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先很聪明:孩子随父姓是有道理的

 花随月转阴晴 2012-03-07

祖先很聪明:孩子随父姓是有道理的

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中华网-不必要博客

 

    看到阿二的帖子,主张什么子随父姓、女随母姓,这不是在压宝吗?没道理。现在说子女可随父姓、也可随母姓,那只是一种开明的表现。除此以外,别无其它理由。

 

    说到姓氏,本来是古代部落族群的区别符号。父系社会形成之后,由于男子较之女子身强力壮,承担了主要农事劳务,成为家庭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在家庭中奠定了支配地位,男子姓氏自然会成为族群标识。今天也大同小异吧,谁对家庭贡献最大,说话就要硬气点,行动就要自由点。为什么二奶现象很普遍呢?女人不想委屈,还想让子女继承姓氏,靠撒娇可不行,关键会干事、能挣钱喽。

 

    进入农耕社会,生产有了盈余,也就出现了私有财产归属问题。既然男子是当时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自然会选择儿子作为继承人,也好光大家业吧。家家都搞子承父业,女儿当然得嫁出去。

 

    男尊女卑地位的形成,与财产创造有着密切关系。人是自私的,既然女儿终究是“人家人”,儿子当然从小就受到各方面优待,这样女子从小在教育、吃穿、家庭地位中都受到“虐待”,这种长期的压抑,自然会影响到女子的心理、生理、智慧的成长,而不断地强化了男权的家庭与社会地位。从社会角度来讲,子女随父姓就理所当然了。

 

    但是,这并非没有一点积极意义,这种安排较好地区分了种族基因群,并使之简单化,防止近亲结婚导致种族退化。譬如,一个王氏家族,100个家庭娶进了50个外姓女子,所生育的后代只有一个“王”姓;如果女随母姓,或者古人也在父、母姓氏中随意选择,那后代中就会产生51个姓氏。这样,嫁出去的女子,姓氏非常复杂;如此循环,这个族氏的姓氏就混乱不堪,年代若久,近亲结婚的可能性大增。

 

    古时有“五服不同婚”的规矩。也就是说,同姓之人,五代之内不宜通婚。五代跨越近一个世纪,老辈人不在,太过复杂的姓氏结构,不便于保护族群基因的遗传安全。《李向阳》中的大王庄、小李庄,就是同宗同族者聚居村落。

 

    保持遗传基因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容易导致各种缺陷的基因病。清朝没落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爱新觉罗与叶赫拉氏通婚盟约,血统高贵到代代近亲结婚的地步,后代智商、身体出毛病的机率越来越高,弄到清朝后来的几位皇帝不是短寿,或身体虚弱,就是缺乏理政能力,皇室凋零到弄一个黄毛小儿登位,结果还是个“太监”。

 

    从遗传学角度讲,男为种、女为地,这个说法也是有道理的。因为,男性基因是一种完全基因,而女性基因是不完全基因。即便用生物克隆法,男性基因可以克隆出男性和女性二种性别,而女性只能克隆出女性。

 

    现代遗传学虽然证明母系对后代数量遗传贡献更大,但古人并非毫无体会,所谓“父骨母血”指的就是这一点,也就是说,形骨如父、肌肤随母,父亲的遗传贡献更大。从质量遗传来说,父母机会均等,并促进优势基因显现和表达。决定男性性别的Y基因一量出现,与X基因一对列,就必是男性,而XX组合只能是女性;说明Y基因本身就是优势基因,男性天生就比女性出风头。当然,这只是一个总体状况。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打破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但男性依然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中西方世界都是这样的。当然,女性也有自己的优势,耐性、细性、友善、精致、冷静,都比男性表现的好;但拘小节、太谨慎难成大事,女强人性格往往男性化,或许正是成功的要点。

 

    鄙人没有男尊女卑的观念,更对中国体育界的女将们佩服至极。如果中国的女同胞少做妻管炎,争做女强人,那中国必定更加了不得。

 

    姓氏似乎是一个神秘的符号,同姓者相遇总会产生亲近感,“五百年前是一家”嘛。记得央视曾经播放过“中华姓氏”专题片,对各种姓氏起源进行了查考,至于有何学术价值和遗传应用价值,不得而知。而且,姓氏也代表着一种遗传密码,我看还是不要对姓氏继承问题冠之于封建不封建之类的讨伐。

 

    如果对种族继承有兴趣,子女姓氏还是随男性的好,这也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不要把祖宗的姓都丢了,取什么古怪的洋名字。当然,和谐社会,跟谁姓,协商一致最好。

 

    不过,现在独生子女已成为生育主体,为满足双方父母的愿望,只好辛苦点,生二胎,各随一姓。跟谁姓,就让谁的父母帮助出钱养,要不一般人还真养不起二个孩子。嘿嘿。

 

    以上也就是扯闲淡,不当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