社会效应会更好, 对学生 人生的影响会更大。上大学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消费者。上了一个学校,由于学校重科研轻教学,学生就可能得不到与学校名声相称的教育。很多忙人老师 开展的是放羊式教学。有些学生一年到头和导师都见不了几次。学生得到的是名不副实的教育,这跟到超市买到了注水的肉有什么两样?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个教学型大学。我在这里的工作是推广网络教育。起初这项工作进展得很难,因为学校一直是小班上课的传统,很多老师 害怕东西放上网,和学生的接触(personal touch)就少了。此担忧并不合理,但从侧面反映,这里还是有老式言传身教的教学传统。至于科研和著书立说,学校鼓励但无明确要求。前几天学校网页改 版,成果页上,我的成果比大部分老师都多。有一次我遇到我们护理系的负责人,她说:Stop doing this.  You make us look bad!  (别再写了,你让我们所有人都很难看!)

她是在开玩笑。实际上大家都清楚,对于学生人生的影响,我和她无法相提并论。护理系的学生毕业后要考护士执照,我们学校的通过率是全州最高的。这可是硬功 夫。一个老师文章写得天花乱坠,没法让自己学生通过这样的资格考试,让她们成为合格的注册护士,那就是一种失败。同样,生物系毕业生考医学院,会计系的学 生考CPA, 通过率都很高。还有很多学生本科结束之后,从这里考出去读研去了,包括哈佛法学院、宾大等。在研究生阶段去名校,则更能获益于这些学校的研究环境。如果这 些老师不是一心扑在教学上,学生就很难有这些成就。

更重要的是,由于不狭隘追求“科研成果”,老师时间解放了出来,可更多地服务于学校和学生。老师有更多时间开放自己的办公室,给学生因材施教地答疑解惑。 甚至有老师每周都把学生请到家里去,给他们做饭,聊天,甚至有老师教国际学生玩美国的游戏。他们在方方面面,试图给学生施加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良好影响。

一个教育机构,最大的成果,难道不应该是受到良好教育的学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