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逄哥庄刘与草涧刘关系

 涓水东 2012-03-08

刘姓之源 

“张王李赵遍地刘”,刘姓在百家姓中排第四,约 6994 万,占全国总人口的 5.38% 。饮水思源,刘氏源出有四:

一是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原姓伊祁氏,相传祁姓是黄帝后裔所分得姓氏之一,后封于刘国,今河北唐县。此支刘姓史称刘姓正宗,即陕西刘。夏代,刘国一叫刘累的人,是刘姓18世传人,也是刘姓史上第一位名人,被后世刘姓子孙视为得姓始祖。

二是出自姬姓。周武王去世后,成王继位,封王季之子于刘邑(河南省偃师县南),号刘康公,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即河南刘氏。

三是出自改姓。汉初“和亲”,以皇室宗女嫁单于为妻。匈奴习俗,贵者从母姓,单于子孙于是皆从刘姓,匈奴贵族刘渊即出自此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独孤氏改汉字刘姓,为当时大姓之一;另外,乌桓、羌、氐、突厥、蒙古、维吾尔、回、满等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其中有不少人改姓刘。另有少数柳姓改为刘姓。

四是出自赐姓。齐人娄敬(一说胶州人)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刘邦为谢项伯鸿门宴救命之恩,赐姓刘。

汉朝刘姓王朝的建立和兴旺,是刘姓发展史上的辉煌开端,正如史书所言:“天下刘姓,莫不出于沛县”。也正像徐桂富在《刘氏溯源》中讲:汉后无二刘”。

刘姓的形成本是多源的,但因汉时刘是国姓,所以不同源头的各支刘氏族很自然的融合到帝尧后裔刘累、刘邦的祁姓刘之中。当然,也从此奠定了统一的中华民族和伟大的中华文明的基础,汉字、汉语、汉文化、汉人、汉民族成为整个民族最醒目的印记。     

 

草涧刘祖城阳王

日照西部刘氏,即民间俗称“草涧刘”,迁日照之前,居安徽砀山。

汉城阳王刘章,汉高祖刘邦庶出长子齐悼惠王刘肥之次子,早年人京师长安,被吕后封为朱虚侯。在诛灭吕氏、复兴汉室中功勋卓著,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晋封城阳王,建城阳王国,历九代十王,一百八十三年。

据刘邦故里江苏丰县金刘寨《刘氏大成谱》记,刘章之后乃刘氏望族之一“东莞刘”,这支刘姓乃汉皇后裔,子孙繁盛。日照“草涧刘”,即为刘章后裔一支,元代迁砀山,明初迁江苏东海,再回迁日照黄墩。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城阳王刘章(刘邦之孙)于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被汉文帝封为城阳王;元代,居住在小刘沂水的刘章后裔,迁至江苏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后到东海当芦村(今连云港市云台区)。明朝洪武三年,奉旨迁居日照喜鹊窝。

 

明初大移民 

明初大移民,江南直隶南京徐州府砀山县大刘村(今属安徽)刘思源兄弟五人,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北上,刘承源徙安丘,刘思源率刘接源、刘续源、刘根源三个弟弟来到甲子山西北十公里、今岚山区黄墩镇与莒县交界处定居下来,取名喜鹊窝。后祖居失火,住宅西移,因三面环山,中间平地杂草丛生,涧水涓流,故改名草涧村,这就是日照西部刘姓的始祖。

其后,刘接源迁居邱前,刘续源、刘根源迁莒县。

刘思源定居喜鹊窝后,结茅为屋,开荒为田,植桑为织,繁衍生息,人丁兴旺,生福、禄、寿、禧、诗、书、忠、厚八子。

明天顺年间(14571465),刘家遭意外火灾,几乎烧掉一切。于是,刘思源决定让儿子们分居,以谋生路。

其后:

——长子刘福、次子刘禄迁刘家沟;

——三子刘寿徙居刘家庄子;

——五子刘诗徙居大珠州;

——六子刘书徙居莒县西刘家沟;

——七子刘忠迁临沂全刘庄;

——八子刘厚迁沂水刘家店;

——唯四子刘禧与刘思源留居草涧村。

刘思源病逝后,葬于一千年老槐树西北七米处,此后形成刘氏祖林。林内古柏参天,特别是古槐,高50余米,粗四搂有余,树枝长达三十余米,直径60多公分,遗憾的是这棵古槐于1946年秋被砍。刘氏祖林前有一块几千斤重的大白火石,故社会上也称“大白火石刘”,现大白火石尚在原处。

 

刘思源支脉

刘思源后裔遍布诸城、临沂、莒县、沂水以及江苏省赣榆等地。“四清”前,常有刘氏后裔来草涧祖墓祭奠、凭吊。对此,《草涧刘氏族谱》记:

天顺年间,该村(注日照喜雀窝)被火……成化年间(宪宗14651488),我高祖(注:从日照喜雀窝)移居草涧庄(与喜雀窝相距里许),生福、禄、寿、禧、诗、书、忠、厚兄弟八人。余与弟君质修谱,断以思源为始祖,以福、禄诸祖为二世焉。虽然,惟禧祖仍住故里。如福、禄二祖,同迁大刘家沟。福祖又避匪,率三子恒公迁居诸诚逄哥庄,将长子志干、次子志贞托付于我二世祖禄。寿祖分居刘家庄子。诗祖分居洙洲庄。书祖分居西刘家沟。忠祖迁居兰山全刘庄。厚祖迁居沂水刘家店,分支卜全庄。

碑刻记载:

福、禄二公同迁刘家沟(三庄镇刘家沟),福公弘治年间(孝宗14881505年)又迁诸城逄哥庄(注:现属高密市)。寿公迁刘家庄(今三庄镇刘家庄)、诗公迁注州(今黄墩大株州)、书公迁莒县、忠公迁临沂、厚公迁沂水,族谱备志。惟我禧祖仍住故里。

 

逄哥庄刘氏

刘福与其弟刘禄迁刘家沟后,因避匪,将长子志干、次子志贞托付刘禄,携三子复迁青州府诸城县逄哥庄。

刘福,即为诸城逄哥庄刘氏一世祖。

第二世刘恩治始读书成诸生。

第三世刘通好学,家甚穷无钱买书,只好抄书读,后亦成诸生。

第四世刘必显高中清顺治九年进士,官至户部河南主事、广西司员外郎。

刘必显子四人:桢、果、棨、棐。

史载“有十子,唯有统勋最有名”。

刘统勋16981773),字延清,另字尔钝,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中进士,官至清内阁学士,刑部尚书。

刘统勋有子二,长子刘墉,次子刘堪早逝。刘墉(17201804),字崇如,号石庵、青原,别署日观峰道人。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中进士,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太子少保、会典馆正总裁。

刘墉无子,收侄刘镮之为养子。刘镮之(17751821),字佩循,号信芳。三岁丧父,自幼由伯父刘墉抚养教育。18岁中举,28岁中进士(公元1789年),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署刑部尚书兼顺天府尹、户部尚书、吏部尚书,谥文恭,《清史稿》有传。后因区划变动,逄哥庄划归高密注沟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