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项羽与刘邦

 知道. 2012-03-07
       项羽和刘邦两人,无论是理想,还是豪气,其实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秦始皇南巡楚时,项羽指其对叔父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
       刘邦服役咸阳时,见秦始皇车驾,也曾感慨地说:大丈夫生当如此!
       垓下被围、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歌兮,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刘邦晚年返回故乡,与父老弟子饮酒,席间做《大风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但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差异更多:
       项羽自信、所以自负,以致刚愎自用;项羽骁勇善战,所以自矜功伐,以致迷信武力;项羽不懂得用人之道,不善于用人,似乎也不屑于用人,太以自我为中心……
       刘邦不擅长行兵打仗,有想法但是又对自己缺少信心,似乎也缺少主见,很多时候全靠谋士出谋划策,所以在他需要的时候,他懂得如何笼络人才,为自己所用……
       似乎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异,所以也才有了刘邦胜出而项羽惨败的历史发展轨迹。
       但是,这样的认知显然太流于一般,并没有真正把握这两个人的性格核心,也就无法分析两人成败的真正原因,更无助于对此后中国历史的分析。
       其实,后来大多数人对项羽的认知都不及司马迁对项羽的认知,更遑谈超越!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对项羽有如此评语:(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言辞之间似乎多有批评,然通读《项羽本纪》,其实这种看似激烈的批评更多是一种沉痛的惋惜。
       在整个《史记》中,司马迁只对两个人称其字而未直呼其名,其一是屈原,另外一个便是项羽。足见司马迁心里对二人的敬重。
       当然,对屈原的敬重很容易理解。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命运和司马迁极为相似,而且他从屈原那里汲取了那种坚守理想、“九死未悔”的精神力量,所以司马迁理解屈原,并进而敬重屈原,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对项羽的这种态度,似乎让人难以理解。项羽乃一介武夫,以骁勇善战名闻诸侯,最后却兵败被杀,和司马迁的人生经历简直大相径庭,那么司马迁到底是出于何种原因如此敬重项羽呢?不仅称其字而不直呼其名,并且把他和帝王并列。
       显然,司马迁在项羽身上看到了一些特别的闪光点,而且是一些难能可贵的闪光点,让自己对项羽心存敬意。其实,比较项羽和刘邦二人,他们两人有一些更为深刻的性格和文化差异:项羽光明磊落,刘邦阴险狡诈;项羽宁折不屈,刘邦能屈能伸;项羽不会玩弄权术,甚至不屑于玩弄权术,刘邦工于心计,善于玩弄权术。
       当这样两个人相遇的时候,胜负其实已定,项羽不可能玩过刘邦,项羽对刘邦几乎没有设防,而刘邦处处算计项羽,从“鸿门宴”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再到“四面楚歌”,项羽就败在了刘邦集团的暗箭之下。项羽和刘邦的角斗,事实上是两种品质之间的较量,一种优秀的品质和一种无赖的品质之间的较量,结果是注定的,在中国的政治生态与文化生态下,英雄往往斗不过无赖。难怪乎项羽在失败之际要慨叹: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项羽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民族的悲剧: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不是能力和品德的顺淘汰,而是能力和品德的逆淘汰:谁更阴险,谁更无耻,谁更善于玩弄权谋,谁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我们便看到中国历史上不断上演的权力斗争,一次比一次残酷,一次比一次黑暗;而在历史舞台上前赴后继粉墨登场的角色,一个比一个心黑,一个比一个脸皮厚。中国的政治学,其实就是一部厚黑学。
       项羽是可悲的,但也是可爱的;正因为可爱,所以才导致了他的悲剧;正因为可爱,所以他的悲剧就更值得人们同情!
       司马迁看到项羽的可爱,所以才对他心存敬重,对他的失败倍感惋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